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稻瘟病苗瘟叶瘟和穗颈瘟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温室人工接菌法探讨水稻稻瘟病苗瘟、叶瘟和穗颈瘟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稻瘟病苗瘟、叶瘟和穗颈瘟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性,相关程度因水稻品种、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此外,对水稻品种温室苗瘟抗性率与田间叶瘟抗性率、穗颈瘟抗性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温室苗瘟抗性率与自然病圃叶瘟抗性率表现正相关关系(r=0.5435),温室苗瘟抗性率与自然病圃穗颈瘟抗性率表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7583**,p<0.01),自然病圃叶瘟抗性率与穗颈瘟抗性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322*,p<0.05)。因此,认为利用可控温室代替田间进行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鉴定是可行的,而且根据苗瘟、叶瘟的抗性鉴定结果推测穗颈瘟的抗性基本上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优质杂交稻恢复系稻瘟病抗性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福建省上杭茶地稻瘟病自然鉴定点对162份有代表性的材料进行田间苗瘟、叶瘟和穗颈瘟发病率调查,茶地抗性鉴定综合表现为中抗以上的62份恢复系材料进行室内不同菌株的苗期鉴定,得到27份高抗至中抗稻瘟病水稻恢复系高代材料。调查结果表明苗瘟、叶瘟和穗颈瘟的发病率分别为3.01%、12.42%和26.21%,苗瘟与叶瘟、苗瘟与穗颈瘟、叶瘟与穗颈瘟的发病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69、0.67和0.78,都达到极显著水平。穗颈瘟的发病率明显大于苗瘟和叶瘟且穗颈瘟在不同时期的发病较高。苗瘟4-5级,后期穗瘟鉴定很可能达到感病或高感;在本研究中穗颈瘟鉴定达到感病或高感,苗瘟或叶瘟鉴定一般为感病或高感。  相似文献   

3.
采用寒地早粳近5年参加黑龙江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131个品种,对稻瘟病抗性与品质诸性状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寒地早粳水稻品种穗颈瘟抗性与水稻品种长宽比的相关系数为-0.1967,达到显著负相关;叶瘟、穗颈瘟抗性与水稻品种垩白大小呈显著正相关,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2026和0.1995;叶瘟、穗颈瘟抗性与垩白米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2276和0.2240;叶瘟、穗颈瘟抗性与垩白度除人工鉴定穗颈瘟外均呈显著正相关,叶瘟平均相关系数为0.1789,穗颈瘟平均相关系数为0.1630。叶瘟抗性与水稻品种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系数平均为0.2159,达到显著负相关;稻瘟病抗性与水稻品种蒸煮品质、食味品质相关性因试验方法而不同,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在人工鉴定条件下存在着显著负相关性。因此,在寒地稻区选育优质、高抗稻瘟病的水稻新品种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对77个生产中主要使用的杂稻品种进行了稻瘟病的田间自然抗性鉴定。鉴定结果:对叶稻瘟具有高抗的有10个品种,穗颈瘟无高抗品种,中抗的有4个品种,其余品种均表现为中感和高感。  相似文献   

5.
水稻稻瘟病抗性鉴定及其评价标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鉴定不同生态区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情况,并寻求一种能快速评价稻瘟病发病指标标准,以72个水稻品种(品系)为抗性鉴定材料,采用塑料大棚人工喷雾和病株样本大棚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在供试的72个水稻品种或品系中,抗病能力较强的水稻品种有17个,即叶瘟病情指数在0~2之间;其余品种或品系发病较重,叶瘟病情指数大于30,有的甚至全部死亡。苗期不发病的品种,到成熟期也有可能感穗颈瘟;普通型叶瘟发生的品种,移入大田后可逆转为不发病品种;急性型叶瘟发生的品种,到返青期死亡率达90%以上。苗瘟、叶瘟和穗颈瘟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急性型叶瘟可作为苗期鉴定水稻稻瘟病发生的评价指标标准。  相似文献   

