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中华鳖腐皮病及防治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中华鳖腐皮病的病原、病理,认为腐皮病的病原是气单胞菌属的两个种(或亚种),并通过具有病例阐述了腐皮病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华鳖源嗜水气单胞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珍贵的淡水名特优水产动物之一。我国中华鳖产量一直居世界产量之首。但近几年中华鳖病原性疾病大量爆发,给我国龟鳖养殖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在已经报道的25种中华鳌疾病中,由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引起的有15种,如红脖子病、腮腺炎病、红底板病、白底板病、腐皮病、疖疮病、穿孔病、烂甲病等[1]。笔者系统总  相似文献   

3.
中华鳖白底板病和红底板病病毒及细菌的致病性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利用含类呼肠孤病毒和类腺病毒 的患白底板病和红底板病 病鳖组织匀浆过滤液及从病鳖中分离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 进行病毒和细菌的相继 人工感染试验, 复制出典型的鳖红底板病和白底板病病症。研究发现, 细菌是红底板病的主要病原, 病毒是白底板病的主要病原,而病毒的感染不致死鳖, 细菌的继发感染是鳖最终死亡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牛蛙红腿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成钰 ( 1964 -) ,男 ,江西南昌人 ,南昌大学生物系副教授 ,硕士 ,从事细胞生物学研究红腿病是牛蛙养殖过程中危害性最大的一种疾病 ,该病传染性强 ,死亡率高 ,典型病症为头腹部和腿内侧皮肤出现红点、红斑、肿胀 ,部分蛙趾指充血或溃烂 ,不活跃 ,不吃食。剖检可见腹腔有腹水 ,肝、脾、肾肿大 ,肠内空虚 ,出血发炎。自Emerson等首次定名红腿病以来[1] ,已从蛙中分离到气单胞菌、粪产碱菌、假单胞菌等几种细菌[2~ 4 ] 。Glorioso等认为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nashydrophila)可能是其主要病原体 ,病毒、真…  相似文献   

5.
中华鳖腐皮病的病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具有典型腐皮病症状的中华鳖体中分离到P—1、P—2两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对健康鳖均产生了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鳖相同的症状,从而证实这两株菌株是中华鳖腐皮病的病原菌。经对菌体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进行鉴定,证明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6.
中华鳖腐皮病病原菌及防治药物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崔青曼  张跃红 《水利渔业》1998,(5):13-14,35
从具有典型腐皮病症状的中华鳖体中分离到P-1,P-2两株细菌,人工感染,经菌株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及生理生化反应的鉴定,证实均为中华鳖腐皮病的病原菌,且为嗜水气单有民菌。同时进行了该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筛选了15种最佳防治药物。  相似文献   

7.
中华鳖白底板病病原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患白底板病的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肾、肝、脾分离出致病力较强的细菌TS6-1和TS6-2。同时样品经超薄切片,电子显微镜观察,在脾、肝、肾组织细胞质中观察到直径为30 nm病毒样颗粒。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分离菌株及患病鳖内脏组织过滤液均可导致中华鳖发病死亡,TS6-1和TS6-2的LD50分别为3.2×107CFU/mL和1.0×108CFU/mL。以患病鳖肝、脾组织的过滤液注射健康鳖后,3~5天内所有鳖全部死亡。通过对细菌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判定TS6-2属于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同时对TS6-1进行了16S rRNA分子鉴定,将测定的序列递交NCBI进行BLAST同源序列比对,与迟缓爱德华氏菌的16S rRNA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99%),该序列在GenBank上的登录号为DQ884466。结合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判定TS6-1属于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由此认为中华鳖白底板病由病毒和嗜水气单胞菌、迟钝爱德华氏菌混合感染引起。药敏试验结果表明,TS6-1对先锋V、丁胺卡那敏感,TS6-2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敏感。  相似文献   

8.
中华鳖白底板病病原体及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华鳖白底板病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人工感染试验及生理生化性鉴定;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鳖的肝、脾、肾脏的组织病理,并在肝、脾、肾的细胞质和肾细胞核里发现有病毒呈圆球形状,直径20~30nm和40nm。白底板病分离出毒力较强的细菌可确定为嗜水气单胞菌。患白底板病的肝、脾、肾脏均表现广泛、系统性的组织坏死,肝、肾组织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网箱养殖草鱼腐皮白身病病原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广西南宁江河网箱养殖草鱼新出现的腐皮白身病进行了分析 ,确定为细菌性病原 ,并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及人工感染试验。得出两株病原菌 ,经过生理、生化鉴定试验初步确定草鱼腐皮白身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nashydrophila)和温和气单胞菌 (Aeromonassoria)合并感染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中华鳖常见细菌病的病原鉴定及药物体外拮抗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中华鳖疖疮穿孔病、腐皮病、出血性肠道坏死症、细菌性肝水肿病与白点病等5种常见鳖病的16株病原菌进行鉴定与抑菌效果测定,其中温和气单胞菌6株,类志贺邻单胞菌1株,嗜水气单胞菌6株,豚鼠气单胞菌3株。各分离株对中华鳖与实验小鼠均具强毒力。对16株病菌的体外拮抗结果统计表明,不同鳖病致病菌的药物拮抗作用存在明显差异,而病症一致采集地各异的中华鳖病菌其体外药物敏感性亦有所不同,以丁胺卡那、氟嗪酸、环丙沙星、新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呋喃妥因等抗生素的抑菌效用最为显著,中高敏频次≥10。  相似文献   

