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淇河鲫鱼与普通鲫鱼消化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淇河鲫鱼与普通鲫鱼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鲫鱼肠道中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肝胰脏的(P<0.05),而且肠道中的蛋白酶活性顺序是前肠<中肠<后肠;肝胰脏和肠道各部分的脂肪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肠道中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肝胰脏的(P<0.05),但是淇河鲫鱼前肠中的淀粉酶活性与中肠的没有显著差异,而后肠淀粉酶活性达到最高(P<0.01);淇河鲫鱼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比普通鲫鱼的高。  相似文献   

2.
宣东 《农家致富》2004,(17):43-43
在常规淡水产品中,草鱼、鲫鱼、鳙鱼已日渐为消费者所青睐。草鱼和鲫鱼均为草食性鱼类.是淡水鱼中脂肪含量最低的品种:草鱼肉质细嫩,清爽可口.且富含维生素;鲫鱼味道鲜美.滋补性强,做汤食补极佳.为妇女、儿童及老人所喜爱:鳙鱼以鱼头中的营养为消费者喜爱。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草鱼肠道菌群与草鱼个体大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DGGE方法对同一批孵化并在同一池塘中养殖的个体大小显著差异的草鱼肠道样品进行分析。[结果]无论大个体草鱼还是小个体草鱼,其肠道优势菌群均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但2组草鱼在其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多样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大个体草鱼肠道中存在着更多比例的厚壁菌门以及具有纤维素降解能力的细菌,而小个体草鱼肠道中存在较多的潜在致病菌。[结论]草鱼肠道微生物可以作为内在因素影响草鱼的生长性能,这一结果也为进一步开发可促进草鱼生长性能的益生菌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4.
1.鳜鱼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需随时供应规格适宜、数量充足的饵料鱼.可就近利用网箱或池塘养殖鲢鱼、鳙鱼种或罗非鱼、鲫鱼、鲤鱼等一些繁殖快的鱼类;也可捕捞、收购野杂鱼或到专业渔场购买鲢鱼、鳙鱼种充当饵料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柞蚕肠道菌群结构及产酶菌,探寻具有新的生理功能的微生物,用于研制微生态制剂,以提高柞蚕生产的叶丝转化率及抗病能力。【方法】采用培养法分离柞树叶饲喂的5龄柞蚕幼虫肠道细菌,通过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对其肠道细菌群落类型进行鉴定,采用筛选培养基筛选产纤维素酶、蛋白酶、脂肪酶的菌株。【结果】获得的柞蚕肠道菌有芽孢杆菌、葡萄球菌、肠杆菌,其中以芽孢杆菌为主要菌群。芽孢杆菌是肠道菌中产纤维素酶、蛋白酶的主要菌群;葡萄球菌产蛋白酶能力较弱;肠杆菌不产酶。【结论】柞蚕肠道菌与家蚕肠道菌群结构相似,筛选出的产酶菌活性较高,可以制备微生态制剂用于蚕业生产。  相似文献   

6.
采用灌喂方法研究牛磺酸对草鱼肠道和肝胰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包括时间梯度试验和浓度梯度试验2部分.结果表明:(1)肠道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均在灌喂后2 h达到峰值,肝胰脏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分别在2 h和5h达到峰值而脂肪酶活性则随时间延长一直升高;(2)肠道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分别在灌喂浓度为0.8,0.8和1.0 mg/mL时达到峰值,肝胰脏3种消化酶的活性则分别在灌喂浓度为0.2,0.6和0.8 mg/mL时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7.
灌喂牛磺酸对草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灌喂方法研究牛磺酸对草鱼肠道和肝胰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包括时间梯度试验和浓度梯度试验2部分。结果表明:(1)肠道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均在灌喂后2h达到峰值,肝胰脏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分别在2h和5h达到峰值而脂肪酶活性则随时间延长一直升高;(2)肠道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分别在灌喂浓度为0.8,0.8和1.0mg/mL时达到峰值,肝胰脏3种消化酶的活性则分别在灌喂浓度为0.2,0.6和0.8mg/mL时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8.
