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齿切除时间的试验 6.1目的为了研究红鳍东方纯在养殖中的适当的齿切除时间,设立了三个试验区,即在7月、8月和9月分别切除其齿,观察对其成长和成活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5.可数性状测定 按被检查鱼类种质标准规定执行,通常有以下项目: ——鳃耙:计数第一鳃弓外侧的鳃耙数。 ——下咽齿:计数左右下咽齿排列的行数及每行的齿数,用齿式表示。 示例:1·1·3/3·1·1 式中:1·1·3-左咽骨上有3行齿,外侧第一行有1枚齿,第二行有1枚齿,第三行有3枚齿; 3·1·1-右咽骨上有3行齿,内侧第一行有3枚齿,第二行有1枚齿,第三行有1枚齿。 ——鳍条:计数各鳍的鳍条数,用鳍式表示。 符号与代号:D-背鳍;A-臀鳍;P-胸鳍;V-腹鳍;C-尾鳍。 鳍棘(硬棘)数目用大写罗马数  相似文献   

3.
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幼虫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的17β-雌二醇(0.1μg·L^-1、1μg·L^-1、10μg·L^-1、100μg·L^-1和1 000μg·L^-1)中,于第2、第4、第6和第8天取样,分别测定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结果表明,第2天时10μg·L^-1浓度组显著诱导双齿围沙蚕CAT、SOD和GST活性,1 000μg·L^-1浓度组显著抑制其SOD和GST活性。第4天时各浓度组SOD和GST活性均被不同程度诱导。第6天时低浓度组(0.1μg·L^-1和1μg·L^-1)显著抑制双齿围沙蚕CAT活性,高浓度组(100μg·L^-1和1 000μg·L^-1)则抑制其SOD活性。第8天时,除1 000μg·L^-1浓度组外,其余各组CAT活性均被不同程度诱导(P〉0.05),而SOD活性则受到抑制,10μg·L^-1浓度组显著抑制其GST活性。试验结果显示,外源性17β-雌二醇对双齿围沙蚕幼虫产生氧化胁迫,沙蚕幼虫SOD、CAT、GST对17β-雌二醇的响应与其暴露浓度及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4.
中国沿海九种头足类齿舌的形态学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郑小东 《水产学报》2002,26(5):417-421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9种头足类的齿舌进行了显微观察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所研究的物种的齿舌均有7列纵向的齿组成,齿式为3·1·3。乌贼目的7个种(罗氏乌贼Sepiarobsoni、金乌贼S.esculenta、虎斑乌贼S..pharaonis、白斑乌贼S.latimanus、目乌贼S.aculeata、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maindroni、柏氏四盘耳乌贼Euprymnaberryi)中央齿一列,具有一个齿尖;侧齿位于中央齿两侧各3列,分别称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侧齿,也称为侧齿,内缘齿和外缘齿;无缘板结构。长蛸Octopusvariabilis和短蛸O.ocellatus中央齿一列,分别有5个、3和5个齿尖,侧齿各3列,具有缘板。文中对九个种的齿舌结构以及彼此的异同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比较,并对乌贼类、蛸类和枪乌贼类彼此之间的齿舌关系以及功能差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长江辽河瓯江体形椭圆形不规则椭圆形近似正方形额齿4个额齿均类锐,居中一缺刻最深不及长江蟹尖锐4个额齿,两边尖锐,中间钝圆侧齿4个侧齿尖锐,第4侧齿小而尖锐,清楚可见3个侧齿尖锐,第4侧不明显4个侧齿可见,但不明显步足第4步足前节较长而窄,刚毛较密,蟹种爬行时,第4步足前节拖地行走步足偏短第4步足前节较短而宽,刚毛稀少背部疣状突6个均明显下方2个不明显第4侧齿对径与第3步足长之比1∶2.01∶1.81∶1.6~1.7体色背甲淡灰黄色,白肚。背甲灰黄带褐色花斑,腹部灰黄色体色难看,螯足与步足黑色,腹部夹铜锈色煮熟后体色鲜红暗红桂红…  相似文献   

