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弯囊苔草在不同浓度生活污水中的生长特性及对生活污水TN、NH3-N、TP、CODcr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弯囊苔草在中浓度污水中生长最好,其生物量显著高于低浓度(p<0.05),略高于高浓度(p>0.05).弯囊苔草对3种浓度生活污水中TN、NH3-N、TP、CODcr的净化效果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在低、中、高3种生活污水中,对TN的去除率分别为87.04%、88.84%和68.87%;对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96.70%、98.81%和96.68%;对TP的去除率分别为94.48%、96.98%和96.75%;对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63.20%、83.80%和82.33%.弯囊苔草对高、中浓度污水中NH3-N、TP、CODcr的净化效率显著高于低浓度(p<0.05),其中对NH3-N和TP的去除率均超过95%;对中、低浓度生活污水中TN的去除率显著高于高浓度(p<0.05).除生活污水中的NH3-N外,TN、TP、CODcr的去除速率在试验初期较快.试验表明弯囊苔草对生活污水具有较好的净化能力,可以作为水体生态修复工程中的修复植物.  相似文献   

2.
水葫芦对中高浓度畜禽废水的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葫芦对不同浓度畜禽废水的净化试验表明,水葫芦对中高浓度的畜禽废水有很强的净化能力,在25d内对有机物(以化学需氧量CODcr表示)的去除率在60%~88%之间;对总氮(TN)的去除率在50%~90%之间,对总磷(TP)去除率介于50%~60%之间。水葫芦对畜禽废水中CODcr、TN、TP的净化速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中对CODcr、TN净化效率随废水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水葫芦对TP的净化效率则受畜禽废水起始浓度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水生生物与多孔混凝土复合生态系统对水体中TN、TP的去除和吸收效果,选取适宜辽宁地区生长的本土水生植物香蒲、菖蒲、睡莲和金鱼藻为试验对象,水生动物螺蛳为试验材料,将4种水生植物进行单一植物组配、2种水生植物组配、3种及4种水生植物组配,分别植入多孔混凝土中,分析不同试验组合对人工污水中TN、TP的去除效果以及4种水生植物不同部位对TN、TP的吸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所有试验组合中,3种植物组合中的香蒲+菖蒲+金鱼藻与多孔混凝土组合后对污水中TN净化效果最好,去除率为93.75%,香蒲+菖蒲+睡莲+金鱼藻的组合对水体中TP的净化效果最好,去除率为90.57%。4种水生植物对TN的吸收作用以茎叶部为主,香蒲茎叶部和根系部TN含量增长率均为最大,分别为48.92%和43.27%;TP的吸收作用主要以根系部为主,菖蒲的茎叶部和根系部TP含量增长率最大,分别为21.08%和25.51%。4种水生植物通过搭配组合,优势互补,相比单一水生植物种类能够产生更好的水质净化效果。根据受污染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可以针对性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种类及其组合,以达到最佳的净化效果。4种水生植物不同部位对氮磷元...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不同类型生态浮床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以动植物、浮毯、填料、单一漂浮植物(中华天胡荽)、美人蕉等5种生态浮床为试验组,通过检测水质净化的重要指标,确定不同类型生态浮床对水质净化指标的优势组合。结果表明,浮毯组和美人蕉组对总氮(TN)去除效果较好;美人蕉组、填料组和浮毯组对总磷(TP)去除效果较好。氨氮对TN降解贡献不大;硝氨对TN降解贡献较大。试验结果表明,5种生态浮床在净化水质方面效果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生态拦截系统对洱海流域农田尾水氮(N)、磷(P)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效应,提高生态拦截系统对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研究了生态沟渠、表流库塘、潜流库塘、生态沟渠+表流库塘4种改建的生态拦截系统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进水口污染物浓度相比,经生态拦截系统净化后,各系统出水口污染物浓度均有所下降。4种生态拦截系统中生态沟渠+表流库塘系统对污染物总氮(TN)、总磷(TP)和COD的削减效果最好,平均削减率为59.66%、55.99%和38.33%,出流全年各月可用于各类型农田灌溉,且TN、TP和COD浓度全年分别有3个月、10个月和10个月可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Ⅴ类水质要求;潜流库塘系统削减效果次之,对TN、TP和COD的平均削减率为42.13%、31.31%和34.29%,出流全年各月可用于旱作回灌,全年有9个月可用于水作灌溉,TN、TP和COD浓度全年分别有10个月、6个月和2个月可达到地表Ⅳ类水质要求;生态沟渠系统和表流库塘系统削减能力相对较弱,对TN、TP、COD的平均削减率分别为40.59%、21.03%、25.25%和37.60%、27.69%、26.07%,但这2个系统出水全年可用于水作和旱作灌溉,其中生态沟渠系统出流TN浓度全年有4个月可达地表水Ⅴ类标准,TP浓度全年有11个月可达到地表水Ⅳ类水质要求,表流库塘系统出流TN浓度全年有3个月可达地表水Ⅴ类标准,TP浓度全年有11个月可达地表水Ⅳ类标准,COD浓度全年有3个月可达到地表Ⅴ类水质要求。综合而言,改建的4个生态拦截系统对污染物的净化效果表现为生态沟渠+表流库塘>潜流库塘>表流库塘>生态沟渠。  相似文献   

