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6篇
  2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扬麦39 是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用镇麦9 号/ 扬10G19 选育而成的春性小麦新品种,简要介绍了主要特征特性,主要从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绿色防控、适时收获等方面就其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进行了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2.
中江玉2号是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独家选育的中熟半紧凑型杂交玉米新品种,2002年育成,2006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审定编号苏审玉200604。该品种高产、优质、综合抗性好,适应性广,稳产性突出,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3.
中江玉6号系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最新选育的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该品种于2008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属中熟半紧凑型普通玉米,审定编号为苏审玉200801。  相似文献   
4.
稻蟹共作系统对稻田水体丝状藻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稻蟹共作稻田,采集放养不同密度幼蟹(60 ind/m2,低密度,T1;90 ind/m2,中密度,T2;120 ind/m2,高密度,T3)的稻蟹共作稻田和常规稻田(不放蟹,CK)的丝状藻类,测其干重量,研究稻蟹共作对稻田丝状藻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试验阶段,养蟹田丝状藻类的生物量显著低于常规稻田(P0.05),说明幼蟹对稻田丝状藻类的生物量有明显的控制作用。6月17日,CK与T1的丝状藻类干重明显高于另两个处理(P0.05),而T3明显低于其他处理(P0.01);7月17日各处理丝状藻类的生物量均达到试验阶段的最大值,并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T3T2T1CK,P0.05;T3、T2T1CK,P0.01);8月15日,各处理间有显著差异(T3CK,T2CK,T1CK,P0.01;T2T1,P0.05)。根据本实验结果,稻蟹共作稻田大眼幼体的适宜放养密度为90 ind/m2,研究结果可为稻田生物防治丝状藻类提供理论指导,促进稻蟹共作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稻蟹共作系统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水稻的返青期、分蘖期、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对稻蟹共作水环境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进行研究。本实验设置了4个处理:单株/穴养蟹田(T1),双株/穴养蟹田(T2),四株/穴养蟹田(T4)和双株/穴不养蟹田(CK)。各处理均设3个平行。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验田的浮游甲壳动物,经鉴定:枝角类有13种、桡足类有5种,共18种,其中4种为优势种。枝角类平均密度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分蘖期升至峰值,不养蟹田灌浆期下降至较低水平,养蟹田扬花期下降至较低水平随后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返青期和分蘖期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养蟹田和不养蟹田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桡足类平均密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返青期平均密度极低,仅为0.48 ind/L,平均生物量变化趋势与密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水稻的不同栽培模式对浮游甲壳动物有一定的影响。从生产的角度分析T1的栽培模式综合收益最大,因此,T1更有益于稻蟹共作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6.
玉米良种     
玉米新品种江玉403;苏玉10号;中江玉1号;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杂交水稻制度实行大户规模生产,这有利于纯度、净度、水分等质量指标的提高和控制,但不利于种子芽率的提高,为了提高种子芽率,一定要选择优秀的承约生产单位(种植大户)和良好的生产基地;二是在生产基地确定后,要与其明确责任,奖罚分明,三是生产上做好以下六点:  相似文献   
8.
9.
近年来,在江苏省杂交水稻制种生产上,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连年大范围暴发,已成为影响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最重要病害。从制种组合方面看,各制种组合都有发病,特优系列最为严重,所有田块全部发病,一般田块病穴率40%~60%,严重田块达90%以上,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或绝收;从制种区域方面看,里下河地区最重,其次是徐准地区,再其次是沿海地区:从造成的损失方面看,由于杂交水稻制种投入高,在相同发病率的情况下,杂交水稻制种的损失远大于常规水稻。  相似文献   
10.
玉米良种     
玉米新品种江玉403;苏玉10号;中江玉1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