6.
在斑节对虾 Penaeus monodon 催熟催产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是切除眼柄.此实验选用体重为149.5±25.8 g的自然海区斑节对虾,比较了注射血清素(serotonin)和切除眼柄2种处理方法对斑节对虾的催熟效果.血清素注射剂量为50 μg·g -1体重,在实验的第1、5和10天注射,共计3次.结果显示,2种方法处理后,受试亲虾性腺指数(gonad somatic index,GSI)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注射血清素的实验组亲虾的存活率及其卵子孵化率显著高于切除眼柄的实验组.实验结果表明,血清素对斑节对虾催熟有促进作用,但发挥效应所需要的时间较长;从切除眼柄手术到第一次产卵所需时间较短,但是手术后的亲虾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底内动物不仅具有较强的适应沉积环境的生理耐受能力, 还具有适应沉积环境的行为策略, 而且其行为策略与周围微环境关系密切, 研究两者的关系可以从行为学角度阐释生物扰动的生态学意义。本研究利用底内动物行为学观察装置研究温度(15 ℃、20 ℃和 25 ℃)对不同规格[大规格(2.2±0.2) g、中规格(1.5±0.2) g、小规格 (0.7±0.2) g]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e)行为特征的影响, 探究了不同行为过程对洞穴水交换、营养盐和溶解氧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 双齿围沙蚕的径向起伏频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P<0.05)。不同规格双齿围沙蚕的轴向爬行速度差异显著(P<0.05), 大规格沙蚕的轴向爬行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慢, 而中规格和小规格沙蚕的轴向爬行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温度和规格对双齿围沙蚕的径向起伏和轴向爬行时间影响不显著 (P>0.05)。规格对双齿围沙蚕的泵水量、泵水速率、轴向爬行速度及营养盐溶出效率影响显著(P<0.05)。泵水量和营养盐溶出效率均随着规格的增加而增大, 大规格沙蚕的泵水量最高可达 10.01 L/d; 径向起伏是双齿围沙蚕在洞穴中的主要运动方式和泵水方式 , 其洞穴中磷酸盐、亚硝酸盐、氨氮和硫化物的溶出效率分别可达 109.80 μg/(cm2?d)、6.02 μg/(cm2?d)、60.56 μg/(cm2?d)和 15.40 μg/(cm2?d)。双齿围沙蚕泵水溶解氧阈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和规格的增大呈上升趋势。结果表明, 小规格双齿围沙蚕对高温和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于大规格沙蚕; 双齿围沙蚕的泵水运动(生物灌溉)随温度的升高和规格的增大而增强, 其主要驱动因子是洞穴微环境的溶解氧含量; 双齿围沙蚕的泵水溶解氧阈值可使其消耗最少的能量获得最高的溶氧收益, 符合“最佳性理论”, 可称之为“最佳溶氧收益策略”。通过生物灌溉作用加速沉积物营养盐释放的现象是双齿围沙蚕为获得充足溶氧而产生的连带效应。  相似文献   

8.
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许多国家针对氟苯尼考残留制定了食品安全限量标准,并规定了相应的休药期。设计连续7 d以10 mg/(kg·d)的氟苯尼考投药试验和14 d停药的暴露试验,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氟苯尼考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残留规律以及在欧洲舌齿鲈肌肉和肝脏组织中的残留水平。试验结果显示,循环水养殖系统各处理单元中(蛋白分离器、生物滤池、紫外消毒装置)氟苯尼考的质量浓度随着投药时间的增加,呈不同程度积累上升。在投药第7 d时,各处理单元氟苯尼考的残留质量浓度均达到最大值;停药后,氟苯尼考残留质量浓度逐渐下降,停药第14 d各处理单元中的氟苯尼考水平与投药前水平相当。不同处理单元对于氟苯尼考降解率的贡献为紫外消毒装置蛋白分离器生物滤池。此外,氟苯尼考在欧洲舌齿鲈组织样品中的残留水平随停药时间延长而降低,停药7 d后其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的残留量均低于国家标准(1000μg/kg)。本试验将为循环水系统中各水处理单元的工艺设计提供理论基础,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利用扫描电镜对3种荔枝螺属种类-疣荔枝螺、黄口荔枝螺和瘤荔枝螺的齿舌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荔枝螺齿式为0∶1∶1∶1∶0,即中央齿1枚,侧齿2枚,无缘齿.中央齿三分叉,中央齿尖长,其中黄口荔枝螺中央齿尖较其他2种略宽、短;两侧齿尖内侧各有1个小齿,其外侧具数量不等的小齿.侧齿细长,镰刀状,齿尖朝向与中央尖齿相同,其种间形态无明显变化.3种荔枝螺齿舌形态主要区别为中央齿两侧齿尖外侧小齿数目,其中疣荔枝螺小齿数最少,为5枚,瘤荔枝螺最多,为9~10枚,黄口荔枝螺为8~9枚.  相似文献   

10.
第一讲 河蟹的生物学  一、河蟹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一 )河蟹的外部形态1.头胸部和腹部河蟹体平扁 ,头部和胸部愈合成头胸部 ,腹部向后下方卷折 ,覆盖在头胸部和腹甲下方。体分 2 0节 ,其中头部 5节 ,胸部 8节 ,腹部 7节。河蟹头胸部背方外披几丁质甲壳 (外骨骼 ) ,称头胸甲 ,俗称蟹兜。头胸甲亚圆形 ,由前缘、后缘和侧缘组成。其中前缘中央部位为额缘 ,具 4齿 ,尖锐 ,但尤以中间两齿最甚 ,其间的夹角为等于或小于 90°的锐角 ,呈“U”字形。额齿的两侧为眼眶和眼 ,外为左右第一枚侧齿 ,由此向后为左右侧缘 ,各具 4齿 ,以眼齿最大 ,第…  相似文献   

