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降解水体中孔雀石绿的药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孔雀石绿和隐色孔雀石绿,研究了按O.4 mg/L孔雀石绿浓度下药后,在自然条件下和药物作用下水体与底泥中孔雀石绿的降解情况.在自然条件下,水中孔雀石绿经5 d的降解后未检出,而底泥中要经120 d的降解后未检出,说明阳光照射有助于水中孔雀石绿的降解.药物Ⅰ(腐植酸、VitC 晶体和654-2的混合物)在下药后0.5~2 h内有加快水中孔雀石绿降解的显著效果,药物Ⅱ(腐植酸)有助于延长药物Ⅰ作用的有效时间.在泥中孔雀石绿降解不受试验药物的影响,经过60 d的降解后,孔雀石绿的浓度为(0.009±0.005)mg/L,经过120 d的降解后才未检出;泥中到20 d后才检测到隐色孔雀石绿,在20~120 d其质量分数基本稳定在1.0×10-9.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呋喃唑酮代谢物3-氨基-2-恶唑烷酮(AOZ)在异育银鲫、团头鲂鱼种体内的降解规律,用呋喃唑酮按30 mg·kg-1·d-1的水平投喂药饵,连喂7 d后随机抽取试验鱼,取肌肉组织进行连续采样检测,运用HPLC/MS/MS检测并分析AOZ在两种鱼类体内的消除规律。结果发现:14周后,AOZ的浓度在异育银鲫体内降解到检出限(0.5μg/kg)以下;36周后,在团头鲂体内降解到检出限以下。这一结果提示,一旦养殖鱼类被呋喃唑酮污染,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会影响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鳜(Siniperca chuatsi)食用含有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MG)的饵料鱼后,其体内MG及其代谢物无色孔雀石绿(leucomalachite green,LMG)的残留消除规律,以期为孔雀石绿的监管提供基础数据,本实验模拟了自然养殖条件,对饲养于池塘网箱中的鳜连续投喂10 d经1 mg/L MG溶液浸泡2 min后的鲮(Cirrhinus molitorella),投喂量为5%(m/m),于停药后0、6、12 h及1、3、6、10、15、20、30、40、50、70、90、120、150和180 d采集鳜肌肉样品,各采集点随机取6尾以上鳜,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鳜肌肉中MG和LMG的残留量。结果发现,阳性饵料鱼投喂结束后,鳜体内未检出MG,LMG残留浓度也较低,在0 h鳜肌肉中LMG的浓度为8.62μg/kg,随后缓慢降低,10 d时鳜肌肉中检测不到LMG。本研究表明,养殖过程中,阳性饵料鱼体内的MG会通过食物链传递给鳜,造成鳜体内LMG检出,建议执法部门对鳜的饵料鱼进行监控,以确保鳜的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选择已具孔雀石绿残留的鳗鱼进行研究。降解药物按试验设定的剂量拌饵投喂,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孔雀石绿和隐性孔雀石绿的含量。结果表明:复配药物能起到加快鳗鲡体内孔雀石绿降解速度的作用;降解药物Ⅰ和降解药物Ⅱ均能加快鳗鲡体内隐色孔雀石绿的消除速率,而且效果相近;起主要降解作用的药物是腐植酸,维生素C和654—2只起辅助作用或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养殖环境下孔雀石绿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 svannamei)体内的残留和消除规律。试验对虾刚0.20mg·L^-1。的孔雀石绿溶液药浴2h后转移至室内或室外水泥池中用盐度为28的海水养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对虾头部和肌肉中的有色孔雀石绿(MG)及其代谢产物无色孔雀石绿(LMG)的残留量。结果表明,药浴2h时对虾体内孔雀石绿的残留量达到峰值,转入清水养殖168h,2种环境养殖对虾体内的孔雀石绿残留量均降低至检测限以下,孔雀石绿在对虾体内的消除速率是室外环境养殖的快于室内环境养殖,对虾头部快于肌肉组织,且MG的消除快于LMG。  相似文献   

