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水杨酸(SA)对‘赤霞珠’葡萄果皮中总类黄酮和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在花后10d,使用25、50、100mg/L的水杨酸(SA)对‘赤霞珠’葡萄果穗进行喷施处理,以喷施清水为对照,在果实发育过程中测定葡萄果皮白藜芦醇和总类黄酮的含量,分析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处理对果皮中总类黄酮和白藜芦醇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在赤霞珠葡萄发育过程中,果皮中总类黄酮的含量在花后35d最低,之后开始上升,直至成熟。白藜芦醇含量呈双峰型变化趋势,峰值分别出现在花后35和80d。且经不同浓度水杨酸处理后,总类黄酮和白藜芦醇含量均得到提高,其中分别以25和50mg/L水杨酸处理效果最好。与总类黄酮和白藜芦醇合成密切相关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4-羟基化酶(C4H)、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活性随果实发育呈双峰型变化。相关性分析表明,白藜芦醇合成积累的关键酶是C4H、4CL。由此推断,外源水杨酸(SA)参与并调节了‘赤霞珠’葡萄果皮总类黄酮和白藜芦醇含量的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以‘泰山红’石榴为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石榴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和果汁中类黄酮及花色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石榴果皮、果汁中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有差异,果皮高于果汁,均检测到5种类黄酮物质和6种花色苷物质,其中杨梅酮是主要的类黄酮物质,飞燕草-3-葡萄糖苷、矢车菊-3-葡萄糖苷是主要花色苷物质。果皮中类黄酮总量变化趋势是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成熟期含量为21.70 mg/100g;果汁中类黄酮总量是先上升后下降,在8月29日达到最高值10.42 mg/100g,成熟期时降至2.26 mg/100g。果皮中花色苷单糖苷含量上升,双糖苷下降,果皮中花色苷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成熟时达49.63 mg/100g;果汁中花色苷总量也是持续上升,后期增长较快,成熟期时达到最高25.06 mg/100g。石榴果实发育过程中,相同部位的类黄酮和花色苷组分含量变化不完全相同,同种类黄酮和花色苷组分在石榴果实不同部位含量变化也不完全相同,果实着色初期同时积累类黄酮和花色苷,类黄酮含量较高,到果实成熟后期主要为花色苷的合成。果皮花色苷总量与果皮中PAL显著正相关,果皮、果汁花色苷总量与总糖含量极显著相关。果皮、果汁中花色苷与类黄酮总量均是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RNA-seq转录组测序等方法研究了‘金湘玉’黄桃(Prunus persica’Jinxiangyu’)果实不同发育时期(花后20~90 d)可溶性糖组分及类黄酮物质的含量变化,筛选出调控果实可溶性糖与类黄酮化合物形成的关键基因。结果表明:花后60~85 d为‘金湘玉’果实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果实中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果糖、蔗糖含量在此期间明显上升;成熟果实糖含量以果糖和蔗糖为主;山奈素苷在果实中的含量较低,槲皮素苷含量在幼果期含量较高,随果实成熟含量降低;在果实中不含有花色苷化合物;参与类黄酮代谢的相关基因(ANS、DFR、F3H、FLS、4CL1等)在果肉中表达量较低;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共鉴定到181个差异表达基因参与5条糖代谢途径,其中SDH基因表达水平较高且随着果实成熟而持续上调,主要促进果实发育后期果糖含量的积累;SPS1、SS与SS1基因表达水平随着果实成熟而持续上调,对蔗糖调控起着关键作用;SUS3、INVA基因在果实发育前期表达水平较高,主要促进蔗糖的降解。  相似文献   

4.
