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对同一苗种来源、同样饵料投喂的红螯螯虾,分别采用池塘和稻虾综合种养2种模式进行养殖,对其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和评定。结果表明:池塘组红螯螯虾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组,池塘养殖红螯螯虾异亮氨酸和组氨酸、精氨酸均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组红螯螯虾,池塘组红螯螯虾肌肉中二十二碳五烯酸(D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均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组,而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显著低于稻虾共作组,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组,2种养殖模式的红螯螯虾均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池塘组红螯螯虾肌肉中K、Zn和Fe的含量均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组,Mg、Se和Cu矿物元素含量,池塘组红螯螯虾均显著低于稻虾共作组。2种模式养殖的红螯螯虾肌肉营养成分存在上述差异的原因,可能主要是由池塘养殖和稻虾共作环境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红螯螯虾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活习性,并从池塘准备、虾苗投放、日常管理、病害防御及成品虾捕捞等方面总结了其池塘生态养殖技术,以供水产养殖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水稻-红螯鳌虾共作模式对水环境的影响,对水稻-红螯螯虾共作和红螯螯虾传统池塘养殖2种模式进行水环境监测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种植水体溶解氧(DO)含量和pH值均高于传统养殖池;在相近虾苗放养模式下,水稻种植水体氮、磷含量以及沉积物总磷(TP)、有机质(OM)含量等指标均低于传统养殖池。各监测点浮游生物种类数相近,浮游植物以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占优势(占总种数的78%~83%),浮游动物以轮虫类占优势(占总种数的50%~60%);浮游生物种类、密度和生物量随着时间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夏、秋季高于冬、春季;在相近虾苗放养模式下,水稻种植水体浮游生物密度和生物量略高于传统养殖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混养密度对中华绒螯蟹与红螯螯虾生长特性及养殖效益的影响,为提高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空间利用率及增加单位面积产出提供参考。【方法】在密度为1 000只/667m2的中华绒螯蟹养殖塘中混养不同密度(低密度600只/667m2、中密度900只/667m2、高密度1 200只/667m2)红螯螯虾,分析混养状态下红螯螯虾和中华绒螯蟹的生长特性及经济效益。【结果】红螯螯虾混养密度600只/667m2、900只/667m2、1 200只/667m2的回捕率分别为83.58%、81.17%和73.04%,高密度组显著低于其他2组;红螯螯虾平均体质量随混养密度增大呈减小趋势,低中高3个混养密度组红螯螯虾体质量分别为55.27 g/只、45.47 g/只和31.82 g/只,各密度组间差异显著;红螯螯虾平均产量分别为27.72 kg/667m2、33.22 kg/667m2和27.89 kg/667...  相似文献   

5.
开展水稻-红螯螯虾综合种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低密度养殖情况下,每667 m2效益近1 500元,较水稻单种模式效益明显提高,且水稻产量也能保证。在试验基础上,结合嘉兴地区其他养殖主体经验,对水稻-红螯螯虾综合种养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寿国成 《农家顾问》2006,(10):55-56
克氏螯虾又名淡水龙虾,近几年,克氏螯虾出口量猛增,在国内也越来越受欢迎,逐渐成为畅销水产品,价格一路攀升。克氏螯虾饲养管理较为容易,饲料来源广,生长快速,疾病少,个体大,产量高,具有较好的养殖前景。1.池塘准备(1)池塘条件。克氏螯虾对养殖池塘要求不高,各种池塘均可养殖。  相似文献   

7.
克氏原螯虾学名Procambarus clarkii,俗称小龙虾。它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淡水螯虾养殖品种,其产量占整个螯虾产量的70%~80%。克氏原螯虾稻田生态种养是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是当今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之一,对于稳定粮食生产和粮农增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稻田整改、虾苗选择、饵料投喂和疾病防控等方面介绍克氏原螯虾稻田生态种养技术。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了解潜江市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养殖情况,针对潜江市克氏原螯虾不同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调研分析。结果表明,虾莲共作模式下的克氏原螯虾效益最低,虾稻共作模式下的克氏原螯虾效益较好,池塘专养模式下的克氏原螯虾效益最高,为虾莲共作模式克氏原螯虾效益的2倍;虾稻共作仍然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种养模式,且通过综合技术优化其效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克氏原螯虾池塘和稻田集约化养殖技术及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尽地阐述了克氏原螯虾池塘及稻田养殖技术,包括养殖池塘的建造、池塘养殖具体实施方法,养殖稻田的清整、稻田养殖具体实施方案等,为克氏原螯虾养殖生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作为引进澳洲淡水龙虾红螯螯虾的科研单位,经过几年养殖试验,生态养殖模式及种苗繁育获得成功,并通过海南省科技厅组织的项目验收。其承担的"澳洲红螯螯虾高产养殖技术引进与示范推广"项目已获得2项相  相似文献   

