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抗白粉病月季资源的田间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筛选抗白粉病月季资源对月季栽培利用及抗病育种品种的选择有重要意义。对保存的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349份月季资源进行了田间筛选。供试品种病情分为高抗、抗病、中抗、感病、高感5个等级。供试品种对月季白粉病抗性表现比较分散。月季抗病资源182份,占供试品种的52.15%,其余167份均表现为感病,占47.85%,其中抗病资源中有13份表现为高抗,占供试品种的3.72%;349份资源中包括27份中国古老月季,其中有11份表现为抗病,占中国古老月季的40.74%。抗白粉病月季资源的筛选能够为月季栽培、育种亲本品种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水稻重测序核心种质资源的稻瘟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瘟病一直是制约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稻瘟病抗源筛选是抗性基因挖掘和抗病育种的基础。本试验利用3000份(简称3K)重测序中的1217份核心种质资源,通过湖北恩施两河和芭蕉2个病圃自然诱发鉴定抗性,结合不发病条件下农艺性状考察和抗病资源的苗期人工接种抗谱测定,综合评价和筛选优异的稻瘟病抗源。自然诱发鉴定结果显示材料间的稻瘟病抗感差异显著,从中共获得144份抗苗瘟、叶瘟和穗瘟的抗病种质。选用稻瘟病综合抗性较好的34份材料以30个不同来源的稻瘟病菌株苗期接种,鉴定显示有17份材料的抗性频率≥70%,抗谱较广。农艺性状考察结果显示,大部分抗病材料植株偏高,单株产量低,农艺性状差。结合病圃鉴定、人工接种鉴定和农艺性状考察,鉴定出7份稻瘟病抗性强、抗谱广且农艺性状较好的优异抗源材料IRGA 411-1-6-1F-A、YJ30、金早47、泉珍10号、YN 1353-3、云粳23和IRAT1047,可作为抗源亲本用于稻瘟病抗性基因挖掘和品种抗稻瘟性改良。  相似文献   

3.
稻瘟病是我国水稻主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 其主效抗性基因Pi-ta和Pi-b在我国很多稻区表现广谱持久的稻瘟病抗性, 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水稻育种和生产。本研究选用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和Pi-b及其等位基因的功能标记, 在对22份分别已知抗病基因Pi-ta和Pi-b以及感病基因pi-ta与pi-b组成的水稻品种检测验证基础上, 建立了2套稻瘟病基因多重PCR体系: 体系I同时检测抗病基因Pi-ta与Pi-b, 体系II 同时检测感病基因pi-ta与pi-b, 并利用2套体系对336份高世代育种材料进行检测, 与单标记检测结果比较, 表现稳定可靠, 重复性好。本研究构建的抗稻瘟病基因分子标记多重PCR体系可用于水稻种质资源的快速评价和抗稻瘟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4.
水稻分子育种亲本材料在东北地区的稻瘟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12份分子育种亲本在稻瘟病重发区自然鉴定圃进行田间抗性鉴定,发现分别有117个和39个品种对叶瘟和穗颈瘟表现抗性,19个品种对叶瘟和穗颈瘟均表现中抗以上抗性,叶瘟与穗颈瘟发病严重度存在显著相关性.进一步利用辽宁和黑龙江的混合菌株在水稻苗期,对田间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抗病的19个品种进行人工接种鉴定,分别筛选出对辽宁东...  相似文献   

5.
