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哺乳动物体细胞核移植胚胎体内外活性氧产生的机理,过量活性氧对哺乳动物体细胞核移植胚胎造成的危害,及其清除方法进行了总结,以改进哺乳动物体细胞核移植体外生产的效率。  相似文献   

2.
哺乳动物克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哺乳动物克隆是目前生物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文章着重介绍了哺乳动物克隆细胞核移植方法和进展 ,以及体细胞核移植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郭芳  付德明 《现代农业》2005,(10):32-32
1997年成年体细胞核移植绵羊“多莉”的诞生,标志着动物体细胞克隆时代的到来。哺乳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从此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应用该方法,各国学者相继生产出了体细胞克隆绵羊、牛、小鼠、山羊、猪、猫、兔、骡、马和大鼠等多种哺乳动物。那么该技术的应用价值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在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领域该技术打破了生命科学中动物已分化细胞不具有发育全能性的传统概念,改写了部分生物学基础理论;为研究受精卵与早期胚胎核、质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方法;为研究哺乳动物细胞分化机制、细胞衰老和分化机理提供了新的手段;为基因…  相似文献   

4.
正体细胞核移植是近年来人类在发育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领域所取得的最强大的成果之一,然而该项技术成功率低,技术研究薄弱,因此,分析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存在的问题,成为近年来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研究重点。本文分析影响核移植成功率的影响因素。自1997年英国科学家Wilmut拉开了体细胞核移植时代的序幕以来,先后在小鼠、牛、山羊、猪、猫、兔等动物上获得成功。尽管体细胞核移植在理论研究和技术完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克隆效率低的瓶颈依然无法突破。  相似文献   

5.
哺乳动物细胞核移植有关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哺乳动物细胞核移植的有关机理,包括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基因组的转录激活与分化,体细胞核全能性的恢复,核受体卵母细胞的激活和NPF在细胞周期中的变化及其调节细胞周期的机理,对哺乳动物细胞核移植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卵丘颗粒细胞核移植克隆猪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颗粒细胞核移植已成功获得克隆小鼠(Wakayamaetal.1998,Nature394:369)。在牛,卵丘颗粒细胞核移植胚胎也已经发育到囊胚期(Collasetal.1994,MolReprodDev38:264)。然而,目前在猪尚未见到有关颗粒细胞核移植成功的报道。为此,我们进行了颗粒细胞核移植培育克隆猪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极体中的染色体是一个在体细胞核移植中常被忽视的问题.哺乳动物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产生两个极体,即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存在极体中的染色体与残留在卵母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潜能,完全有能力参与胚胎的发育,并产生正常的克隆后代.因此,很有必要对极体进行研究,从而为细胞生物学以及相关生物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受体卵母细胞的去核对核移植的效率起决定性作用。很多去核方法已经应用到体细胞核移植当中,并且成功地产生了核移植胚胎。通常我们使用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MⅡ期)的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进行去核,但是去核效率很低。虽然使用荧光染料和紫外线的照射来完成去核程序可以提高去核效率,但是这些措施有损害细胞质的危险。所以,一种避免使用DNA染料和紫外线照射又能提高去核效率的末期去核方法被发展起来了。本文详述了牛卵母细胞末期去核方法在体细胞核移植中的应用,为从事哺乳动物克隆研究的学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异种动物细胞核移植研究现状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体细胞核移植相继在多种动物中取得成功 ,异种细胞核移植技术在拯救濒危野生动物、人类干细胞克隆和细胞核质互作研究等方面具有特殊意义 ,受到广泛重视并取得了很大进展。文章对异种细胞核移植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并对其应用前景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 1996年,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用体细胞核移植方法培育出了一只小绵羊,创造了在人工控制条件下无性繁殖哺乳动物的技术,称为动物克隆技术。这是自1945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以来科学技术上最重大的一项突破。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科学的每一次飞跃都要引起理论的突破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体细胞克隆小型猪的技术平台并了解克隆效率。[方法]运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以小型猪胎儿成纤维细胞作为核移植供体细胞,以体外成熟卵母细胞作为核移植受体细胞进行体细胞克隆猪生产,并利用STR序列对所出生的克隆猪进行个体识别。[结果]将重构胚胎移植到5头代孕母猪体内,其中一头代孕母猪成功产下2头克隆小型猪。经过个体识别试验证实克隆小型猪来自供核细胞,与代孕母猪无直接亲缘关系。[结论]克隆小型猪的成功出生表明所建立的技术平台适于小型猪的克隆。  相似文献   

