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为明确陕西关中地区麦蚜田间种群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兴平、礼泉、凤翔、岐山、扶风地区麦田禾谷缢管蚜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虫啉、异丙威、毒死蜱、阿维菌素、氟啶虫胺腈等7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水平最高,其中凤翔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达到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72.5),岐山和扶风种群对该药产生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31.4、29.9);5个地区的禾谷缢管蚜对溴氰菊酯、吡虫啉、毒死蜱、异丙威和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较低,表现为敏感、敏感性下降或者低抗性;5个地区的试虫对氟啶虫胺腈均表现为敏感。分析认为,高效氯氰菊酯不适合用于关中地区禾谷缢管蚜防治,氟啶虫胺腈作为一种新型杀虫剂,可以在该虫防治中推广使用,吡虫啉、阿维菌素等其他几种杀虫剂可以在禾谷缢管蚜的防治中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采用玻璃管药膜法检测柑橘木虱成虫对杀虫剂敏感性的测定方法,并采用该方法检测了4个柑橘木虱田间种群对4类6种不同类型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柑橘木虱对噻虫啉、噻虫嗪和毒死蜱的抗性在0.57~3.07倍之间,尚处于敏感状态;但广西灵川种群对吡虫啉产生了18.90倍抗性,已处于中等抗性水平,同时,灵川种群对高效氯氟氰菊酯产生了9.72倍抗性,而且,广西灵川和广西永福种群已对新型杀虫剂氟啶虫胺腈产生了低水平抗性,抗性达5倍以上。测定结果与文献报道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本研究可为柑橘木虱毒力测定方法的标准化和更科学有效地开展柑橘木虱对杀虫剂敏感性动态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不同地区韭蛆种群对杀虫剂的抗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法监测了山东省7个韭菜种植区的韭蛆种群对毒死蜱、辛硫磷、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和噻虫嗪6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山东省各地区韭蛆种群对毒死蜱和辛硫磷的抗性已较为普遍,其中莘县种群对毒死蜱的抗性超过30倍;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为中等水平;泰安种群对供试的两种菊酯类药剂均产生了低水平抗性;而对吡虫啉和噻虫嗪,7个供试种群处于敏感或敏感性下降状态。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区粘虫对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北京地区6个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田间种群对5种不同类型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与相对敏感品系相比,6个田间种群对5种杀虫剂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水平。其中,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倍数为1.314~4.21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抗性倍数为1.000~4.385)和毒死蜱(抗性倍数为1.083~5.936)表现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对虫螨腈(抗性倍数为1.355~20.80)和氯氟氰菊酯(抗性倍数为1.748~13.98)表现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因此,北京地区的粘虫防治应注重将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毒死蜱与虫螨腈或氯氟氰菊酯交替或轮换使用,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北疆地区棉蚜对不同杀虫剂敏感度水平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北疆不同地区棉蚜种群对不同类型杀虫剂的敏感度水平,科学指导北疆地区棉蚜的化学防治,利用FAO推荐的叶片浸渍法(1980)测定北疆地区4个棉蚜田间种群对4类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新农大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水平最高,不同类型杀虫剂的毒力大小顺序为:新烟碱类>有机磷类>抗生素类>拟除虫菊酯类.安宁渠种群较石河子种群更为敏感.石河子垦区内的两个不同种群对菊酯类处于相对敏感状态;对有机磷类产生了明显抗药性,147团种群对辛硫磷的相对抗性倍数为951.8倍,新湖农场种群更达到了1236.9倍;147团种群和新湖种群对啶虫脒亦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134.4倍和270.0倍,但对吡虫啉的敏感度较高.石河子垦区应限制使用新烟碱类的啶虫脒和有机磷类杀虫剂,以减缓棉蚜抗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氟啶虫胺腈对麦蚜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河南许昌、山东汶上、江苏邗江3地两种麦蚜对吡虫啉、啶虫脒和氟啶虫胺腈的抗性水平,并在3地开展了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抗性监测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种群对吡虫啉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状态(抗性倍数0.30~7.00倍),对氟啶虫胺腈处于敏感状态;麦长管蚜种群对吡虫啉、氟啶虫胺腈都处于敏感状态。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河南许昌、山东汶上、江苏邗江3地试验田50%氟啶虫胺腈WG对麦蚜田间防治效果药后3d为81.6%~88.0%,药后7d为79.2%~89.7%,明显优于对照药剂10%吡虫啉WP、5%啶虫脒WP的防治效果。结合室内抗药性监测和田间防治效果,说明氟啶虫胺腈作为新型杀虫剂品种,可作为轮换或替代药剂用于麦蚜的抗性治理。  相似文献   

7.
