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筛选安全有效的防治水稻穗部害虫黑尾叶蝉和灰飞虱的防治药剂,2012年进行了有关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吡蚜酮25%悬浮剂在试验剂量下对水稻灰飞虱有较高的防效和较长的残效期,对黑尾叶蝉有较好的兼治作用;烯啶虫胺50%可溶性粒剂在试验剂量下对黑尾叶蝉有较好速效性和较长的残效期,苦参碱0.5%水剂对黑尾叶蝉和灰飞虱具有一定控制效果,可作为有机稻种植过程中应急用药选择.  相似文献   

2.
笔者于2019-2020年系统调查了攀枝花市藜麦病虫害及天敌昆虫的发生情况.发现攀枝花市藜麦引种区病害6种,害虫16种,天敌昆虫5种;其中梨剑纹夜蛾、红缘灯蛾、麦黑斑潜叶蝇、豌豆彩潜蝇、稻棘缘蝽、岱蝽和二条黑尾叶蝉为我国藜麦上新发现的害虫种类,双色小蚜蝇、六斑月瓢虫、黄室龟瓢虫和台湾绿猫蛛为藜麦上新发现的天敌昆虫种类;...  相似文献   

3.
 水稻类普矮病在闽西、闽北和闽南均有发生,其为害性不可忽视。病害症状因品种不同而表现为两种基本类型——普矮型和草丛型。将类普矮病和普矮病接种在同一稻苗上.可先后产生各自的症状。
病害仅能通过黑尾叶蝉和二点黑尾叶蝉传播。电光叶蝉、白翅叶蝉、褐飞虱和缢管蚜均不传病。  相似文献   

4.
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分别于1971、1973年在菲律宾等国推广抗二点黑尾叶蝉(Nephoteteix virescens)品种 IR20和抗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品种 IR26,印度则利用抗稻瘿蚊品种 Shakti 和 IR32来防治稻瘿蚊,均取得成功。然而,一些水稻害虫新生物型的出现使抗虫品种的培育和利用复杂化,如已推广的 IR26在三年后由于褐飞虱生物型2的出现而“丧失”抗性。而菲律宾抗二点黑尾叶蝉的品种 IR8在孟加拉却高度感虫。斯里兰卡抗稻瘿蚊的品种在印度则表现感虫。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黑尾叶蝉肽聚糖识别蛋白(Nephotettix cincticeps peptidoglycan recognition protein,Nc PGRP)的功能,利用RT-PCR克隆长度为552 bp的Nc PGRP开放阅读框,其编码蛋白大小为19.9 k D,无信号肽,含3个锌离子结合/酰胺酶催化位点,1个二氨基庚二酸型(Dap型)肽聚糖识别位点。系统发育分析表明,Nc PGRP与其他昆虫亲缘关系较远。利用显微注射技术对黑尾叶蝉进行病原细菌诱导,定量PCR结果显示Nc PGRP在受大肠杆菌及藤黄微球菌刺激后,其转录水平显著上调。组织分布研究表明,Nc PGRP的m RNA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头部表达量最高。黑尾叶蝉取食感染水稻普通矮缩病毒RDV的水稻后,Nc PGRP转录水平受抑制。本文研究表明,Nc PGRP是一种诱导型表达的PGRP,黑尾叶蝉感染RDV能显著抑制其转录,进而削弱黑尾叶蝉免疫能力,这可能有利于RDV与黑尾叶蝉共生。  相似文献   

6.
水稻瘤矮病—广东湛江新发生的一种水稻病毒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广东新发生的水稻瘤矮病于1981~1982年在广东湛江地区的信宜、高州和化州县发生流行。室内用叶蝉接种2叶龄的稻苗,在10~11月广州温室温度约为土9~23℃下,潜育期为13~28天,主要症状为病苗矮缩,叶片浓绿色,叶背及叶鞘上长有若干个淡黄绿色近圆形小瘤(0.1~1.2毫米直径)。病毒粒子球状,直径约60毫微米。昆虫介体为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 Motsch.)和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ticeps Uhler.)。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和白背飞虱(Sa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不能传病。二点黑尾叶蝉(N.virescence Distant.)和大斑黑尾叶蝉(N.apicalis Motsch)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决定。电光叶蝉的最短获毒饲育期少于24小时。潜育期在平均室温22~23℃下为13~24天。保毒虫能终生传毒。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初步认为本病与泰国和马来西亚报道的水稻瘤矮病相同。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不同药剂对黑尾叶蝉的防治效果,2013年进行了田间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烯啶·噻嗪酮70%可溶性粒剂、呋虫胺25%可湿性粉剂、烯啶虫胺60%可湿性粉剂、噻虫嗪25%可溶性粒剂和吡虫啉25%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对黑尾叶蝉均具有理想的防治效果,可作为稻田不同时期黑尾叶蝉的防治药剂。其中烯啶·噻嗪酮70%可溶性粒剂对黑尾叶蝉成虫和若虫均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可迅速有效地控制田间虫量,药后1~10d的防效为68.53%~100%。  相似文献   

