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超声波辅助农杆菌介导法转化鱼腥草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超声波直接转化法、农杆菌介导转化法、恒定频率的超声波仪处理植物15 min后再用农杆菌介导法侵染植物和在农杆菌侵染过程中辅助以超声波处理10 s 4种方法对鱼腥草进行转基因研究,结果显示:上述4种转化法对gus基因最大瞬时表达率依次为47%、60%、80%和75%。结论:用恒定频率的超声波仪处理植物15 min后再用农杆菌介导法侵染植物和在农杆菌侵染过程中辅助以超声波处理10 s两种转化法gus基因的瞬时表达率最高,说明超声波辅助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方法是一种高效的鱼腥草转基因方法,它实现了外源基因在植物中的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超声波处理辅助农杆菌转化OT百合小鳞片,提高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百合的效率。【方法】以OT百合‘罗宾娜’(Lilium tenuifoliumoriental×tumpet‘Robina’)的再生小鳞片为外植体,分别以80W功率的超声波处理1,2,3,4,5min,通过超声波处理辅助根癌农杆菌进行外源基因的转化,同时以未进行超声波处理为对照;利用GUS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转化脱菌后筛选培养7d的外植体和筛选培养60d后形成的潮霉素抗性再生植株叶片、小鳞片、根系的GUS瞬时表达和稳定表达,提取潮霉素抗性植株基因组DNA进行GUS和HPT基因的PCR扩增分析。【结果】超声波处理的农杆菌介导转化的百合外植体经GUS组织化学染色,多数可见蓝色斑点,且以3min超声波处理的蓝色最深;3min超声波处理的外植体对潮霉素的抗性率最高达48.85%,未经超声波处理的仅为15.56%,二者差异达显著水平。从53个潮霉素抗性再生植株的DNA样品中扩增得到了GUS基因和HPT基因的扩增片段,其中超声波处理3min的PCR阳性植株转化率最高,为28.30%,而未进行超声波处理的PCR阳性植株转化率仅为5.66%,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可能整合到百合基因组中。【结论】20℃条件下80W功率超声波处理3min,可以有效提高农杆菌介导法转化OT百合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通过超声波辅助农杆菌介导法,优化"美人指"葡萄遗传转化体系。利用GUS瞬时表达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功率、时间条件下的超声波处理,外植体类型以及AS浓度对"美人指"葡萄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植体茎段在含75mg/L AS农杆菌悬浮液中侵染4 min,并在此期间,用功率为90 W的超声波处理14 s,获得最佳GUS瞬时表达率42.8%。  相似文献   

4.
赵芳方  田保明  位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443-8445
对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小麦的遗传转化中,小麦的基因型、外植体种类、农杆菌侵染条件、添加酚类化合物、表面活性剂、超声波和抽真空几个重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建立小麦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研究以根癌农杆菌介导结合超声波处理和乙酰丁香酮诱导,通过对GUS基因瞬时表达来研究影响长春花转化效率的因素.对转化方法包括超声波处理的功率和时间、乙酰丁香酮(3,5-methoxy-4-hydroxyacetophenone,AS)的浓度、共培养时间进行了系统优化.结果表明:在添加AS 100 p,mol·L-1的1/2 MS培养液中,超声波处理功率80 W,处理时间10 rain,共培养2 d,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长春花下胚轴遗传转化能获得最佳的GUS基因瞬间表达率.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根癌农杆菌介导稳定转化长春花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水稻遗传转化过程中,农杆菌介导转化法与其他方法相比优势较多,比如转入的外源DNA结构完整及表达比较稳定、操作简便、转化率高等,已被广泛应用于转基因技术中。本文对根癌农杆菌介导水稻遗传转化的原理、影响遗传转化的因素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农杆菌介导转化法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是目前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植物转基因方法。农杆菌介导的T -DNA的转移和整合是细菌与植物细胞相互作用发生生物学效应的过程。主要综述了农杆菌T -DNA导入植物基因组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8.
农杆菌介导法在果树遗传改良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农杆菌介导法的受体系统有原生质体、愈伤组织、直接分化芽和胚状体受体系统等;影响农杆菌转化频率的因素有侵染力,抗生素,基因型等;常用检测方法有GUS活性检测,PCR技术,杂交检测,免疫学检测.从农杆菌介导法在果树中的各种转化受体系统、影响果树基因转化的主要因素和转化植株的检测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不同果树建立高效的基因转化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邢宇俊  季勤  张云峰  杨清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412-7414
目前,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方法获得了许多转基因植株,由于甘薯本身的特性致使部分甘薯的遗传转化受到限制,但在研究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甘薯品种选择不同的受体、条件,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方法也获得了成功。综述了根癌农杆菌介导法的转化机理及影响根癌农杆菌转化甘薯效率的诸多因素,如:植物基因型、转化受体、菌液浓度、选择标记等,以及采用遗传工程技术改良甘薯品种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综述开展甘蔗基因工程育种工作20多年来,从最初的利用农杆菌介导法研究抗除草剂和抗虫转基因成功,到目前高转化效率的转基因方法应用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分析影响农杆菌转化甘蔗的关键因素,并对农杆菌介导的甘蔗遗传转化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K-共形映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K-导数及其几何意义的基础上,研究了K-解析函数(变换)的K-保角、保域、K-共形映射以及黎曼映射存在唯一性定理、边界对应定理等.  相似文献   