以解放钟枇杷为材料,分析果实发育过程中黄酮醇合成酶(Flavonol Synthase,FLS)基因表达与黄酮醇积累的相关性,进而探讨枇杷果实黄酮醇积累的分子机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不同时期枇杷果实黄酮醇含量进行测定,通过RT-qPCR技术检测了不同发育时期果实黄酮醇合成酶FLS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枇杷果实中以黄酮醇含量最高,其次是二氢黄酮醇。黄酮醇含量在成熟过程中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特别在果实发育前期(花后55~65d)其含量下降幅度较大;而二氢黄酮醇含量呈上升趋势,黄酮醇合成酶FLS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与黄酮醇含量变化趋势相似。枇杷果实不同时期的黄酮醇合成酶FLS基因表达量与黄酮醇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与二氢黄酮醇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表明黄酮醇合成酶FLS基因对枇杷果实黄酮醇的合成具有明显的正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RT-PCR和RACE-PCR的方法从西葫芦果实中克隆了ABA生物合成关键酶NCED基因保守片段及其3'端,命名为CpNCED1,并通过Real time RT-PCR方法分析了CpNCED1基因在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的表达。结果表明:CpNCED1基因的DNA序列及其推导的蛋白质序列与番茄、鳄梨及柑橘果实相同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61.90%(LeNCED1)、62.15%(PaNCED1)、62.55%(PaNCED3)、54.67%(CsNCED1)、56.23%(CsNCED2)和69.75%、65.74%、66.67%、68.75%、71.76%。果肉中CpNCED1基因表达共出现了3个高峰,分别在花后5 d,花后20 d及花后35 d,并分别与ABA积累相对应;果皮中CpNCED1表达在花后25 d达到最大值,而瓤和种子中CpNCED1的表达没有显著变化。果皮和种子中ABA含量与其CpNCED1的表达基本一致。西葫芦果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乙烯产生量很低,为非跃变型果实;呼吸高峰出现在花后20 d。上述结果说明,西葫芦果实的成熟主要和ABA调控有关,而乙烯对果实成熟的贡献很小。  相似文献   

6.
以‘云红梨2号’为试材,研究套袋、外源5-氨基乙酰丙酸(ALA)处理对果皮花色素苷含量、花色苷合成关键酶活性、可溶性总糖含量以及内源ALA含量变化的影响,并探讨果皮花色素苷含量与酶活性及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果实着色初期,套袋和外源ALA处理均有明显的促进果皮着色的效果,且两者共同处理促进作用更为显著;随着果实接近成熟,花色素苷含量有所下降。在正常光照情况下,果实摘袋后5 d左右对促进着色效果较好。相关性分析表明,套袋处理的果皮花色素苷含量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显著相关;不同处理及对照果皮花色素苷含量均与类黄酮3-O-葡萄糖基转移酶(UFGT)活性显著相关,但与果实可溶性总糖含量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ABA对‘金二十世纪’梨果实成熟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测定了果实成熟过程中果皮、果肉和种子内源ABA含量变化,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该梨果实中克隆得到了2个ABA关键合成酶(NCED)和1个关键降解酶(CYP707A)基因,分别命名为PpNCED1、PpNCED2和PpCYP707A1,并对其进行了表达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果实成熟,果皮中ABA含量持续增加,果肉和种子中ABA含量于采收前10d达到峰值后下降。果皮和果肉中,PpNCED2表达量显著高于PpNCED1,且与ABA含量变化趋势一致,是果皮和果肉中ABA生物合成的主效基因。种子中,PpNCED1和PpNCED2表达量均很高,是种子中ABA生物合成的主效基因。果皮、果肉和种子中PpCYP707A1表达模式与ABA含量变化趋势相反,是ABA含量变化的主要负调控基因。