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蜀葵-胶质芽孢杆菌联合修复土壤镉污染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究胶质芽孢杆菌对蜀葵修复土壤Cd污染能力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以蜀葵为供试植物,研究了25 mg·kg^-1Cd胁迫下施用3、6、9 g·kg^-1的胶质芽孢杆菌对蜀葵生物量、Cd积累量、根际土壤有效态Cd含量和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5mg·kg^-1Cd胁迫下,施用6 g·kg^-1胶质芽孢杆菌可显著提高蜀葵根、茎生物量(P<0.05),总生物量相比单一Cd处理提高了33.6%~73.2%;施用3、6、9 g·kg^-1的胶质芽孢杆菌,蜀葵整株Cd积累量是单一Cd处理的1.64、2.89、1.69倍,蜀葵根际土壤有效态Cd含量分别上升4.8%、13.1%和8.5%。25 mg·kg^-1Cd胁迫下施用胶质芽孢杆菌后,蜀葵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随施用浓度增加而升高,且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脱氢酶活性在施用3 g·kg^-1和6 g·kg^-1胶质芽孢杆菌下活性显著增强(P<0.05);多酚氧化酶活性随施用胶质芽孢杆菌浓度上升而持续减弱且变化显著(P<0.05)。研究表明,25 mg·kg^-1Cd处理下施用6 g·kg^-1胶质芽孢杆菌可有效提高蜀葵修复土壤Cd污染的能力,蜀葵-胶质芽孢杆菌联合修复土壤Cd污染具有一定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探究不同剂量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对基质培黄瓜生产效果及根际环境的影响,确定菌剂最佳施用量,为微生物菌剂在基质培蔬菜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博耐526’品种黄瓜为供试材料,研究基质栽培方式下灌根施用不同剂量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0、1、2、4、6 g/株,分别记为CK、T1、T2、T3、T4)对黄瓜植株形态发育、光合、产量、果实品质和根际环境的影响,并从根际环境和光合作用角度解析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可通过改善光合作用和根际环境实现促生增产的作用效果。黄瓜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和产量均随菌剂用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在T3处理中有最大值。黄瓜叶片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果实品质的各项指标最优值出现在T3或T4处理中,其中,游离氨基酸、有机酸和还原糖含量以T3处理最高,分别较CK处理显著提高26.88%、30.67%和16.36%;可溶性蛋白、可溶性总糖和维生素C含量以T4处理最高,分别较CK处理显著提高19.93%、23.82%和22.35%。菌剂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基质中的硝态氮含量,且菌剂处理后第50天时T3处理较CK处理显著提高基质中的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可以通过提高基质酶活性与速效养分含量、促进黄瓜光合作用,加速植株对养分的吸收、转运、同化和积累,进而促进有机基质培黄瓜的生长,提高果实品质与产量,其作用效果与菌剂用量及作用时期有关,综合来看,以灌根添加4 g/株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的处理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枯草芽孢杆菌B29对黄瓜根际功能细菌和土壤酶活力的影响.[方法]用枯草芽孢杆菌B29菌剂和化学杀菌剂(百菌清)灌根处理黄瓜根际土壤,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对根际功能细菌和土壤酶活力的影响.[结果]施用枯草芽孢杆菌B29菌剂后,根际氨氧化细菌、亚硝酸氧化细菌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在第10、20天显著增加,第30、40天恢复到与对照一致;施用百菌清处理后,在第10、20天根际氨氧化细菌、亚硝酸氧化细菌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均在0.01水平显著低于枯草芽孢杆菌B29处理组,至第30、40天恢复到与对照一致.枯草芽孢杆菌B29菌剂对黄瓜根际土壤酶(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呈现同样趋势.[结论]施用枯草芽孢杆菌B29不仅促进黄瓜根际功能细菌的生长,而且提高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4.
在烟苗大十字期对烟苗根部采取浸根(T1)、灌根(T2)及浸根+灌根(T3)3种方式施用侧孢短芽孢杆菌,分别于移栽后30、60、90 d测定烟草根系活力、土壤微生物种类及其数量、土壤酶活性、烟叶化学品质以及经济性状。结果表明:烟苗移栽后30~60 d,T1、T2、T3的烟草根系活力、土壤酶活性较不施用侧孢短芽孢杆菌均显著提升,T3的烟草根系活力显著提高39.49%,烟草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分别显著增加40.51%、41.64%,真菌数量显著减少28.39%;T1、T2、T3的烟草中部叶常规化学成分均达优质烟叶标准,中上等烟比例及产值较不施用侧孢短芽孢杆菌分别增加19.51%、72.57%,中部叶化学成分较其他处理更趋协调。  相似文献   

