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固定化藻菌净化水产养殖废水效果及固定化条件优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发净化水产养殖废水的菌藻固定化体,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 Chick)、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PSB)和海藻酸钠、CaCl_2等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法等方法,研究了菌藻固定球的制备方法与条件,比较分析了固定化菌藻球对养殖废水的净化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包埋蛋白小球藻和光合细菌的最适条件为2%海藻酸钠与6%氯化钙交联24 h。养殖废水中,藻菌固定球在1~4 d对PO_4~(3-)-P去除率显著高于蛋白核小球藻和光合细菌(P0.05),在5~8 d对NH_4~+-N去除率也显著高于后两者。固定化菌藻球在24℃对磷和氮去除率最高分别可达84%和95%。本研究表明,合理的固定和使用菌藻结合体可显著提高对养殖废水的净化效率,使用藻菌固定化球净化养殖废水比单独使用菌类或藻类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以产油藻类栅藻、小球藻为研究对象,通过贴壁方式考查微藻处理养猪沼液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栅藻、小球藻均能在沼液中较好生长,其生物产率分别是6.26、6.08 g·m~(-2)·d~(-1),与在正常培养基上(BG11)相当。栅藻、小球藻在沼液中培养,藻细胞油脂积累分别占细胞干重的34.6%和31.4%,与正常培养基相差不大。栅藻、小球藻均能较好净化废水中主要污染指标氨氮(NH_3-N)、总磷(TP)及化学需氧量(COD),栅藻的去除率分别是96.59%、74.52%和72.47%,小球藻去除率分别是94.90%、73.55%和71.40%。本研究将产油微藻培养和养猪沼液废水处理相结合,研究结果可为藻类生物燃料生产及沼液废水资源化利用等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固定化藻类技术应用于净化海水养殖废水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海藻酸钙凝胶包埋固定的方法,将培养至对数末期的普通小球藻进行固定,制备3、4、5 mm不同粒径的固定化藻球,比较悬浮藻与不同粒径固定化藻球对海水养殖废水中氨氮和无机磷的去除率及微藻的生长特性。并选择直径为4 mm的藻球、空白胶球、悬浮藻液分别按10%和15%的填充率投放入海水养殖废水中,研究不同填充率条件下藻球对海水养殖废水中氨氮和无机磷的净化效果。[结果]4 mm固定化藻球对海水养殖废水中氨氮、无机磷的去除率较高,填充率为15%条件下去除效果更佳,但藻细胞生长被延缓。[结论]该研究可为固定化小球藻处理海水养殖废水的工厂化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对草甘膦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有机物和有机磷浓度高、可生化性差,传统工艺难以达标的问题,进行催化铁还原技术的可行性研究,为现有处理工艺的改造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摇瓶试验和SBR持续试验,对催化铁还原技术和微生物处理过程耦合处理现有草甘膦废水生物出水COD和磷的去除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将催化铁还原技术与微生物处理过程耦合能够提高草甘膦农药废水的COD和TP去除效果;耦合的SBR系统在微氧条件下对原厌氧出水的COD和TP去除率分别稳定在80.0%和50.0%以上,正磷酸盐浓度在20.00 mg/L以下。[结论]催化铁-生物耦合为草甘膦废水的处理和改造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栅藻(Scendesmus dimorphus)为研究对象,将微藻培养和养猪沼液废水处理相结合,通过贴壁培养在处理沼液废水的同时耦合藻类油脂生产,并比较了栅藻贴壁培养与悬浮培养藻细胞生长情况及对N的利用效率,为藻类生物燃料生产及降低沼液废水处理成本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贴壁培养下藻细胞生物产率为6.15 g·m-2·d-1,高于栅藻悬浮培养的生物产率5.48 g·m~(-2)·d~(-1);贴壁培养下藻细胞对N的吸收率为85.23%,高于悬浮培养N的利用率77.84%。在初始NH_3-N、TP及COD浓度分别为281.2、29.1、551 mg·L~(-1)的沼液废水中贴壁培养栅藻,藻类生长状况与正常BG11培养相近,生物产率分别为6.26 g·m~(-2)·d~(-1)与6.23 g·m~(-2)·d~(-1);油脂含量相差不大,分别占细胞干重的34.6%、35.2%;沼液废水中NH_3-N、TP及COD去除效率分别为99.04%、73.06%和72.32%。  相似文献   

