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典型山地茶园养分状况与土壤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探明安徽山地茶园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和土壤紧实度的基本情况,分析土壤养分供应和茶树养分含量之间的关联性可为山地茶园经营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在不同pH区段内的化学性质随 pH 值的变化差异明显,当土壤pH处于4.0~4.5区段时,对于酸化过程的抑制能力明显减弱,其盐基离子的脱除速度也显著增加,交换性阳离子中致酸离子比例增大,而当土壤pH>5.0时,对于酸化过程的抑制能力则明显增强,盐基脱除速度也迅速下降,交换性阳离子中致酸离子比例下降。皖南山区的茶园土壤中氮磷含量较高,但钾的含量相对不足,皖西的茶园土壤中氮磷钾含量较为均匀。各区县茶园土壤pH都较低,其中低于4.5的占到将近50%,土壤酸化的程度呈日益加剧的趋势。0~20 cm和20~40 cm的土壤容重分别为1.32~1.47 g/cm3和1.37~1.58 g/cm3之间,土壤总孔隙率在50%左右,气相所占比例相对不足,土壤通透性不良。各区县的施肥水平差异较大,皖南的肥料投入量要比皖西的肥料投入量高15%左右。  相似文献   

2.
目前陕南大部分茶园土壤pH值的局地变化较大,与施肥措施不无关系。本试验选取商洛市商南县3块不同种植年限的‘陕茶1号’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取样测定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3种酶活性和氮磷钾含量的变化规律,为当地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随着种植年限增加逐年上升;pH值和脲酶活性随着种植年限增加逐年下降;硝酸还原酶活性没有显著变化;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在5年茶园土壤中最高;氮素缺乏,磷钾肥充足。推断该区茶园养分管理基本合理,随植茶年限增加,土壤理化性质进一步优化,有利于茶树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深入了解余杭区茶园土壤养分状况与肥力水平,可为该区径山茶园土壤改良、精准施肥以及优质径山茶叶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余杭区径山茶园面积集中的7个镇街进行实地调查和布点采样,采集并分析了36个样点径山茶园土壤,检测6个肥力指标,既土壤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数学隶属度函数模型,通过计算土壤肥力综合指数(IFI),对余杭区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数值化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余杭径山茶园土壤有酸化趋势;茶园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整体丰富,平均值均达到I级优质标准;91.7%的径山茶园土壤肥力综合指数IFI达到I级优质标准,8.3%达到II级标准,余杭径山茶园土壤适宜种植径山茶树。  相似文献   

4.
茶园土壤PH近年来研究的一些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茶树对茶园土壤PH值的要求非常严格。高产优质茶园大都出现在土壤PH值4~4.5左右的园地上。如土壤PH值超过6.5,则茶树将会出现生育不良的影响,严重的甚至全株死亡。同时茶园耕锄施肥也对土壤酸化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培育持续丰产茶园时,必须掌握茶园土壤PH值演变规律,才能更恰当地做好茶园土壤管理的合适要求。现就几个主要问题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区域茶园科学合理施肥,以当地茶园推荐的化肥施用量为对照(CK),设置了6个梯度有机肥施用量作为处理,即:3 000(FQ1),4 500(FQ2),6 000(FQ3),7 500(FQ4),9 000(FQ5),12 000 kg/hm~2(FQ6),分析了有机肥施用量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土壤养分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茶叶产量及产量性状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与CK相比,养分投入量相当(或更少)条件下施用有机肥造成了茶园产量及产量性状不同程度地下降(降幅为4.32%~32.28%),进一步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才可获得较好的产量及产量性状。与CK相比,有机肥施用量≥4 500 kg/hm~2时提高了茶叶水浸出物含量,其中FQ6处理茶叶水浸出物含量得到显著提高(P0.05);施用有机肥对茶叶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相对较小,仅2019年FQ5和FQ6处理显著提高了茶叶氨基酸含量及2020年FQ1处理显著降低了茶叶茶多酚含量(P0.05);有机肥施用量对茶叶咖啡碱及酚氨比不存在显著影响(P0.05),但一定程度提高了茶叶咖啡碱含量并降低了茶叶的酚氨比。与CK相比,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均可缓解茶园土壤酸化状况并显著提高茶园土壤碱解氮含量(P0.05);除FQ1处理,施用有机肥处理显著提高了茶园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P0.05);FQ1显著降低了茶园土壤有效磷含量(P0.05),而FQ5(2019年)和FQ6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含量(P0.05)。氮素盈余量和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分别表现出极显著增加和下降趋势(P0.01),其中:CK与养分投入量相当条件下施用有机肥(FQ3处理)的氮素盈余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差异不显著(P0.05);氮素盈余量、氮肥偏生产力与氮肥施用量的关系分别呈线性(y=0.786x-115.04,P0.01)和幂函数关系(y=635.28x~(-0.605),P0.01),即随着肥料氮投入的增加,氮素盈余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呈增加和下降趋势。基于2019,2020年的茶叶产量反应,应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拟合每年有机肥最佳施用量为8 739.55~9 169.95 kg/hm~2,但造成氮素盈余量过大和氮肥偏生产力较低,并增加了环境污染的风险。综上,茶园施用有机肥虽然降低了产量,但提高了茶叶品质,改善了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同时,从氮素利用角度考虑,茶园施用有机肥时不应过分追求茶叶产量,可适当降低有机肥施用量以控制氮的投入。  相似文献   

6.
