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主要包括语篇功能类观点,语义和交际翻译,翻译关联法。异化、归化的思想始终贯穿于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其语篇功能型学说体现了其异化归化的思想,语义和交际翻译是异化归化在语篇内语言层次上的体现,翻译关联法则动态地描述了异化归化策略在翻译过程中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翻译理论中,归化与异化是比较常用,且翻译理论体系也相对成熟的一种翻译原则。其翻译理念具有相辅相成、既尊重作者也服务于读者的核心精神,这一概念比较符合景区翻译的需求特征。故归化异化概念常被应用于景区翻译中。而本文就将以探讨景区翻译策略为主,将归化与异化理论作为翻译研究的前提条件,对其具体的翻译策略展开了深入研究。望研究内容可供翻译界研究人员做景区翻译参考用。  相似文献   

3.
《儒林外史》英译本于1957年由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译出,是迄今为止唯一的全译本。杨氏夫妇采用高度异化的翻译策略保留了其外在形式和精神风貌,国内一直认为它是最贴近原作的译作,是中译英的经典之作,但近半个世纪以来,它并未在英语世界的读者圈产生影响。本文从小说艺术特色角度对这种"外冷内热"的译介现象进行分析,认为高度异化的翻译策略对英语读者的接受造成了困难,小说的讽刺和批判艺术也没能和英语世界读者的既有知识结构发生关联,从而影响了英译本的传播与接受。  相似文献   

4.
异化与归化是翻译讨论中经常涉及的话题,两者不是绝对的概念,而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跨文化交际中,特别是在具体的文学作品翻译中,应考虑读者的需要与偏好,对不同人物语言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文化意象是一类特殊的语言符号,是各个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如何较好的保存和传递源语的文化意象,一直是翻译界讨论的问题。本文从"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出发,分析在这两种翻译策略下文化意象的保留和传递效果,以及对出发语和目的语的影响。通过实例得出,对于文化意象的翻译,应该尽量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以便更好地保护源语文化、丰富译语文化,从而促进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美国情景剧《六人行》的字幕翻译为例,借助翻译功能学派的研究视角,对《六人行》情景剧中幽默的翻译进行了探究,在比较异化和归化法进行翻译的技巧选择,得出在幽默语言字幕的翻译中应在一定原则下对二种翻译技巧进行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7.
文化差异是翻译中最难逾越的鸿沟。翻译不能拘泥于字词的层面,而应该深入到其深层的含义。与其说翻译是语言文字的翻译,不如说是文化的翻译。恰当地应用异化和归化策略,能够降低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手段,要求译者破解不同语言所蕴含的文化思想,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东西方价值观念、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的不同,使得翻译障碍重重。为此,本文探究了归化、异化策略,提出了四种常用技巧。  相似文献   

9.
瞿秋白和鲁迅同为"左翼文化运动"领导者和白话文学积极倡导者,其翻译思想有着共性的一面,也存在着诸多分歧。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和学术文献,对两位文学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翻译思想中的共性与分歧进行对比性研究,可使我们进一步了解、继承和发扬二人在译介国外先进文化过程中深邃的翻译思想、崇高的思想品质和务实求真的学术批评态度,从而更好地为我国新时期思想文化建设服务。研究表明:瞿秋白和鲁迅翻译思想的共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对翻译的政治功用性目的、"信"的"直译"翻译观、"翻译可输入新的表现法"等方面的一致性;分歧则主要表现在对翻译的标准与方法、接受美学解读基本特征的侧重点和对严复的翻译观等方面的不同认识,焦点在于对"顺"的深层次理解,以及是否实现、如何实现翻译语言的大众化,让翻译为改良民族大众服务。瞿秋白和鲁迅关于翻译思想的讨论,留给人们的是辩证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本文在分析前人对“翻译体”现象论述的基础上,从文化翻译的角度出发,对“翻译体”重新定义,并论述了它与异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翻译界有一场争论一直持续了一千多年。从佛经翻译时期的"文丽"、"质朴"之争,到二十世纪初的"意译"、"直译"之争,然后发展到当代的"归化"和"异化"的争论。本文从历史上的争论入手,通过这场争论在各个翻译时期的不同表现,分析了争论的原因,以及在当代的发展趋向。最后得出结论:应该允许直译、意译及异化、归化长期并存,并大力提倡文学作品的复译,同时,译者翻译方法及策略的分歧可以用来进行翻译家研究,以此分析译者个性及其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翻译实践中的两种主要策略——归化和异化,是近年来翻译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对文学翻译来说,译作要尽可能传递原文的文化和语言色彩,沈从文短篇小说《丈夫》带有浓郁的湘西地域特征和民俗特点,金介甫先生运用异化与归化结合的翻译策略,在尽量保持原语文化色彩的同时,也考虑到译入语的可接受性,这种翻译策略的成功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影视剧对于文化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影视剧名称是影视剧浓缩的精华。因此,影视剧名称的译文是否能够在忠实于形式和语言规范的同时达成其文化交流的目的是评判其质量的一个重要准则。本文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影视剧名称的翻译进行了详实的分析,以期能够找出科学的影视剧名称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4.
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分为两种方法: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即所谓的"异化"(foreignization)与"归化"(domestication).异化的代表人物是Lawrence Venuti,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这种翻译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异","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和实践,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新闻报道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文体类型,就翻译而言,新闻报道有着不同于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归化和异化是文化翻译中常用的两大策略。从汉英新闻报道文化翻译的文本特点出发,研究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汉英新闻报道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电影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说,片名的文化意蕴是对电影的最好注脚。由于文化态势不同,东西方译者在对影片的翻译上所采取的策略也各有不同。但无论采用的是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从翻译方向上看,民族中心主义都可能存在。本文试图从文化输出角度来探讨东西方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所具有的民族中心主义及其原因,旨在探求恰当的异化翻译策略,积极彰显自身文化特性,弘扬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社会想要了解中国的愿望与日俱增,对政论文翻译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文章以劳伦斯·韦努蒂的异化归化翻译理论为依据,以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本为范例,主张政论文译文强调政治性的同时,提出翻译时应将异化与归化相结合,探索多样化的翻译方法。体现中国特色的同时,又可以有效地传播政治信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进而实现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在语言翻译的过程中,很多人会认为译本阅读的时候应该不像译本,或者认为译本应该是作品原作者的中文表述。所以翻译作品的语言应该是规范的汉语文学形式。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语作为汉语言的异化,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翻译实践和文化表征。本文在分析翻译语言和译语文化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得出译语的异化现象时不同语言、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对抗和对话的过程。要想获得好的翻译效果,需要保持这一过程的异化适度,从而为我国译语的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电影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说,片名的文化意蕴是对电影的最好注脚.由于文化态势不同,东西方译者在对影片的翻译上所采取的策略也各有不同.但无论采用的是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从翻译方向上看,民族中心主义都可能存在.本文试图从文化输出角度来探讨东西方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所具有的民族中心主义及其原因,旨在探求恰当的异化翻译策略,积极彰显自身文化特性,弘扬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20.
“异化”与“物化”理论对我们研究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现实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 义。本文主要从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概念、理论产生根源以及扬弃物化与异化 的途径入手,分析了马克思异化思想与卢卡奇物化理论在思想起点、叙述路径以及批判维度和 重点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