草鱼、鲤、鲢、鳙和尼罗非鲫脂肪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草鱼和鲤肝胰脏脂肪酶活性明显比肠道的高(P<0.025);鲢和鳙肝胰脏脂肪酶活性明显低于肠道的(P<0.025);尼罗非鲫肝胰脏和肠的脂肪酶活性几乎相等(P>0.05),而胃脂肪酶活性明显比肝胰脏和肠道的低(P<0.005)。五种鱼的肝胰脏脂肪酶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草鱼>尼罗非鲫>鲤>鳙>鲢;肠脂肪酶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鲢>鳙>尼罗非鲫>草鱼>鲤。结果表明:鱼类的食性与脂肪酶活性无明显相关。草鱼、鲢和鳙的肠脂肪酶活性,中肠略高于前肠和后肠;尼罗非鲫和鲤的肠脂肪酶活性由前往后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9.
中药添加剂对鸡肠道消化酶及微生物数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饲料中添加黄连、大豆,来研究中药添加剂对鸡肠道蛋白酶、淀粉酶活力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添加0.5%黄连和10%大豆的饲料喂养可提高鸡肠道的蛋白酶、淀粉酶活性;饲喂黄连的鸡,其肠道中的乳酸菌和大肠杆菌比对照组少,双歧杆菌比对照组多;饲喂大豆的鸡,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比对照组多,大肠杆菌比对照组少。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皇竹草(Pennisetum sinese Roxb)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脂肪蓄积和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配制3组分别含0%(对照组)、10%和20%皇竹草粉的等氮等能纯化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3%,脂肪水平为8%),饲喂草鱼稚鱼[(28.51±0.04)g] 8周,每组饲料饲喂3个重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10%和20%皇竹草粉显著降低腹腔脂肪指数(P<0.05),组织切片显微结构显示,相比对照组,皇竹草粉组的草鱼肝脏脂滴数量均明显减少,脂肪细胞大小明显变小。血清中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游离脂肪酸(NEFA)的含量随着皇竹草粉水平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其中20%添加水平相比对照组草鱼显著降低(P<0.05)。皇竹草粉组肝脏中的TG、TC和NEFA的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肝脏和腹腔脂肪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等脂肪生成相关5个基因在摄食皇竹草粉后显著下调(P<0.05),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等4个脂肪分解相关基因在摄食皇竹草粉后显著上调(P<0.05),肝脏组织中法尼酯X受体(fxr)基因在摄食皇竹草粉后显著上调(P<0.05)。肠道菌群宏基因组学结果显示,10%和20%皇竹草粉组草鱼肠道内容物中肠道微生物的Ace、chao1、Shannon和Simpson指数均与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皇竹草粉提高了草鱼肠道内菌群种类的丰度和多样性。从门分类来看,与脂肪蓄积相关菌群,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比例在皇竹草组中显著降低(P<0.05),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比例呈现上升的趋势(P>0.05)。综上,以上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皇竹草粉能够降低草鱼体脂蓄积,其中肠道菌群的改善可能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为保护便江河水域渔业资源,改善水域环境,保持水生生物多样性。2012年4月27日,永兴县在山水银都度假山庄码头隆重举行了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共放流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鲤鱼等鱼种300万尾,对增加鱼类种群规模、恢复渔业资源、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细鳞鲑消化道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及其分布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幼鱼、鱼种和亲鱼3个主要生长阶段,细鳞鲑胃内蛋白酶活性最高,幼鱼期蛋白酶活性略低,鱼种和亲鱼期维持在同一水平;淀粉酶活性的变化趋势是幼鱼、鱼种期逐渐增大,亲鱼期达到最大值;脂肪酶活性在幼鱼和鱼种期最高,亲鱼期的脂肪酶活性较低。