安溪铁观音茶园土壤肥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土壤肥力的测试,了解和掌握施肥水平,为铁观音茶园合理施肥和土壤的改良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安溪感德、祥华等8个有代表性铁观音主产乡镇茶园土壤的pH、有机质及氮、磷、钾养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山地土壤pH均值为4.69,基础较好,而茶园土壤pH在3.37~4.94之间,pH<4.0的占54.17%,酸化严重,两者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茶园土壤有机质总体表现优良,上层土壤有机质变幅为1.22%~5.39%,均值达2.61%,有机质含量超过土壤肥力Ⅰ级水平的占87.5%;茶园土壤氮素含量较高,供氮能力强,91.67%上层土壤的全氮量和碱解氮含量均达土壤肥力I级;茶园土壤有效磷含量高,祥华祥地上层土壤有效磷含量高达464.8 mg/kg,大大超过环境临界值;茶园土壤钾含量不均衡,下层土壤速效钾含量普遍偏低,其中感德五甲铁观音茶园土壤全钾量较高,与其他7个主产乡镇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西坪-松岩、龙涓-华祥苑茶园土壤钾含量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土壤盐分累积及硝态氮迁移规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关中地区泾阳等地32个蔬菜大棚土壤分析,表明:该区大棚土壤盐分表聚和酸化现象明显。耕层(0~20cm)平均全盐量为3.2g/kg,20~40cm土层平均也达2.8g/kg,40~60cm和60~80cm土层在2.0g/kg左右;耕层土壤PH值比对照下降0.61,60~80cm土层比对照下降了0.27;耕层硝态氮含量平均高达63.3mg/kg,是对照的5.5倍,硝态氮深层下迁趋势明显,可达80cm以下,仅60~80cm土层的平均含量为27.3mg/kg;耕层平均有机质含量仅为16.0g/kg。随棚龄延长盐渍化和酸化程度加重,硝酸盐下迁损失愈多。其主要原因是偏施化肥,不重视有机肥,常年连作,不合理灌溉等。建议采取增施有机肥、限制化肥用量、改进施肥技术、科学灌排、轮作倒茬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检测施用生物炭对酸性红壤土壤磷转化和土壤溶磷细菌数量的影响,用茶园土进了8周的接种溶磷细菌的微缩土壤培养实验,设置了0%、1%、3%(重量比)3种添加生物炭处理。结果表明:接种后土壤溶磷细菌数量迅速下降,而施用生物炭显著增加了茶园溶磷细菌的数量,为不施用生物炭的对照处理的10.5~15.25倍。此外,添加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土壤有效磷(Bray-P)含量与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红壤茶园土壤溶磷细菌数量与土壤有机碳、总氮、总磷、有效磷、pH值、碱性磷酸酶活性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呈负相关关系。总之,与对照处理相比较,添加生物炭可以增加红壤茶园土壤溶磷细菌的数量,并对土壤磷素起到活化作用。 关键词:生物炭;溶磷细菌;土壤有效磷;土壤碱性磷酸酶;红壤茶园  相似文献   

9.