6.
部分水稻杂交组合的抗稻瘟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袁洁  刘燕黔  杨学辉  刘世怡 《种子》2000,(1):11-12,14
1998~1999年通过对苗期混合接种鉴定、抗菌系谱测定、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等不同方法,对部分水稻杂交组合进行了抗稻瘟病性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部分品种在苗期抗性鉴定时表现为抗性,但在抗菌系谱测定中所有品种都存在致病力不同,数量不等的侵染菌系,而田间自然诱发鉴定表明了在苗期抗性鉴定中表现抗性的品种成株期对穗颈瘟仍表现感病。为此,我们提出一定要注意品种的合理布局和搭配种植,避免在一个地区连续种植同一品种,以尽可能延长品种的使用年限。同时必须结合感病生育期的气侯条件,抓好测报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广泛收集鉴定江苏省主栽粳稻品种73份,于2020年将分3个播期的诱发感病品种间隔移栽到鉴定品种之间,水稻破口初期定时保湿,中后期采取增施氮肥和灌深水等农艺措施人工诱发稻瘟病发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分别调查记载叶瘟和穗颈瘟发病情况,计算其穗损失率和综合抗性指数。鉴定结果表明,粳稻品种间对稻瘟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异,不同类型的粳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差异也较大,早熟晚粳穗颈瘟抗性最好,抗病品种占该类型品种的89.3%,迟熟中粳次之,中熟中粳抗性较差,最终筛选出59份中抗以上水平的品种;通过两个调查时期严重度、综合指数、穗损失率相关分析表明,叶瘟和穗颈瘟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58。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水稻主栽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摘 要:采用室内接种和田间自然诱发的方法分别鉴定了福建省18个水稻主栽品种对水稻苗瘟、叶瘟、穗颈瘟的抗病性。结果表明,供试的水稻品种对苗瘟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有11个,表现为感病的品种有7个,占供试品种的61.1%和38.9%;对叶瘟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有2个,中抗的品种有12个,中感的品种有2个,感病品种有2个,占供试品种的比率分别为11.1%、66.7%、11.1%和11.1%;主栽品种谷优527、佳辐占和特优627对穗颈瘟抗性最强,为抗病品种;金明优100等6个品种为感病品种;汕优63等2个品种为高感品种。另外,地区间气象因子不是造成水稻品种抗病性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小气候对稻瘟病发生程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黎志康 《作物学报》1985,11(4):257-266
1982年4~8月在辽宁丹东的水田条件下采用毒性单小种自然诱发,鉴定比较了15个日本粳稻品种和5个中国粳稻品种对叶瘟(Pyricularia oryzaeCav.)的田间抗性。供试品种的叶瘟田间抗性差异很大,其中以誉锦、银河的抗性最强,蒙古稻最弱。用发病叶面积百分率和每株感病病斑数两种方法对叶瘟田间抗性的评价结果差异不大,但前者更简便  相似文献   

10.
稻瘟病是水稻(Oryza sativa L.)三大病害之一,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研究利用优良恢复系R287与广谱抗稻瘟品种细麻线的BC3F1回交群体构建的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并通过全生育期自然诱发稻瘟病进行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全基因组分析共定位到16个抗叶瘟和13个抗穗颈瘟相关的QTLs,所有抗性QTL均来源于细麻线。其中q BR3是位于第3染色体上同时控制水稻叶瘟和穗颈瘟抗性效应的QTL,其能够提高叶瘟抗性2个数量级和降低穗颈瘟发病率40%左右。q BR3对叶瘟和穗颈瘟的抗性LOD值分别为18.63和22.77,解释的表型变异率分别为21.20%和26.10%。通过对水稻已有稻瘟病抗性位点的定位结果分析,发现q BR3可能是一个新的广谱抗性QTL位点。本研究结果为稻瘟病抗性育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1.
旨在明确2017-2020年安徽省参试水稻品种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情况.用人工喷雾接种和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测得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用剪叶接菌方法测得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结果 表明:659个水稻品种中,48.10%表现为中感稻瘟病,其次为中抗、感、高感,表现为抗病的品种仅占1.06%,没有高抗品种.51.59%表...  相似文献   

