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3 毫秒
1.
为建立特异性强且敏感性高的兔源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m)快速检测方法,本实验根据F型Pm fcbD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经反应条件优化,建立了检测兔源F型Pm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利用该方法检测兔源F型Pm、兔源A和D型Pm、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魏氏梭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临床常见兔源病原菌,结果显示,该方法仅对兔源F型Pm检测为阳性,其余病原菌均为阴性,特异性强。利用该方法分别检测10倍倍比稀释(1×108拷贝/μL~1×100拷贝/μL)的兔源F型Pm基因组DNA,进行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检测限为10拷贝/μL,敏感性分别是已报导的双重PCR方法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的100倍和10倍,敏感性高。利用该方法对不同稀释度的质粒标准品进行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3%,重复性好。利用该方法检测64份已知结果的临床样品,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检测结果与已报导的双重PCR方法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检测结果的符合率均为100%,准确性高。本研究首次以fcbD为靶基因建立兔源F型Pm的荧...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兔多杀性巴氏杆菌(Pm)和兔出血症病毒(RHDV)的双重PCR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Pm kmt1基因和RHDV VP60基因保守区域,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经PCR分别扩增Pm kmt1基因和RHDV VP60基因保守区域,构建重组质粒p MD-Pm和p MD-RHDV,并经菌液PCR和测序鉴定后作为重组质粒标准品。经各反应条件优化后初步建立了检测Pm和RHDV的双重PCR方法。反应条件优化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最适退火温度为59℃,扩增kmt1和VP60基因的最优引物浓度均为0.5μL (10μmol/L)。对Pm和RHDV及其他病原包括兔源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等20种相关病原的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除Pm和RHDV有特异性扩增条带外,其余相关病原均无扩增条带,特异性较强。将两种重组质粒标准品分别10倍倍比稀释并等体积混合后作为模板,经该双重PCR方法扩增。结果显示,该方法对p MD-Pm的检测限为17.9拷贝/μL,对p MD-RHDV的检测限为1 260拷贝/μL,敏感性较高;对两种病原的DNA和cDNA混合物的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结果均一致,重复性较好。对100份临床...  相似文献   

3.
为建立可以同时检测多杀性巴氏杆菌(Pm)及其荚膜A型的快速敏感检测方法,本研究在建立的Pm kmt1基因的荧光定量PCR基础上,设计了该菌capA基因特异性引物和Taq Man探针,经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双重Taq 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本实验从荚膜A型Pm C48-1菌株中扩增了capA基因,构建了重组质粒pMDcapA;以pMD-capA重组质粒为标准品,建立的标准曲线在9.83×10~3拷贝/μL~9.83×10~9拷贝/μL内与Ct值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873,扩增效率(E)为1.032。建立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可以同时检测Pm及其荚膜A型,而对B型、D型Pm、鸭疫里默氏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等细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对重组质粒标准品的检测灵敏度为101拷贝/μL,高于常规PCR检测方法(103拷贝/μL)100倍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组内和组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具有较好的重复性。本实验建立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可以同时快速敏感地检测Pm及其荚膜A型,对于其临床和实验室的快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修订行业标准《猪巴氏杆菌病诊断技术》(NY/T 564-2002),改进多杀性巴氏杆菌定种方法,采用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法对中国兽医微生 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VCC)保藏的63株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复核鉴定。63株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中有60株菌种与原鉴定结果一致。建立多杀性巴 氏杆菌基于kmtΙ基因的PCR定种方法,对经16S rDNA PCR方法确认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的60株菌进行定种。结果表明,60株菌均扩增出了预期片段,基于 kmtΙ基因的PCR定种方法与16S rDNA PCR方法试验结果相一致。研究结果显示,可将基于kmtΙ基因的PCR定种方法增添至行业标准中,作为原有生化鉴 定方法的补充进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定种。  相似文献   

5.
为建立一种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PCR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ptfa基因序列,设计与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一种基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ptfa基因的PCR检测方法,并优化了反应条件,检测了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显示,该方法可成功扩增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ptfa基因片段,而鸡致病性大肠杆菌、鸡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鸡白痢沙门菌均未扩增出相应片段。敏感性试验表明该方法可检测最低浓度为1pg/μL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基因组DNA。  相似文献   

