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建立贡湖湾生态修复区等比例缩放中尺度模型,同时在模型内模拟示范区沉水植物分布,在不同季节从流域亲水河调水入实体模型,研究模型对调入水的净化时间和净化效率,并总结生态修复区水动力调控模式。结果表明,水质由Ⅴ类恢复到Ⅱ类春季约需要14 d,夏季约需要17 d,秋季约需要20 d。冬季由于大部分沉水植物无法生长,因此其净化能力较差,水质检测20 d数据显示仍无法恢复到调水前水质。生态修复区水动力调控模式为春低秋常冬高夏循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沉水植物对蓝藻密度及水质的影响。[方法]在贡湖湾生态修复区现场试验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贡湖湾生态修复区等比例缩放中尺度模型,研究沉水植物群落对蓝藻的消纳作用、对水质的净化效果和净化时间,同时研究了沉水植物在逆境胁迫下的生理反应。[结果]沉水植物群落能够在15 d消纳高浓度蓝藻,并使水体水质由Ⅴ类净化到Ⅱ类;在逆境胁迫下不同沉水植物酶的活性表现出差异,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高出很多。[结论]该研究可为贡湖湾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不同沉水植物及其组合对水质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沉水植物及其组合对水质的净化效果。[方法]通过静态模拟试验,对3种不同的沉水植物(轮叶黑藻、苦草、粉绿狐尾藻)及其4种组合方式(苦+轮、苦+粉、轮+粉和苦+轮+粉)对水体中NH3-N、TP和COD_(Mn)的净化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单一沉水植物中,苦草对水体中TP和COD_(Mn)的净化效果相对较好,最大去除率分别达52.3%和43.2%,轮叶黑藻对NH3-N净化效果最佳,最大去除率达60.3%。4种组合方式中,苦+轮的水质净化效果相对最佳,对水体中NH3-N、TP和COD_(Mn)的最大去除率分别达62.6%、58.6%和40.2%。[结论]综合分析3种沉水植物及其组合方式对NH3-N、TP和COD_(Mn)的平均净化效果,轮叶黑藻、苦草、苦+轮和苦+粉的综合净化效果较好,表明轮叶黑藻、苦草、苦+轮和苦+粉更适合作为水体原位修复的种植植物。  相似文献   

4.
选取矮型苦草(Vallisneria natans)、改良型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和龙须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 等3种沉水植物为研究对象,对由江苏昆山污水处理厂尾水配制的试验污水开展水质净化试验。试验设置5个种植密度梯度和无植物空白对照组,从去除效率和不稳指数两个方面,分析不同植物种类和种植密度对试验污水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创新性建立的去除效率和不稳指数两大指标具有较好的评价效果。两大指标分别用于评价水质净化试验前后期的水质变化趋势,相互结合可综合评价试验全周期的水生态修复效果。不同植物对试验污水中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存在差异,且种植密度对净化效果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水生态修复工程中,建议选择适宜的沉水植物种类与种植密度,并且注意监测植株生长状况,以避免植株恶性竞争对水体净化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沉水植物水生态修复作用及应用边界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河湖水体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因此修复河湖水体,使其恢复自然状态至关重要.水生植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通过吸收富集、根系微生物作用以及化感作用等吸收、降解水中污染物,净化水体,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沉水植物作为水生植物的一种,在水体生态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系统梳理沉水植物对N、P常规污染物、重金属离子和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国内外应用情况以及沉水植物应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边界条件,为水体生态修复中沉水植物的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虾、蟹、沉水植物与生态浮床组合种养模式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传统青虾+沉水植物、青虾+河蟹+沉水植物、青虾+河蟹+沉水植物+生态浮床3种养殖模式,研究了生态浮床组合系统在虾蟹养殖中对水体的净化作用以及对虾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虾+河蟹+沉水植物+生态浮床的池塘水体净化效果较其他两个池塘更为明显,在虾、蟹混养与生态浮床组合养殖模式下,浮床植物鸢尾对水体氮磷等营养盐吸收效果较好,养殖过程中水质良好,氨氮、亚硝酸盐、CODMn基本保持稳定并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叶绿素a为5 μg/L,水质控制效果明显;并且虾产量达850 kg/hm2,蟹产量达930 kg/hm2,综合效益高于传统单养青虾或传统虾蟹混养.