12.
21个稻瘟菌株毒力与42个水稻品种抗瘟性的系统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42个水稻品种进行人工离体叶片接种,明确供试水稻品种对21个稻瘟菌株的抗普和病级并在此基础上对42个水稻品种抗瘟性作了初步研究。分别按供试21个稻瘟菌株毒力差异和42个水稻品种抗瘟性的多个抗性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供试稻瘟菌株分为七类,其菌株毒力差异显著,菌株毒性频率和平均毒力之间呈现高度负相关。把水稻品种分为七类,其中第三类的第一组抗性最好,抗普在85%~100%,病级4.0以下。结果对选育水稻抗瘟新品种、合理布局区内抗性水稻和防治稻瘟病爆发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黑龙江省粳稻品种中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类型、评价品种及抗瘟基因利用价值,利用8个已克隆主效抗性基因PitaPiaPiz-tPibPikmPi9PiiPid3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结合402个黑龙江省各稻区的菌株接种供试品种的抗性表型,对20个黑龙江省粳稻品种的抗性基因型及抗病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ia检出率最高,20个粳稻品种均检测到该基因,其次是PitaPiz-t,检出率为80%;PiaPitaPiz-tPikmPi9在不同生态型品种育种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PibPiiPid3在不同生态类型品种间分布存在差异,仅在第1积温带的品种中发挥较好作用;唯一携带Pid3且具有Pita+Pia+Piz-t+Pib+Pii+Pid3基因型的龙洋16抗性表现最好,抗性频率高达93%;携带Pita+Pia+Piz-t基因组合的品种均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对黑龙江省粳稻品种的抗瘟贡献较大。揭示了黑龙江省20个粳稻品种的稻瘟病主效抗性基因类型及其对稻瘟病抗性的贡献,为寒地水稻种质资源的抗病性筛选和广谱抗病基因的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寒地水稻优质稻米抗稻瘟病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接种和自然感病两种方法,共鉴定寒地水稻新品种(系)292份(次),鉴定出高抗新品种(系)22份,适合寒地稻区种植的优质、抗病、农艺性状优良的新品种(系)7份,扩大和充实了抗病基因库。  相似文献   

15.
稻瘟病毒素对水稻根冠活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稻瘟病的菌丝悬浮液提取稻瘟病菌毒素,以毒素浓度、毒素处理根尖的时间及不同品种进行复因子试验,结果表明.毒素处理的不同水稻品种间根冠细胞死亡率差异极显著;而不同毒素浓度处理及不同处理时间的根冠细胞死亡率差异不显著.对另外13个水稻品种在毒素抗性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稻瘟病菌毒素对水稻根冠活细胞有较强的毒性作用,感病品种经毒素处理后细胞死亡率极显著的高抗病品种,细胞死亡率与稻穗颈瘟发病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1.这为快速鉴定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即将推广的水稻新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感特性以及筛选一批抗性育种材料,在岑溪设立自然诱发病圃,对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区试新品种、广西水稻区试新品种及部分水稻育种材料进行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参加国家区试、广西区试的1171个水稻新品种未有抗级以上的,中抗水平也只有极少数品种,大多数新品种都是感病或高感品种;11236份水稻育种材料表现高抗的有82份、抗级473份、中抗987份,筛选出一批抗性材料供抗病育种用。自然诱发病圃不仅可以用于推广品种的抗性监测,还可作为抗病育种筛选基地。  相似文献   

17.
品种混植防治寒地稻瘟病流行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采用抗稻瘟病性不同的3个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品种混植对寒地稻瘟病流行的防治效果以及对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寒地早粳稻作区,利用抗病品种跟感病品种混植可以有效抑制叶瘟、穗颈瘟的发生,随着抗病品种比例的提高,发病率明显下降。不同品种组合抑制稻瘟病效果为-11.5%~-63.2%。品种混植后增加了产量,增产幅度1.5%~12.0%,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18.
合江19号效应及其系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合江19号集早熟、优质、丰产、抗病性强、适应性广诸多优良性状于一体,30年久种不衰,成为我国北方稻区乃至世界同类稻区推广面积最大,主栽时间最长,经济效益最大的水稻品种。本文运用系谱分析的方法对合江19号进行了深入的系谱分析,明确了亲缘关系和遗传基础,并对合江19号效应产生的原因和启示进行了探讨。指出要充分认识寒地水稻育种的难度,明确新品种的选育方向,立足于当地主栽品种的改良,利用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主栽品种做为核心种质,适当添加新的基因源。对后代材料要多年度、多区点进行耐寒性、抗病性、丰产性和适应性等鉴定,良种与良法相结合,以使育成品种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有效的方法。Bsr-d1是对稻瘟病菌具有广谱抗性的一个重要基因。为提高Bsr-d1基因在育种中的选择效率, 根据Bsr-d1与其感病等位基因bsr-d1在功能区域存在的单核苷酸差异, 设计和筛选出Bsr-d1基因不同类型的基因功能标记CAPs5-1和3Bsr-d1/3bsr-d1, 结合测序分析验证, 可准确鉴定出Bsr-d1的不同基因型。利用3Bsr-d1/3bsr-d1对34份籼稻品种、江苏历年来主要推广的110份粳稻品种、其他省份的13份粳稻品种、148份太湖流域地方粳稻资源和19份太湖流域地方籼稻资源进行了Bsr-d1基因型检测, 筛选到携带Bsr-d1基因的籼型资源11份, 271份粳型资源中均不携带Bsr-d1基因, 这也说明Bsr-d1主要分布在籼型水稻资源中, 在粳型资源中几乎不存在。本研究为Bsr-d1基因的育种利用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