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可以直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一种前体细胞。当机体受到损伤、缺血或是在药物等外界因素刺激下都可动员骨髓内的内皮祖细胞参与到机体的内循环。内皮祖细胞可以通过旁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来促进管腔直接进入发芽状态的新生血管来调节血管生成。该文综述了EPC的来源、分离培养、数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血管生成作用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简介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脂肪组织移植中的表达,促进移植脂肪组织血管生成的机制,与血管内皮祖细胞及多种因子在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促进前脂肪细胞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与瘦素在脂肪组织移植中的作用等。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脂肪组织移植实验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骨组织工程技术研制人工骨修复骨缺损是近年的研究热点,对组织工程骨种子细胞尤其是血管内皮祖细胞的研究也不断深入。该文综述了血管内皮祖细胞的来源、生物学特性、改善血管新生的机制及其在骨修复中作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数量的内皮祖细胞移植对内膜球囊损伤血管修复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EGM-2培养基培养7天,获得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分高细胞数量移植组(5×105个细胞)和低细胞数量移植组(2×105个细胞),将相应数量的内皮祖细胞重悬于100μL生理盐水中移植至兔内膜球囊损伤血管局部,对照组仅注入100μL生理盐水。同时用CM-DiI标记内皮祖细胞移植,进行细胞示踪。4周后,处死动物,荧光显微镜下观察CM-DiI标记细胞的分布,并测量各组内膜损伤血管再生内皮覆盖率和新生内膜增生程度。结果荧光显微镜下发现荧光标记的内皮祖细胞分布在血管的中膜层、新生内膜层和内膜表面。内皮祖细胞移植可显著促进内膜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以高细胞数量移植组为著,同时内皮祖细胞移植也大大减少了新生内膜的形成。结论内皮祖细胞移植可修复内膜球囊损伤血管,高细胞数量移植有更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损伤血管局部表达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是否能介导内皮祖细胞参与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抑制新生内膜的增生。方法培养、获取小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采用改良的Boyden小室测定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诱导的内皮祖细胞迁移及AMD3100(CXCR4的拮抗剂)对其的影响。分别将内皮祖细胞培养基、内皮祖细胞及AMD3100孵育过的内皮祖细胞经心脏穿刺注射给颈动脉损伤小鼠,在14天后取损伤血管检测内皮祖细胞募集情况、再内皮化情况及新生内膜增生情况。结果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能诱导内皮祖细胞迁移(与对照组比较P<0.01),AMD3100能有效阻断该作用(AMD3100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较多注射的内皮祖细胞成功归巢到损伤血管处(14.2±3.6个/切片),AMD3100孵育过的内皮祖细胞仅少量可成功归巢(4.0±2.5个/切片);内皮祖细胞注射能加速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内皮祖细胞移植组比对照组:83.45%±5.44%比66.46%±6.16%,P<0.01),AMD3100孵育过的内皮祖细胞注射则无效(68.02%±6.68%,与对照组比较P>0.05);内皮祖细胞移植组新生内膜增生厚度(19237±1875μm2)和内膜中膜比值(0.94±0.12)均小于对照组(34676±2412μm2和1.77±0.18)及AMD3100组(32451±2081μm2和1.60±0.17)(P<0.01)。结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在介导移植的内皮祖细胞修复损伤血管内膜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动员与宫颈鳞状细胞癌浸润前沿的关系.方法采取患者外周血,利用CD133、CD34、VEGFR-2标记内皮祖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4例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到外周血同时表达CD133、CD34、VEGFR-2的内皮祖细胞,均值648±102个/mL,其数值与子宫颈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脉管内癌栓明显相关(P<0.05、P<0.05、P<0.01),与临床分期、肿瘤体积、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与子宫颈癌浸润前沿的分化程度、血管侵犯明显相关(P<0.05和P<0.01).结论肿瘤血管新生是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发展的重要结构基础,骨髓内皮祖细胞的动员是关键环节;浸润前沿的生物学特性与内皮祖细胞动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是修复损伤血管内皮的细胞库,EPC功能异常和数量减少是内皮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而内皮功能障碍是多种内皮损伤性疾病的始动因素。利用细胞疗法输注体外扩增的EPC来修复受损血管内皮已成为当前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但单独输注EPC修复受损血管内皮的疗效不甚明显,其与血管内皮损伤后局部微环境的改变以及多种细胞因子的干预影响EPC的动员、归巢和分化有较大关系。因此探讨药物干预促进EPC对受损血管内皮的修复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而中医药是伟大的宝库,从中选择有效的药物和方法促进EPC修复受损血管内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血管特异性生长因子,有促进内皮细胞增生、转移,增加血管通透性和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阐述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和诱导生成内皮祖细胞的的可行性,并检测其表型和功能。方法取大鼠长骨骨髓细胞,第3代细胞传代后加用终质量浓度10μg/L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细胞因子,培养3 d后行内皮细胞特异性成分鉴定。结果(1)免疫组化染色鉴定:P3代CD133呈中度阳性表现,CD34呈弱阳性表现;经VEGF诱导后表达明显增强。(2)流式细胞仪细胞计数鉴定:P3代CD133、CD34阳性细胞率分别为97.3%、55.5%;经VEGF诱导后CD133、CD34阳性细胞率分别为91.4%、78.6%。(3)P3代VEGF诱导后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荆豆凝集素(UEA)双染鉴定:经VEGF诱导的P3代细胞ac-LDL和FITC-UEA-1双荧光染色阳性率(70.2±5.1)%,未经VEGF诱导后的P3代细胞ac-LDL和FITC-UEA-1双荧光染色阳性率(20.4±3.8)%。(4)RealTime-PCR检测第3代VEGF cell和三代cell的内皮细胞特异性成分表达:P3 VEGF cel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浓度是P3cell的2.22倍。结论用贴壁筛选法和VEGF细胞因子培养大鼠骨髓干细胞可以获得较高纯度的内皮祖细胞(EPCs),该细胞具有内皮祖细胞的特性,可用于进一步向内皮细胞分化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人脐静脉内皮祖细胞增殖、凋亡及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人脐静脉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天后,收集贴壁细胞并加入不同浓度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分别为5、10及20mg/L)干预48h。MTT法检测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逆转录聚台酶链反应检测bcl-2mRNA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内皮祖细胞增殖,诱导内皮祖细胞凋亡(P<0.01);基础状态下内皮祖细胞表达bcl-2mRNA及蛋白,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处理能抑制其表达,并存在量效关系(P<0.05)。结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通过下调bcl-2的表达诱导内皮祖细胞凋亡、抑制内皮祖细胞增殖,这可能影响血管内皮的修复及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12.
Efforts to influence the biology of blood vessels by gene delivery have been hampered by a lack of targeting vectors specific for endothelial cells in diseased tissues. Here we show that a cationic nanoparticle (NP) coupled to an integrin alphavbeta3-targeting ligand can deliver genes selectively to angiogenic blood vessels in tumor-bearing mic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this approach was tested by generating NPs conjugated to a mutant Raf gene, ATPmu-Raf, which blocks endothelial signaling and angiogenesis in response to multiple growth factors. Systemic injection of the NP into mice resulted in apoptosis of the tumor-associated endothelium, ultimately leading to tumor cell apoptosis and sustained regression of established primary and metastatic tumors.  相似文献   