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修复鲟鱼养殖水体污染效果较好的沉水植物镶嵌组合,在贵州惠水县高镇镇鲟鱼养殖基地选取苦草、金鱼藻和水车前3种沉水植物两两镶嵌组合,进行污染水体修复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苦草、金鱼藻和水车前两两镶嵌组合对鲟鱼养殖水体中总氮、总磷和铜都具有较好的净化作用,其中,水车前+金鱼藻组合对主要水质污染贡献因子5日生化需氧量(BOD5)、总氮(TN)、铅(Pb)的削减率分别达22.18%、12.53%和34.48%,水车前+金鱼藻可作为鲟鱼养殖水体修复的最优镶嵌组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种常见沉水植物对水体的净化效果。[方法]利用苦草、金鱼藻、穗状狐尾藻、菹草、轮叶黑藻、伊乐藻6种常见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净化,分析不同沉水植物对水体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去除效果和动态规律。[结果]6种沉水植物均能够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生长,且均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与其他几种沉水植物相比,苦草能够更加有效地降低水体中的总氮(TN)、总磷(TP)和氨氮(NH4+-N)浓度;试验结束时,苦草组植物生物量最大,但均集中于水体底部。[结论]6种沉水植物中,苦草更适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类型生态浮床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以动植物、浮毯、填料、单一漂浮植物(中华天胡荽)、美人蕉等5种生态浮床为试验组,通过检测水质净化的重要指标,确定不同类型生态浮床对水质净化指标的优势组合。结果表明,浮毯组和美人蕉组对总氮(TN)去除效果较好;美人蕉组、填料组和浮毯组对总磷(TP)去除效果较好。氨氮对TN降解贡献不大;硝氨对TN降解贡献较大。试验结果表明,5种生态浮床在净化水质方面效果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王化可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788-16789,16839
通过对(长)江(巢)湖水质相关关系的分析,定量判定巢湖、长江分月水质差别,确定了以改善巢湖水动力条件为主的生态引水改善巢湖水环境的方式,以及在该方式下的生态调水水利工程控制运用办法。该结论将作为生态调水方案的一部分,为改善巢湖东半湖水质及富营养化状况生态调水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1.
5种水生植物冬季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摘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5种水生植物冬季水质净化效果。[方法]在郑州市贾鲁河畔构建表面流湿地模型,引种5种冬季可以正常生长的水生植物进行冬季水生植物筛选试验。[结果]5种植物均生长良好,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5种植物对水质净化能力存在一些差异,水芹菜和伊乐藻对TN净化效果较好,去除率分别为44%和41%;西伯利亚鸢尾和水芹菜对TP净化效果较好,去除率分别为41%和37%;5种植物对NH4^+-N去除效果差别不大,伊乐藻效果最好,去除率达73%,其次为水芹菜,去除率为71%,西伯利亚鸢尾、酸模和菹草的去除率均为70%;5种植物对CODCr的净化效果均不明显,西伯利亚鸢尾和酸模去除效果相对较好,去除率分别为14%和13%。[结论]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湿地植被组建中,可以通过构建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双层次群落结构,提高湿地冬季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12.
田新源  李燕  郭萧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325-20326,20387
[目的]研究5种水生植物冬季水质净化效果。[方法]在郑州市贾鲁河畔构建表面流湿地模型,引种5种冬季可以正常生长的水生植物进行冬季水生植物筛选试验。[结果]5种植物均生长良好,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5种植物对水质净化能力存在一些差异,水芹菜和伊乐藻对TN净化效果较好,去除率分别为44%和41%;西伯利亚鸢尾和水芹菜对TP净化效果较好,去除率分别为41%和37%;5种植物对NH4+-N去除效果差别不大,伊乐藻效果最好,去除率达73%,其次为水芹菜,去除率为71%,西伯利亚鸢尾、酸模和菹草的去除率均为70%;5种植物对CODCr的净化效果均不明显,西伯利亚鸢尾和酸模去除效果相对较好,去除率分别为14%和13%。[结论]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湿地植被组建中,可以通过构建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双层次群落结构,提高湿地冬季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文章所研究的生态混凝土砌块是一种将工程防护、植被绿化和水质净化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工程应用中能够兼顾生态环境与工程规范要求的新型挡土墙砌块。通过自行设计制作的水质净化试验装置,对3种不同孔隙率的生态混凝土砌块进行水质净化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生态混凝土砌块对水体中CODcr、TN、TP的一次性最大去除率分别达到88.3%、71.4%、89.8%,具有良好的水质净化性能;生态混凝土砌块的孔隙率越大,其对CODcr、TN、TP的去除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4.