采用浸叶法分别测定了宁夏8个地区烟粉虱成虫田间种群对4类5种杀虫剂的抗性。结果表明,供试烟粉虱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已产生了中等至极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33.31~227.98倍;对烯啶虫胺产生了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2.14~69.33倍;对毒死蜱和吡虫啉产生了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7.63~38.85倍和6.05~22.43倍,个别地区种群对吡虫啉尚处于敏感水平;对阿维菌素处于敏感性降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4.54~13.22倍。烟粉虱对5种杀虫剂的抗性有明显的区域性,抗性最为普遍且严重的地区为贺兰新平和吴忠,其次为贺兰产业园、石嘴山大武口、中卫和永宁,而西夏区军马场、固原烟粉虱种群的抗性则相对较低。对银川3地烟粉虱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在5种杀虫剂中,其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发展最为迅速,其次为烯啶虫胺,对阿维菌素和吡虫啉的抗性发展相对较慢,而西夏区军马场和贺兰产业园种群对毒死蜱敏感性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8.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来自5个地区的田间小菜蛾种群对8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5个地区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均产生了中等水平以上的抗性,江苏无锡和广东增城种群的抗性达1428.16倍和6642.12倍,为极高抗性水平;对丁醚脲均处于敏感或敏感性降低水平。5个地区的小菜蛾种群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虫螨腈、S-茚虫威、虫酰肼和唑虫酰胺等5种药剂的敏感性各异,大多处于敏感或敏感性降低水平,但也有些地区产生了中等水平的抗性。本研究结果明确了我国部分地区对小菜蛾抗药性情况,可为小菜蛾的抗性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山东省棉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水平,采用毛细管微量点滴法测定了泰安、聊城和东营3个田间种群及1个敏感种群对吡虫啉、烯啶虫胺、啶虫脒、噻虫嗪、噻虫啉、噻虫胺6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同时测定了磷酸三苯酯(TPP)、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和增效醚(PBO)3种酶抑制剂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泰安棉蚜种群对烯啶虫胺的抗性倍数为16.95,处于中等抗性水平,对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抗性倍数分别为5.69和9.57,已产生低水平抗性,对噻虫胺、噻虫嗪和噻虫啉的抗性倍数均小于3.0,仍较敏感;聊城棉蚜种群对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8.51、25.88和18.16,属中等抗性水平,对噻虫啉和噻虫胺的抗性倍数分别为6.01和6.37,已产生低水平抗性,对烯啶虫胺仍处于敏感阶段;东营棉蚜种群对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胺的抗性倍数分别为37.95、21.52和12.95,已产生中等水平抗性,对噻虫啉、烯啶虫胺和噻虫嗪的抗性倍数分别为7.07、6.38和4.75,处于低水平抗性阶段。多功能氧化酶抑制剂PBO和羧酸酯酶抑制剂TPP对6种供试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增效作用明显,谷胱甘肽-S-转移酶抑制剂DEM对这6种药剂也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研究表明,山东省泰安等3地区棉蚜种群对6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多功能氧化酶和羧酸酯酶可能在棉蚜对该类杀虫剂的抗性中起主要作用,谷胱甘肽-S-转移酶可能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河南省不同地区灰飞虱田间种群对12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现状,于2020—2021年,采用稻苗浸渍法分别测定了河南新乡、濮阳、开封、驻马店及信阳等地区灰飞虱田间种群对12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河南省灰飞虱田间种群对噻嗪酮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 (RR) =14.9~91.1;对吡蚜酮 (RR=6.91~16.7) 和毒死蜱 (RR=8.48~70.0) 产生了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对三唑磷 (RR=1.29~11.1) 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对噻虫嗪 (RR=0.95~5.19) 和高效氯氟氰菊酯 (RR=3.31~7.24) 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对吡虫啉 (RR=0.89~3.92)、啶虫脒 (RR=1.11~2.33)、烯啶虫胺 (RR=0.16~0.64)、呋虫胺 (RR=1.87~3.86)、异丙威 (RR=0.47~1.37) 和氟啶虫酰胺 (RR=1.63~4.33) 均仍处于敏感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田间灰飞虱的可持续性防控以及杀虫剂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玻璃管药膜法,建立了以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噻虫胺、烯啶虫胺5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及氟啶虫胺腈对桃蚜室内敏感品系(SN)的LC90值作为区分剂量,测定桃蚜对6种杀虫剂敏感性变化的方法,并与浸叶法测得的抗性水平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验证了利用区分剂量快速测定桃蚜田间种群对6种杀虫剂抗性水平的准确性。结果表明:6种杀虫剂对桃蚜室内敏感品系的LC90值分别为150.01、1 170.81、54.19、951.34、245.98及133.60 ng/cm2。在此区分剂量下,河南省驻马店地区桃蚜种群(ZM)的死亡率在82%~96%之间;河北省玉田地区甘蓝桃蚜种群(GL)的死亡率在35%~82%之间,桃树桃蚜种群(TS)死亡率在3%~30%之间。分析表明,在选定的区分剂量下,桃蚜田间种群的死亡率与其对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818 8~0.999 9之间。同时,通过相关性方程计算得到的江苏省南京地区桃蚜种群(NJ)对6种杀虫剂的理论抗性水平与实际检测所得抗性水平结果接近。因此,以玻璃管药膜法确定的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噻虫胺、烯啶虫胺及氟啶虫胺腈对桃蚜室内敏感品系的LC90值作为区分剂量,通过测定桃蚜田间种群的死亡率,可以快速表征田间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变化,从而对其抗性水平进行初步评估。  相似文献   

12.