5.
旨在研究生物源物质对黄瓜幼苗的促生效果,提出绿色高效育苗新技术。以清水灌根为对照(CK),壳寡糖灌根(T1) 、解淀粉芽孢杆菌XY-13灌根(T2)、壳寡糖与解淀粉芽孢杆菌混合灌根(T3)为处理,系统分析芽孢杆菌与壳寡糖混施对基质养分、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T3处理有机质、全氮、速效氮、EC等指标较CK提高77.3%、31.6%、394.8%、121.1%,速效磷含量下降。在基质养分活化方面,T3处理最佳, T2优于T1。除根冠比外,T2处理各生长指标显著高于T1处理,T3处理各生长指标最佳,T3壮苗指数相对于CK、T1、T2处理提升了91.3%、55.4%、39.7%。T3累积的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呈现T3>T2>T1>CK的变化趋势。T2处理根长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3处理根体积、根直径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根系发育状况良好。菌剂对黄瓜幼苗根系生长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T2、T3处理蒸腾速率显著高于CK及T1处理,气孔导度显著高于CK处理。相较CK、T1、T2处理,T3净光合速率显著提高了136.2%、80.6%、 35.3%。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壳寡糖混施处理在基质养分活化、光合指标、根系发育方面的效果优于单一处理,更优于对照,对培育黄瓜壮苗具有重要生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采用盆栽方法,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HF)、单施有机肥(OF)、有机肥+低量枯草芽孢杆菌(BOL)、有机肥+中量枯草芽孢杆菌(BOM)、有机肥+高量枯草芽孢杆菌(BOH)和单施枯草芽孢杆菌(BS)共7个处理,研究其对穿心莲生长、有效成分含量及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长时期3个有机肥配施枯草芽孢杆菌处理穿心莲的地上部鲜重、叶面积、叶片数、根重、叶片叶绿素含量各指标值大多显著高于对照、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单施枯草芽孢杆菌各处理。3个有机肥配施枯草芽孢杆菌处理植株地上部的穿心莲内酯、新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和穿心莲总内酯含量也均显著高于对照、单施化肥和单施有机肥处理。3个有机肥配施枯草芽孢杆菌处理根际土壤pH值和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高于对照、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和单施枯草芽孢杆菌处理,且大多差异显著。有机肥配施高量枯草芽孢杆菌处理(BOH)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其它6个处理;3个有机肥配施枯草芽孢杆菌处理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单施化肥、单施枯草芽孢杆菌处理,有机肥配施中量、高量枯草芽孢杆菌处理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也显著高于单施有机...  相似文献   

7.
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发现,100亿活芽孢·g-1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 800 g·hm-2灌根施用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效达80.59%,且对提高马铃薯产量作用明显,平均折合产量达25 784 kg·hm-2,比对照提高21.18%,可推广应用于马铃薯等有机农产品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相似文献   

8.
高吉坤  曹旭  于丽萍  李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3,(7):2922-2923,2947
[目的]探讨枯草芽孢杆菌B29对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方法]用枯草芽孢杆菌B29菌剂和化学杀菌剂(百菌清)灌根处理黄瓜根际土壤,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其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施用枯草芽孢杆菌B29菌剂后,使根际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在第10、20天显著增加,第30、40天恢复至和对照一致;使根际真菌数量逐渐下降,第10天显著低于对照,20~40 d时极显著低于对照,至第40天稍有回升,略高于10 d时的真菌数量。施用百菌清处理后,在第10、20天,根际细菌数量极显著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放线菌数量也低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根际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极显著低于生防菌处理组,至第30、40天恢复到和对照一致;对根际真菌数量的影响是先降低后升高,但极显著低于对照。[结论]施用枯草芽孢杆菌B29可促进黄瓜根际细菌和放线菌的生长,抑制真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枯草芽孢杆菌TR21可湿性粉剂施用对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采集TR21可湿性粉剂处理和清水对照不同种植时期的香蕉根际土样10份,分别提取各土壤总DNA,采用PCRDGGE、主条带回收、基因克隆和序列测定分析的方法,比较不同处理根际土壤微生物组成差异。结果表明:与未种植香蕉的土样相比,香蕉种植初期,对照土样的物种丰富度S值和多样性指数H值均下降,但经TR21处理的土壤S值增加、H值变动不大;香蕉种植中期,对照土壤的S值和H值上升,达到未种植时的数值,但经TR21处理的土壤S值持续增加、H值下降;随着种植时间的推移直至有香蕉枯萎病发病时,对照和TR21处理土壤的S值持续增加、H值持续下降,但经TR21处理的发病植株和健康植株的根际S值均大于对照、H值均小于对照;对差异条带鉴定及主条带回收和测序分析后均发现,TR21处理后根际土壤的芽孢杆菌增多。说明用枯草芽胞杆菌TR21可湿性粉剂灌根处理香蕉,可以提高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的S值,并引起根际芽孢杆菌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10.
从贵州省湄潭县辣椒炭疽病发病地块采集健康辣椒根际土壤,分离得到芽孢杆菌,用稀释平板法获得2株具有明显拮抗的芽孢杆菌,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测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出这2株芽孢杆菌分别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2株芽孢杆菌均可形成较为复杂的生物膜结构,均可产生蛋白酶、纤维素酶、嗜铁素和磷酸酯酶等生防相关酶。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2株菌均对辣椒炭疽病均具有明显防效,其防治效果分别为36. 59%、55. 61%。  相似文献   