综上,ABA可能调控‘金二十世纪’梨果实成熟进程,而ABA含量水平是由合成酶和降解酶基因共同调控的,且不同组织中ABA生物合成的主效基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阐明6-BA对葡萄果实花色苷含量及其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为提高葡萄果实花色苷含量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梅洛’葡萄为试材,对其进行不同质量浓度(0,100,200,400mg/L)6-BA处理,研究6-BA对葡萄果实花色苷含量及其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分析花色苷含量与其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100mg/L 6-BA处理可提高葡萄果实花色苷含量,花后110d达到最大,为5.21mg/g;100mg/L 6-BA处理葡萄果实PAL、CHS1、F3′H、UFGT基因的表达量在花后90d显著提高,200mg/L 6-BA处理F3′5′H基因的表达量显著提高,400mg/L 6-BA处理则相反。相关性分析表明,100mg/L 6-BA处理葡萄果实花色苷含量与CHS1、UF-GT基因相对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200和400mg/L 6-BA处理组花色苷含量与PAL基因相对表达量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100和400mg/L 6-BA处理组MybA1与UFGT的相对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低质量浓度6-BA处理有利于提高果实花色苷含量,在果实着色后期可影响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苹果中多酚含量测定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  田士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212-5212,5236
以红富士苹果为原料,对苹果果实发育过程中总酚、绿原酸、黄烷醇、原花色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多酚物质总量在果实发育早期有一个上升过程,然后逐渐减少,后期变缓,同时果肉中绿原酸含量的比例逐渐下降;而黄烷醇和原花色素所占比例则呈上升趋势。在成熟果实的不同部位,多酚含量分布也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阐明6BA对葡萄果实花色苷含量及其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为提高葡萄果实花色苷含量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梅洛’葡萄为试材,对其进行不同质量浓度(0,100,200,400 mg/L)6BA处理,研究6BA对葡萄果实花色苷含量及其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分析花色苷含量与其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100 mg/L 6BA处理可提高葡萄果实花色苷含量,花后110 d达到最大,为5.21 mg/g;100 mg/L 6BA处理葡萄果实PAL、CHS1、F3′H、UFGT基因的表达量在花后90 d显著提高,200 mg/L 6BA处理F3′5′H基因的表达量显著提高,400 mg/L 6BA处理则相反。相关性分析表明,100 mg/L 6BA处理葡萄果实花色苷含量与CHS1、UFGT基因相对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200和400 mg/L 6BA处理组花色苷含量与PAL基因相对表达量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100和400 mg/L 6BA处理组MybA1与UFGT的相对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低质量浓度6BA处理有利于提高果实花色苷含量,在果实着色后期可影响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山西农业科学》2017,(9):1426-1429
以鲜食葡萄极早蜜为试材,探讨了不同浓度水杨酸对葡萄果实有机酸含量的影响。葡萄盛花20,40,70,100 d后喷施不同浓度(0,1,3,5 mmol/L)的水杨酸,采用HPLC法测定果实中有机酸含量。结果表明,极早蜜成熟果实总酸含量为19.15 mg/g,以酒石酸为主,占总酸含量的48.41%;酒石酸含量随极早蜜果实发育呈下降趋势,苹果酸则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叶面喷施3个浓度水杨酸导致果实中总酸分别比对照增加5.36%,0.55%,6.05%,但差异不显著。3 mmol/L水杨酸处理花后60 d酒石酸降低15.05%,苹果酸降低18.09%;5 mmol/L水杨酸处理花后80 d酒石酸增加17.07%,花后100 d苹果酸增加30.06%。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架式对葡萄果实成熟期间单萜类化合物合成的影响,进一步从基因表达水平揭示基因转录与单萜积累的关系,以期为生产中架式选择及葡萄果实香味品质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T型和V型架式栽培的‘爱神玫瑰’葡萄果实为试材,于果实成熟初期(花后30 d)开始取样,直至果实完全成熟。