6.
采用化学强化一级处理(CEPT)技术对草浆造纸废水进行处理。试验结果表明,FeCl3,AlCl3和PAC的混凝效果受pH影响显著,3种混凝剂的最适pH分别为5,4和6。3种混凝剂初投入废水时,化学需氧量(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增幅较大,以后随投加量的增加其变化不甚明显。每升废水中投加FeCl3,AlCl3和PAM的最适量分别为46,33和40 mL。另外,通过3种混凝剂与有机助凝剂复配的L9(34)正交试验,得出每组复配中4因子影响大小的排序及最优试验条件。最后,根据试验结果给出了以混凝、沉淀为主的废水处理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振荡工艺和离心工艺对甘蔗汁澄清效果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探讨了振荡时间、振荡温度和振荡速度对甘蔗汁澄清效果的影响,并利用L9(34)正交试验得出最优振荡条件组合;在最优振荡条件组合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离心机的转速、离心时间和升降速度对甘蔗汁澄清效果的影响,并利用L9(34)正交试验得出最优离心条件组合。结果表明,最优振荡条件组合为:振荡时间60 min、振荡温度70℃、振荡速度150 r/min,各因素的主次影响顺序依次为振荡温度、振荡速度、振荡时间;最优离心条件组合为:离心机转速9 000 r/min、离心时间12 min、升降速度10档,各因素的主次影响顺序依次为离心机转速、离心时间、升降速度,在最优振荡条件和离心条件下,甘蔗汁的透光率达86.3%。  相似文献   

8.
利用EM菌处理皂素生产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有效微生物菌群(EM)分别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处理皂素废水工艺条件进行了优选。试验结果表明EM菌好氧条件下废水CODcr去除率为82.1%,厌氧条件下废水CODcr去除率为62.5%,EM菌好氧处理效果在皂素废水处理上优于厌氧处理。  相似文献   

9.
苯酚废水处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对比了活性炭吸附法、电解法、活性炭填充电极电解法处理苯酚废水的效果,探讨了其反应机理。在对影响处理苯酚废水去除率的各种要素如反应时间、电流密度、原水浓度、pH值等进行条件试验后,得出了去除苯酚静态试验的最佳条件。对活性炭填充电极电解法处理苯酚废水而言,电流密度、原水浓度、pH值的影响不大,最佳反应时间为60 m in,最佳NaC l投加量为0.2%。  相似文献   

10.
利用改装的超声波发生器对3种水华爆发的主因蓝藻门的铜绿微囊藻、螺旋鱼腥藻、水华束丝藻的去除效果及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0 kHz超声波对3种藻类去除作用不明显,20 kHz低频超声波则有显著去除作用,去除效果依次为螺旋鱼腥藻>水华束丝藻>铜绿微囊藻;螺旋鱼腥藻和水华束丝藻等长链藻在超声波作用下断裂成为短链甚至单细胞藻体从而失去活性,相比铜绿微囊藻更为敏感。超声波对3种藻类的去除效果随着作用功率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强,但考虑到经济性和安全性因素,功率-时间选取应和作用范围相适应。  相似文献   

11.
通过试验对比了活性炭吸附法、电解法、活性炭填充电极电解法处理苯酚废水的效果,探讨了其反应机理。在对影响处理苯酚废水去除率的各种要素如反应时间、电流密度、原水浓度、pH值等进行条件试验后,得出了去除苯酚静态试验的最佳条件。对活性炭填充电极电解法处理苯酚废水而言,电流密度、原水浓度、pH值的影响不大,最佳反应时间为60 m in,最佳NaC l投加量为0.2%。  相似文献   

12.
以铜藻为原料,采用化学与酶解结合的方法,经酶解、碱提取、沉淀、漂白、活化、烘干等工艺处理提取膳食纤维,研究了酶解、碱提取、漂白工艺条件对铜藻膳食纤维提取的影响,用正交设计法筛选出铜藻膳食纤维提取的最优工艺条件。由正交试验结果分析可知,酶解工艺的最优条件为:纤维素酶用量90U/g、木瓜蛋白酶用量5000U/g、酶解时间1.5h;碱提取工艺的最优条件为:20倍的200g/LNa2CO3溶液、处理时间2h、处理温度85℃;漂白工艺的最优条件为:3倍的0.3%NaClO溶液、DH7、漂白时间40min。结果表明:在该工艺条件下提取的铜藻膳食纤维的产率为35.4%,颜色较白,总膳食纤维干基含量为78.6%,膨胀力为85.8mLk,持水力为4220.0%,蛋白质含量0.45%,总灰分含量为18.3%。该方法所提取的铜藻膳食纤维的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黄土藻类回接之生境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液体藻种固相接种培养试验,对人工培养藻类结皮的生态环境条件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温度、光照、水分对藻类生长繁殖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温度条件对藻类的生长有影响,20℃和室温条件下藻类生物量平均增长率较小,说明其生长比35℃条件下稳定;从光照条件来看,全光和暗光条件下藻类生物量逐渐减少,而弱光条件下生物量持续增加,说明弱光条件下藻类生长最旺盛;水分是影响藻类生长的重要条件,土壤含水量达到30%~35%时藻类生长良好,说明足够的水分供给能够增强液体藻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因此,在藻类接种的初期,加强水分的供应能够保证人工培养藻类结皮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4.
咸鸭蛋蛋清微滤脱盐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稀释结合匀浆的方法以降低咸鸭蛋蛋清的粘度,再利用微滤法对其进行脱盐淡化处理.以咸鸭蛋蛋清液粘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确定最优前处理工艺,结果表明:咸鸭蛋蛋清脱盐淡化前处理最优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4,匀浆时间120 s,匀浆转速12000 r/min,在此条件下,咸鸭蛋蛋清混合液粘度为9 mPa·s,粒度为24 μm.以微滤脱盐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确定最优处理工艺,结果表明:微滤压差0.12 NPa,微滤4次,微滤时间120 min,在此条件下,咸鸭蛋蛋清脱盐率达92.43%,蛋白质截留率78.5%.  相似文献   