12.
K-共形映射     
在K-导数及其几何意义的基础上,研究了K-解析函数(变换)的K-保角、保域、K-共形映射以及黎曼映射存在唯一性定理、边界对应定理等.  相似文献   

13.
叶绿体基因组的转化研究日益为人们认识并重视,成为细胞遗传工程研究的新方向.转化的筛选标记基因主要有四种:突变型16S rRNA基因、NPT II基因、荧光标记基因、aadA基因.本文着重介绍了叶绿体转化中载体导入的方法、转化后的同质化和叶绿体转化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茎尖转化法是目前发展较快的农杆菌转化技术。本研究利用茎尖转化法将载体pCambia-35S-TR1-EPSPS转入玉米的自交系中,通过草甘膦除草剂筛选得到46株抗除草剂的玉米幼苗,通过PCR验证,这些幼苗中有9株含有外源载体片段。  相似文献   

15.
适度改造自然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在追求发展时,应遵循适度改造自然的原则。本文从转变人类发展观,改变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消除贫困,发展绿色科技,控制人口增长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等方面探讨了适度改造自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高校图书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如来自市场经济转型、高等教育发展、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挑战和机遇。高校图书馆要化挑战为机遇,就要实现自身的转型,包括核心价值的转型、功能定位的转型和管理服务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孙宁 《北京农业》2011,(15):123
旧园改造设计中主要的问题是原景观如何利用使景观前后协调。再一个就是景观的实用性,提出设计应由领导者、设计者、公众共同来完成,从而使设计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18.
程娜  姚大年  张文明  王晓军  赵民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181-3182,3226
选用带有天山雪莲冷诱导蛋白基因的栽体pCAMBIA1304,通过根癌农杆菌EHA105介导,将其转到薰衣草愈伤组织中.经潮霉素筛选,获得抗性愈伤组织,抗性愈伤率为35.3%.经GFP瞬时检测和PCR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薰衣草基因组中.从而有可能提高薰衣草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19.
蓝浆果农杆菌介导法基因转化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蓝浆果品种蓝丰的叶片为转化受体,通过对农杆菌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外植体暗培养时间、卡那霉素(Km)选择压以及头孢霉素(Cef)浓度等因素研究,确定转化的最佳试验参数.试验结果:农杆菌侵染5 min,共培养4 d,暗处理21 d时gus基因瞬时表达率最高;在筛选初期添加Km 20 mg/L、Cef 250 mg/L,既能得到不定芽,又达到筛选的目的.利用GUS组织化学染色、PCR扩增方法对蓝浆果的Km抗性植株进行检测,初步证实AtNHX1基因已经整合到2株蓝丰株系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20.
Vakil A  Engheta N 《Science (New York, N.Y.)》2011,332(6035):1291-1294
Metamaterials and transformation optics play substantial roles in various branches of opt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y providing schemes to tail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into desired spatial patterns. We report a theoretical study showing that by designing and manipulating spatially inhomogeneous, nonuniform conductivity patterns across a flake of graphene, one can have this material as a one-atom-thick platform for infrared metamaterials and transformation optical devices. Varying the graphene chemical potential by using static electric field yields a way to tune the graphene conductivity in the terahertz and infrared frequencies. Such degree of freedom provides the prospect of having different "patches" with different conductivities on a single flake of graphene. Numerous photonic functions and metamaterial concepts can be expected to follow from such a platfor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