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余珊  郭立强  司珂珂  李容  黄锁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323-2324,2349
[目的]探索超声提取桂西生姜色素的最佳工艺及稳定性。[方法]以生姜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不同料液比、提取温度、超声功率和提取时间对生姜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再采用正交试验确定超声提取生姜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稳定性试验,研究pH、温度、金属离子、常见食品添加剂、氧化剂和还原剂以及太阳光照对生姜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生姜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30,提取温度65℃,超声功率140 W,提取时间40 min。生姜色素在酸性条件下较稳定,耐热性较好,耐光性较差,耐氧化还原性较强;苯甲酸钠和柠檬酸对生姜色素稳定性的影响较大;金属离子中,Ni2+、Fe3+、Cu2+对色素稳定性有一定影响,以Fe3+影响最大。[结论]该研究为生姜色素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化红龙草色素提取工艺,并研究其稳定性。[方法]以红龙草全草为材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红龙草色素提取工艺,并对提取的红龙草色素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红龙草色素的最佳提取条件:超声时间30 min,料液比1∶55(g∶mL),α-淀粉酶∶纤维素酶为3∶1,即在溶液中按比例加入0.2%纤维素酶和0.6%α-淀粉酶。光照、pH、过氧化氢、亚硫酸钠、苯甲酸、山梨酸、金属离子Zn~(2+)、Cu~(2+)、Ca~(2+)、Fe~(3+)对色素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影响。[结论]该研究可为红龙草色素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谭乃迪  张延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775-19777
[目的]研究锦灯笼宿萼总多酚的超声提取工艺。[方法]以锦灯笼宿萼总多酚提取率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锦灯笼宿萼总多酚的超声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锦灯笼宿萼中总多酚超声提取的最佳试验条件为:提取溶剂为浓度50%乙醇水溶液,料液比为1∶20(g/ml),超声提取时间为30 min,提取次数为2次。[结论]该方法简捷、可靠,可为锦灯笼宿萼总多酚的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赵艳  周强  杨青松 《广西农业科学》2013,(10):1705-1709
[目的]探究大红菇类胡萝卜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云南野生红菇类食用菌色素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云南野生大红菇子实体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优化大红菇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工艺条件.[结果]影响大红菇类胡萝卜素提取的因素排序为: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其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以丙酮∶95%乙醇∶石油醚(6∶3∶1)混合液为提取溶剂,料液比1∶3,浸提温度55℃,浸提时间5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可获得最佳提取效果,类胡萝卜素提取量在0.225 mg/g以上.[结论]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大红菇类胡萝卜素提取工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超声波辅助提取紫甘蓝天然色素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波辅助提取紫甘蓝色素的新方法以及色素的稳定性。[方法]采取超声波辅助提取紫甘蓝色素的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并研究色素的稳定性。[结果]结果表明,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辅助功率80%,浸提时间50 min,浸提温度为40℃,蒸馏水为浸提剂,液固比为40∶1(ml∶g)。紫甘蓝色素对光的稳定性较好;在室温下亦很稳定,温度升高其降解速度加快;对酸、碱和热稳定性较差;食品添加剂蔗糖和柠檬酸对其稳定性影响较小;Vc和苯甲酸钠影响较大;耐氧化性较好,耐还原性稍差;K+、Na+、Cu2+、Mg2+、Zn2+和Ca2+等离子对色素基本无影响,Fe3+、Al3+和Sn2+等对其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结论]该方法提取色素缩短了提取时间,更有效、更经济。  相似文献   

6.