15.
底栖藻类-苦草对猪粪废水中营养物质的去除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底栖藻类和沉水植物(苦草)对猪粪废水的处理效果,及苦草恢复重建的环境条件,通过设置不同浓度的猪粪废水处理,进行了为期32d的室内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底栖藻类、苦草、底栖藻类-苦草处理组对高浓度猪粪废水的COD和氮、磷均存在显著的去除效果;COD的最大去除率均大于86%,底栖藻类-苦草混合培养对高、中浓度猪粪废水中磷、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大于62%和70%,高于二者单独培养的处理组(均小于59%和65%)。实验期间,底栖藻类、苦草和浮游藻类Chla含量的变化以及苦草的CAT、MDA含量变化表明,高浓度的猪粪废水会对苦草产生短期的逆境胁迫,但底栖藻类的存在可以减缓高浓度氮磷对苦草的胁迫效应,在中浓度氮磷且有底栖藻类存在的条件下,有利于苦草的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16.
稻蟹共作系统对稻田水体丝状藻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稻蟹共作稻田,采集放养不同密度幼蟹(60 ind/m2,低密度,T1;90 ind/m2,中密度,T2;120 ind/m2,高密度,T3)的稻蟹共作稻田和常规稻田(不放蟹,CK)的丝状藻类,测其干重量,研究稻蟹共作对稻田丝状藻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试验阶段,养蟹田丝状藻类的生物量显著低于常规稻田(P0.05),说明幼蟹对稻田丝状藻类的生物量有明显的控制作用。6月17日,CK与T1的丝状藻类干重明显高于另两个处理(P0.05),而T3明显低于其他处理(P0.01);7月17日各处理丝状藻类的生物量均达到试验阶段的最大值,并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T3T2T1CK,P0.05;T3、T2T1CK,P0.01);8月15日,各处理间有显著差异(T3CK,T2CK,T1CK,P0.01;T2T1,P0.05)。根据本实验结果,稻蟹共作稻田大眼幼体的适宜放养密度为90 ind/m2,研究结果可为稻田生物防治丝状藻类提供理论指导,促进稻蟹共作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温度条件对澎溪河藻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重点探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三峡库区一级支流澎溪河水体藻类生长情况与温度之间、水体中总氮和总磷浓度变化与藻类生长情况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5~30℃条件下,水体中藻类均可生长,20℃时藻类生长最旺盛,藻类的生长对水体中氮、磷元素有一定的吸收去除效果,试验期间水体总氮和总磷含量最多分别下降了61.4%和50.6%。同时,藻类生物量(以叶绿素a表示)与温度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不显著(P=0.651),说明温度条件对澎溪河流域水体中藻类的生长和藻华的暴发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项爱枝  鲁昭 《吉林农业》2011,(2):155-157
考虑某养猪场特殊的地理位置结合养猪废水水质特点,采用“UASB+sBR+ASBR+土地处理系统”处理本项目废水,利用物理法进行一级处理,然后生物处理法进行二级处理,慢速渗滤土地处理系统进行三级深度处理。该处理工艺对COD的去除率达到99%以上,BOD5去除率达到了99%以上,NH3-N的去除率大于99%以上,完全可以达到处理养猪废水的要求,而且可以节省资源。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微藻对天然橡胶加工废水处理的可行性,笔者进行了念珠藻(Nostoc sp.)、鱼腥藻(Anabaena sp.)、鞘丝藻(Lyngbya sp.)和小球藻(Chlorella sp.)在天然橡胶加工废水中的适应性试验,检测了小球藻对不同处理阶段的天然橡胶加工废水的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效果;检测了废水培养小球藻至对数期后添加营养液后藻种密度、pH及导电率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藻种中,小球藻在天然橡胶加工废水中的适应性最强。废水中TN,TP,COD浓度越高,微藻对其去除效果越好。去除效果依次为废水原液>厌氧发酵废水>处理后废水。小球藻可以高效去除天然橡胶加工废水中的TN,TP,COD,对橡胶加工废水原液TN,TP,COD去除率分别为89.21%%, 70.00%, 49.33%。利用天然橡胶加工废水培养小球藻至对数期后添加营养液可以有效延长培养时间。  相似文献   

20.
用某芽孢杆菌属微生物(Bacillus sp.)处理锑矿选矿废水。通过正交实验,研究该微生物在处理锑矿选矿废水过程中微生物接种量、pH值、处理时间、温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Bacillus sp.对废水中锑的去除效果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微生物接种量、pH值、处理时间、温度;最优实验条件:微生物接种量为5%、pH值为2.5、处理时间为3 d,处理温度为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