6.
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CR鉴定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一种灵敏、特异的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CR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已公布的多杀性巴氏杆菌plpE基因序列的保守片段设计合成引物,经plpE基因阳性质粒构建、反应条件的优化、特异性试验和敏感性试验,对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特异性PCR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将该PCR方法用于检测来自四川省6个规模化猪场的64份疑似多杀性巴氏杆菌肺部组织样品。结果显示,建立的PCR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检测的敏感性为5×101拷贝的目的基因;多杀性巴氏杆菌(A、B、D血清型)PCR均为阳性、APP和HPS等病原均为阴性;64份临床疑似样品中检出36份样品阳性,阳性检出率为56.2%。以plpE基因初步建立的多杀性巴氏杆菌PCR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重复性、敏感性和可靠性,可用于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检测鉴定。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多重PCR方法用于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中毒力基因的检测,对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MD-1的9个毒力基因进行PCR扩增及敏感性测定,然后通过多个基因的组合得到5种多重PCR体系,并从中筛选合适的多重PCR体系,测定其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结果显示,分离株MD-1中的9个毒力基因均可扩增出目的片段,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有的基因可检测至1.81×10~4 copies/μL的核酸。筛选出的4种多重PCR体系1、3或4、5均可用于其中6个毒力基因(pfhA、nanB、ompH、oma87、sodA、sodC)的检测,并且特异性较强,均能够扩增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HN-1和CZ-6,而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分离株均无扩增条带。多重PCR体系1、3、4可检测多杀性巴氏杆菌核酸的敏感性为1.81×10~6 copies/μL,多重PCR体系5甚至可检测至1.81×10~5 copies/μL,同时这4种多重PCR体系与单个毒力基因PCR检测的敏感性均一致。说明建立的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基因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对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基因的快速检测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以兔多杀性巴氏杆菌的高度保守的16S rRNA为靶基因,参考已公布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的16SrRNA基因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优化PCR反应条件,建立了兔多杀性巴氏杆菌PCR快速检测方法。该PCR方法的敏感性达到60cfu/mL,使用建立的PCR方法扩增兔多杀性巴氏杆菌标准株和分离株均能扩增出643bp的目的片段,扩增兔大肠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结果为阴性,证明本试验所建立的兔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原PCR检测方法敏感、特异、可靠。  相似文献   

9.
牛源荚膜血清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从采集于黑龙江、天津的病牛肺组织中分离到2株病原菌,经菌落形态学观察、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和小鼠毒力试验,初步鉴定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别命名为Pm-HLJ和Pm-TJ.参考多杀性巴氏杆菌种特异性基因kmt1和荚膜血清型特异性基因hyaD-hyaC、bcbD、dcbF、ecbJ和fcbD,合成引物,通过多重PCR扩增2株菌的种特异性基因和荚膜血清型特异性基因.选取Pm-HLJ的目标PCR产物进行克隆、序列测定、Blast搜索同源序列并且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m-HLJ的kmt1基因片段全长460 bp,与GenBank中各血清型kmt1基因同源性均在96.6%以上;荚膜血清型A菌株特异性基因同源性为99.9%;而与其他荚膜血清型B、D、E、F的型特异性基因的同源性均低于50%.由此确认,分离的2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均为荚膜血清A型,这是我国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引发牛出血性败血症的首例报道.  相似文献   

10.
为建立一种能同时检测大肠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多重PCR方法,试验根据大肠杆菌phoA基因、鸭疫里默氏杆菌ompA基因、多杀性巴氏杆菌kmt 1基因、金黄色葡萄球菌FemB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4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退火温度和引物浓度建立多重PCR方法,检验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性、重复性,应用该方法检测145份病死水禽临床样品,并与传统细菌分离鉴定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最佳退火温度为52℃,引物浓度为10μmol/L。建立的多重PCR方法能特异性地扩增出靶基因,沙门氏菌、链球菌、产气荚膜梭菌等临床常见菌均未扩增出条带,对大肠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4种细菌的检出下限是0.4 pg/mL,单一PCR扩增ompA、kmt 1、phoA和FemB基因的检出下限分别为4×10-3,0.4,4×10-3,4×10-6 pg/mL。多重PCR方法对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与传统细菌分离鉴定方法的符合率均在90%以上。说明试验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具有结果稳定、重复性高的特...  相似文献   