6.
以“养殖-净化”复合系统为对象,探讨河蟹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地表Ⅲ类水)的工程与技术措施。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河蟹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的最佳养殖塘与净化塘的面积比,及不同饵料替代比例、水质调控技术与净化效率对养殖塘和净化塘水体TN和TP浓度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在常规养殖条件下,要使净化尾水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养殖塘与净化塘的最佳面积比为20.5∶1。商品饲料代替5%、10% 和15%时,养殖塘TN浓度分别降低3.1%、6.3% 和 10.0%,TP浓度分别降低4.2%、8.3% 和8.3%;净化塘TN浓度分别降低4.5%、10.1% 和14.6%。养殖塘水质调控技术对养殖塘和净化塘水体的TN和TP浓度无显著影响。与水葫芦收获1次相比,收获2次和3次的养殖塘TN浓度分别显著降低10.0%和10.0%,TP浓度降低11.1%和11.1%;净化塘TN浓度分别降低16.1%和17.2%。水葫芦收获2次与3次对养殖塘和净化塘水体TN、TP浓度变化无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表明,河蟹养殖工程可以按照养殖塘与净化塘的面积比为20.5∶1进行构建,二塘水体的TN、TP浓度随商品饲料替代比例增加而降低;净化塘水葫芦只需收获2次,净化水质即可达标地表Ⅲ类水。  相似文献   

7.
采用潜流式人工湿地系统对其在处理、控制暴雨径流污染问题进行了模拟研究,实验中人工模拟暴雨径流污染物浓度平均为CODcr291.23mg·L-1、TN26.08mg·L-1、TP1.38mg·L-1。实验结果表明,菖蒲-沸石湿地系统有较好的综合净化能力,去除率平均为CODcr87.13%、TN97.33%、TP77.29%。  相似文献   

8.
祝琳  祝钰  董丽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5,(2):239-244,271
采用实地调查与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比较了南四湖区现有的4个湿地公园水生植物物种和群丛多样性,并对4个湿地公园水体的pH、电导率(EC)、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cr)进行了检测,其中以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了植物群丛分布对湖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南四湖区4个湿地公园(简称W、T、B、P)共有水生植物43种,隶属于26科36属,以莎草科种数最多,其次是禾本科和睡莲科。水生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比较显示TWBP,群丛多样性则是WTBP。4个湿地公园水质均属于中性偏碱性,化学需氧量以B(26.03~41.56mg·L-1)最高,T(9.22~16.98mg·L-1)最低,总氮、总磷含量均以B(TP:1.04~1.89mg·L-1,TN:4.50~5.17mg·L-1)最高,整体水质状态以T最好。不同植物群丛间水体总氮、总磷及化学需氧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芦苇和长苞香蒲群丛水体的TP、CODcr较低(TP比CK低97.40%和95.30%,CODcr比CK低44.70%和35.60%);芦苇和茭白群丛水体的TN较低(TN比CK低77.30%和73.40%),初步证明了自然植物群丛的净化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对不同富营养化程度水体的净化修复效果,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至劣Ⅴ类水配制5种不同浓度梯度的废水进行水培试验,考察凤眼莲对不同初始浓度废水中COD_(cr)、TN和TP的净化效果。当废水COD_(cr)、TN、TP初始浓度分别为25.720~136.040、1.263~32.011、0.942~4.111 mg/L时,凤眼莲对COD_(cr)、TN和TP的净化处理效果良好,去除率随初始浓度升高而呈增加趋势,最高可分别达到80%、97%和98%,表明凤眼莲对不同浓度的富营养化水体都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尤其适于净化修复劣Ⅴ类水质水体。  相似文献   