6.
以0.5 ppm的孔雀石绿浸泡3天再清水养殖的鲫鱼为研究对象,研究孔雀石绿(MG)及其代谢物隐性孔雀石绿(LMG)在鲫鱼肌肉及各组织中的分布及消除情况.在浸泡结束后的第0、7、14、21天,分别取鲫鱼肌肉、肾脏、肝胰脏、脾脏、血液、性器官,采用高效液相质谱法检测孔雀石绿及隐性孔雀石绿的浓度水平,并分析其在各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及消除规律.结果表明,在浸泡结束后的第0天,孔雀石绿及隐性孔雀石绿主要蓄积在肌肉和肾脏,其孔雀石绿浓度分别为1043.86μg/kg、1618.05μg/kg;隐性孔雀石绿浓度分别为1650.62μg/kg、1228.32μg/kg.随着清水养殖实验的进行,孔雀石绿及隐性孔雀石绿在鲫鱼各组织中逐渐消除,到21天,肾脏、脾脏、肝胰脏、血液中均没有检测到药物残留,而肌肉和性器官中仍然检测到残留,孔雀石绿浓度分别为6.16μg/kg、3.3μg/kg;隐性孔雀石绿浓度分别为11.13μg/kg、5.49μg/kg.清水养殖21天,孔雀石绿及隐性孔雀石绿在肌肉中的消除率分别是99.4%、99.3%;在性器官中的消除率分别是90.8%、98.7%.  相似文献   

7.
人工育苗中对受精卵进行消毒,可以很大程度上预防各种病原对受精卵的危害,防止病原体的垂直传播。但是,用化学药物消毒,总会对鱼的受精卵产生一定程度的毒害作用。因此,人工育苗中进行受精卵消毒处理时必须控制药物种类、药物浓度及消毒时间。本研究在(27.0±0.5)℃条件下,使用药物浸泡的方法,研究了4种常用水产消毒药物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受精卵[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孵化效果的影响。聚维酮碘、甲醛和二氧化氯的处理时间均为10 min,臭氧处理分1 min、2 min和3 min共3个梯度。使用SPSS 17.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其受精卵的孵化率和畸形率与药物的浓度、处理时间呈负相关。甲醛和二氧化氯处理组与对照组的孵化率、畸形率差异显著;聚维酮碘处理组中25 mg/L、50 mg/L与75 mg/L各处理与对照组无差异,100 mg/L处理出现显著差异;臭氧处理组,0.3 mg/L处理中的各时间梯度间的孵化率和畸形率与对照组差异性不显著,0.5 mg/L、0.7 mg/L及1.0 mg/L处理中各时间梯度间差异极显著,0.5 mg/L处理2 min时,孵化率已极低,仅为4.14%,畸形率为50.00%。试验结果证明,在珍珠龙胆石斑鱼苗种生产中,其受精卵的适宜消毒药物、浓度范围及处理时间分别为:聚维酮碘20–70 mg/L处理10 min,臭氧0.3–0.5 mg/L处理1 min;二氧化氯、甲醛对受精卵刺激显著,而且对环境及人体有毒副作用,建议在生产中尽量不要使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鲤鱼、鳗鲡、鳜鱼在加入不同浓度的孔雀石绿标准样品且在不同冷冻贮藏时间下对孔雀石绿残留量的影响。三种基质中,鳗鲡组织中添加有无色孔雀石绿降解速率最慢、鳜鱼次之、鲤鱼较快。三种基质中添加10μg/kg、50μg/kg、100μg/kg有色孔雀石绿平均降解率分别为57.9%、48.0%、23.0%;无色孔雀石绿平均降解率分别为46.6%、43.4%、19.8%,有色孔雀石绿较无色孔雀石绿降解快,低浓度较高浓度降解快。在三种基质鲤鱼、鳗鲡、鳜鱼组织中有色和无色孔雀石绿降解反应均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分析可能由于鳗鲡组织脂肪较多,其结合方式影响了有色无色孔雀石绿的降解。  相似文献   

9.
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传播途径阻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了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苗种培育中亲鱼、卵、饵料等几个关键环节的病毒携带检测以及几种药物对病毒的消除效果的试验。用RT—PCR法检测斜带石斑鱼亲鱼的粪便、卵、仔鱼、稚鱼,饵料轮虫、桡足类中都有检出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聚维酮碘5—10mg/L浸泡卵20min、浸泡轮虫和桡足类30min,盐酸吗啉胍3~5mg/L浸泡卵30min、浸泡轮虫和桡足类40min,聚维酮碘5mg/L+盐酸吗啉胍3mg/L浸泡卵20min、浸泡轮虫和桡足类30min可有效灭活所携带的神经坏死病毒活性。  相似文献   

10.
孔雀石绿对日本鳗鲡的背景污染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孔雀石绿和隐性孔雀石绿,研究了水体使用孔雀石绿后,池塘底泥孔雀石绿残留和泥土背景污染导致的鳗鲡肌肉中孔雀石绿的残留和消除.连续使用三次孔雀石绿24 h后,水体中无孔雀石绿残留.池塘使用孔雀石绿溶液浸泡后,导致池底泥沙中孔雀石绿残留,部分采样点检测到隐性孔雀石绿于泥沙中残留.池底孔雀石绿的残留,将导致鳗鲡孔雀石绿在肌肉中的残留,隐性孔雀石绿将长期于肌肉中滞留.孔雀石绿背景污染的池塘,应改造至无背景污染后使用,才能保障鳗鲡无孔雀石绿残留.  相似文献   