水稻种质资源是育种的物质基础。水稻育种要在米质、产量、抗性上有新的突破,除了有新的育种技术外,还要有丰富的遗传资源。国际水稻遗传评价试验网(INGER)的参试材料集中了世界上主要产稻国家和国际研究机构提供的优良种质,来源广泛,遗传基础丰富。广西农科院从1980年起,参加由国际水稻研究所协调的国际水稻遗传评价试验网的国际合作研究工作,到2002年累计从各试验圃获得试验材料15890份,大大丰富了广西水稻新品种选育的物质基础,经试验评价,筛选出一批高产、优质和恢复源种质材料提供育种利用,并育成一批高产、优质、抗病的优良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574份试材的综合分析研究及抗病低酚棉花新品种晋棉14号的成功培育,认为:①低酚与抗(耐)枯萎病不存在遗传负相关,选育抗病低酚棉花的较佳技术路线应该是,有性杂交渗入抗源基因-早代于病圃进行一次自然淘汰和人工定向选择-无病圃和病圃对中选个体进行交替种植选择。②感病的低酚棉品种或无抗源的低酚棉组合后代,若置病圃连续种植和筛选,亦可获得抗病材料,但需时较长,选效亦差。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辽宁省水稻主栽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水平,从而为抗病品种选育、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在2015-2019年对辽宁省200个水稻主栽品种设置3个播期,在田间病圃内采用自然诱发法对稻曲病进行抗性鉴定和评价。结果显示,不同年度间、同年度不同播期间,水稻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不同穗型水稻稻曲病发生程度不同,且显著差异。随着播期的推迟,稻曲病的发生程度明显下降,并且年度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0个供试水稻品种中表现高抗(HR)和抗病(R)品种分别为5个(占2.5%)和34个(占17.0%),中抗(MR)和中感(MS)品种分别为34个(占17.0%)和53个(占26.5%),感病(S)和高感(HS)品种分别为46个(占23.0%)和28个(占14.0%)。整体上,抗∶中∶感品种数的比值为19.5∶43.5∶37.0,结果表明辽宁水稻主栽品种稻曲病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近年我国各甘蔗育种单位育成的新品种及各蔗区主栽品种对甘蔗褐锈病的抗性,筛选抗褐锈病优良新品种供生产上推广应用,本研究结合全国甘蔗新品种联合区域试验,选择甘蔗褐锈病高发的云南临沧、云南普洱、云南玉溪和广西宜州蔗区,在田间自然发病下,对我国近年来选育的60个新品种和34个主栽品种进行抗性评价,并对抗褐锈病基因Bru1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94个新品种及主栽品种中,66个表现高抗到中抗,占70.21%;28个表现为感病到高感,占29.79%。分子检测结果显示,共54个抗病新品种及主栽品种含有抗褐锈病基因Bru1,频率为57.45%。目前大面积种植的桂糖29号、桂糖44号、德蔗03-83、柳城03-1137、粤糖60号、桂糖46号等主栽品种高度感病,而粤甘48号、福农09-2201、桂糖08-120、柳城09-15、中蔗1号、云蔗08-1609、云瑞10-187、中糖1201等31个新品种抗病性强。建议多雨湿润褐锈病高发蔗区,应加大淘汰感病主栽品种和推广应用抗病新品种力度,以期达到品种合理布局,从根本上控制褐锈病暴发流行,为甘蔗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9.
武陵山区水稻抗稻瘟病品种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瘟病是世界各稻区最具毁灭性的病害,武陵山区是全国有名的稻瘟病重发区,稻瘟病是水稻生产的主要制约因子,抗病品种的推广是高产稳产的基础。利用自然诱发条件,走稻瘟病抗病育种之路,长期坚持抗病材料筛选,选育、引进和推广抗病丰产杂交水稻品种,促进武陵山区水稻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稻瘟病圃中水稻品系的抗瘟性评价与育种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20世纪80年代抗病育种的基础上,从1994~2003年采用人工辅助接种、自然发病的方法对12151份次水稻材料在病圃中的稻瘟病抗性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10年共计有4933份次叶瘟表现抗病,7103份次表现为感病,分别占总份次的40.60%和58.46%;有4071份次颈瘟表现抗病,7965份次表现为感病,分别占总份次的33.50%和65.55%。有9034份次的材料叶瘟颈瘟表现一致,占总份次的74.35%,其中叶瘟感病颈瘟也感病的材料份次是叶瘟抗病颈瘟也抗病材料的两倍;叶瘟颈瘟表现不一致的材料有3002份次,占总份次的24.71%,其中叶瘟感病而颈瘟抗病的材料份次多于叶瘟抗病而颈瘟感病的材料份次。利用早期筛选的抗源,选育了抗病优良籼型杂交稻恢复系6326、蜀恢162、蜀恢527等。对稻瘟病抗病育种和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等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品种混植防治寒地稻瘟病流行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采用抗稻瘟病性不同的3个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品种混植对寒地稻瘟病流行的防治效果以及对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寒地早粳稻作区,利用抗病品种跟感病品种混植可以有效抑制叶瘟、穗颈瘟的发生,随着抗病品种比例的提高,发病率明显下降。不同品种组合抑制稻瘟病效果为-11.5%~-63.2%。品种混植后增加了产量,增产幅度1.5%~12.0%,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12.