11.
克氏原螯虾和红螯螯虾出肉率与可量性状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寻找合理的方法评估比较克氏原螯虾和红螯鳌虾出肉率的高低,从而为其选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2种虾的出肉率和可量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红螯螯虾出肉率高于克氏原螯虾出肉率,第一腹节宽为影响克氏原螯虾出肉率的重点性状;体长和头胸甲长为影响红螯螯虾出肉率的重点性状,全长次之。得出结论:(1)可量性状与出肉率的相关性相较于可量性状与肉质量的相关性更能突出重点性状;(2)通过测量可量性状或通过性状比值进行克氏原螯虾和红螯螯虾出肉率方面的选育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红螯螯虾精巢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螯螯虾精巢发育的组织学研究表明;雄性生殖细胞的发育历经: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不同精小管内生殖细胞的发育是不同步的。依据精巢的组织结构和所含细胞种类及数量的不同,可将精巢依次分为:未发衣期,发育期,成熟期和休止期。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红螯螯虾抱卵率和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进  温海深 《现代农业科学》2009,(4):193-194,196
侧重研究了温度对亲虾抱卵率和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30℃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红螯螯虾的抱卵率有明显增高;在22~32℃温度范围内,进行红螯螯虾孵化时,尽量提高水温,但要经常换新水,并保证充足的溶氧。  相似文献   

14.
生物菌肥在提高土壤肥力和养分的累积量,促进玉米的生长,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符合我国提倡的绿色农业种植方式。本文就生物菌肥的基本概念、种类、施用的必要性以及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概况进行分析,探讨了生物菌肥在玉米生产中施用时的注意事项,为玉米育种工作和农业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玉米品质育种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综合阐述了我国玉米营养品质育种和特用玉米品质育种,优质蛋白玉米、高油玉米、甜玉米、糯玉米、高直链淀粉玉米、爆裂玉米、青饲青贮玉米、笋玉米等,育种研究进展和育种技术情况,认为要通过提高玉米的综合利用能力来拉动玉米的生产,提高玉米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泰州地区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采用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高效防控技术,主要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并结合当地生产实践情况,推荐出低毒安全高效的药剂使用组合,实现了稻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绿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选育优质多抗植物新品种、以循环农业的理念创建绿色种养模式并集成配套技术、构建绿色施肥和病虫草害防控技术体系、加快生物农药的研发等,是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由于领地性特点和游泳能力限制,虾蟹池塘养殖中投饵等生产环节是设备“动”而虾蟹相对“不动”,与鱼“动”而设备“固定”的鱼塘相比机械化更加困难。通过对国内外虾蟹池塘养殖投饵、割草、捕捞、水质管理等环节机械化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从虾蟹池塘机械装备与鱼塘装备相比的移动性差别需求所带来难点角度出发,对当前所研发装备的复杂性及其所带来的可靠性和使用友好性降低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了当前虾蟹池塘养殖装备在成熟度、环境适应能力、精准反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机械装备与绿色生态养殖模式融合、标准化与可靠性、操作人员适配等方面解决思路进行了讨论,并对虾蟹无人养殖场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田绿色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南方红壤丘陵区水田绿色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的一些主要结果:按照6项构建原则,围绕农用化学品减量化、技术标准化、产品绿色化、生产持续化、环境友好化的"五化"总体目标,通过多种模式的耦合,构建出了南方红壤丘陵区水田"稻+鸭+草+灯+肥+洁"立体绿色农业模式,并提出了土壤质量提升、有害生物无害化控制、水稻健身栽培、农用化学品替代与高效精准施用、稻作副产品综合利用等5方面的配套技术,模式与技术示范已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原核表达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卵黄蛋白原(Vg)VWD结构域,为深入开展Vg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和开发相应的生物活性物质提供技术支持,也为改进虾类养殖催熟及获取高质量后代打下基础。【方法】在GenBank中搜索红螯螯虾卵Vg的mRNA序列(AF306784.1)及查找其VWD结构域(2345~2491 aa),采用ExPASyProtParam、ProtScale、InterProscan及TMHMM等在线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理论评估,结合大肠杆菌密码子偏好优化原始VWD氨基酸序列;然后通过全基因合成获得目的基因,连接至载体pET-28a构建重组质粒pET-28a-VWD,挑取阳性克隆转化大肠杆菌BL21(λDE3)感受态细胞及采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并以10% 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诱导表达的融合蛋白。【结果】红螯螯虾VWD结构域相对分子量为19692.11 Da,理论等电点(pI)为9.35,分子式为C855H1334N258O261S9,属于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不含跨膜结构域。延伸链和无规则卷曲是红螯螯虾VWD结构域二级结构的主要元件,其中,α-螺旋占7.73%,β-转角占10.50%,延伸链占35.91%,无规则卷曲占45.86%。重组质粒pET-28a-VWD经大肠杆菌BL21(λDE3)感受态细胞诱导表达即获得融合蛋白VWD,以2 mol/L盐酸胍溶解和Ni-NTA亲和层析纯化及复性后,10% 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均在蛋白相对分子量约20.0 kD处出现1条清晰的特异性条带,融合蛋白VWD表达形式以包涵体为主。融合蛋白VWD在BL21(λDE3)感受态细胞中高效表达的最佳诱导条件:当单克隆菌液OD600 nm达0.6时添加0.5 mmol/L IPTG,置于20℃下诱导培养16 h。纯化后的融合蛋白VWD浓度为1.32 mg/mL。【结论】通过全基因合成获得的优化红螯螯虾VWD基因能在大肠杆菌BL21(λDE3)感受态细胞中诱导表达出以包涵体为主要形式的融合蛋白,经盐酸胍溶解和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及复性即可获得高纯度的活性VWD蛋白,为后续开展红螯螯虾Vg生物学功能研究及开发相应的生物活性物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