11.
斑马鱼和鲢鱼对微囊藻毒素与孔雀石绿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类行为能准确地反映环境变化,并且随着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将毒素敏感鱼类的行为作为标记,用以监测环境是可行的。本研究用人工饲养,对环境毒素敏感的斑马鱼和对环境毒素有较强吸收能力的鲢鱼作为指示生物,检测其行为对水体中微囊藻毒素(MC)和孔雀石绿(MG)的反应。结果表明,斑马鱼和鲢鱼在2 µg/L MC浸泡下未出现显著的行为反应,而在5 µg/L的MC浸泡下,斑马鱼摆尾频率在10 min 后,移动速度在40 min后显著性下降;鲢鱼摆尾频率与移动速度均在40 min后显著性下降。另一方面,0.5 mg/L MG处理下,斑马鱼未出现显著性行为变化,而鲢鱼摆尾频率与移动速度均在35 min后显著性下降。  相似文献   

12.
丁香酚对倒刺鲃幼鱼麻醉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使用人工繁育的鱼种开展丁香酚对倒刺鲃麻醉效果的试验,结果表明:水温25±0.5℃时,5 mg/L浓度的丁香酚对倒刺鲃鱼种没有麻醉作用,10 mg/L浓度的丁香酚只能起轻度镇静作用;浓度12~30 mg/L时,浓度与麻醉所需时间和复苏所需时间呈负相关关系,丁香酚对倒刺鲃鱼种的理想麻醉浓度约20 mg/L.经30 mg/L的丁香酚深度麻醉,在空气中暴露15 min后,鱼体复苏所需的平均时间为2.6 min,复苏率达100%;将被深度麻醉的鱼种立即转入10 mg/L的丁香酚中继续浸泡10 h后,复苏率和48 h内成活率均为100%.水温23~29℃时,在相同浓度条件下,温度越高,麻醉所需时间越短,复苏所需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13.
在24±1℃下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次甲基蓝、甲醛、高锰酸钾、氯化钠、孔雀石绿溶液抑制松浦镜鲤鱼卵水霉病的效果。结果表明:浸泡消毒时间10min,浓度为1100.00mg/L的次甲基蓝和6000.00mg/L的甲醛对水霉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出苗率无显著影响;在药物对水霉菌完全致死浓度(1057.54mg/L)下,浸泡10min,次甲基蓝抑菌有效时间达29.97h,致畸率最低(1.55%),而高锰酸钾和氯化钠浓度对松浦镜鲤鱼卵水霉菌无明显抑制作用。试验表明次甲基蓝可以替代孔雀石绿防治鲤卵水霉病。  相似文献   

14.
防治松浦镜鲤鱼卵水霉病药物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4±1℃下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次甲基蓝、甲醛、高锰酸钾、氯化钠、孔雀石绿溶液抑制松浦镜鲤鱼卵水霉病的效果。结果表明:浸泡消毒时间10min,浓度为1100.00mg/L的次甲基蓝和6000.00mg/L的甲醛对水霉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出苗率无显著影响;在药物对水霉菌完全致死浓度(1057.54mg/L)下,浸泡10m...  相似文献   

15.
在(20±2)℃的水温条件下,将异育银鲫(Carassais auratus gibebio)分别浸浴于0.2 mg/L、0.5 mg/L浓度(理论浓度)的敌百虫水溶液进行7 d富集试验,第8天起隔天换清水进行消除试验,研究了敌百虫在异育银鲫体内的富集与消除规律。结果显示:鳃组织中敌百虫富集浓度最高,且给药后2 h时就接近水体中药物浓度,7 d内一直保持在相对较平稳的浓度水平;肝胰脏、肌肉组织中敌百虫浓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增高,肝胰脏组织富集浓度略高于肌肉组织。消除试验1 d后鳃组织中敌百虫浓度迅速下降,消除了91.4%,以后消除速度趋缓,至第5~7天未检出敌百虫;肝胰脏、肌肉组织中敌百虫浓度随试验时间延长逐渐降低,且分别在消除试验的第5天、第7天未检出敌百虫,肝胰脏组织中敌百虫消除速度比肌肉组织中快。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在养殖模式下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在鳜鱼体内各组织的分布及消除规律,将鳜鱼以5 mg/L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泡2 h后饲养于池塘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鳜鱼背肌、腹肌、内脏、腮、皮肤等5种组织中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的浓度水平。结果表明,孔雀石绿在鳜鱼5种组织中的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皮肤>内脏>鳃>腹肌>背肌,在皮肤组织中残留时间最长,在背肌、腹肌、内脏、腮、皮肤中分别于58、90、20、58 d和120 d时未被检出;隐色孔雀石绿在鳜鱼5种组织中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内脏>皮肤>背肌>腹肌>鳃,在皮肤组织中残留时间最长,在背肌、腹肌、内脏、腮、皮肤中分别于270、290、230、230 d和300 d时未被检出。试验期间平均水温为25.6 ℃,在此养殖条件下,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在鳜鱼各组织中消除至少需要7 680 ℃·d。  相似文献   