11.
异齿裂腹鱼广布于雅鲁藏布江,产卵期为每年的3—5月,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繁殖行为,Clock基因被认为是自然选择塑造日节律以及与动物繁殖等生活史特性有关潜在的目标基因,异齿裂腹鱼Clock蛋白C末端Poly-Q长度的变异可能与其产卵开始的时间关联。以采自雅鲁藏布江的异齿裂腹鱼为对象,采用反转录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克隆异齿裂腹鱼Clock基因cDNA全长序列,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其在异齿裂腹鱼雌、雄个体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进行分析。试验结果显示:异齿裂腹鱼Clock基因cDNA全长为4291 bp(Genbank登录号MT774361),5′非编码区为539 bp, 3′非编码区为1046 bp,编码序列为2706 bp,共编码901个氨基酸,所编码的氨基酸在末端具有典型的Poly-Q结构;Clock基因在异齿裂腹鱼雌、雄个体的肝脏、脾脏、心脏、脑、性腺和肌肉中均有表达,且以性腺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肌肉次之,脾脏最低;Clock基因除在心脏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雄鱼高于雌鱼,在其他组织的相对表达量均表现为雌鱼高于雄鱼。异齿裂腹鱼雌、雄个体的Clock基因在性腺组织中均高表达,表...  相似文献   

12.
<正> 近年来,红鳍东方鲀的苗种与真鲷和牙鲆一样已能大量生产。在稚鱼期由于互食现象和饵料性疾病以及寄生虫病和白口病等引起的死亡.使成活率明显低于其他的养殖鱼类.直接影响其收益。另外,成活率低的原因还受放养密度、饵料问题、齿切除、水槽的容积及投饵的次数等影响,同时还研究防治鱼病的对策,以谋求红鳍东方鲀养殖技术的确立及渔民经营资金的稳定。 1试验的实施场所试验在鹿儿岛湾内的福山町一带海域进  相似文献   

13.
《科学养鱼》2006,(2):75-75
一、扣蟹质量的选择和鉴别1.种质(1)长江水系蟹苗生长快、个体大、性成熟晚,为最佳选择。(2)甲壳外形略呈椭圆形,背面稍平,额齿和侧齿尖锐,步足较长,第五步足趾节细长且较窄,步足刚毛短而稀,第二步足长节齿超过或接近第一前侧齿。(3)第三步足长最好超过背甲宽度的1.8倍以上。2.  相似文献   

14.
热带东太平洋海域拟锥齿鲨的繁殖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维  戴小杰 《南方水产》2008,4(2):21-25
研究根据科学观察员在热带东太平洋海域2次调查,调查时间和海域分别为2003年7~11月的03°S~17°S,96°W~146°W范围,2006年2~11月的05°N~10°S,134°W~173°W范围。调查共测定了202尾拟锥齿鲨(Pseudocarcharias kamoharai)的样本,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拟锥齿鲨全长(TL)与全重(W)的关系,雌性是W=9×10^-5TL^2.3116,雄性是W=9×10^-6TL^2.9007。其雌雄性比接近1:1。雌性拟锥齿鲨的总性腺重量随体长增加而增加,增加幅度较大;雌性拟锥齿鲨性成熟的最小TL约为89cm,雄性大约在85~100cm。雌体怀仔数量平均为3.85尾。出生时的TL约为40cm左右。  相似文献   

15.
选取450尾欧洲舌齿鲈()幼鱼,体长(13.50±0.52)cm,体重(46.04±0.61)g,监测其在5种光周期(0L:24D、8L:16D、12L:12D、16L:8D、24L:0D,L表示光照时间,D表示黑暗时间)下的生长、摄食及肌肉营养成分等相关指标。实验周期为60 d。结果表明,8L:16D处理组的欧洲舌齿鲈的日增重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0.05);0L:24D和8L:16D处理组粗脂肪含量分别较16L:8D处理组分别提高了19.70%和21.67%(<0.05)。5种光周期下的欧洲舌齿鲈幼鱼肌肉中均检测到17种氨基酸,其中8L:16D和12L:12D处理组的肌肉中氨基酸总含量较0L:24D组分别提高11.60%和9.16%(>0.05);肌肉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总含量在8L:16D处理组中最高,为14.21%,在0L:24D处理组中最低,为12.30%。不同光照周期对欧洲舌齿鲈幼鱼生长、摄食和肌肉营养品质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综上所述,8L:16D和12L:12D光照环境更适宜欧洲舌齿鲈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齿缘龟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齿缘龟,学名齿缘摄龟,俗名黑底扁龟。其肉色有白色,有粉红色的,以粉红色为上品。在所有水栖龟类中,肉色是红色的,除了价格昂贵的金钱龟外,就是齿缘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其四肢红色程度仅次于金钱龟,这一特点,在幼体阶段特别明显,所以民间也有人将之称为红肉龟。其体型中等(成龟体重一般1kg~2kg),黑底,断板,半闭壳。属淡水半水栖龟类,杂食偏肉食性,养殖繁殖的条件和石龟金钱龟一  相似文献   

