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有利于湖南省双季稻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最佳播期,通过对比不同播期对早晚稻产量和光热资源效率的影响,分析不同熟型双季稻对播期响应的敏感性。【方法】以双季稻主产区湖南省通过审定的主推双季稻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8年至2019年早晚稻各设置3个播期进行大田试验,通过测定分析生育期、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气象资料,比较不同播期下各品种的产量和光热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随着播期推迟,早晚稻通过缩短播种—始穗阶段的天数使生育期缩短,早稻产量呈增加的趋势,对中熟早稻和迟熟早稻产量影响不显著,晚稻产量呈下降的趋势,迟熟晚稻对播期推迟的响应比中熟晚稻快;2018年随着播期推迟早稻的热能利用率分别下降2.73%、4.45%,光能利用率分别下降1.28%、-1.77%,晚稻的热能利用率分别下降-2.64%、8.15%,光能利用率分别下降-2.14%、13.25%;2019年随着播期推迟早稻的热能利用率分别增加0.36%、10.36%,光能利用率分别增加1.53%、12.52%,晚稻的热能利用率分别下降-0.72%、6.09%,光能利用率分别下降0.58%、6.21%。【结论】播期对双季稻光...  相似文献   

2.
稻虾共作模式下不同播期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象牙香珍、天两优953、鄂中5号、天源粳036及泰优390等5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稻虾共作系统中,研究不同播期(5月21日、6月6日和6月21日)对水稻的生育期、倒伏指数、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影响全生育期缩短的主要因素是播种至拔节时期的推迟,大部分水稻品种的抗倒伏能力逐渐增加;5个水稻品种中天源粳036、天两优953和泰优390的抗倒伏能力较好;随着播期推迟,5个水稻品种产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造成水稻产量升高的主要构成因子是单位面积有效穗和千粒重;随着播期的推迟,5个水稻品种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呈升高的趋势,5个品种的垩白率、垩白度呈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不同播期对直播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淮稻5号"为对象,研究与阐明了不同播期对海丰农场直播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为:随着播期的推迟,全生育期呈逐渐缩短的趋势;播期对高峰苗影响不大,有效茎蘖数随播期推迟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但趋势不明显,而茎蘖成穗率逐渐降低;产量随播期推迟呈递减的趋势,播种越早,产量越高。每穗粒数、千粒重及结实率等产量构成因素均随播期推迟而降低。因此,在海丰种植条件下,"淮稻5号"应于6月5日之前播种,为使茬口更加合理,6月5日之后播种应安排全生育期较短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4.
【目的】优化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模式周年气候资源配置,探索两季最佳的资源搭配模式,进一步挖掘当前气候和生产条件下黄淮海地区周年产量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方法】本研究通过10月上旬至12月上旬设置冬小麦不同播期和夏玉米不同收获期,建立了5种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模式周年气候资源分配方式,于2015—2017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南新乡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对其产量、光温水等气候资源分配及利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随冬小麦播期及夏玉米收获期推迟,两作物生长季光温水资源分配比例分别由处理Ⅰ的46%﹕54%、60%﹕40%、42%﹕58%调整至处理V的34%﹕66%、49%﹕51%、34%﹕66%范围内,小麦季生长天数及其分配的光温水资源量逐渐减少,将更多的资源分配到玉米季,从而导致小麦产量降低,但由于处理V的ZM66小麦品种维持了较高的穗数和穗粒数,因此与处理Ⅰ比产量降低不显著。然而,处理V玉米季生理生长时间较处理Ⅰ延长约15 d,2016和2017年光温水资源分配量分别增加143.8和120.7 MJ·m-2、290.5和281.6℃、12.4和25.7 mm,粒重分别增加13.1%和15.5%,周年产量两年分别提高7.9%和6.7%;籽粒脱水时间增加约45d,光温水资源分配量两年分别增加322.5和336.3 MJ·m-2、509.6和497.8℃、56.7和14.1mm,籽粒含水量降至14.4%—17.3%,达到机械直接收获标准。同时,由于处理V小麦季光温水资源分配量显著降低,特别是减少底墒水和越冬水灌溉约150mm,2016和2017年其光能、温度和水分生产效率较处理Ⅰ分别提高12.5%和15.8%、10.9%和7.7%、39.6%和59.3%,玉米季虽然光能、温度生产效率有所降低,但水分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因此周年光能、温度和水分生产效率两年分别提高7.3%和9.1%、5.6%和5.1%、17.3%和29.3%。【结论】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前提下通过播/收期的调整(小麦12月上旬播种,玉米11月中旬收获)优化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模式周年气候资源配置,可进一步提升其周年产量和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对于促进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不同生态区播期对直播稻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目的】探讨不同生态区直播条件下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品种及其适宜播期的科学区划布局提供初步理论依据。