连续两年常规方法测定果实样品可溶性固形物及可滴定酸含量,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SPEME-GC-MS)测定果实中单萜类组分和含量的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单萜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脱氧木酮糖磷酸合酶基因(DXS1DXS3)、脱氧木酮糖磷酸还原异构酶基因(DXR)、异戊烯基焦磷酸还原酶基因(HDR)、里那醇合成酶基因(Liner syn)和萜品醇合成酶基因(Terp syn)的表达变化。【结果】随着果实成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逐渐升高,而可滴定酸含量逐渐降低。成熟期的T型架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高于V型架,可滴定酸含量没有显著差异。2016年和2017年两种架式果实样品中分别检测到27和28种单萜类化合物。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架式主要萜烯类化合物组分不尽相同,随着果实成熟,主要萜烯类成分也发生变化。成熟时,T型架果实中主要单萜类化合物有里那醇、柠檬烯、α-萜品醇、β-cis-罗勒烯和香叶醇;V型架主要有里那醇、α-萜品醇、柠檬烯、橙花醚和β-cis-罗勒烯等,其中以里那醇含量最高。2016年成熟期T型架果实单萜总量达到108.18 μg?L -1,是V型架最高含量的1.9倍。而2017年成熟期T型架果实单萜总量达到403.24 μg?L -1,是V型架最高含量的1.5倍;大多数单萜类化合物含量在成熟时表现为T型架显著高于V型架。在整个果实成熟期间,两种架式葡萄果实单萜类化合物积累表现为两种变化模式,包括里那醇、香叶醇、橙花醇及萜品醇等在内的大部分化合物遵循第一种模式,即在果实成熟时含量达到最高。但是不同架式表现又略微不同,(E,Z)-别罗勒烯、β-cis-罗勒烯、柠檬烯和α-萜品醇等化合物在T型架果实中表现为先下降,花后57 d急剧升高,成熟后期(花后76 d)又下降的趋势。而在V型架果实中这些化合物含量随着果实成熟逐渐上升,花后48 d达到积累高峰,之后又逐渐下降至最低含量。另外,果实成熟期间单萜合成途径基因(DXS1DXS3DXRDHRLiner synTerp syn)表达量随着果实成熟呈上升趋势。不同架式葡萄果实成熟期间单萜总量积累规律与DXS3HDRLiner synTerp syn表达规律相似。成熟期T型架果实中各个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V型架,与单萜类化合物积累模式相一致。【结论】T型架式栽培更有利于果实单萜类物质的积累,T型架式单萜类化合物的高效积累与其代谢途径多个关键酶基因高效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火龙果果实生长过程中有机酸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双龙’火龙果为试材,对果实生长过程中有机酸和可溶性糖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火龙果果实有机酸有苹果酸、草酸、柠檬酸、酒石酸和富马酸。总酸含量变化呈倒‘V’型,在花后25d达到最高值1.29g.hg-1,在完全成熟时(花后35d),总酸含量降至0.54g.hg-1,果实生长初期(花后15d前)以草酸为主,果实生长中后期(花后16~35d)以苹果酸为主。可溶性糖从花后20d起迅速上升,花后35d达到最高值12.45g.hg-1。糖酸比变化趋势与可溶性糖相似,最高值在花后35d,达到了23.23。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紫甜无核葡萄在吐鲁番地区的引种表现及赤霉素(GA_3)对该品种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2012-2020年进行紫甜无核葡萄引种栽培及制干试验,并与地方主栽品种进行栽培性状、制干特性比较;花后设置不同质量浓度GA_3喷施处理,比较不同浓度GA_3处理对紫甜无核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紫甜无核葡萄在吐鲁番地区中晚熟,生长势中等,丰产、稳产,完全成熟紫黑至蓝黑色,果粒大小、着色一致,平均果穗质量634.62 g,平均果粒质量5.28 g,固酸比达55.94,外观和内在品质均优,丰富了该地区无核鲜食葡萄品种多样性,但制干出干率仅16.33%,显著低于地方主栽制干品种,饱满度和外观品质较差。花后GA_3处理均能显著增大紫甜无核葡萄果穗、果粒质量及果梗粗度,显著降低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果皮中花色苷含量和红色葡萄果实色泽指数(GIRG)。其中,50 mg/L GA_3处理果粒质量比对照增加21.76%,果皮中类黄酮含量增加34.03%;TSS含量、果皮中花色苷含量和CIRG比对照分别降低9.26%、25.52%和13.26%,相比高浓度GA_3处理(150、100 mg/L)降幅均最低,且果粒着色一致,果穗紧密度适中,固酸比高、口感甜;而高浓度GA_3(150、100 mg/L)处理的紫甜无核葡萄着色不良,果穗变紧密,口感变寡甜,整体品质降低。