夷陵区茶园土壤肥力及茶树营养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夷陵区茶园产量、保障茶叶质量安全,促进茶园良性发展,首先必需明确夷陵区茶园土壤养分和茶树营养状况。通过对夷陵区茶园土壤、茶树叶片和枝条的进行调查取样,并对其土壤肥力状况和茶树营养状况进行分析评定。结果表明,夷陵区茶园土壤肥力状况较差,土壤酸碱度适宜茶树生长的茶园数量不到总量的一半。土壤碱溶性有机质含量偏低,低于临界值的茶园占63%。土壤速效氮中等偏上,90%的茶园土壤速效氮含量在中、高水平。土壤速效磷和钾缺乏严重,低于临界值的比例分别为63%和81.5%。茶树叶片和枝条均未出现缺素状况。在养分含量上,叶片、枝条和土壤三者相关性不高,其相关性的顺序为枝条与叶片>叶片与土壤>枝条与土壤。三者之间不同营养元素相关性的趋势是:N>P>K。茶树叶片养分含量较为稳定,不受土壤肥力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茶园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是评价茶园土壤环境质量与健康的重要依据。以代表性古茶山森林、现代茶园和古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平台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真菌18S rDNA区段测序,结合土壤养分水平分析,探究不同类型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其与养分状况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子囊菌、担子菌、接合菌、壶菌和球囊菌5个门的相对丰度占真菌群落的97.17%~99.67%,CryptococcusArchaeorhizomycesMortierella 3个属在森林和茶园土壤中分布广泛;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度与土壤pH、C:N和Olsen-P的相关性明显高于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钾;茶园土壤真菌数量和多样性优于森林土壤;属最佳分类水平上,森林土壤优势群落HannaellaTrichodermaAlternariaHerpotrichiellaceaeRussulaMembranomycesGliocladiopsisPenicillium等丰度与土壤C: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茶园土壤优势群落:CryptococcusArchaeorhizomycesFusariumExophialaMortierellaMetarhizium等丰度与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钾和Olsen-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茶树种植及年限和不同茶山土壤pH及碳氮磷钾养分状况与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为茶园间作种植模式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盆栽试验探讨茶树/大豆间作种植下茶树土壤营养成分、微生物种群组成以及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茶树相比,茶树/大豆间作可以提高茶叶氨基酸、可溶性糖及咖啡碱含量,降低了茶多酚含量及酚氨比,有效改善了茶叶品质。间作茶树土壤的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均高于单作茶树,改善了土壤生态质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茶叶的营养品质与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以及放线菌的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说明茶园间作豆科植物对于茶园土壤环境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有效改善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试验以人工开沟施基肥和追肥(DD)为对照,研究了机械施基肥、人工开沟施追肥(MD),机械施基肥、机械施追肥(MM),机械施基肥、人工撒施追肥(MB)等机械施肥方式对茶园土壤物理性状、茶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施肥对春茶前、夏季茶园土壤紧实度有较好的降低作用,降幅为MMMBMD,MM处理可以明显改善土壤物理性状、降低土壤紧实度;机械施基肥对土壤紧实度的降低作用仅能维持到夏季;与DD处理相比,MB会显著增加表层土壤容重,MM和MD处理未对土壤容重产生显著影响;施肥方式对表层及夏季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比较明显,其中MM处理对夏季土壤含水量的增加作用最大;与DD处理相比,机械施肥或人工撒施鲜叶产量下降,但不显著(P0.05),对春、夏茶叶品质成分亦无显著影响。因此,茶园机械施肥对茶园土壤物理性状无不良影响,甚至稍有改善,对春、夏茶叶产量和品质无显著影响,可以替代人工施肥。  相似文献   

13.
茶园土壤中钾的形态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荣艳  朱江  曹海生 《茶业通报》2006,28(3):113-114
通过对茶园土壤中元素钾在不同剖面上含量测定的研究,得到元素钾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同一地区不同土壤剖面的全钾含量由于主要受母质的影响,无明显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全钾含量由于其母质的不同而含量不同。速效钾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一般表现为上层土>中层土>下层土;但不同地区的速效钾的含量并不相同,主要受施肥、耕作等因素所致。缓效钾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也无较明显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缓效钾由于土壤母质的不同含量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贵州省主要茶叶产地(贵定县,都匀市和湄潭县)为研究对象,探究贵州省不同茶园土壤养分含量差异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贵州茶园产地为酸性土壤,根据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贵定县、都匀市和湄潭县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N、全P和有效P平均含量均为一级,贵定县、都匀市和湄潭县土壤速效K平均含量为二级,全K含量偏低,为五级或六级。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速效N、速效P和速效K,彼此之间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且大部分为正相关。总体上,贵州不同茶园产地(贵定县、都匀市和湄潭县)土壤肥力较好,全K含量偏低。在茶园管理过程中应当注意施用钾肥。  相似文献   

15.