【方法】苏南太湖稻区常熟(N 31.4°)以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和中熟晚粳为材料,苏中里下河稻区姜堰(N 32.3°)以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为材料,苏北淮北稻区东海(N 34.5°)以早熟中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比较研究不同播期对直播稻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随着播期的推迟,各类型品种的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相应推迟,生育期明显缩短,总体表现为播期每推迟1 d,生育期缩短0.6 d左右。同一品种类型,随纬度的升高,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逐渐延迟,生育期依次变长。同一试验点,随播期的推迟一般晚粳品种较中粳品种生育期天数缩短略多。生育期随播期推迟而缩短主要表现在营养生长期和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期,变化范围为2-24 d,生殖生长阶段则相对稳定,变化范围仅为-2-1 d。各类型品种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均表现出随播期的推迟呈显著或极显著的减少趋势,其差异主要源于抽穗前积温与光照时数的不同,其中尤以拔节前的差异最为明显,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同一试验点,各类型品种间生育期的积温与光照时数均表现为晚粳品种大于中粳品种;同一类型品种,随试验点纬度升高,积温呈依次减少的趋势,光照时数除杂交品种以外均呈依次增加的趋势。随播期的推迟,各类型品种的温光利用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趋势。播种至抽穗阶段和生育期的天数随积温的升高而线性增加,随日照时数的增加而线性减小;抽穗至成熟阶段的天数随积温的升高或日照时数的增加不同处理间表现不尽一致。【结论】播期对直播稻生育期及温光的利用有较大的影响。据此,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直播适宜布局范围进行了初步区划,并综合分析后给出其能够安全成熟的可能播期,为大面积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虾稻田开展早稻、中稻、晚稻不同类型的13个水稻品种随机区组直播试验,结合虾稻连作最大养殖期、当地水稻安全齐穗期、优质米品牌市场开发,比较分析各品种产量、直播生育进程、特征特性,提出了要实现虾稻连作模式效益最大化的优质稻优选品种和不同类型品种直播播期,为虾稻连作模式中应用水稻直播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玉米不同带耕沟播模式对灌溉效率和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带耕沟播模式可以显著提高灌溉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并随着宽带距离增加,灌溉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呈提高趋势,但产量呈下降趋势。与传统60 cm等行距漫灌模式相比,MSⅠ(30 cm+150 cm)灌溉效率提高155.5%,灌水利用效率提高192.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22.5%,产量提高了14.5%,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播期对直播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播期对不同熟期直播水稻的生育特性、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探讨不同茬口直播水稻的安全播期和适宜品种,以不同熟期粳稻品种作试验材料,采取分期播种的试验方法。结果表明:(1)随着播期的推迟,不同品种的生育期和播抽历期均呈明显缩短趋势,但不同品种的灌浆结实期变化不大。(2)随着播期的推迟,主茎叶片数减少,出叶速度不断加快。(3)随着播期的推迟,直播稻产量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结实率和千粒重的显著降低是导致产量下降的主要因素。(4)随着播期的推迟,各供试品种的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呈下降趋势,垩白率、垩白度呈上升趋势。(5)随着播期的推迟,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上升,胶稠度下降,蛋白质含量明显提高。由试验可知,江苏里下河地区水稻适宜直播期应在6月15日前,品种应选用早中熟中粳或迟熟中粳类型。  相似文献   

9.
小麦—玉米周年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比较不同水肥一体化模式和传统漫灌施肥模式下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的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N农学效率以及经济效益,探索运城地区最优小麦—玉米周年水肥一体化模式。结果表明,与传统漫灌施肥模式相比,不同水肥一体化模式均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生产效率、N农学效率,其中,W2N2(减量减氮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和N农学效率分别比CK提高了34.5%和21.8%,W2N3(减量微喷处理)灌溉水生产效率比CK提高100%;周年籽粒产量与CK差异不显著,W4N3(足额微喷)周年产量最高,为16 371.4 kg/hm~2,较CK增加了2.8%;水肥一体化模式净收益值均高于漫灌模式,其中,W2N2最高,比CK提高了10%。  相似文献   

10.
播期对直播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直播稻不同播期应用安全性,笔者于2009年进行了直播稻不同播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期的直播水稻,随播期的推迟,生育进程相应推迟;植株个体素质呈下降趋势,产量性状变差,产量减少。  相似文献   