【结论】紫甜无核葡萄在吐鲁番地区栽培性状及果实品质表现优良,但制干特性不佳,作为鲜食葡萄在本地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花后10 d采用50 mg/L GA_3处理可有效提高紫甜无核葡萄品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对酿酒葡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和烟73(Yan 73)果实原花色素及黄烷醇含量的影响。【方法】在葡萄转色期之前,使用0.1,0.4,0.8mg/L的EBR和1.0mg/L油菜素内酯(BRs)抑制剂(Brassinazole,Brz)对酿酒葡萄赤霞珠和烟73果穗进行喷施处理,以喷施清水为对照,在果实成熟过程中测定葡萄果皮和种子中的原花色素及黄烷醇含量,分析不同质量浓度EBR和Brz对葡萄原花色素及黄烷醇含量的影响。【结果】在葡萄成熟过程中,赤霞珠和烟73葡萄果皮中原花色素含量呈现先略有下降然后上升的趋势;赤霞珠果皮中的黄烷醇含量呈现先略有上升后下降然后再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烟73果皮中的黄烷醇含量呈先略有上升后下降然后再上升的趋势。赤霞珠和烟73葡萄种子中的原花色素含量均呈先下降然后上升的趋势;赤霞珠葡萄种子中的黄烷醇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然后再下降的趋势,烟73葡萄种子中的烷醇含量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对照相比,不同质量浓度EBR处理均提高了赤霞珠葡萄果皮与种子中原花色素和黄烷醇的含量,平均提高幅度依次表现为0.4mg/L EBR0.8mg/L EBR0.1mg/L EBR,其中0.4mg/L EBR处理与对照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而不同质量浓度EBR处理均使烟73葡萄果皮与种子中的原花色素和黄烷醇含量有所降低;1.0mg/L Brz处理降低了赤霞珠和烟73葡萄果皮与种子中的原花色素和黄烷醇含量,其中烟73种子中原花色素和果皮黄烷醇含量与对照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结论】EBR处理可以提高赤霞珠果皮及种子中的原花色素及黄烷醇含量,但却使烟73葡萄果皮及种子中的原花色素和黄烷醇含量有所降低;Brz处理降低了赤霞珠和烟73果皮及种子的原花色素和黄烷醇含量,表明外源BRs参与了调节葡萄果皮及种子中原花色素和黄烷醇的积累。  相似文献   

1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赤霞珠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质量浓度ABA、GA3和6-BA处理对赤霞珠果实品质的影响,为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改善酿酒葡萄果实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欧亚酿酒葡萄(Vitis viniferal L.)品种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为试材,于转色期前7 d分别对果实进行不同质量浓度ABA、GA3和6-BA处理,研究葡萄果实主要品质指标的变化。【结果】(1)在葡萄果实成熟过程中,100和200 mg/L ABA处理均可显著提高果实总糖、总花色素苷和类黄酮含量,降低总酸、单宁和总酚含量,但2个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2)不同质量浓度GA3处理总体上使葡萄果实中的总糖、总花色素苷和类黄酮含量有所提高,总酸、单宁和总酚含量降低,但不同质量浓度GA3处理对果实总糖和总酸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而400 mg/L GA3处理显著提高了果实中的总花色素苷和类黄酮含量,降低了单宁和总酚含量。(3)不同质量浓度6-BA处理使赤霞珠果实中的总糖含量略有提高,但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400 mg/L 6-BA处理使果实成熟过程中的总花色苷和类黄酮含量显著降低,单宁和总酚含量有所提高。【结论】100和200 mg/L ABA处理对赤霞珠葡萄果实部分品质指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400 mg/L GA3处理对果实着色具有促进作用,而400 mg/L 6-BA对果实着色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熏硫对采后龙眼果皮褐变的作用及脱硫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提高龙眼果实贮藏期的商品价值,探讨了熏硫对采后龙眼果皮褐变生理的影响及脱硫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八成成熟的乌龙岭龙眼果实,采后4d的总酚,类黄酮,花色素苷,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有增加,表明果实在到完全成熟。随后迅速下降,第8d与第2d相比,总酚为54.72%,类黄酮为92.2%,蛋白质为49.7%,花色素苷上升3.5倍,多酚氧化酶活性提高4.8倍,表明果实已衰老褐变。  相似文献   

18.