8.
水稻矮缩病的研究——Ⅰ.病史、病状和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矮缩病(RDV)是七十年代在长江中、下游稻区流行的一种病毒病,常与黄矮病(RYSV)并发,造成双季晚稻严重减产。其病状有白点型和扭缺型两类,前者叶片呈现断续虚线条状的白点,后者心叶或叶尖成螺旋状扭曲或叶缘现缺刻。本病由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大斑黑尾叶蝉(N.nigropictus)和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传染。黑尾叶蝉最短吸毒时间为5分钟,循回期平均12.4天(29.2℃)和17天(20.0℃)。带毒虫多数基本上连续传毒直至死亡。经卵传递虫率高达74.4~88.5%,经卵传毒若虫少数在孵化的当天,多数在孵化后的第6~8天开始传毒。各地虫子对病毒的亲和力不同。  相似文献   

9.
黑肩绿盲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稻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St(?)l 和黑尾叶蝉 Nephotettix cincticep(Uhler)是我国主要的水稻害虫。七十年代以来,褐飞虱在各地危害程度常超过稻螟虫和纵卷叶螟;黑尾叶蝉传播病毒病,有时也引起严重的损害。为了提供褐飞虱和黑尾叶蝉发生量预测和防治指标的天敌参数,以及提供稻田天敌保护利用的资料,作者等于1980~1982年在湖南对黑肩绿盲蝽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作了部分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0.
水稻普通矮缩病 (简称普矮病 ) ,近年来在我市局部偶有发生 ,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今年受去冬今春气温异常影响 ,该病在我市多个乡镇普遍发生 ,全市发病面积达 16 6 6 6 6万hm2 ,发病较轻的病丛率在 5 %左右 ,重病田块病丛率达 2 0 %~6 0 % ,为近年来发生最严重的 1年。普矮病是由黑尾叶蝉、电光叶蝉、大斑黑尾叶蝉传播病毒而引起的 ,病毒在带毒的黑尾叶蝉若虫体内越冬 ,第 2年春季成虫迁飞到秧地成为初侵染源。感染普矮病的水稻病株显著矮缩 ,分蘖增多 ,叶色浓绿 ,叶质僵硬 ,叶面呈现黄白色条点。1 原因分析(1)气候因素有利虫源越冬、…  相似文献   

11.
马丁涅兹 《植物检疫》1993,7(2):119-121
1977年欧洲很多国家都初次报道了起源于美国的一种蔬菜和观赏植物的危险性害虫——美国三叶草潜叶蝇Liriomyza trifolii(Burgess)(双翅目:潜蝉科),异名为L. allivora Frick, L. phascolunulata Frost.这种小型蝇类在欧洲称作美国蛇形潜叶蝇、菊花潜叶蝇、大丁草潜叶蝇,或  相似文献   

12.
紫云英田间害虫及天敌昆虫群落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云英是湖南双季稻田主要绿肥植物,一般在9月下旬播种,至次年早稻移栽前犁翻,历时6个多月。以往只注意紫云英田是一些水稻害虫如黑尾叶蝉、灰稻虱和螟虫等的越冬场所;同时从增产绿肥出发,只注意一些绿肥害虫如蓟马、潜叶蝇和蚜虫等的为害。从未注意绿肥田中潜在的天敌昆虫的存在与作用。因而强调在紫云英开花期喷洒农  相似文献   

13.
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是鞘翅目(Coleoptera)中的一个相当大的类群,已知近三万种,广布于世界各地区。隐翅虫的栖境复杂,食性多样,许多是腐食性的,有些则为植食性,生活于蕈类中的成为蘑菇害虫之一。成虫和幼虫有相当多的种类是肉食性的,常捕食叶蝉、飞虱、螟虫、蝇蛆以及红蜘蛛等害虫而甚有益,还有寄生于蝇类围  相似文献   

14.
从南昌地区13种植物的潜叶蝇中,共采到17种寄生蜂。它们均寄生豌豆潜叶蝇的幼虫和蛹,田间自然寄生率第一代平均为13.24%、第二代4.36%,第三代25.65%。在各种寄生蜂中,以潜蝇茧蜂、潜蝇姬小蜂、绿凹面姬小蜂和凹面姬小蜂4种为优势种,占寄生蜂总数的91.9%。除潜蝇姬小蜂外,其它3种6月份以后转株寄生于马蒿、扁豆、萝卜等上的潜叶蝇,秋末冬初又返回豌豆、油菜田间产卵寄生,无明显越冬滞育现象。  相似文献   

