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2 毫秒
1.
[目的]为小麦抗旱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非干旱胁迫与干旱胁迫萌发试验,研究抗旱性不同的高原春小麦品种胚芽鞘长度与α-淀粉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非干旱胁迫下,抗旱性强的品种胚芽鞘长度均大于干旱敏感的品种;萌发试验60 h或72 h时各品种α-淀粉酶活性达最大,之后迅速下降。干旱胁迫下,干旱敏感的品种胚芽鞘生长受到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抗旱性强的品种α-淀粉酶活性高于干旱敏感的品种。干旱胁迫下α-淀粉酶活性与胚芽鞘长度呈显著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675。[结论]小麦抗旱育种应选择胚芽鞘较长和干旱胁迫下α-淀粉酶活性受抑制程度较小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2.
重金属胁迫对水稻萌发种子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应用酶活性测定和聚丙烯酰胺浓度梯度凝胶电泳技术 ,研究了 3种不同浓度的重金属胁迫对不同类型水稻萌发种子中α,β-淀粉酶同功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1) 0 .0 5 m mol/ L的 Cu2 + ,Cd2 + ,Hg2 + 胁迫使水稻萌发种子中α-淀粉酶活性有所增高 ,而 >0 .0 5 m mol/ L的 Cu2 + ,Cd2 + ,Hg2 + 胁迫则导致水稻各品种萌发种子中β-淀粉酶活性显著降低。 (2 ) Cu2 + ,Cd2 + ,Hg2 + 胁迫使武育粳萌发种子中β-淀粉酶活性随重金属浓度的增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并显著抑制 (尤其是 Hg2 + )扬稻 6号和汕优 818的β-淀粉酶活性。 (3) 0 .0 5 m mol/ L的 Cu2 + ,Cd2 + ,Hg2 +胁迫能明显诱导新的淀粉酶同功酶的产生 ,>0 .0 5 mm ol/ L 的 Cu2 + ,Cd2 + ,Hg2 +则抑制一些同功酶的正常表达  相似文献   

3.
稻谷及糙米储藏过程中淀粉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稻谷在储藏过程中α、β-淀粉酶活性的变化情况,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了垦鉴稻10、空育131两个水稻品种的稻谷和糙米在不同储藏条件下淀粉酶活性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品种之间、储藏温度之间、储藏时间之间α、β-淀粉酶活性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储藏状态与储藏时间的交互作用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达差异显著;水稻品种与储藏温度的交互作用对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达差异显著.在室温条件下储藏,α、β-淀粉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在4月至10月间下降幅度最大,10月后α、β-淀粉酶活性趋于稳定并维持最低水平.在4℃储藏时,α、β-淀粉酶活性下降幅度小于室温储藏时的下降幅度.相同储藏条件下,稻谷淀粉酶活性高于糙米淀粉酶活性.因此,在每年的4月至10月间,宜在低温下储藏稻谷,以防止大米品质变劣.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研究旨在运用比色法来测定萌发种子的α—淀粉酶活性,结果发现,供试品种中除垦北1号α—淀粉酶活性较高以外,大都在200麦芽糖μgg~(-1)m~(-1)左右。由α—淀粉酶活性状态可直接判断种子生活力强弱,从而可以确定种子质量及其应用价值高低。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测定柱花草4个品种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参与糖代谢的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总淀粉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得出α-淀粉酶活性在种子萌发和幼芽生长初期活性增加,在萌发中期和幼芽生长中后期酶活性降低,其中马弓形柱花草变化幅度最大。β-淀粉酶活性在萌发期呈上升趋势,到种子开始露白即胚根突破种皮时达到最大值,到幼芽生长期β-淀粉酶活性降低。其中维诺拉有钩柱花草在不同时期的β-淀粉酶活性最低。以热研2号柱花草参与糖代谢的淀粉酶活性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α-淀粉酶和总淀粉酶之间的相关性比β-淀粉酶的显著,所以α-淀粉酶活性变化能够更好地反映总淀粉酶活性的变化。可为研究柱花草种子萌发中的生理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红花大金元和K 326 2个烤烟品种,经3个施氮量处理后的大田生长期烟叶中α-淀粉酶、β-淀粉酶活性和烟叶淀粉积累的研究表明:大田生长期烟叶中α-淀粉酶活性移栽后迅速升高,至移栽后40d达到最高峰,然后迅速下降,移栽后60d至成熟趋于稳定.β-淀粉酶活性变化规律与α-淀粉酶活性变化一致.移栽后40d烟叶淀粉积累很少,移栽后40~60d,烟叶淀粉积累速度最快,移栽后60d至成熟,淀粉积累速度开始减慢.不同施氮量对淀粉酶活性影响明显,对淀粉含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烤烟大田生长期淀粉酶变化及淀粉的积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红花大金元和K3262个烤烟品种,经3个施氮量处理后的大田生长期烟叶中α-淀粉酶、β-淀粉酶活性和烟叶淀粉积累的研究表明:大田生长期烟叶中α-淀粉酶活性移栽后迅速升高,至移栽后40d达到最高峰,然后迅速下降,移栽后60d至成熟趋于稳定。β-淀粉酶活性变化规律与α-淀粉酶活性变化一致。移栽后40d烟叶淀粉积累很少。移栽后40~60d,烟叶淀粉积累速度最快,移栽后60d至成熟,淀粉积累速度开始减慢。不同施氮量对淀粉酶活性影响明显,对淀粉含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春小麦α-淀粉酶活性及其与穗发芽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改进的凝胶扩散法对国内外57个春小麦品种(系)在灌浆后35 d进行了穗发芽抗性和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春小麦品种的穗发芽抗性及α-淀粉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来自黑龙江省的大部分主栽品种的穗发芽抗性中等,红粒品种的穗发芽抗性比普通白粒品种强,在白粒品种中也存在抗性极强的品种.穗发芽率与种子中α-淀粉酶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α-淀粉酶活性可作为鉴定穗发芽抗性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9.
甘蔗品种(种)叶片α-淀粉酶活性变化的基因型效应较大,12个供试材料间的差异明显,种间的差异大于品种间的差异,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变化幅度较小。β-淀粉酶的活性变化与生长发育的关系较为密切,其变化呈典型的单峰曲线,活性的最高峰出现在甘蔗的旺长时期。几乎所有供试材料酶活性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但变化幅度有差异。分蘖末期至伸长初期,同一材料的β-淀粉酶活性通常高于α-淀粉酶。  相似文献   