游彩云  刘菁  梅拥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535-15537
[目的]探讨江西湖口黑豆的皮红色素提取工艺和理化性质,以期探讨其产业应用价值。[方法]进行了传统溶剂提取、微波提取和超声波提取等色素提取方法的比较,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以吸光度为指标,分析热、光、H2O2、Na2SO3和金属离子对黑豆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湖口黑豆色素提取以超声波提取法较优;最佳提取工艺流程为:pH值为1,乙醇体积分数为20%,料液比为1∶40,提取温度为60℃,提取功率为80W,提取时间为20min;色素耐热性、耐光性均较好,而氧化剂、还原剂和金属离子等因素对该色素影响较大。[结论]该试验得到提取黑豆皮红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江西湖口黑豆皮红色素的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稠李色素的提取工艺及稳定性,为稠李色素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超声波技术为辅助,采用浸提法提取稠李色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研究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试验表明,稠李色素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50%,浸提温度80℃,固液比1∶15 g/m L,浸提时间80 min;光照、氧化剂、还原剂、金属离子对稠李色素的稳定性基本无影响,p H、高温对稠李色素的稳定性有影响。[结论]稠李色素提取工艺简单,稳定性较好,作为天然食用色素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邹玉红  郭琳  寇小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659-12661,12675
[目的]探讨枣皮红色素的提取最佳提取工艺并研究其稳定性,为枣皮色素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方法]以市购红枣为原料,NaOH为提取剂,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枣皮色素提取工艺;提取的色素改变pH、温度及添加氧化剂、还原剂等,观察其稳定性。[结果]正交试验得出,各因素对枣皮红色素提取的影响程度为提取剂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最佳提取工艺为NaOH浓度0.2mol/L、温度80℃、提取时间3 h、料液比为1∶15 g/ml。枣皮红色素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该色素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对碱、温度、氧化剂、还原剂较稳定。[结论]用碱法提取枣皮红色素方法简单,且提取的到的红色素稳定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龙成梅  杨再波  孙成斌  吴荣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328-2329,2331
[目的]探索超声波辅助提取新鲜贵州九阡李中类胡萝卜素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超声波有机溶剂法提取贵州九阡李中类胡萝卜素,在单因素试验优化九阡李中类胡萝卜素提取条件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九阡李中类胡萝卜素的最佳提取条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类胡萝卜素含量,并计算提取率。[结果]九阡李中类胡萝卜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以石油醚-丙酮(2∶1,V∶V)作为提取剂,超声波提取20 min,料液比(M∶V,g/ml)为1∶10。在该条件下,九阡李中类胡萝卜素的提取率为174.0μg/g。[结论]该研究为其他新鲜果品(尤其是李子)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紫薯色素的最佳提取方法以及紫薯色素的稳定性。[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对紫薯色素最大吸收波长、最佳提取溶剂、浸提时间及温度进行探讨,并对紫薯色素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紫薯色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最大吸收波长530 nm、最佳提取溶剂为5.0%柠檬酸、料液比1:10、浸提时间1 h、浸提温度60℃。稳定性研究表明:色素的颜色和稳定性易受pH值的影响,酸性时较稳定;有较强的耐光性,耐还原能力比耐氧化能力强。[结论]紫薯天然色素的提取工艺及其稳定性研究结果为紫薯天色色素的工业化提取及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野生红菇娘(Calyx seu Fructus Physalis)和紫菇娘(Physalis tungkenensis Kuan et Gao)组织培养的最佳培养基。[方法]分别以2种植物的茎、叶为外植体,比较不同取样方式、不同增殖条件及不同生根条件对2种植物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的影响。[结果]以MS+6-BA 3.0 mg/L+NAA 0.04 mg/L为最适合红菇娘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培养基,而紫菇娘是MS+6-BA 3.0 mg/L和NAA0.03 mg/L,培养14 d后每个愈伤组织能产生3~5个不定芽。继代和生根培养后,丛生芽的成活率为90%以上。[结论]该研究可为2种酸浆属野生种质资源保存和优质种苗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天然杜鹃花色素。[方法]以4种不同花色的杜鹃(白色、粉红色、红色和紫色)为试材,研究杜鹃花色素的提取方法,评价各种花色素的光谱特性及稳定性。[结果]杜鹃花色素用含1%浓盐酸的甲醇(V/V)提取最佳,在此提取液中较稳定;进一步的体外试验表明,杜鹃花色素在pH值为0-3条件下较稳定,但杜鹃花色素不耐高温和强光照,并且碱性环境对其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结论]1%浓盐酸的甲醇(妙即提取效果最好,杜鹃花色素在低温、弱光和酸性条件下较稳定。  相似文献   

13.