3种消化酶在细鳞鲑不同器官的分布特点为,蛋白酶活性在胃部最强,其分布趋势为食道<幽门盲囊<肠道<胃;淀粉酶在各个消化区段均有分布,在前肠部位淀粉酶活性最高,在幽门盲囊和后肠处活性最低;胃内脂肪酶活性最高,从胃向后的消化道各主要部位的脂肪酶活性变化呈递减趋势,胃内最高,幽门部次之,肠道最低。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河口鱼类肠道微生物与水环境中微生物的相互影响关系,选取了2019年冬季珠江口4种鱼类优势种凤鲚(Coilia myst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鳓(Ilisha elongata)和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为研究对象,利用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鱼类肠道和水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鱼类肠道和水环境之间微生物组成差异明显,而4种鱼类肠道微生物组成无显著差异。鱼类肠道微生物均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类群,而水体微生物以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主;鱼类肠道中优势微生物属为Bacteroides、Romboutsia和Faecalibacterium等(相对丰度≥2%),而水环境中的微生物优势属为Candidatus_Actinomarina(相对丰度21.2%)。四种鱼类物种的肠道微生物分别与水环境微生物之间的共有OTUs组成存在差异,共有的OTUs数量占棘头梅童鱼肠道总OTUs数量的比例最高(18.8%),...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土壤和动物肠道分泌物中筛选具有蛋白酶、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性,且具有抑菌作用的肠道益生微生物,为开发可供人类或动物直接使用和喂食的活菌制剂提供技术基础。[方法]通过酪素培养基、淀粉培养基和纤维素培养基分别筛选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菌株,通过琼脂扩散法测定活性菌株的抑菌活性,对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后进行紫外诱变,测定比较正变菌株的蛋白酶、纤维素酶、淀粉酶活性及抑菌效果,通过10次传代培养分析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结果]诱变复筛得到1株高酶活,高抑菌的芽孢杆菌菌株,其摇瓶发酵液中蛋白酶活、纤维素酶活和淀粉酶活分别为39.100、0.093和1.353 U/ml,比原有菌株分别提高4.08%、7.90%和67.00%,以滤纸片法测得抑菌效果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达1.03 cm,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0.85 cm,抑菌效果也明显增强。[结论]分离得到的菌株酶活性、抑菌活性均较高,遗传稳定性较好,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消化道酶活性和肠道菌群数量的影响。选用体质量为(51.37±0.58)g的健康无病草鱼300尾,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处理组两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50尾鱼,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处理组饲喂含枯草芽孢杆菌(10^8CFU/kg饲料)的基础日粮,日投喂量为鱼体质量的3%,饲养时间为45d。结果表明:处理组肠道内容物中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分别比对照组显著提高14.75%(P〈O.01)、13.03%(P〈O.01)和78.95%(P〈0.01);肝胰脏中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分别比对照组显著提高17.72%(P〈0.01)和13.81%(P〈0.01)。肠道菌群数量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肠道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数量极显著提高(P〈0.01),而致病性弧菌和大肠杆菌数量却极显著降低(P〈0.01)。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能够改善草鱼肠道菌群组成,并提高消化道特定消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6.
一、鱼种选择品质优良的鱼种具有对饲料的消化吸收率高、饲料系数低和生长速度快等优点。因此,一定要选择遗传性状优良、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整齐的鱼种进行放养。二、放养模式水质较肥的池塘,鲢鱼、鳙鱼放养的比例应占60%,其他鱼类占40%(如草鱼、鳊鱼、鲤鱼、鲫鱼等);水质较瘦的池塘,草鱼、鳊鱼等放养比例应占60%,其他鱼类占40%  相似文献   

17.