采用围隔试验,于2007年12月~2008年9月在已富营养化的太湖水域围隔修复区内投放大型枝角类,利用其对水华藻类的控制效应移栽沉水植物,分析了试验前后围隔内、外水质因子变化.结果显示:生态修复区内水体各项水质指标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Ⅰ~Ⅲ类水质标准.试验期间,围隔内、外水体中各项指标差异极显著(P<0.01).2009年9月围隔内水体中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含量分别为0.55、0.02、1.4 mg/L,比围隔外分别下降66.0%、50.0%和70.8%;溶解氧增加了85.9%,水体透明度平均为1.68m.随着围隔内沉水植被群落的构建,2009年5月7日对围隔内、外水质因子的监测发现,水体叶绿素a和氮磷等主要指标较外围水质指标都显著下降(P<0.01),这表明沉水植物对水环境有明显改善和维稳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的目的是在保证污染土地再利用的前提下,使受到较为严重污染的土壤中污染物降低或削减到不足以导致较大的生态损害和健康危害。但污染土壤修复措施及修复效果的评价方法的缺乏已成为限制污染土壤工程修复的关键。本文在对潼关县某铅锌冶炼厂区及周边受重金属污染农田的土壤污染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程修复目标,综合考虑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作物种植特点、土壤重金属的淋溶特性和污染生态毒理学评价等因素,提出了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方案的选择依据和不同修复方案修复效果评价方法,最后通过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对污染土壤修复方案的选择和修复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修复方案选择依据及修复效果评价方法在实际污染土壤修复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该研究结果可为污染场地治理、农田土壤修复及保障农产品安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利用生物净化水质受到人们的重视。水生维管束植物以其特有的组织、生态功能及易于人工操纵等特点,在净化水质、防治水体富营养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试验的目的在于研究和探讨水生维管束植物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效率,为水生维管束植物金鱼藻用于净化水质提供科学依据。在试验过程中,通过调控温度、光照等环境条件满足金鱼藻的生长所需。试验结果表明,金鱼藻对水体中NO3-N、NO2-N、NH3-N、PO4-P的去除效果较好;对水生维管束植物进行长效管理,是决定水质净化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沉水植物群落恢复是水生态修复中的核心措施之一,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制约,水体底部条件对沉水植物定植与存活有着直接限制。在我国的水生态修复工程实践中,常常会遇到水体多种复杂的底部条件,如沙质土、卵石底、新开挖硬质底部、硬化处理的底部等。在这些复杂底部条件下,往往很难直接实现沉水植物的定植和恢重。总结分析了典型的水体底部条件对沉水植物定植、生长和繁殖的影响,以及目前不同底部条件下沉水植物恢复的技术应用和研究进展。基于目前国内外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现状,建议在综合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保育等方面加强复杂底质水体沉水植物恢复的复合技术。  相似文献   

18.
典型沉水植物修复富营养水体的最优种植密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水植物因其完全水生的特点使得其在水生植物各生活型中对环境胁迫的反应最为敏感,它的存在对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起着支撑作用。因此,沉水植物对于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群落的构建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室内人工栽培的模拟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中国典型沉水植物耐污种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对氮、磷营养盐的去除能力,并筛选最优定植密度。结果表明,金鱼藻种植密度为4.0 g/L时,对总氮(TN)、总磷(TP)去除率最高,分别达86.78%和91.82%;穗花狐尾藻种植密度为2.0 g/L和4.0 g/L时,对总氮、总磷去除率最高,分别达91.60%和92.10%。通过氮磷去除率-密度的非线性拟合模型,金鱼藻和穗花狐尾藻的最优种植密度分别为4.5~5.0 g/L和3.0 g/L。基于成本-效率均衡考虑,最终确定了两种沉水植物的单一种植最优密度为3.0 g/L。  相似文献   

19.
饮用水源地生态修复是保护水源水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根据重庆市农村水库型水源地的污染源状况,将饮用水库按地域和部位进行分区,提出几种适宜的生态修复模式。全市农村饮用水源水库可分为城周水质净化景观维护区、渝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区、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区、秦巴山区水源涵养区、渝东南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区等五大功能区;不同地域和水库部位具有不同的生态修复方向,主要包括乔灌草水源涵养保护、水污染综合防治、生态景观保护三大生态修复模式。  相似文献   

20.
垂直流美人蕉模拟人工湿地对化粪池出水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在3种不同基质上种植美人蕉,研究了垂直流美人蕉模拟人工湿地系统对化粪池出水的净化效果以及不同水力负荷对污水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填料、不同水力负荷对污水中TP、COD、NH4^ -N、BOD5的净化效果不同。由于美人蕉根系和微生物的吸收与分解作用以及基质的吸附作用,种植美人蕉的人工湿地出水水质要比对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