10.
在逐步完善截污、清淤及生态护坡等工程的同时,综合运用底泥矿化、微生物净化技术,结合构建人工浮岛、生物栅、定点增氧推流、复合滤床循环、人工湿地等净水措施,对厦门五缘湾湿地公园水系进行探索性生态修复试验.治理后NH3-N、TN、TP及COD等主要水质指标均达到网家地表水V类标准要求,湿地公园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以上海市松江五厍生态农业园区水产养殖排水为研究对象,在调查试验区域内水产养殖情况及排换水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农业园区自身特点,开展水生植物组合净化示范工程建设。在示范工程运行一段时间后对其运行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试验区域水产养殖排水水质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其对CODCr、TN及TP的去除率分别可达73.5%、24.9%及67.4%。通过比较组合技术与单项技术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可知,水生植物组合净化技术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要优于单项技术的水质净化效果,组合技术比水生经济作物浮床单项技术对TN、TP、亚硝态氮和CODCr去除率平均分别提高了13.7%、40.1%、78.7%及114.4%。此外,对水生经济作物浮床上的空心菜定期收割,共收获11 907 kg,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将空心菜移植于螃蟹塘,不仅可供螃蟹食用,还可净化螃蟹塘的水质,有利于维持养殖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符合循环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人工生态浮床栽培对养殖池塘水环境的净化作用,进行了人工生态浮床栽种生菜试验。结果表明:人工生态浮床能够提高池塘水体的透明度,降低水体中(TN,NH4+-N,NO2-N,NO3-N,TP,COD等)污染物的含量,达到净化养殖水质效果、改善池塘水体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洱海水体演化的可行性。[方法]以洱海水体为例,根据入湖河流的径流量和入湖口的地理位置,进行聚类分析,构建入湖河流模型;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构建洱海水体的演化模型,模拟对洱海水体TN、TP的净化能力。[结果]春末到秋初,对洱海水体TN、TP的净化能力较强;秋末到春初,对洱海水体TN、TP的净化能力较弱;对洱海水体TN、TP的全年净化总量分别为1 158.76、287.73 t,净化效率分别为79.94%和93.63%。[结论]元胞自动机模型对洱海水体TN、TP的净化效果良好,且对洱海自身的水质改善、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3种浮植方式水培水蕹菜、羽衣甘蓝、生菜,进行蔬菜种类、浮植方式筛选,并以最佳品种与浮植方式浮植规模化养虾塘,进行水生菜生长状况与净化虾塘水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水蕹菜为生长良好、可有效净化养虾水质的蔬菜品种,以绳结式浮植方式培植水蕹菜可获得最佳的生长效果;据此将水蕹菜以绳结式浮植于规模化养虾塘.对虾生态养殖试验探讨了水蕹菜对虾塘水质的净化效果及对虾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水蕹菜虾塘和对照塘中对虾输出的TN、TP分别为36.21%、21.01%和32.03%、17.98%.种植塘收获水蕹菜重量为初始种植重量的32.5倍,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特别是能有效去除塘水中TN、TP,去除率分别为5.86%和3.73%.试验期间,种植塘的TAN、TN、TP、PO43--p及CODMn含量均低于对照塘.种植塘对虾终末体长、体重、饵料系数均优于对照塘,对虾产量(4768.75±111.69 kg/hm2)也高于对照塘(4 120.46±90.00 kg/hm2).这种生态养殖模式不仅可有效净化水质,减少养殖废水对环境的污染,还能提高对虾养殖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整体及各级沿程在不同水力负荷条件下,总氮(TN)、总磷(TP)的变化规律,探明系统对TN、TP净化效果的最佳运行水力负荷。【方法】对5 hm2养殖池塘配套的约0.5 hm2养殖尾水处理系统,采用低(0.012 m/d)、中(0.023 m/d)、高(0.035 m/d) 3种水力负荷运行,在系统各级沿程(表面流湿地(SFW)、一级净化池塘(PP1)和二级净化池塘(PP2))采集水样,检测TN、TP质量浓度,运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分析各水力负荷条件下各级沿程TN、TP质量浓度的差异变化,以及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整体和各级净化功能区对TN、TP的净化处理效果,通过PP2、TN、TP去除率与水力负荷的拟合函数关系计算最佳运行水力负荷。【结果】养殖尾水处理系统中TN、TP质量浓度在各级沿程、不同水力负荷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且沿程与水力负荷存在交互作用(P<0.05)。随水力负荷的增加,系统整体对TN和TP去除率均呈线性下降(TN去除率由低水力负荷时的57%下降为高水力负荷时的23%,TP去除率由低水力负荷时的70%下降为高水力负荷时的46%)。随水力负荷的增加,PP2在系统各净化功能区中对养殖尾水TN净化效果的贡献度由低水力负荷时的22%逐渐增大至高水力负荷时的93%。PP2可优化获得最佳水力负荷约0.075 m/d,对应TN、TP最佳去除率均为28%。【结论】多净化功能区组合的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宜建立基于优化水力参数的运行策略,就试验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整体而言,若发挥各净化功能区最佳净化性能,宜采用中水力负荷(0.023 m/d)运行;若以污染物去除总量最优化为目的,需根据养殖池塘排放尾水的水质状况建立运行策略。  相似文献   