11.
从病死牛组织中分离到4株致病菌,编号分别为P1、P2、P3、P4。经菌落形态学观察、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和小鼠毒力试验,初步鉴定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参考多杀性巴氏杆菌16S rRNA和种特异性kmt1基因以及荚膜血清型基因A(capA)、B(capB)、D(capD)、E(capE)和F(capF)合成引物,利用多重PCR扩增16S rRNA、kmt1和荚膜血清型基因,对PCR产物测序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P1~P4都扩增出了16S rRNA、kmt1和荚膜血清型A型基因的特异性目的条带;P1~P4的16S rRNA、kmt1、A型基因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相应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99.0%);P2、P3、P4间的16S rRNA基因同源性较高(99.0%),而P1与其它3株(P2~P4)同源性较低,P1~P4间的kmt1基因、荚膜血清型A型的同源性较高(99.0%)。说明本次分的4株病原菌P1~P4均为荚膜血清型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针对多杀性巴氏杆菌(Pm)特异性基因kmt1,进化保守基因16S rRNA基因,以及荚膜血清型A、B、D、E和F型对应的荚膜生物合成基因hayD-hayC、bcbD、dcbF、ecbJ和fcbD,设计特异性PCR扩增引物,采用PCR方法扩增相应基因和进行序列测定,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来自不同地区的分离菌株均含有Pm种特异性基因kmt1、A型荚膜生物合成基因hayD-hayC和16S rRNA基因。不同地区的分离株,kmt1基因的同源性为100%;A型荚膜生物合成基因hayD-hayC同源性大于99.9%;与国外牛源分离株的hayD-hayC基因的同源性大于98%;不同地区分离株的16S rRNA基因的同源性为100%,而与英国牛源分离株Pm338的16S rRNA基因的同源性高达99.93%。这些结果表明,在我国6个省市流行的牛出血性败血症由同一来源的荚膜血清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所致,与英国牛源A型分离株Pm338具有共同的进化来源。  相似文献   

