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赣州生态城市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赣州生态市建设的优势及面临的问题:水土流失严重、山洪灾害突出、“三废”排放量大、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等。提出了建设赣州生态城市的对策:加大环保知识宣传力度,提高赣州公众生态意识;充分发挥赣州市政府的主导作用;做好赣州生态市建设的总体规划;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发展生态产业;搞好赣州城市地理建设;突出城市个性,树立生态城市风尚。  相似文献   

2.
综合分析濮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资源优势,明确"濮上绿韵、宜居龙都"的森林城市建设定位,确定濮阳市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总体布局:以"三带一圈"为空间布局,以"四大走廊"为生态骨架,以"五大"生态工程和"六大"产业工程为载体,建设点、线、面相结合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森林产业体系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曲靖市努力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构建珠江源头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战略举措,作为"森林曲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来推进。基于此,针对曲靖市的实际,结合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现状,提出曲靖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对策,为提升曲靖市城市新形象和城市竞争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关于森林城市创建来说,三门县委、县政府都对此存在着高度的重视,并在三门县中的林业与"创森"工作中积极努力实现一个"森林三门"的想法,也就是基于这种想法并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扩大三门县的森林覆盖率,建设和谐宜居的美丽三门。在整个的森林城市创建过程中使用合理和科学的创建技术围绕着"森林三门"进行精心的"创森"工作。所以在就三门县的森林城市创建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城市森林建设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并成为新世纪城市生态建设得主要趋势。通过对银川市城市森林建设必要性的论述,阐明了城市森林在银川市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对银川市林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银川市城市森林建设的基本原则与总体思路,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建设森林城市 提高沈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丽娜  孙铁珩 《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181-183,219
从城市森林与森林城市的概念出发,论述了森林城市的特征和城市森林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沈阳市生态环境的现状、绿地景观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森林城市的必要性,提出了建设沈阳森林城市的原则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虞美平 《南方农业》2022,(2):223-225
森林乡村系统的建立,是为了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继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巩固提高我国林业"四化"(绿化、美化、彩化、珍贵化)建设成效的基本要求.重点分析我国森林城市创建指标体系现状与调研要点,查找森林乡村构建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鼓励社会参与、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注重建设特色、健全管护机制、实行动态考评及完善森...  相似文献   

8.
西安市是我国的四大古都之一,也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随着城市扩建,混凝土覆盖面不断增大、不透水面增加、地下水位下降、城市热岛效应加剧,从而导致城市内涝、高温、雾霾、水污染等"城市病"不断加重。为贯彻国家倡导的"海绵城市、森林城市、绿色城市"发展理念,西安市将城市水土保持作为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西安市水土保持措施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水土保持植物选择与配置原则,以及可应用于城市水土保持的主要地被植物。  相似文献   

9.
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和综合竞争力,湖南省湘潭县积极创建森林城市。基于SWOT方法分析了湘潭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探讨其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潜力(森林资源质量提升潜力、城市绿地空间提升潜力、生态产业发展潜力、生态文化建设潜力),展望湘潭县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前景:推动湘潭县绿色健康发展,促进"两型社会"的构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城市森林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森林土壤肥力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对城市森林的营建、管理以及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运行都十分重要.选取土壤容重、质地、pH值、有机质、速效钾和纤维素酶活性6个指标,用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南京城市森林土壤肥力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城市森林土壤综合肥力系数(Q)变幅为0.85~1.51,平均为1.19±0.17;其中,肥力属于"中"一级(1.0≤Q<1.5)的土壤样品占样品总数的90.91%;城郊天然林和林、灌、草混交林土壤肥力系数较高,而道路绿化带和草坪覆盖较低.表明南京城市森林土壤肥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需要加强土壤肥力质量改良;草坪对土壤肥力质量的改良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1.
Urban forest mainly refers to urban green space and suburban forest. Urban forest is quite significant in reducing negative effects of civilization and preserving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city ecological system. This paper applied remote sensing method in the study of urban forest in Jinan City.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various kinds of greenbelts in Jinan City, including public greenbelt, residential greenbelt, greenbelt attached to branches, protective greenbelt in production, landscape forest and road greenbelt. The urban greenbelt area is limited, the layout is irration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cenery forest is slow.  相似文献   

12.
以2006年西安市区Quickbird遥感卫星影像为基础,结合西安市林地资源调查统计数据,将GIS与景观格局分析相结合,对西安市三环以内城市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区森林资源总量贫乏,分布不平衡,城市森林面积和质量水平较低,布局上不均匀,小型斑块所占比重大,破碎化度高,植物配置不合理,城市森林的总体作用不强.  相似文献   