10.
浮萍休眠体形成过程中的淀粉积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紫萍NJ016为对象,研究浮萍休眠体形成过程中叶状体、休眠体中的淀粉、叶绿素含量及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α-淀粉酶、β-淀粉酶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浮萍休眠体形成初期,AGPase活性先明显增加后逐渐下降,较未经脱落酸处理的叶状体其活性下降99.8%;浮萍休眠体形成过程中,α、β-淀粉酶活性受到不同程度抑制,α、β-淀粉酶活性与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含量下降明显,叶绿素a/叶绿素b值呈增加趋势。因此,浮萍休眠体形成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抑制淀粉的降解进行淀粉积累。  相似文献   

11.
对15个栽培稻和17个普通野生稻的19个性状进行了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是相互有联系的两大类群;源于相同地域分布的普通野生稻未必具有相近的亲缘;根据遗传距离的大小,聚为7个生态类型,遗传距离反映了类型间的亲缘关系,是选择杂交亲本的重要参数,对野生稻种资源的利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水稻盆栽试验表明:1.不同量稻秆与等量尿系作基肥混合施用,稻秆有助于尿素氮在土壤中固定和残留,但减少了尿素氮被水稻的利用和水稻的产量,但混合肥料的C/N比为10~20时,水稻的实粒重与尿素单施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2稻秆及尿素均不同量混合,但调节C/N比至15作基肥施用,稻秆影响尿素的肥效及水稻的产量反应与尿素施用量有关,低尿素N用量时,尿素氮的肥效受抑制,以致水稻产量下降,高尿素N用量(≤N450  相似文献   

13.
比较具不同抗稻瘟病性的30个水稻品种的稻胚凝集素(RGL)粗提液的血凝效价,发现水稻品种的抗稻瘟病性与其RGL血凝效价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稻瘟病菌不同生理小种ZE_3、ZF_1和ZG_1的菌丝对具不同抗稻瘟病性的29个水稻品种RGL均能吸附结合,这种结合不表现品种特异性。水稻品种262RGL与对该品种有不同致病力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A_63、ZB_(31)、ZC_(15)、ZD_3、ZE_3、ZF_1和ZG_1的菌丝均可吸附结合,不表现生理小种特异性。研究表明品种262RGL与稻瘟病菌菌丝接触或结合后,并不影响其菌丝伸长。RGL能抑制具不同致病力的稻瘟病菌各生理小种的分生孢子发芽,但是对致病力强的生理小种的分生孢子发芽抑制作用很小。RGL对分生孢子中部细胞的发芽抑制作用最强。不同品种RGL对某些生理小种分生孢子发芽的抑制作用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水陆稻根粗与抗旱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抗旱性与发芽后的种子根粗呈显著正相关;5叶时下位根粗品种问呈极显著差异.据此,可在拔节期通过目测选择根粗的抗旱材料.  相似文献   