13.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特异性强且敏感性高的兔源强毒力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方法,本试验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pvl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了特异性的引物和探针,通过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检测兔源强毒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耗时短,仅需约50 min就能完成检测,较已报道的双重PCR方法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均省时;该方法特异性强,对兔源低毒力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魏氏梭菌、大肠杆菌和阴性对照(灭菌ddH2O)均无交叉反应;该方法敏感性高,最低检测限为10拷贝/μL,分别是已报道的双重PCR方法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的1 000倍和10倍。此外,该方法重复性好,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应用该方法检测126份已知结果的临床样品,检测结果与已知结果、已报道的双重PCR方法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的检测结果完全一致。该方法的建立不仅丰富了兔源强毒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方法,也为该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更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参照Gen Bank中牛多杀性巴氏杆菌kmt1基因序列(AF016259)和牛支原体opp D/F基因序列(AF130119),设计两对引物,在建立两种细菌单项PCR检测方法的基础上,优化双重PCR反应条件,建立了两种细菌的双重PCR检测方法,用这两对引物对同一样品中的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牛支原体核酸为模板进行双重PCR扩增,结果可同时扩增牛多杀性巴氏杆菌和牛支原体的265bp和439bp的特异性片段,而对其他4种牛病原菌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对牛多杀性巴氏杆菌和牛支原体的最低核酸检出限均为1pg。通过对30份临床病料检测,将建立的双重PCR技术和单项PCR方法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显示,两者的总符合率为100%。结果表明,建立的双重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快速、准确的特点,可用于对牛多杀性巴氏杆菌和牛支原体的同时检测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hyaD为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多糖合成相关基因,为探讨该基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及其免疫保护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了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CQ2株(PmCQ2)的hyaD基因缺失株(ΔhyaD)。结果发现,与野生株相比,ΔhyaD的荚膜产生量及其感染后在脏器中的细菌定殖量均显著下降,其毒力显著降低。细胞试验发现,ΔhyaD更易黏附于巨噬细胞,被吞噬数量显著多于野生株,致使巨噬细胞相关炎性因子表达显著上调。hyaD基因的缺失,可调控与荚膜合成、LPS合成转运、铁转运等相关的基因表达显著下调,促使相关保护性抗原基因表达显著上调。以制备的PmCQ2株和ΔhyaD株灭活苗免疫小鼠(加强免疫1次),免疫后第21天分别采用同源和异源多杀性巴氏杆菌攻毒,ΔhyaD株免疫小鼠肺组织感染后24 h无明显或轻微病理损伤,对牛源A型、B型和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100%、100%和80%,对兔源、猪源和禽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90%、100%、100%;而野生株PmCQ2除对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保护率在80%以上外,对牛源B型和F型及兔、猪、禽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均无明显交叉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hyaD基因可通过调控荚膜产生及毒力相关因子表达影响菌株毒力;hyaD基因缺失可调控相关交叉保护性抗原表达,赋予菌株交叉免疫保护特性。该研究为多杀性巴氏杆菌通用型疫苗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参照GenBank公布的兔出血症病毒(RHDV)VP60、巴氏杆菌kmt基因序列,设计两对引物,分别用于扩增RHDV的VP60和巴氏杆菌kmt基因的目的片段。通过正交试验,对反应各组分浓度与组合、反应退火温度及反应参数进行优化,最后建立了RHDV、巴氏杆菌双重PCR检测方法并进行临床应用。结果显示:本试验建立的双重PCR检测方法能够特异性地检测RHDV及巴氏杆菌,最低核酸检出限分别达到70 pg和62pg。检测兔源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结果均为阴性。用本方法对临床送检的104份病料进行检测,结果检出RHDV与巴氏杆菌混合感染1份,巴氏杆菌单独感染10份,双重PCR检测结果与临床病原分离结果完全一致。表明本试验建立的兔出血症病毒和巴氏杆菌双重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根椐Gen Bank公布的兔多杀性巴氏杆菌16S r RNA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fim N基因序列,设计两对引物,在建立两种细菌单项PCR检测方法的基础上,优化双重PCR反应条件,建立了两种细菌的双重PCR检测方法,用这两对引物对同一样品中的兔多杀性巴氏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核酸为模板进行双重PCR扩增,结果可同时扩增兔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258bp和449bp的特异性片段,而对其他4种兔病原菌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对兔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最低核酸检出限分别均为1pg。通过对78份临床病料检测,将建立的双重PCR技术和单项PCR方法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显示,两者的总符合率为100%。表明建立的双重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快速、准确的特点,可用于对这兔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同时检测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为建立适用于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诊断方法,本研究依据前期测序鉴定的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KMT1基因序列构建pET-28a (+)-KMT1质粒标准品。设计基于RPA技术的特异性引物及RPA荧光探针,建立实时荧光RPA方法的最适反应体系。采用10倍梯度连续稀释的质粒标准品检测该RPA方法的敏感性并绘制相关性曲线;以10种不同菌株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验证方法的特异性;用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山羊及小鼠组织样品对方法的可靠性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本试验建立的实时荧光RPA方法最适反应温度为39 ℃,最佳引物为KMT1-Fe1,灵敏度达100拷贝/μL,检测下限为10拷贝/μL。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伤寒沙门氏菌、副溶血弧菌、绿脓杆菌、产酸克雷伯菌、布鲁氏菌S2株和鲍曼不动杆菌均无交叉反应。对13个组织样本进行检测,阳性率为76.9%,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的符合率达92.3%。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的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实时荧光RPA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靠、快速便捷等特点,适用于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临床分子诊断。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疑似禽霍乱病例病原种类及其病原基因型,本研究采用细菌分离技术对病原菌进行实验室分离培养,应用传统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细菌进行鉴定,并应用PCR扩增和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细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分离菌具有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典型培养特征,菌落形态和菌体染色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均与多杀性巴氏杆菌相符;PCR扩增到457 bp的基因片段。采用5对分型引物对分离菌进行基因分型显示,仅有A型引物扩增到大小1 050 bp的目的基因片段,序列分析也显示分离菌荚膜基因与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参考菌株荚膜特异性基因同源性高达97.6%~100.0%,系统进化与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处于同一进化分支。结果表明,疑似禽霍乱病例病原为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本研究结果将为禽霍乱的防控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
为建立副猪嗜血杆菌(Hps)、多杀性巴氏杆菌(Pm)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本研究基于Hps的Omp P2基因,Pm的PlpE基因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及探针,通过对反应条件优化,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Hps及Pm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该方法能够特异性地检测Hps和Pm,其对重组质粒标准品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5.60×10^2拷贝/μL、7.58×10^2拷贝/μL。双重与单一荧光定量PCR最低检测限相同,且均是常规PCR的100倍。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的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2.5%。临床应用结果显示:该方法对阳性样品的检出率为53.57%,明显优于常规PCR和细菌分离鉴定。该方法能够用于两种疾病的同时检测和快速排查疾病。为两种疾病的防治提供有效检测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