蓝德均  崔旭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095-13096,13114
[目的]获得大叶红草水提取工艺的最优参数,研究色素的应用环境稳定性。[方法]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法,以色素溶液吸光度为考察指标,以料水比、温度、时间为影响因素,研究阳光直射以及室内光、热贮存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当料水比为1∶30 g/ml、温度为40℃、提取时间30 min时提取效果最好。并且通过提取率测定,验证了水是大叶红草色素最佳提取剂。色素在直射太阳光和室内光环境中表现出了良好的短时稳定性。pH缓冲体系的存在并不是必要的。色素的热稳定性很差,但在50℃以下热衰减较为缓慢。[结论]在室温并且完全避光的环境下,色素的保存时间不宜超过9 d。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黄柏根中天然色素的利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利用微波萃取法对黄柏根中天然黄色素的提取工艺条件及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微波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蒸馏水为提取剂,原料用量与提取剂比为1∶100(W/W),微波功率为520W,提取时间为160s。对该色素稳定性研究的结果表明,该色素为水溶性色素,适用pH值范围较广,对光、热稳定性较好,对氧化剂H2O2的耐受能力较差,对还原剂Na2SO3的耐受能力强。[结论]黄柏根中提取的色素水溶性好、稳定性好,是一种理想的天然色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更好地开发利用花楸树这一资源。[方法]以东北花楸树果实为原料,用pH值为3的乙醇于50℃下提取红色素,单因素试验研究pH值、温度、光和常用食品添加剂对该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酸化乙醇是提取花楸树果实红色素的最佳溶剂。该色素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20 nm;在酸性条件下比较稳定,放置一段时间后颜色和提取时一样鲜艳;在70℃以下比较稳定,高温下容易分解。室内自然光对该色素的稳定性没有影响。食盐、蔗糖等常用食品添加剂对该色素的稳定性没有很明显的影响。[结论]花楸树果实红色素的提取工艺简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是化学合成红色素的最佳替代品之一,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红花黄色素的最佳提取条件及其理化性质。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剂为PH3的酸性水,料液比150,温度70。C,时间1.2h。在此条件下,提取2次,得率达到93.4%。红花黄为水溶性色素,其色泽随溶液PH的变化丽变化。其对光、热和大多金屑离子稳定,但易受维生素C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金亚琳  金晶  刘青娥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456-10458
[目的]为优化淡紫拟青霉几丁质酶的提取工艺.[方法]以硫酸铵溶液为提取剂,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硫酸铵浓度、透析温度、透析时间和透析液酸碱度的最佳水平,然后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住浸提条件.[结果]淡紫拟青霉几丁质酶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硫酸铵浓度60%、透析温度30 ℃、透析时间2d,透析液pH 6,在该条件下几丁质酶酶活可达0.0534 U.[结论]该结果可以为几丁质酶的进一步开发和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董基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99-1200
[目的]研究低档绿茶中茶色素的提取并确定其最优提取工艺。[方法]用有机溶剂提取法从茶叶中提取茶色素,以茶色素产率为指标,对提取时间、乙醇浓度和溶液pH值进行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以优化工艺条件。通过溶解性试验和稳定性试验分析该茶色素对光、热的稳定性。[结果]最优工艺条件为:将浸提的茶汁调pH值至6.5~7.0,用95%乙醇提取10 min,得茶色素产率为6.89%。茶色素为水溶性、醇溶性物质,但在1%醋酸溶液中的溶解度较纯水小,在0.5%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比纯水大。该茶色素在酸性条件下可作棕黄色色素,中性条件下可作黄棕色色素,碱性条件下可作棕红色色素,并且其颜色稳定。茶色素水溶液对光比较稳定且有很强的耐热性。[结论]茶色素是一种非常优良的天然色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南烛叶中乌饭成分提取工艺的最优参数,研究乌饭色素应用环境稳定性。[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以色素溶液吸光度为考察指标,以料液比、温度、时间为影响因素,研究南烛叶中乌饭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并考察乌饭叶中乌饭成分在酸性条件、碱性条件、室温和热贮存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当料液比为1∶10(g/ml)、提取温度85℃、时间90 min为最佳提取工艺。南烛叶乌饭成分在蒸馏水和酸性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短时稳定性,而在高温和碱性条件下稳定性很差。[结论]南烛叶中乌饭成分宜在中性和室温条件下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