15.
实验以 BT 型不育水稻“寒丰 A”与“农量 58S”及其转育的5个光敏核不育水稻杂交,得到的 F_1植株均为不育,证明“农垦58S”不育的主效基因(ms(_1~p)ms(_1~p)ms(_2~p)ms(_2~p))中有一对来源于“农垦58”,即为与“寒丰 A”等位的不育基因。并推论“农垦58S”是由“农垦58”1个基因位点的突变,而它的光敏不育性则为此突变基因和原有不育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精糙米蒸煮食用品质性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 8个品种精、糙米直链淀粉含量 ( AC)、胶凝度 ( GC)、糊化温度 ( GT)、体积膨胀系数 ( VE)、长度伸长系数 ( ER)5个性状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精、糙米间 AC无显著差异 ,在性状的筛选和品种评价过程中 ,糙米的测定可替代精米 ;2精、糙米间 GT虽有显著差异 ,但多重比较和相关分析表明 ,糙米各品种的 GT变化与精米趋于同步 ,糙米的测定亦可替代精米 ;3精、糙米的 GC相互替代尚不能定论 ,但可从糙米的 AC和 GC极显著相关得到补充信息 ;4 VE和 ER这 2个性状的精、糙米间差异显著 ,且精、糙米各品种测定值的变化并不表现同步 ,故不宜相互替代 ,糙米的 VE和 ER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将发挥一定的作用 ;58个品种的 5个性状差异均显著 ,所以在遗传育种和分子标记中可选作合适的亲本  相似文献   

17.
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 ,以迟熟中粳稻 951 6和杂交中籼稻汕优 63为试验材料 ,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行距 )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中粳稻 951 6适宜施氮量为 2 2 5kg/hm2 ,栽插行距为 2 6.6cm;汕优63适宜施氮量为 1 50 kg/hm2 ,适宜栽插行距为 3 3 .3 cm。在此试验条件下 ,可获得适宜穗数 ,提高结实率和粒重 ,降低垩白米率和垩白指数 ,提高蛋白质含量 ,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18.
用白叶枯非亲和性菌株G-3-1,G-3-2,78-3的活/死细胞剪叶法,分别于孕穗期对高感的金刚30和中抗的74-105水稻品种植株的顶部展开叶连续3次(间隔4d)诱导接种,7d后在同一叶片及其上一叶接种亲和性菌株76-25,结果发现两品种的被接种叶及紧接其上的一叶均获得了诱导抗性,活体诱导物较死体诱导物诱导的抗性强,74-105品种获得的抗性较金刚30强,金刚30,74-105及抗病的南粳15经78-3活细胞诱导接种的叶片组织液,对78-3和76-25菌株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抗病品种的正常和受伤叶片组织浓也有抑菌作用,但均较诱导叶弱,从前述3个水稻品种的胚及叶片组织提取凝集素并纯化,经测定,二者对供测的5个白叶枯菌株均有凝集作用,但对非亲和性菌株的凝集作用比对亲和性菌株强;洗去胞外多糖可增加这种凝集作用;凝集素对病原菌无抑菌作用;诱导处理后叶片的凝集素含量与未诱导处理者无明显差异,初步认为凝集素在诱导抗性的初始阶段起着寄主对病原菌的识别作用,且其半抗原糖具有诱导抗性的活性。  相似文献   

19.
杂交水稻三交种的优势表现及其配合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5×5不完全双列杂交观察杂交水稻三交种的产量优势表现,并对株高等13个农艺性状进行配合力方差分析。部分三交种产量极显著高于对应的单交种。三交种单株产量与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和配合力总效应值均呈极显著相关。剑叶长以基因非加性效应的作用为主;千粒重、有效穗数和单株产量虽然基因加性效应大于非加性效应,但后者仍占相当的比重;株高、抽穗期、主穗长、结实率、剑叶宽、粒长、粒宽和粒形以基因加性效应的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20.
水稻品种及栽培措施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不同水稻品种为材料 ,通过测定孕穗至齐穗期稻田甲烷排放量 ,研究不同品种、不同栽培密度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 :1在品种演进过程中 ,产量水平不断提高 ,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呈逐渐减小 (南京 1号最大除外 )的趋势 ,即南京 1号 >冒子头 >珍珠矮 >扬稻 4号 ,且孕穗期与齐穗期趋势一致。 2施氮量、栽植密度对稻田甲烷排放均有影响 ,稻田甲烷排放通量以高氮处理最高 ,中氮处理次之 ,低氮处理最小 ;每穴栽插 4苗处理最高 ,3苗次之 ,2苗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