17.
利用行为学实验装置研究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对低潮区、中潮区和高潮区沉积物表层为10、60 cm深以下的沉积物的选择行为。3个潮区表层为10 cm的沉积物编号分别为1#、2#、3#,3个潮区60 cm以下的沉积物编号分别为4#、5#、6#。结果显示,在实验装置一中,不同沉积物的有机物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1#和4#沉积物中,C含量显著高于2#沉积物(P<0.05),4#沉积物中,N含量显著高于2#和6#沉积物,不同沉积物的H2S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1#沉积物间隙水中,H2S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规格和底质类型对双齿围沙蚕的选择行为无显著影响(P>0.05);规格对双齿围沙蚕搜寻时间影响显著(P<0.05),而底质类型则对搜寻时间无显著影响(P>0.05)。在实验装置二中,6#沉积物中有机物含量显著高于1#和2#沉积物(P<0.05),C、N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沉积物(P<0.05),2#沉积物中,H2S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沉积物(P<0.05);各个沉积物间隙水中H2S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底质类型和规格对双齿围沙蚕的移动距离均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小规格双齿围沙蚕比较活跃和敏感,倾向于选择H2S含量较低的底质;在底质内部钻蚀时,双齿围沙蚕倾向于选择物质含量较低的底质。总体来看,双齿围沙蚕对自然栖息地底质类型选择性不强。  相似文献   

18.
内在底栖生物用于环境监测、生物修复时,为判断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用作生物指示物反映环境状况的适宜性,以海沙模拟生态毒理学模式生物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的生境,设计均匀试验并将双齿围沙蚕暴露于不同污染水平的重金属-营养盐-石油烃复合污染15 d,研究其SOD活性在有沉积物时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各个处理间双齿围沙蚕的SOD活性差异不显著;重金属、营养盐和石油烃均不能显著影响双齿围沙蚕的SOD活性;双齿围沙蚕的SOD活性和污染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剂量-毒性效应关系;双齿围沙蚕的SOD活性服从Logistic分布,SOD活性对复合污染的响应不确定。因此,SOD活性能否用于反映环境条件值得商榷;内在底栖生物用作生物监测/生物修复种时,应慎重使用SOD活性反映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19.
采用镊烫法切除体长10.20~15.20cm雌性口虾蛄单侧眼柄,测量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测定卵巢、肝胰脏和肌肉中的生化组分含量的变化,以探讨眼柄切除对口虾蛄卵巢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切除单侧眼柄后,口虾蛄性腺指数上升,切除后第5、10、15d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口虾蛄的肝胰腺指数在试验后期均显著下降(P0.05)。试验组卵巢中的糖原含量高于对照组,在第5、15d分别与对照组间具有显著(P0.05)和极显著差异(P0.01);肝胰脏中的糖原含量也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而肌肉中的糖原含量自第5d开始下降,早于对照组。切除单侧眼柄第10d后,肝胰脏中蛋白含量开始显著上升(P0.05),之后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卵巢中蛋白含量也高于对照组,第15d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试验组与对照组肌肉中的蛋白含量均表现出先升后降趋势,二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眼柄切除可以促进口虾蛄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和转移,有助于卵巢发育。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双齿围沙蚕幼体在水交换周期分别为8h、4h、2h的流水、模拟潮汐和静水等5种不同水交换条件下的生长。培养双齿围沙蚕幼体50d。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幼体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在静水槽中,随着时间的推移,pH、DO逐步降低,而NH3-N、H2S的浓度逐步增高;在模拟潮汐的水槽中,pH值、DO、NH3-N、H2S循环变动;在3个流量大小不同的水槽中,pH值、DO、NH3-N、H2S呈逐渐变化,变化幅度与水流量大小有关。各水槽中双齿围沙蚕幼体均有很高成活率。双齿围沙蚕幼体的增重倍数以12倍/d流水的3.77为最高,模拟潮汐的3.49次之,再次为6倍/d流水和3倍/d流水的3.29和2.20,最差为静水养殖的1.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