 将平均体重为(25.2±1.7)g/尾的225尾鲫鱼(Carasslius auratus)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不同处理组的鲫鱼随机饲喂昆虫壳聚糖水平为0,0.25%,0.50%,0.75%和1.00%的饲料,研究昆虫壳聚糖对鲫鱼部分生长性能指标及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昆虫壳聚糖的添加显著提高了鲫鱼的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P<0.05),鲫鱼的生长性能未随昆虫壳聚糖水平的升高而不断增加,以0.50%壳聚糖水平组最佳;昆虫壳聚糖的添加显著提高了鲫鱼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P<0.05),对肠道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各个处理组中,以0.50%壳聚糖水平组肠道消化酶活性最高。综合分析上述结果后,认为昆虫壳聚糖在鲫鱼饲料中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50%。  相似文献   

18.
<正> 61.如何因地制宜选择养殖方式? 应根据各地的特点,因地制宜,权衡利弊,选用适合自己情况的养殖方式,一般有如下情况: ①以草食性鱼类为主的养殖方式。适合水草资源丰富或耕地多的地区,多放养草鱼和鳊鱼,再搭配一些鲢鱼、鳙鱼,发挥以草鱼养鱼的优势,饵料来源容易解决,产量和  相似文献   

19.
动物肠道作为一个典型的、独特的环境,其肠道微生物的优势菌群是放线菌。过去将动物粪便为对象开展肠道放线菌资源研究的极少。本文对动物肠道放线菌的研究价值、菌种的多样性及其生物活性物质做了简要概述,其中肠道放线菌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菌株较多,所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还具有抗菌性,且酶活性比例较高。因此,动物肠道放线菌是开发药物和其他产品的重要来源,是一种新的微生物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选对家蚕(Bombyx mori)具有益生作用的芽孢杆菌,改善家蚕肠道微环境,促进蚕业生产的发展。【方法】采用高温选育法对家蚕肠道内的芽孢杆菌进行初筛;以产胞外消化酶(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和淀粉酶)及能在肠道定殖为基础,结合溶血试验、抗生素药敏试验和产消化酶能力大小等对芽孢杆菌进行复筛。通过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种,再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检测其在家蚕肠道内定殖情况及其对肠道内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的影响。【结果】共从57株细菌中筛选出两株能同时产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和淀粉酶且不产生溶血现象的芽孢杆菌SWL-17和SWL-19。14种抗生素药敏纸片检测结果表明,二者对绝大多数抗生素敏感,且敏感程度基本相同。除SWL-19不能利用蔗糖发酵外,两个株菌的革兰氏染色、芽孢染色、产酸产气、柠檬酸利用、葡萄糖发酵、硝酸盐还原和V-P等生理生化特性均相同。二者生长速度相同,但菌落形态特征差异较大。SWL-17的菌落形态为淡黄色,圆形隆起,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而SWL-19的菌落形态为乳白色不透明,表面扁平干燥,边缘不整齐。SWL-17产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和淀粉酶的能力分别为(1.62±0.04)、(2.12±0.11)、(1.87±0.03)和(1.43±0.03),SWL-19的产酶能力分别为(2.91±0.05)、(2.43±0.04)、(3.24±0.12)和(3.48±0.10)。因此SWL-19具有较高的产消化酶能力,且除脂肪酶外,其产蛋白酶、纤维素酶和淀粉酶的能力均显著性高于SWL-17(P<0.05)。细菌16S rDNA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SWL-17和SWL-19分别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和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且SWL-19具有更清楚的遗传背景,适于进行后续试验。进一步DGGE试验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家蚕肠道内的优势菌群为肠球菌属(Enterococcus)细菌,而外源性添加菌株SWL-19后能使家蚕肠道内的芽孢杆菌属和肠杆菌属细菌成为优势菌群,说明芽孢杆菌SWL-19能在家蚕肠道内定殖,并且能改变家蚕肠道内微生物菌群的结构和多样性。【结论】家蚕益生芽孢杆菌的筛选为研发蚕用复合微生态制剂提供菌株资源,在蚕业生产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