16.
选用生物刷和水蕹菜为净化材料,来改善富营养化池塘的水质。试验结果表明,2种净化方式均能有效提高试验池塘的透明度。生物刷对TN、TP、TAN、NO2^--N、NO3^--N、PO4^3--P的去除率依次为13.54%、22.68%、30.38%、12.55%、22.31%、48.97%,生物刷的布设对DO也能维持在一定的水平;水蕹菜对TN、TP、TAN、NO2^--N、NO3^--N、PO4^3--P的去除率依次为5.92%、23.11%、35.62%、1.41%、3.67%、56.63%,水蕹菜覆盖率的增加则不利于DO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生菜和油菜对富营养化水体N、P和有机物的净化效应及其处理后的品质。[方法]以生菜和油菜为试验材料对藕田富营养化水体进行生物净化试验。[结果]生菜和油菜生长体系对水体中总磷(TP)的去除率分别为95.30%和96.38%,对水体中氨氮(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97.18%和98.05%,对总氮(TN)的去除率分别为82.94%和87.64%,对化学需氧量(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24.03%和27.76%;水培生菜和油菜可食部分的重金属含量和硝酸盐含量均低于国家相关标准,生菜和油菜对富营化水体的净化效果较好。[结论]试验所用生菜和油菜对富营养化水体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在试验条件中生长良好,并能有效地降低水体中的TP、NH4+-N及TN的浓度。水培生菜和油菜可食部分符合食用标准,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折流式表面流湿地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折流式表面流湿地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为受污染河流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方法]在贾鲁河畔建成总面积为7400m2的条带折流式表面流湿地系统,并测定水中DO、TN、TP、NH4+-N、CODCr、SS、SD等指标含量。[结果]折流式表面流湿地能显著改善出水水质,提高透明度和溶解氧含量,降低SS含量;TN去除率夏季保持在73%以上,初冬TN去除率降到23%;TP去除率受温度影响不大,夏季保持在77%以上,秋冬仍在保持在69%以上;NH4+-N去除率夏季保持在83%以上,秋冬季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75%以上;对CODCr的去除率在14%~50%。[结论]折流条带式表面流湿地技术有效地提高了表面流湿地净化效果,是可行的生态恢复手段。  相似文献   

19.
郭萧  李燕  赵安娜  潘继征  李文朝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643-12645,12649
[目的]研究折流式表面流湿地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为受污染河流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方法]在贾鲁河畔建成总面积为7400m^2的条带折流式表面流湿地系统,并测定水中DO、TN、TP、NH4+-N、CODCr、SS、SD等指标含量。[结果]折流式表面流湿地能显著改善出水水质,提高透明度和溶解氧含量,降低SS含量;TN去除率夏季保持在73%以上,初冬TN去除率降到23%;TP去除率受温度影响不大,夏季保持在77%以上,秋冬仍在保持在69%以上;NH4+-N去除率夏季保持在83%以上,秋冬季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75%以上;对CODCr的去除率在14%~50%。[结论]折流条带式表面流湿地技术有效地提高了表面流湿地净化效果,是可行的生态恢复手段。  相似文献   

20.
以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养殖水体为试验用养殖污水,以浮水性水生植物水葫芦和沉水性水生植物金鱼藻作为净化水质的材料,研究水葫芦、金鱼藻及上述2种植物组合立体式栽培对黄颡鱼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当水葫芦生物量达到1 080g.m-3时,养殖水体中TN、TP、NH3-N去除率为53%、78%、76%,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鱼苗增重率及成活率分别为242%和94%;金鱼藻生物量为720g.m-3时,养殖水体中TN、TP、NH3-N去除率为46%、62%、72%,鱼苗增重率及成活率分别为260%和96%;水葫芦+金鱼藻组生物量在各360g.m-3时,养殖水体中TN、TP、NH3-N去除率为74%、71%、82%,鱼苗增重率及成活率分别为289%和96%。这说明,投放有效水质改良植物并配置合理生物量和栽培方式,不仅对养殖水体的修复有良好效果,而且对黄颡鱼苗种生长及成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