13.
赣州市水土保持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城市水土保持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们面临的新的重要课题。赣州市作为全国10大城市水土保持试点城市之一,其水土流失在中西部地区城市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南京都市农业农地利用碳排放测算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琦  黎孔清  朱利群 《水土保持通报》2017,37(4):288-294,302
[目的]测算南京市都市农业农地利用碳效应,为发展都市农业的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鉴的低碳经验。[方法]基于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灌溉、翻耕6个主要方面的碳源,测算南京市1996—2014年的农地利用碳排放量,综合林地、草地、园地3个主要方面的碳汇变化特征,探索农地利用方式变化导致的碳效应。并基于灰色GM(1,1)模型预测南京市农地利用碳排放量趋势。[结果]1996—2014年南京农地利用碳排放量总体呈现"上升—波动—平稳下降"的3阶段特征,纵向来看,2005—2014年林地碳汇、草地碳汇有所下降,但变化趋势不同。横向来看,由于各区承载的城市功能不同,区域碳汇差异较大。从农地利用方式变化的碳效应来看,2000—2008年南京市因生态退耕产生碳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建设占用导致的碳排放量变化趋势呈现Z字形上升。基于灰色GM(1,1)模型采用等维递补预测方法,预计到2020年该市农地利用碳排放量为1.11×105 t。[结论]南京市农地利用碳排放的变化趋势与经济发展和都市农业发展进程密切相关。林地、草地面积的减少降低了原本不高的碳汇效应,并且由于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需要,持续上升的建设占用碳排放对南京市碳效应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5.
为定量评价赣州地区30 a来水土流失治理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基于水土流失状况构建了赣州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从水土流失角度,采用频度统计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17个评价指标,首次对赣州地区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经过30 a的水土流失治理,赣州地区生态安全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但局部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降低,整体生态安全等级处于Ⅲ级水平,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的改善;(2)赣州地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经过30 a的水土流失治理,赣州市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的负相关性逐渐减弱,水土流失对该地区的生态安全影响逐步降低,因此,水土保持是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重庆市土利用格局时空演化规律,为促进该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位于山地高密度区的重庆市为例,基于1995—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从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方面定量分析重庆市土地利用时空演化特征,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结果]研究期内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加快,城乡居民用地、工矿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草地面积大幅缩减并集中向林地转化;25 a以来,重庆市土地利用程度逐年提高,整体处于发展期,热点区主要集中在主城及其周围地区;渝西水田密度降低,渝东南林地高值密度面积增加,但草地高值密度区大幅缩减;城镇及农村居民用地高密度核心位于主城区,工矿建设用地高密度核心为星点状分布,增长幅度大;社会经济因素对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显著,其中人口密度为主导性因子。[结论]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区域间差异明显,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德州市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过程进行了描述,并利用变化强度指数、相对变化率、土地利用动态度、区位熵等指标模型进行了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德州市耕地面积变化不大;(2)德州市城镇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和林地规模继续增大,未利用地面积减少较快;(3)德州市各县市土地利用结构差异明显.德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因素有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方面,并相应地提出了土地合理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近40 a来河套绿洲城市化进行遥感监测与区域差异分析,以期为河套绿洲各城市的规划管理、城市间协调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1975,1989,1995,2000,2006和2014年6景Landsat MSS/TM/ETM+遥感影像,结合7个城市扩展评价指标及主成分分析法等开展研究.[结果](1)河套绿洲3座城市的扩展趋势不同,扩展速度、强度及城市扩展弹性系数不同.(2)三座城市扩展的空间形态不同.(3)三座城市的城市重心转移方向和距离各不相同.(4)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和第三产业是影响银川市城市扩展的主要社会因素,第一产业是影响临河区的主导产业,而第二产业是影响石嘴山市的支柱性产业.[结论]近40 a来,河套绿洲3座城市中,银川市年均扩展速度最快,强度最大,且城市扩展弹性系数更趋于人地关系的合理值;银川市和临河区的城市扩展形态趋向紧凑稳定型发展,复杂程度减小;而石嘴山市趋于离散发展,形态逐渐复杂化;同时,银川市城市重心向东南方向转移,转移距离最大,石嘴山市、临河区分别向西南、东北方向转移;且影响3座城市扩展的主因子不同.  相似文献   

19.
赣州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问题识别和技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有力举措,也是破解当前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难题的必然要求。结合赣州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在对区域特点分析及主要生态问题识别的基础上,探析了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路径及技术策略,阐述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成效,提出了现阶段需解决的生态保护修复技术重点,以期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助推江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类似项目的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