15.
水稻橙叶病分子检测及其在华南地区的发生与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华南地区水稻橙叶病(rice orange leaf disease)进行病原菌分子检测和病情发生与分布调查。结果表明,该病是一种由电光叶蝉(Inazuma dorsalis)和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ticeps)传播的植原体(Phytoplasma)引起的病害,早期感病植株在分蘖期全株叶片表现为橙黄色,不久干枯死亡,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为害。电镜下观察,病株幼叶叶脉筛管细胞中存在大量植原体。巢式PCR可从来源于水稻病株及介体电光叶蝉和黑尾叶蝉DNA抽提物中获得单一扩增产物,PCR产物核苷酸序列与文献报道的水稻橙叶植原体16S r DNA序列(Gen Bank登录号:KR061356)同一率均为99.8%以上。2015年广东各主要稻区及海南中部和广西东南部均有该病发生与分布。  相似文献   

16.
豌豆潜叶蝇姬小蜂生物学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北省十堰城郊美洲斑潜蝇寄生性天敌优势种豌豆潜叶蝇姬小蜂的生物学习性包括幼虫行为、羽化与交配、取食与产卵、性比、趋光性及日活动规律和寄生行为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豌豆潜叶蝇姬小蜂可以取食寄生美洲斑潜蝇1~3龄幼虫,寄生最佳龄期为3龄,平均寄生率为34.27%,对美洲潜蝇种群控制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是一种能传播病毒的水稻害虫,对水稻生产有着巨大的威胁。本文在黑尾叶蝉中克隆得到了一个精氨酸激酶基因(NcAK)和一个delta类型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NcGST),并对两个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和表达特性检测。结果表明,NcAK包含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068 bp,编码一个含356个氨基酸的蛋白。进化研究表明该蛋白序列与玻璃翅叶蝉(Homalodisca vitripennis)的精氨酸激酶的序列亲缘关系最近。Real time结果表明NcAK在黑尾叶蝉的雄成虫中表达量高于在卵、1龄若虫、5龄若虫和雌成虫中的表达量。NcGST的开放阅读框由651个碱基组成,编码一个包含217氨基酸的蛋白,进化研究表明该蛋白与美国牧草盲蝽(Lygus lineolaris)GSTs编码蛋白亲缘关系最近。表达量检测表明NcGST在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中的表达量要高于在卵和1龄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18.
Bt水稻对主要非靶标害虫和蜘蛛优势种田间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研究了2个转cry1Ab cry1Ac杂合基因籼稻品系TT9-3和T19-4对主要非靶标害虫飞虱、叶蝉以及捕食性蜘蛛优势种田间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Bt稻与亲本对照(IR72)田间白背飞虱和黑尾叶蝉成虫的虫口密度在整个水稻生育期间无显著差异,而若虫密度有一定的不同。TT9-3稻田中白背飞虱和黑尾叶蝉若虫密度分别于移栽后早中期和中后期显著高于对照;TT9-4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Bt水稻与亲本对照间锥腹肖蛸、四斑锯螯蛛、食虫沟瘤蛛、拟环纹豹蛛及拟水狼蛛种群数量动态趋势相似,数量上大多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认为,Bt水稻对稻田优势蜘蛛基本上无明显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19.
广州地区稻田害虫天敌调查续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继1979年广州稻田害虫天敌资源调查工作(见《昆虫天敌》2(4))后,1980~1981年我们继续作了调查工作。现将调查结果补充报导如下。一、稻虫天敌数量据调查,1980~1981年稻田害虫天敌种类增加72种,与1979年的结果相加共达217种。经赵建铭同志鉴定的寄生蝇中,有一种阿克寄蝇寄生于斜纹夜蛾幼虫,是寄主新记录,另有五种寄生蝇在广东分布是新记录。  相似文献   

20.
熊谱成 《植物保护》1980,6(4):19-20
黑尾叶蝉及其传播的黄矮病、普通矮缩病是我省水稻上的重要病虫,对水稻生产威胁甚大。早、晚稻秧田和早插田是黑尾叶蝉集中为害和传毒的主要场所,尤以晚稻秧田和早插晚稻田受害最重。晚稻秧苗现青后,正是二、三代成虫羽化盛期,成虫连续大量迁入晚稻秧田和早插晚稻田。为预防病害暴发,秧田一般需4—5天打药一次,迁飞高峰期时间还要缩短打药天数,整个秧苗期需打药10次左右。为此,我们使用呋喃丹进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