用浸液法测定了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田间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等几种新型杀虫剂的敏感性。田间小菜蛾种群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多杀菌素、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三氟甲吡醚、氰氟虫腙等的抗性倍数分别为5.19、2.22、0.25、1.07、1.16和0.92倍。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田间种群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产生了低水平抗性,对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三氟甲吡醚未产生明显抗药性,对茚虫威、氰氟虫腙相当敏感。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绿盲蝽田间种群对六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山东地区绿盲蝽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变化情况,于2010—2012年采用玻璃管药膜法监测山东聊城、菏泽、滨州、德州地区绿盲蝽田间种群对马拉硫磷、毒死蜱、灭多威、丁硫克百威、联苯菊酯和氟虫腈等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显示,相对于2009年的监测数据,2010—2012 年各地绿盲蝽种群对不同杀虫剂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变化,但相对毒力比值均小于10倍。其中对毒死蜱、联苯菊酯的敏感性均未降低,菏泽种群表现为敏感性增强,相对毒力比值小于1。2011—2012年德州种群对丁硫克百威、灭多威和氟虫腈的敏感性降低,相对毒力比值大于3倍,其它种群敏感性变化不大,相对毒力比值均小于3倍。3年间菏泽种群对马拉硫磷的敏感性变化不大,相对毒力比值小于3倍,其它种群敏感性均有所降低。因此,毒死蜱、马拉硫磷、联苯菊酯、丁硫克百威等仍是山东棉区防治绿盲蝽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14.
氟吡呋喃酮是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新烟碱类杀虫剂。为探究氟吡呋喃酮在水稻稻飞虱上的应用前景,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采自中国7省10地的褐飞虱田间种群和5省8地的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对氟吡呋喃酮的抗性。结果表明:10个地区的褐飞虱田间种群对氟吡呋喃酮表现为低等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RR=6.1~17.4),其中江西南昌、河南信阳、安徽六安和浙江杭州种群表现为中等水平抗性(RR=10.1~17.4);相反,白背飞虱除湖北孝感田间种群对氟吡呋喃酮表现为低水平抗性(RR=6.3)外,其他7个地区的田间种群均保持敏感(RR=1.1~3.6)。本研究揭示了中国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对氟吡呋喃酮的敏感性现状,可为合理应用氟吡呋喃酮防控稻飞虱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甜菜夜蛾田间种群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2006年采用浸叶法监测了湖北武汉、荆州、宜昌、襄樊和麻城5个地区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对10种药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5个种群对氯氰菊酯均已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0.5~263.6);对毒死蜱属中—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36.0~371.5);对灭多威属低—中水平抗性(抗性倍数7.8~20.7);对虫酰肼、氟啶脲、多杀菌素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抗性都处于敏感—中水平抗性;除武汉种群对茚虫威的抗性达到高抗水平外,各种群对甲氧虫酰肼、虫螨腈和茚虫威的抗性都处于敏感—低水平抗性。5个甜菜夜蛾田间种群中以武汉种群和宜昌种群抗性水平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6.