11.
以水稻单作模式为对照,研究了长期稻虾共作模式对不同施氮量下直播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明确2种模式下的最佳施氮量。结果表明,相对于水稻单作模式,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增加16.3%,且主要是通过增加有效穗数来实现的;长期稻虾共作模式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以及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5.3%、7.6%和22.7%;采用线性+平台模型确定在长期稻虾共作模式和水稻单作模式下直播水稻氮肥合理用量分别为102.4 kg/hm~2和139.6 kg/hm~2,长期稻虾共作模式的直播水稻合理施氮量较水稻单作模式降低了26.6%。由此可见,长期稻虾共作模式能够大幅增加水稻产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设置不同播期搭配不同生育期水稻品种,进而改变稻前土壤淹水时长,探讨稻虾共作模式下稻田耕作层土壤还原性状态,并采用投入产出法研究其经济效益情况。结果表明,在稻虾共作模式中,改变水稻播种时间,稻田耕作层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并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土壤活性还原性物质、活性有机还原性物质和Fe2+含量均会随着淹水时间延长而增加,特别是Fe2+含量增长达显著水平。水稻种植能明显改善耕作层土壤还原性状态,并降低土壤Fe2+含量,水稻收获后,3个模式Fe2+含量趋于一致,彼此间差异不显著。随着播种时间的推后,水稻产值逐渐降低,稻虾共作成本增加,小龙虾产值大幅提高,稻虾共作模式综合产值上升,但稻虾综合产值上升空间随播期延迟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3.
播期对旱作区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甘肃东部旱作区选择不同熟期3个大豆品种进行播期试验,对大豆生长发育时期、田间农艺性状、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综合分析表明,随播期的推迟,大豆生育期逐渐缩短,从早熟品种到晚熟品种生育期缩短表现出明显增加趋势,播期推迟10 d,生育期缩短5~8 d;播期推迟,大豆植株高度逐渐增加,主茎节数依次减少,百粒重逐渐下降;早熟品种中黄30适宜播期为5月20日,中熟品种晋豆23为5月10日,晚熟品种冀豆12为4月30日,适期播种能够显著提高大豆单株荚数、荚粒数、单株粒数等经济性状,有利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稻虾共作生态系统磷素平衡状况和利用效率,通过田间试验,采用投入产出法,设置3个处理:水稻单作(RM)、稻虾共作投食(RC feed 1)、稻虾共作不投食(RC feed 0),分析了稻虾共作种植模式下水稻产量、磷素平衡状况、利用效率、环境风险以及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3种处理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农田磷平衡均表现为盈余,RC feed 0处理农田磷盈余低于RM和RC feed 1处理;与RM和RC feed 1处理相比较,RC feed 0处理水稻茎叶磷素吸收量显著增加(P0.05),磷素利用率较高。在种植前期(6—8月),RC feed 0处理较RC feed 1处理显著降低了稻田田面水总磷和溶解磷的浓度;在水稻收获时,3个处理间稻田田面水总磷和溶解磷的浓度无显著差异。与RM处理相比较,RC feed 0和RC feed 1处理净收入分别增加了54.22%和51.11%。在综合考虑水稻产量效应、磷素平衡、磷素环境风险和经济效益的条件下,稻虾共作不投食模式是一种资源利用率较高、环境风险较小、经济效益好的种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播期对麦茬直播粳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麦后直播条件下播期对不同熟期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以3种熟期类型的6个水稻品种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对不同播期条件下直播稻产量形成及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随着播期的推迟,3种熟期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均显著下降,且变化程度不一;产量的下降主要在于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的降低,穗数和千粒重变化不大。不同播期条件下直播稻的主要品质性状的变化规律在品种类型间有所异同:随着播期的推迟,产生相同效应的是外观品质和蒸煮与食味品质,但变化趋势不一,外观品质均呈变优的趋势,蒸煮与食味品质则呈变劣的趋势;产生不同效应的是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推迟播期使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类型品种的加工品质变优而营养品质变劣,早熟晚粳类型品种的加工品质变劣而营养品质变优。【结论】直播稻在前茬腾茬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早播易取得高产,且可以改善稻米的蒸煮与食味品质,但降低了外观品质,播期对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影响因品种熟期类型而异。  相似文献   