11.
盆栽寒富苹果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CIRAS-1型便携式光合系统对盆栽寒富苹果的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冷凉地区,寒富苹果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中午前后光合速率下降,出现“午休”现象,光照强度、气温等因子对光合作用产生影响。寒富苹果的饱和光强为(1 291±58)μmol/(m2.s),光补偿点为(32±8)μmol/(m2.s);CO2饱和点和补偿点分别为(1 439±21)μmol/mol和(92±6)μmol/mol。  相似文献   

12.
通过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不同容重、含水量及分期播种对玉米苗期根际土壤酶活性(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容重、含水量、分期播种及三者交互对玉米苗期根际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作用显著。晚播、高含水量能显著提高玉米苗期根际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对于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最适容重为1.3 g/cm~3,最佳处理为B_(1.3)M_(70)T_2。  相似文献   

13.
以刺葡萄为材料,设不同施钾量(0、135、270、540 g/株)研究其光合作用。结果表明:当施钾量为270 g/株时,各时期刺葡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均较高,着色期时达最大,为8.91μmol/(m~2·s);当施钾量为540 g/株时,各时期刺葡萄叶片的气孔导度均较高;当施钾量为270 g/株时,刺葡萄叶片的蒸腾速率在膨大期较高,为5.33mmol/(m~2·s);当施钾量为270 g/株时,除开花期之外,各时期刺葡萄叶片的胞间CO2浓度均处于较低水平;钾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不同时期刺葡萄叶片的光合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在10:00和16:00时出现峰值,10:00时,膨大期、着色期和落叶期均以施钾量540 g/株时的净光合速率最大,分别为6.05、7.63和4.75μmol/(m~2·s),施钾量为270 g/株时的净光合速率次之,而开花期和成熟期分别以施钾量135、270 g/株时的净光合速率最大,分别为5.31和5.61μmol/(m~2·s);16:00时,除开花期以施钾量540 g/株时的净光合速率最大之外,其他时期均以施钾量270 g/株时净光合速率达最大值,分别为4.26、3.61、2.87、2.30μmol/(m~2·s)。综合本研究结果,施钾量为270 g/株时较有利于刺葡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榆林地区马铃薯产区疮痂病高发且逐年加重的趋势,通过5种杀菌剂组合处理(70%甲基托布津WP播种期拌种+杀菌剂生长期灌根),以及2种微生物菌肥组合处理(播种期拌种或生长期灌根),探究不同处理对疮痂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各处理对疮痂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其中芽孢杆菌复合生物菌剂灌根处理和70%甲基托布津WP拌种+47%春雷王铜灌根处理对疮痂病防治效果最好,防效分别为  67.84%和56.09%;商品薯率及产量均显著高于不施药对照,商品薯率分别增加26.88%和25.80%,产量分别增加62.39%和45.77%。综上可知,芽孢杆菌复合生物菌剂灌根处理和70%甲基托布津WP拌种+47%春雷王铜灌根处理在防治疮痂病及提高马铃薯产量等方面表现良好,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3种芽孢杆菌菌剂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效及其作用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含有黄瓜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病土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巨大芽孢杆菌B213、多粘类芽孢杆菌B207和枯草芽孢杆菌B204单独或联合施用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效,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3种芽孢杆菌单独或组合施用后均可有效抑制黄瓜枯萎病的发生,并显著增加黄瓜植株的生物量,且三菌剂联用双菌剂联用单菌剂施用。在黄瓜幼苗移栽后35 d,与对照组相比,三菌剂联用组黄瓜枯萎病的发病率降低了79.99%;植株干质量提高了6.92倍;植株抗性酶如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提高了60.02%、28.90%和108.60%;根际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下降了2个数量级。该防病促生效果可能与这3种芽孢杆菌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溶磷能力以及吲哚乙酸、蛋白酶、几丁质酶和嗜铁素的分泌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6.
生物炭对宁南山区马铃薯土壤理化性状及水分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宁南地区马铃薯种植中高效利用有限降雨提供参考,通过使用生物炭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比较不同用量生物炭对土壤水分保蓄能力的影响,明确生物炭在宁南地区的合理用量。结果表明:在宁南山区,生物炭对马铃薯土壤物理性状及水分运移有明显影响,可显著提高马铃薯耕层土壤田间持水量和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增加毛管孔隙度,进而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实现高产。马铃薯生产中生物炭的最佳施用量为20t/hm2,该条件下田间持水量为14.91%,比对照(空白)提高1.23~3.07百分点;容重1.24g/cm3,比对照增加0.01~0.18g/cm3;毛管孔隙度18.38%,较对照增加0.65~1.36百分点;提高马铃薯单株结薯个数、单株块茎重、单薯重、商品薯率;马铃薯平均产量2 480kg/667m2,水分利用效率85.92kg/(hm2·mm),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分别增加49.04%和48.14%。  相似文献   