在长期、大量且不科学地使用化学杀虫剂形成的选择压力下,我国南方重要水果害虫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田间种群产生了抗药性,杀虫剂防效降低。为明确该虫抗药性程度,采用药膜法测定了深圳地区橘小实蝇田间种群对高效氯氰萄酯、氯氟氰菊酯、敌百虫、马拉硫磷、毒死蜱、辛硫磷、故敌畏、灭多威、阿维菌素、多杀霉素、甲维盐等4类11种杀虫剂的抗性。结果表明,该地区橘小实蝇对高效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阿维菌素3种杀虫剂抗性倍数分别为18.95、18.72、16.59倍,达到中抗水平;对敌百虫、毒死蜱、辛硫磷、敌敌畏、灭多威5种杀虫剂抗性倍数分别为5.58、6.81、7.90、3.88、4.95倍,为低抗水平;对马拉硫磷、甲维盐、多杀霉素3种杀虫利还较为敏感,抗性倍数分别为2.20、1.56、2.10倍。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河北省不同地区棉蚜种群对主要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及其发展趋势,采用浸渍法,于2014—2020年分别测定了河北省保定、沧州和邯郸地区棉蚜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与国内历史敏感基线相比较,河北省棉蚜对高效氯氰菊酯、丁硫克百威、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的抗性均达到高抗至极高抗水平,抗性最高分别达到242、13353、1367和205倍;对氧乐果和噻虫嗪的抗性也达到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各药剂的logLC50值的相关性,发现保定种群对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 (r = 0.77, p = 0.041)、噻虫嗪和氟啶虫胺腈 (r = 0.98, p < 0.001) 的抗性呈显著正相关;沧州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和丁硫克百威 (r = 0.81, p = 0.027)、高效氯氰菊酯和噻虫嗪 (r = 0.90, p = 0.006)、丁硫克百威和噻虫嗪 (r = 0.91, p = 0.005) 的抗性呈显著正相关;邯郸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和噻虫嗪 (r = 0.83, p = 0.022)、高效氯氰菊酯和氟啶虫胺腈 (r = 0.97, p < 0.001)、丁硫克百威和氟啶虫胺腈 (r = 0.77, p = 0.045) 的抗性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棉蚜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抗性显著,且可能存在严重的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我国褐飞虱田间种群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现状及生化抗性机制,2017年-2019年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采集自7省共13个褐飞虱田间种群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并研究了氟啶虫胺腈抗性种群与其他杀虫剂的交互抗性以及增效剂对氟啶虫胺腈的增效效果。结果表明:近3年来褐飞虱对氟啶虫胺腈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RR=10.3~30.9)。氟啶虫胺腈抗性品系对呋虫胺、噻虫嗪和烯啶虫胺分别产生了9.1倍、7.9倍和4.1倍的低水平交互抗性,与噻嗪酮、毒死蜱、吡蚜酮、三氟苯嘧啶和吡虫啉不存在交互抗性。增效剂PBO对氟啶虫胺腈抗性品系和浙江龙游19(Longyou-19)田间种群分别具有4.2倍和3.8倍的明显增效作用。综上,褐飞虱田间种群已对氟啶虫胺腈产生中等水平抗性。多功能氧化酶参与了褐飞虱对氟啶虫胺腈的代谢抗性。  相似文献   

19.
二化螟对不同药剂的敏感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江西省不同地区二化螟对不同类型杀虫剂的敏感度水平,科学指导二化螟的田间药剂防治,应用点滴法测定了江西省代表性稻区二化螟对5大类8种杀虫剂的敏感度。结果表明,靖安、南昌、吉安稻区二化螟对三唑磷、毒死蜱、稻丰散和杀虫单敏感度极低,对丁烯氟虫腈和氯虫苯甲酰胺敏感度较高,对甲维盐和阿维菌素敏感度最高;3个稻区的二化螟种群对试验药剂的敏感度,除毒死蜱和阿维菌素外(相对敏感性指数为3.88、3.85),对其他药剂的敏感度差异不大(相对敏感性指数均低于1.5)。  相似文献   

20.
测定新疆棉区沙湾的棉蚜种群对常用杀虫剂吡虫啉、丁硫克百威、溴氰菊酯、氟啶虫酰胺和氟啶虫胺腈的抗性水平,并在当地棉田开展了新型杀虫剂防治棉蚜试验。室内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2021—2022年新疆沙湾棉蚜种群对溴氰菊酯、吡虫啉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大于4 500倍、大于3 500倍),对丁硫克百威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96~237倍),对氟啶虫胺腈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7~27倍),对氟啶虫酰胺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7.8~15.0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0 g/L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20%氟啶虫酰胺悬浮剂喷施处理第3天对棉蚜的防效为86.0%、83.4%,第7天防效为93.1%、96.0%,第14天防效为92.6%、92.0%,明显优于其他4种供试药剂,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由此得出新型杀虫剂品种双丙环虫酯、氟啶虫酰胺可作为轮换或替代药剂用于新疆抗药性棉蚜的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