以省内主要栽培粳稻品种(品系)为研究对象,用“活体菌株”接种法进行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鉴定,人为控制田间小气候,建立一套发病系数高、方法简便实用、病圃容量大、鉴定结果可靠性强等综合措施。 在连续几年的抗性鉴定中,鉴定筛选出一批利用价值较高的种质资源和抗性较好的系统材料,本研究室选育出抗病品种3个,省良种化工程中标品系3个及省内抗病品种(品系)23个,以备做抗性资源加以利用或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北方国家水稻区域试验近15年参试品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1-2015年北方稻区国家水稻区域试验数据分析,发现北方稻区参试品种数量稳中有增,区域试验规模不断扩大;水稻品种产量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单产从2001年的9.08t/hm 2增加到2015年的10.11t/hm 2,增加了11.3%。通过分析产量构成因素发现,北方稻区必需有一定数量的有效穗数做基础,同时协调好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北方水稻区域试验品种优质率平均在60%以上,品质总体较好;早熟中早粳和中熟中早粳品质优于黄淮粳稻组和晚熟中早粳。从主要米质指标上看,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相对较好,而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相对较差,是影响北方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北方稻区平均每年有32.7%的品种达中抗稻瘟病及以上水平,同时每年约有40%的品种因稻瘟病抗性不达标被淘汰;而且年度间稻瘟病抗性品种比例波动较大,说明北方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不强、不稳定,稻瘟病抗性育种研究还需进一步提高和加强。  相似文献   

14.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In this paPer,authors gave the review of research progress in rice blast resistance genes.Number of genes conferring rice blast,widely used resistant materials to blast and method of rice blast identification have been summaried in details.The strategies of rice blast resistance breeding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水稻抗稻瘟病的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稻瘟病是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生产上对稻瘟病的防治没有特效的方法,更多依赖水稻品种自身的抗性来抵御病害的发生。因此,稻瘟病抗性的遗传和育种研究就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稻瘟病抗性遗传研究方面,到目前已经鉴定和定位了40多个抗稻瘟病基因,克隆了2个稻瘟病抗性基因Pi-b和Pi-ta。培育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可采用如下策略:广泛收集稻瘟病抗源,经过稻瘟病老重病区长期自然选择得到的高抗材料和含有已定位抗性基因的抗源材料要作为重点抗源亲本;检测稻瘟病菌群体结构的变化,获取小种变化的准确信息;常规的有性杂交和转基因技术相结合导入抗性基因;人工接种抗性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病区病圃抗性鉴定技术相结合,提高杂交后代材料抗性鉴定的准确性,加快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6.
首次对国际水稻遗传评价协作网提供的486份材料进行稻瘟病鉴定及粳稻品种观察试验,鉴定出高抗材料116份,对38份粳稻品种进行产量测定,为育种者提供丰富的优异种质资源,拓宽抗源亲本。  相似文献   

17.
旨在明确2017-2020年安徽省参试水稻品种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情况.用人工喷雾接种和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测得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用剪叶接菌方法测得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结果 表明:659个水稻品种中,48.10%表现为中感稻瘟病,其次为中抗、感、高感,表现为抗病的品种仅占1.06%,没有高抗品种.51.59%表...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水稻主栽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摘 要:采用室内接种和田间自然诱发的方法分别鉴定了福建省18个水稻主栽品种对水稻苗瘟、叶瘟、穗颈瘟的抗病性。结果表明,供试的水稻品种对苗瘟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有11个,表现为感病的品种有7个,占供试品种的61.1%和38.9%;对叶瘟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有2个,中抗的品种有12个,中感的品种有2个,感病品种有2个,占供试品种的比率分别为11.1%、66.7%、11.1%和11.1%;主栽品种谷优527、佳辐占和特优627对穗颈瘟抗性最强,为抗病品种;金明优100等6个品种为感病品种;汕优63等2个品种为高感品种。另外,地区间气象因子不是造成水稻品种抗病性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小气候对稻瘟病发生程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