11.
饲料质量与中华鳖白底板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鸿泰  何力  张俊 《淡水渔业》2002,32(2):32-33
中华鳖 (TrionyxSinensis)习惯称为甲鱼。甲鱼体重在 15 0g以前易患鳃腺炎病 ,之后成甲鱼阶段易患白底板病。患鳖底板白色 ,内脏充血 ,特别是肠道中有凝集的暗紫色血块 ,且有腹水 ,此病有传染性 ,死亡率高 ,一般认为病毒、细菌均能引起此病 ,故治疗比较困难。但是 ,饲料质量欠佳能引起白底板病 ,此前缺少报道。 1999年作者调查了广东中山、清远、惠州、河源、广州、湖北省荆州市几十家甲鱼养殖场 ,养殖户反映投喂饲料质量欠佳 ,在半月之内即出现白底板病 ,难以治愈。为探讨饲料质量与白底板病的内在联系 ,我们对多种饲料进…  相似文献   

12.
卢美浩 《水利渔业》2007,27(4):94-95
在患白底板病的中华鳖亲本的试验池投喂纯鲜活饵料,结合常规水体消毒,连续15 d后,亲本死亡进入到一个低水平平稳期,次月死亡率降到0.8%;对照池投喂用鲜活商品鲢(去内脏)鱼糜与亲鳖料拌成的中、西药团状药饵,死亡率仍高达11.7%。2池的差异十分显著。对非药物防治中华鳖亲本白底板病进行了大胆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异育银鲫溶血性腹水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72,自引:8,他引:72  
本文对上海市郊县和江苏省吴江县的异育银鲫溶血性腹水病,进行了病原分离和人工感染试验。对致病菌株进行了细菌学鉴定,其分别为运动型气单胞菌的苏伯利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和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通过对人工感染病鱼血清内毒素(En-dotoxin)的测定,并用菌体破碎液注射健康鱼体试验,初步认为病原产生和释放的内毒素类物质,是使鱼类致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牟群  林启存  潘连德 《水产科技情报》2011,38(6):298-301, 306
系统总结了中华鳖白底板病的症状、病因、病理等,探讨了中华鳖白底板病与其他几种具有白底板症状的疾病的相关性,以期为中华鳖的健康养殖及白底板病与其他具有白底板症状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定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腐皮病的主要致病菌,从湖南省湘阴县中华鳖养殖场采取已呈明显发病症状且频死的中华鳖10只,从背甲和腹甲病灶处分离到6株菌株,通过分离纯化培养,挑选出2株优势菌株,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人工感染试验,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产碱杆菌(Bacillus al-caligenes)。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这2种致病菌均对青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丙氟哌酸等抗生素高度敏感,可作为治疗该病的推荐药物。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中华鳖红底板病的流行病学,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菌体DNAGC mol%的测定以及毒性试验等,确定了致病菌为气单胞菌属;通过药敏试验及生产实践,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对患腐皮病的中华鳖病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菌种提纯、药敏试验,该病对呋喃哂林、呋喃唑酮和红霉素较敏感,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分别为3.15、6.25和12.5 ug/mL.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广西网箱养殖草针新出现的暴发性腐皮白身病,开展流行情况和病症调查,分离鉴定出引发该病病原,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和嗜水单胞菌(A.hgdrophila),探讨该病在河流网箱环境中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9.
美国青蛙腐皮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致病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患腐皮病美国青蛙的体表以及心,肝,肺,肾中分离出27株细菌,通过形态观察和革兰氏染色等试验将其分为两种类型,再挑出具代表性的三株菌进行人工感染实验和生理生化鉴定,确定美国青蛙腐皮病的病原菌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其次为布兰汉氏菌。该病的发生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保持良好的水质和避免蛙体受伤是预防该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童文婷 《福建水产》2011,33(2):33-38
福清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从患腐皮病的日本鳗鲡上分离到1株病原菌Ms37101NG,经人工感染试验确定为致病菌.同时菌株Ms37101NG经常规生理生化鉴定属于气单胞菌属.为了进一步确定其分类地位,本试验采用了分子生物学的鉴定方法,测定了菌株Ms37101NG的16SrRNA基因部分序列.16SrRNA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