16.
稻虾共作模式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推广应用面积快速增长。为实现“稳粮增收”,探索不同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在稻虾共作模式下的种植表现,本试验以常规机插秧种植模式为对照,研究了稻虾共作模式对南粳9108、南粳5718和丰优香占3种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群体结构、光合物质积累、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模式相比,各品种在稻虾共作模式下成熟期推迟,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蘖能力下降,穗数有所降低,前期干物质的积累较少,但后期养分充足,叶片衰老延缓,千粒质量增加,每穗粒数与结实率无显著变化,稻米的外观品质与食味品质有所提高。3个品种在稻虾共作模式下各有优劣,均有较好的产量表现。由于稻虾共作时,为了保证稻前虾效益往往会推迟水稻移栽时间,同时水稻中期搁田效果不理想,容易发生倒伏,因此应选择早熟、抗倒性好的品种。综合考虑,苏中地区稻虾共作模式宜选择中熟中粳品种南粳5718,其熟期较早,茎秆粗壮,后期光合能力强,大穗大粒,外观品质好,但分蘖能力一般,前期物质积累不足,种植时应注意及早施用分蘖肥促进分蘖发生。  相似文献   

17.
选取湖北省鄂东沿江平原、鄂中北丘陵岗地和江汉平原3个区域中的典型农户,于2018年开展问卷调查,并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评估这3个区域稻虾种养模式的资源利用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湖北省3个不同生态区在资源投入结构以及经济方面的产出和效益上均有所差异。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表明,鄂东沿江平原地区影响稻田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是流动资本的投入,且肥料投入与水稻当量产量呈负相关;江汉平原地区稻虾种养年限与经济效益呈显著正相关(P<0.05);鄂中北丘陵岗地减少劳动力时长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可显著提高水稻当量产量。相较于丘陵地带,平原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及机械化程度高,流动资本投入对增加经济效益影响明显,更适宜发展稻虾种养;通过合理的资源调控及资本投入,可以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或避免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解决淮北地区水稻播期推迟的现象,讨论不同播期对水稻品种的产量、产量构成以及品质的影响。[方法]2017年在徐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徐稻9号和连粳7号为供试材料,设置5个播期,研究播期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以及品质的影响。[结果]两品种产量随播期推迟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影响产量的主要是水稻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减少,而千粒重的变化不明显。水稻整精米率、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则随播期的推迟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未达显著水平。[结论]就品种而言,无论是产量、产量构成还是品质,徐稻9号对于播期推迟的响应均小于连粳7号。  相似文献   

19.
播期、品种类型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目的】研究稻-麦两熟制下,播期与品种类型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播期及品种类型的科学选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熟晚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5个品种类型水稻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播期,研究各品种类型水稻产量、生育表现及温光资源利用特点。【结果】不同品种类型水稻产量表现为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中粳>迟熟中籼>中熟晚粳。随着播期推迟,5个品种类型水稻产量呈下降趋势,但下降程度不等。不同品种类型水稻的减产幅度表现为中熟晚粳>迟熟中籼>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同一播期各品种类型水稻之间产量差异有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大的趋势。随播期的推迟,各品种类型水稻的生育进程延迟、生育期缩短,全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极显著减少。播期对不同品种类型水稻温光资源利用率的影响按生育期长短分为两类,对生育期较短的中熟中粳及迟熟中籼影响较小,对生育期较长的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及中熟晚粳影响较大。对不同播期选择的适宜品种类型进行初步分类为:5月中旬应选用早熟晚粳,搭配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5月下旬应选用迟熟中粳,搭配早熟晚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6月上旬应选用迟熟中粳,搭配中熟中粳和早熟晚粳;6月中旬应选用中熟中粳。【结论】随播期的推迟,5个水稻品种类型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均呈下降趋势。综合考虑稻麦两熟制与热量条件因素,初步明确了不同播期应选择的适宜品种类型,供大面积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20.
豫南沿淮稻区不同播期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包括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早熟晚粳和迟熟中籼5种类型水稻品种为材料,用毯状小苗机插栽培方式,在豫南沿淮稻区罗山县分6个时期播种试验,比较研究豫南沿淮稻区不同播期对不同品种类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不同品种类型水稻的产量呈逐渐下降趋势。不同品种类型水稻的实产(Y)与播期推迟天数(t)符合线性方程Y=a+bt+ct~2,决定系数r~2在0.991 7~0.999 8之间,均达极显著水平。播期对产量构成影响程度表现为每穗颖花数结实率有效穗数,对千粒质量影响不明显。豫南沿淮稻区水稻品种播期应在5月11—20日之间,以杂交迟熟中粳为主,搭配常规早熟晚粳和常规粳稻品种类型,不但可以表现较好的丰产性,而且可大幅度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