探究秸秆异地覆盖对作物生境病虫草害及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以江西地区重要经济作物茶树和梨树的茶园和梨园为研究对象,在园间定位试验条件下,设置4种秸秆入园覆盖量(7500、15000、22500 kg/hm2和对照0 kg/hm2),比较分析2021年6月夏季和2021年10月秋季茶园和梨园主要病虫草害、不同深度(茶园、梨园0~10 cm、10~20 cm、20~40 cm)土壤生物、温湿度及pH的变化响应。秸秆覆盖可有效降低茶园和梨园主要病虫害的发病率,茶云纹叶枯病和梨轮纹病发病率分别下降53.13%和50.00%;叶蝉、茶尺蠖虫口密度分别下降54.54%和66.66%;秸秆覆盖后茶园和梨园杂草丰富度分别下降为6种和5种;杂草密度分别下降为16.73株/m2和109.73株/m2,均与对照CK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未进行秸秆覆盖的对照CK茶园梨园土壤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相比,秸秆覆盖后茶园梨园土壤中的生物呈现:有益生物增加、不利生物减少的变化趋势。秸秆覆盖可对茶园和梨园土壤具有控温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不同植茶年龄的茶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园土壤pH值随着植茶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各种养分因子为根际土壤多于非根际土壤,20年生茶园土壤养分含量最高,4年生次之,38年生较低;茶园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为根际土壤高于非根际土壤,且与土壤pH、有机质密切相关,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总数量以20年生茶园>4年生茶园>38年生茶园;茶园土壤酶活性为根际>非根际,且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比值随茶树种植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土壤酶活性对分析土壤肥力状况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广东英德13个村镇茶园土壤质量及重金属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考察广东英德地区茶园土壤的质量及重金属安全性,本研究采集了该地区13个村镇的茶园土壤样品76份,以国标方法对土壤酸碱度、肥力指标以及6种重金属铬、铜、铅、砷、镉、汞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进一步对土壤重金属安全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有10个地块出现酸化和碱化,占土壤总数的13.15%,其中沙口镇和云岭镇部分茶园土壤已发生酸化;大湾镇、石牯塘、石灰铺镇部分茶园土壤发生碱化。对土壤肥力指标进行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土壤样本在散点图中位置相对集中,处于正负2较低的位置,说明英德绝大多数茶园土壤肥力较低。根据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来看,有9.21%的土壤砷污染指数超标,1.31%的茶园土壤汞污染指数超标和铬污染指数超标。大部分土壤样品的综合污染指数低于0.70,处于安全级别。有3.95%的茶园土壤重金属污染达到警戒级,包括望埠镇、石灰铺和英红镇;1.31%的茶园土壤重金属为轻污染级别,位于东华镇。研究认为,广东英德地区茶园土壤肥力相对较低、出现酸化和碱化现象,少量茶园土壤重金属出现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18.
研究烟台市典型县域耕地土壤p H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耕地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以栖霞市和蓬莱区为研究对象,2010年用网格法采集耕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pH、交换性钙、交换性镁等基本性质,与第二次土壤普查(1984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地统计学法分析不同类型土壤pH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比较不同级别土壤pH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84—2010年25年来,烟台市土壤pH呈下降趋势,褐土和潮土pH下降幅度均约10%,棕壤约6%。随时间推移,烟台市土壤pH块金效应升高,空间自相关性减弱,受到随机因素影响的程度增大。烟台市北部及东部边缘等地土壤p H较高,酸化不明显;西南部地区土壤pH较低,酸化严重。与1984年相比,2010年pH≤6.00的耕地占比由5.8%增加至48.8%;pH>6.00的耕地占比则由94.2%下降至51.2%。栖霞市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随p H升高先上升后下降;蓬莱区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与pH呈显著正相关。烟台市耕地土壤呈现酸化的趋势,气候和施肥等是影响该区域耕地土壤酸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魏杰  田永辉 《茶业通报》2003,25(2):62-64
采用定点定位方法,对贵州自然生境下干旱对茶园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持续高温、干旱气候环境下,茶园土壤孔隙度有增大的趋势,秋季变幅为0.99,冬季为0.66。三相比不协调,其中固相、气相所占比例较大,液相所占比例最小。干旱使土壤含水量下降,秋、冬季分别比正常气候下降了61.6%~54.7%。本文还探讨了干旱气候下茶树经济生物学性状、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为干旱气候下,茶园的基础建设、合理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由于人类的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及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致使各种灾害气候频频发生,特别是高温、干旱气候对茶园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沼液施用对西兰花耕作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规施肥作为对照,研究西兰花种植前和收获后沼液施用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兰花种植前,沼液施用使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了91.16%和79.09%,真菌反而减少了55.03%;沼液施用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比常规施肥分别低了27.01%和15.58%。西兰花收获后,沼液施用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比常规施肥分别增加了13.18%和11.50%。西兰花种植前和收获后,沼液施用分别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79.61%和29.46%。沼液施用可增加西兰花种植前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促进西兰花收获后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