17.
不同通气方式对马铃薯根际通气状况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槽栽方法,以根际全基质栽培为对照(CK),研究了根际自然扩散通气处理(T1)、根际管通气处理(T2)和根际两端通气处理(T3)对大田马铃薯植株生长的影响,并在全生育期测定了植株根际CO2与O2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块茎膨大期马铃薯植株根际CO2浓度最高,变化幅度最大;在不同处理之间,根际CO2浓度CK>T1处理>T2处理>T3处理。同时,根际O2浓度与CO2浓度变化趋势相反,且变化幅度很小。T2处理和T3处理马铃薯植株各个生育指标比较接近,均大于对照和T1处理,其中T2处理马铃薯植株的株高、茎粗、生物量和块茎产量均与对照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说明根际CO2浓度过度富积可能是影响马铃薯生长的重要因素,增加根际通气性,降低根际CO2浓度,对大田马铃薯植株生长和产量提高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从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的角度阐述微生物菌剂对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细菌16S rRNA V3+V4区序列进行测序分析,以不施肥(CK)、单施化肥(F)作为对照,研究T1(化肥+颗粒菌剂75 kg·hm-2)、T2(化肥+颗粒菌剂150 kg·hm-2)、T3(化肥+颗粒菌剂225 kg·hm-2)、T4(化肥+颗粒菌剂300 kg·hm-2)处理下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与F相比,T2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细菌OTU数量、Chao1指数和ACE指数。门水平上,与CK、F相比,T4酸杆菌门分别降低33.24%、29.33%,芽单胞菌门分别降低25.16%、21.01%。纲水平上,与CK相比,T4 γ-变形菌纲和拟杆菌纲相对丰度分别显著增加32.04%、59.73%,T3和T4放线菌纲相对丰度分别显著增加129.11%、 169.68%,T4芽单胞菌纲、母链菌纲相对丰度分别显著降低26.91%、38.1%;与F相比,T3和T4酸微菌纲相对丰度分别显著降低21.38%、24.04%,而放线菌纲相对丰度分别显著提高59.48%、 87.72%,T2、T3和T4拟杆菌纲相对丰度分别显著增加74.19%、73.52%、124.49%。说明施用微生物菌剂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的丰富度,改善菌群结构,增加有益菌的丰度,进而改善马铃薯土壤微环境。  相似文献   

19.
陕北沙区马铃薯生产中水肥利用效率较低,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对该地区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少见报道。研究采用饱和D-416-A最优设计,在滴灌条件下设置16种水肥组合(T1~T16),分析不同水肥组合处理对马铃薯植株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T10处理(灌水量为5 268.249 m·hm-2,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 290.119、290.119、167.449 kg·hm-2)和T5处理(灌水量为3 131.751 m·hm-2,氮、磷、钾用量分别为290.119、129.881、167.449 kg·hm-2)的叶片净光合速率高于其他处理2.95%~192.47%。在块茎形成期,T10处理的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最大,T5处理次之。T10处理的马铃薯产量略高于T5处理2.55%,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5.30%~99.84%(P<0.05)。T5处理的马铃薯商品薯率和水分生产率分别较其他处理高4.15%~111.55%和22.44%~152.91%。研究表明,与高水高肥组合相比,T5处理的水肥耦合模式明显节约灌溉用水和磷肥用量,有利于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商品薯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