17.
杨明生 《淡水渔业》2001,31(6):58-59
20 0 1年 4月对彭泽鲫鱼卵感染水霉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设计了 11个处理组 ,对受精卵、未受精卵、死胚卵进行了观察 ,孵化 116h均未见到霉卵出现。另外探讨了孔雀石绿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使用孔雀石绿处理 ,浓度在 2 0mg L内 ,每次不超过 10分钟对胚胎发育是安全的 ,但会明显延迟出膜时间  相似文献   

18.
以15 mg·L~(-1)的亚甲基蓝浸泡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成鱼0.5 h后将其饲养于实验室水族箱中,研究了常规用药条件下亚甲基蓝及其代谢物在异育银鲫各组织中的分布及消除规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亚甲基蓝及其代谢物在异育银鲫组织中的浓度,用DAS 3.0.5药物与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血液中亚甲基蓝、天青B、天青A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第0.083、第0.5和第8小时,峰浓度值Cmax分别为143.436μg·L~(-1)、110.770μg·L~(-1)和8.444μg·L~(-1)。亚甲基蓝、天青B、天青A在异育银鲫4种组织中的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均为肝胰脏肾脏肌肉皮肤,其中异育银鲫肌肉和皮肤组织易蓄积亚甲基蓝及代谢物,至第64天仍可以检测到,组织中未检测到天青C。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斑点鳟鲑受精卵的孵化及苗种培育技术,从国外引进发眼卵10万粒,放入6℃淡水中适应30 min,然后逐步升温至10℃,放入孵化桶中进行流水孵化。孵化水温10~12℃,溶氧量6.0~7.5 mg/L,水流量15~20 L/min。孵出的鱼苗长到10~12日龄时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和配合饲料驯化,之后逐步加大配合饲料的投喂量,培育出斑点鳟鲑苗种8.7万尾(发眼卵的孵化率为97%,仔鱼成活率达92%),经90 d的培育,平均全长由14.25 mm增长到75.08 mm,平均体质量4.66 g,外形与成鱼相似。试验结果表明,孵化的适宜水温为10~12℃,溶氧量应保持在6.0 mg/L以上;以卤虫无节幼体作斑点鳟鲑的开口饵料是适宜的,可逐步驯化投喂配合饲料。苗种60日龄后可添加低盐井水或海水逐步提升培育水的盐度,直至完全过渡到用海水养殖。  相似文献   

20.
洪湖碘泡虫(Myxobolus honghuensis)是引起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h)“喉孢子病”的重要病原, 每年导致养殖苗种和成鱼大量死亡。本研究通过隐性感染异育银鲫母本人工受精、实验室条件下受精卵孵化和幼鱼培育, 采用单管半巢式 PCR、荧光定量 PCR 和寡核苷酸荧光原位杂交等检测手段进行亲本、卵和幼鱼等环节的检测分析, 探究异育银鲫寄生洪湖碘泡虫是否存在经卵传播途径。结果表明, 所采用的 34 尾异育银鲫母本(A1~A22, B1~B12)的洪湖碘泡虫隐性感染率达 50%~75%, 其中, 卵和伪鳃检出率高于卵巢组织样品; 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荧光原位杂交在隐性感染母本的卵巢、伪鳃、肾、脾组织检测到洪湖碘泡虫前孢子生成阶段营养体; 实验室条件下阳性母本所产的卵经孵化和培育出的幼鱼 15 dph 和 30 dph 样品可以检出阳性(A1、A18、B8 和 B9); 荧光原位杂交显示 15 dph 幼鱼在伪鳃、鳃和肾脏组织检测出阳性信号。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异育银鲫寄生洪湖碘泡虫存在经鱼卵传播途径; 研究结果可为相关疾病制定防控措施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