13.
14.
南极独角雪冰鱼(Chionodraco hamatus)是目前已知的唯一缺乏血红蛋白、且不具有功能性血红细胞的脊椎动物。与相同生境下的其他南极鱼相比,其血管明显变粗,毛细血管增多。前期对南极独角雪冰鱼与近缘种伯氏肩孔南极鱼(Trematomus bernacchii)的血管microRNAs表达进行对比,发现南极独角雪冰鱼的miR-204的表达与伯氏肩孔南极鱼间存在显著差异,推测miR-204极有可能参与了南极冰鱼血管发育的调控。为证明此假设,运用斑马鱼(Barchydanio rerio)这一模式生物,利用斑马鱼胚胎显微注射技术、靶基因预测、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等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手段对miR-204在斑马鱼血管发育中的调控作用进行探究。结果显示,抑制miR-204表达能使斑马鱼胚胎躯干部毛细血管增生。荧光素酶活性分析表明,miR-204可以显著降低trib3的表达,同时在斑马鱼胚胎中共注射miR-204和trib3后的GFP萤光强度显著降低,GFP蛋白量减少,说明miR-204对trib3有抑制作用。trib3最初发现是抑制果蝇胚胎和生殖细胞有丝分裂的假激酶,后续研究发现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调控以及糖尿病血管纤维化。综上,推测miR-204可能通过抑制trib3的表达进而调控毛细血管的增生。  相似文献   

15.
Angiopoietin-1 (Ang1)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are endothelial cell-specific growth factors. Direct comparison of transgenic mice overexpressing these factors in the skin revealed that the VEGF-induced blood vessels were leaky, whereas those induced by Ang1 were nonleaky. Moreover, vessels in Ang1-overexpressing mice were resistant to leaks caused by inflammatory agents. Coexpression of Ang1 and VEGF had an additive effect on angiogenesis but resulted in leakage-resistant vessels typical of Ang1. Ang1 therefore may be useful for reducing microvascular leakage in diseases in which the leakage results from chronic inflammation or elevated VEGF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VEGF, for promoting growth of nonleaky vessels.  相似文献   

16.
在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维管组织形态建成受多种外源及內源因子的共同影响。研究表明:植物激素、CLE 短肽信号分子、多种转录因子、热精胺、NO 等均在维管组织形态建成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AUX、CTK、ET、BRs、 GA 等共同参与调节原形成层与形成层细胞的增殖和分化;CLE 短肽信号分子可促进(原)形成层细胞增殖并抑制 木质部分化;HD-ZIP Ⅲ基因家族,KAN、NAC、MYB 转录因子及木质形成素与木质部、韧皮部的布局排列及发育相 关;热精胺与NO 影响着木质部细胞的分化。多种调节因子相互关联构建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作用于植物维管组 织的形态建成过程。   相似文献   

17.
18.
19.
树木营养器官贮藏氮化物性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关于树木营养器官贮藏氮化物的研究文献资料,归纳其几点性质如下:(1)导管和筛管以外的多年生组织是氮化物的贮藏部位,贮藏氮化物积累在贮藏组织细胞的液泡中;(2)树木有专门的贮藏氮化物;(3)不同类群树木的主要贮藏氮化物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哺乳动物胚胎着床时,母体和胚胎之间进行精密的分子对话和信号交换,以使两者达到协调。母体和胚胎来源的类固醇激素、生长因子、细胞因子、整合素等在胚胎着床及母体妊娠识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母体-胎儿间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对话体系。综述了胚胎着床过程中母-胎对话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