12.
应用光镜及HE染色等技术对体细胞克隆水牛的脂肪和皮肤组织及其细胞类型和形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旨在为以后体细胞克隆牛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脂肪组织外周有疏松结缔组织包裹,脂肪小叶不明显;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借助皮下组织与深部的肌肉相连,局部表皮有脱落,皮肤土有毛囊分布.  相似文献   

13.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lines derived from human somatic cells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allows trans-acting factors present in the mammalian oocyte to reprogram somatic cell nuclei to an undifferentiated state. We show that four factors (OCT4, SOX2, NANOG, and LIN28) are sufficient to reprogram human somatic cells to pluripotent stem cells that exhibit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embryonic stem (ES) cells. These induced pluripotent human stem cells have normal karyotypes, express telomerase activity, express cell surface markers and genes that characterize human ES cells, and maintain the developmental potential to differentiate into advanced derivatives of all three primary germ layers. Such induced pluripotent human cell lines should be useful in the production of new disease models and in drug development, as well as for applications in transplantation medicine, once technical limitations (for example, mutation through viral integration) are eliminated.  相似文献   

14.
Derivation of oocytes from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ontinuation of mammalian species requir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exually dimorphic germ cells. Cultured embryonic stem cells are generally considered pluripotent rather than totipotent because of the failure to detect germline cells under differentiating conditions. Here we show that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 in culture can develop into oogonia that enter meiosis, recruit adjacent cells to form follicle-like structures, and later develop into blastocysts. Oogenesis in culture should contribute to various areas, including nuclear transfer and manipulation of the germ line, and advance studies on fertility treatment and germ and somatic cell intera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相似文献   

15.
为建立哺乳动物单个早期胚胎中基因表达的分析方法,解决胚胎实验中取材困难的矛盾,本研究以牛体内受精胚(in vivo cultured,IVC)、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和体细胞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SCNT)3种来源的7日龄囊胚作实验材料,通过单个胚胎直接裂解后进行逆转录结合随机引物指数扩增的方法富集相应cDNA.对克隆囊胚cDNA库中随机挑选的15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和EST分析.并运用特异性的引物,对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3个重要基因Nanog,Oct-4和Sox2的表达进行了扩增和表达检测.结果表明,在哺乳动物胚胎囊胚阶段,这3个维持细胞多能性的相关基因的表达都相当活跃;相对于体内胚和体外受精胚,克隆胚中这3种基因的表达明显偏低.本方法为牛植入前胚胎发育阶段特异性基因的筛选和基因表达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材料和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6.
胚胎工程技术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胚胎工程技术研究的目的,是对哺乳动物的胚胎在体外进行人为控制操作,让其继续发育,进而获得优良或珍稀动物个体,并应用这类技术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性研究。文章主要叙述了胚胎移植、胚胎冷冻保存、胚胎分割、体外受精、性别鉴定及控制、转基因动物、细胞核移植、胚胎干细胞和胚胎嵌合等胚胎工程技术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生产转基因克隆猪奠定基础。[方法]以反转录病毒转染的带有红色荧光蛋白(RFP)基因的猪胎儿成纤维细胞作为核移植的核供体,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研究红色荧光蛋白克隆胚胎体外发育情况。[结果]RFP转基因细胞的融合率为83.87%,与未转基因细胞(80.56%)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RFP转基因体细胞重构胚体外囊胚率为8.67%,与未转基因细胞组(6.56%)相比无显差异著(P〉0.05);RFP转基因体细胞重构胚移植于15头受体后,尚无受孕个体。[结论]利用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细胞为供体细胞,能够成功克隆出转基因胚胎,并获得转基因囊胚。  相似文献   

18.
动物异种核移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种间核移植的历史发展现状、应用前景和存在问题以及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在研究核质互作、细胞核的分化和重新编程方面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是得到具有优良特征及抗病性五指山小型猪快速有效方法,因此将外源基因安全高效导入到供核细胞至关重要。利用不同转染试剂、转染方法对转染效率进行研究,确定G418筛选浓度。同时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生产转单体红色荧光蛋白重构胚。结果表明,使用U-023细胞核电转程序能有效介导质粒pCX-mRFP1转染猪耳成纤维细胞,转染率可达到83.33%。确定G418最佳筛选浓度为200μg.mL-1。利用转基因细胞作为核供体生产重构胚卵裂率是83.08%(221/266),囊胚率是11.65%(31/266)。研究结果为生产表达单体红色荧光蛋白五指山小型猪提供参考,从而为人类疾病发病机理研究以及生产人类疾病模型动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