以湖北省建始县的地方柑橘品种玉皇柚为试材,比较不同采收时期果实外观和内在品质差异,确定最佳采收期;并比较花后240 d无籽类型和有籽类型果实外观及风味物质的差异,以期为玉皇柚的采收以及生产上无籽和有籽的取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花后240 d时采收的果实果皮着色程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有籽果实可滴定酸含量最低,固酸比最高为14.62,此时采收的果实外观和风味品质最佳,花后222 d时采收品质次之;而无籽果花后222 d时采收最佳,最高固酸比为14.55。花后240 d有籽果Vc含量(有籽类型35.98 mg/100 g ,无籽类型31.77 mg/100 g )及以大根香叶烯 D为主的挥发性物质含量也更高。结果表明,适时采收和授粉可以优化玉皇柚的果实品质,可通过科学采收和提高授粉率来提升果园收益。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葡萄的防锈措施,本研究以阳光玫瑰葡萄为试验材料,于花后14 d,用25 mg/L的GA_3分别和0mg/L、5 mg/L、10 mg/L、15 mg/L的CPPU组合处理果穗,以清水处理为对照(CK)。待果实进入转色期后分别采集不同成熟阶段的葡萄果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与果锈生成相关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因和白藜芦醇合酶(RS)基因的表达水平,测定葡萄果皮果锈发生率、果皮中次生代谢物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果实成熟过程中,与对照相比,GA_3+CPPU处理后,PAL和RS基因表达水平降低,PAL基因表达峰值、RS基因表达水平均与CPPU处理浓度呈负相关。与对照相比,GA_3+CPPU处理显著降低了果皮中白藜芦醇、总酚和木质素含量,咖啡酸、香豆酸、丁香酸等酚酸含量随CPPU浓度增加显著下降,儿茶素和没食子酸含量随CPPU处理浓度增大先升后降。GA_3+CPPU处理的葡萄果皮果锈发生率明显降低。与GA_3+5 mg/L CPPU处理的葡萄果实相比,GA_3+10 mg/L CPPU和GA_3+15 mg/L CPPU处理的葡萄果实成熟期推迟,风味下降,商品性显著降低。因此,生产实践上用GA_3+CPPU处理阳光玫瑰葡萄果穗的适宜质量浓度为25 mg/L GA_3+5 mg/L CPPU。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钙与黄冠梨果面褐斑病发生的关系,于套袋前用瑞恩钙对黄冠梨果实进行处理,统计褐斑病发生率并测定果皮中钙的含量。结果表明:瑞恩钙处理的果实褐斑病发生率降低,其中浸果和叶面喷施处理与套3层袋对照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高于不套袋处理的;在花后4080 d,钙处理果皮中的总钙含量较套3层袋对照高,其中浸果处理与套3层袋对照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在花后100 d至果实成熟,瑞恩钙处理果皮中的总钙含量显著低于不套袋处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