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培养条件下扁桃叶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ria)的生长特性,明确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在不同培养条件(包括温度、pH值、培养基、碳源、氮源条件)下,培养扁桃叶斑病菌7d,测量其菌落直径大小或者菌丝净生长量,观察其菌落及菌丝生长状况,采用统计软件DPS7.01分析各数据间的差异显著性.[结果]病菌在5~35℃均能生长,在20~30℃生长较为适宜;菌丝在pH值3~13间均能生长,两个菌株菌丝生长适宜pH值为5~8;两个菌株在大多数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PDA培养基上长势最好,在麦芽糖琼脂培养基上长势最差;病菌以果糖、葡萄糖、乳糖和木糖为碳源均生长良好,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不同氮源处理下菌落生长状况良好,不同菌株间对不同氮源要求有一定差异.[结论]该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6,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适碳源为果糖和木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钾和硝酸钠.  相似文献   

2.
李熙英  李烨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014-15017
[目的]系统研究人参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Pers)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在田间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人参灰霉病病组织,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菌,获得纯培养,研究培养基、温度、pH值、碳源、氮源对人参灰霉病菌孢子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人参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及产孢最适温度为25℃,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025℃;病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最适宜pH值为6.0。对碳源的利用以蔗糖最佳,其次为葡萄糖和果糖;氮源以蛋白胨最佳,其次为牛肉膏、酵母汁、丙氨酸、硝铵;在不同的培养基里以PDA培养基中培养的菌丝生长最快,产生灰色菌丝,菌落浓密。菌核、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60、55和50℃。[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人参灰霉病发病规律的研究和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锈腐病是由人参锈腐病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引起的根部病害之一,在我国东北人参产区造成严重的危害.将茉莉酸甲酯(MeJA)应用于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相关研究已有很多.为了明确MeJA对人参锈腐病菌和病害严重度的影响,测定了0~800μg· mL-1不同浓度MeJA溶液对人参锈腐病菌菌丝生长量和菌落直径的影响,利用筛选的浓度(200μg· mL-1)处理2年生人参移栽苗,处理后2d接种人参锈腐病菌(1×106onidia· mL-1),测定参根内防御酶系活性,调查人参锈腐病的发病率和病害严重度.结果表明:低浓度MeJA溶液(0~200Lg· mL-1)对人参锈腐病菌无直接毒害作用,但是高浓度MeJA溶液强烈抑制锈腐病菌的生长.当浓度为800μg· mL-1时,菌丝生长量和菌落直径都被完全抑制.经MeJA处理的人参植株锈腐病发病率和病害严重度显著降低,发病率较只接种锈腐菌的处理下降了31.8%.人参根系PAL、PPO和POD活性较对照均表现上升趋势.这说明低浓度MeJA对人参锈腐病菌无影响,但是可以提高人参根部防御酶系的活性,减轻人参锈腐病的发生.因此,MeJA处理提高人参植株的抗病性可能是通过激活人参的防御系统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环境条件对桃褐腐病菌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影响桃褐腐病发生和发展的因素,研究了温度、pH值、光照、营养条件等对桃褐腐病菌的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显示:桃褐腐病菌营养生长最适温度范围为20~25℃;最适pH值范围为6~7;光暗交替有利于该菌生长;供试的7种培养基中,PDA+KNO3对生长最有利。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8,最适营养液为1%蛋白胨液。  相似文献   

5.
人参黑斑病菌(Alternaria panax Whetz)菌丝生长、产孢及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最适宜pH值为5~6.对碳源的利用以蔗糖和麦芽糖最佳,其次为葡萄糖和果糖;氮源以蛋白胨最佳,其次为牛肉膏、酵母汁、丙氨酸,硝铵;不同的培养基以PDA培养基培养的菌丝生长最快,菌落浓密.病菌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5℃,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  相似文献   

6.
收集吉林省人参主产区锈腐病病样,对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确定优势病原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菌丝干质量测量法3种方法相结合,测定Rg1不同质量浓度条件下对人参锈腐病菌(Ilyonectria robusta)的致病力影响。通过测定施加不同质量浓度Rg1后人参粗壮柱孢菌(I.robusta)侵染相关酶活力测定试验确定最佳Rg1添加量。开展了Rg1最适质量浓度条件下,pH值以及碳氮源对人参锈腐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Rg1质量浓度为2 mg/L时对粗壮柱孢菌的生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在此条件下,病原菌最适生长pH值为5.0,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钾。明确了Rg1对人参锈腐病菌(I.robusta)具有明显的趋化性。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了解番茄灰霉病的发病规律,对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番茄灰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25℃,最适温度为20℃;在pH 3~12条件下均能萌发,最适pH为5;分生孢子在各种营养物质中均能萌发,在10%的蔗糖液中萌发最好,其次为番茄汁液;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8℃,5 min.番茄灰霉病菌在大多数培养基上均能良好生长,其中PDA+番茄汁(1∶1)培养基最适宜菌丝生长,产孢的最适培养基为PDA.病菌在5~30℃均能生长,适温为20~25℃,30℃以上生长受抑制;在10~30℃条件下均能产孢,最适产孢温度为20℃;在pH 3~12均能生长及产孢,适宜pH为4~7,最适pH为5.黑暗或交替光照条件,有刺激产生分生孢子的作用,交替光照条件下产孢最好.  相似文献   

8.
测定不同培养基、pH值、温度、碳氮源对陆英根腐病病原菌菌丝及孢子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陆英根腐病菌经鉴定为镰刀菌胁Fusarium sp..陆英根腐病菌在PSA上生长和产孢最好,菌丝生长和产孢的适温为25~30℃,最适28℃;适宜pH值5~7,最适pH值6,有无碳源对其生长差异显著,菌丝生长对碳源的利用以蔗糖最好,乳糖最差;对氮源的利用以硝酸钾最好,硫酸铵最差.  相似文献   

9.
比较了油菜茎基溃疡病菌(Leptosphaeria maculans)和油菜黑胫病菌(L.biglobosa)在不同培养温度和2种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动态。结果表明,在PDA和V8培养基平板上都生长良好,油菜茎基溃疡病菌培养温度在28℃时,油菜黑胫病菌培养温度在25℃或28℃时,在PDA平板上菌丝生长最好;油菜黑胫病菌与油菜茎基溃疡病菌菌落生长速度相比,在最适培养温度(25℃或28℃)和相同的培养时间(21 d)内,二者在PDA平板上的菌落生长速度分别为5~7 mm/d和2.0 mm/d,前者的菌落直径约90 mm,是后者的2倍。因此,在温度为25℃或28℃的条件下,PDA培养基最适合这2种病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桃枝枯病由核果果腐拟茎点菌(Phomopsis amygdali Delacr. J.J. Tuset & M.T. Portilla)侵染引起。该病原菌菌落适宜在PDA、PSA和燕麦培养基上生长,培养6 d菌落直径均可达到83 mm以上;在乳糖代替蔗糖的查氏培养基上产孢最多;菌落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25 ℃,在pH值为5.0~8.0的培养基上菌落扩展速度较快,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值为6.0~7.0。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钾和丙氨酸。  相似文献   

11.
光照时间和碳源对试管薯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不同光照时间和不同碳源诱导试管薯,观察其对试管薯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全黑暗条件下更利于试管薯的形成;以食用白糖代替蔗糖不会影响诱导微型薯的效果,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本文建立了~(60)Co 栅板源照射量率分布规律的理论模型。利用自行研制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得到了在不同源排列方式的情况下,辐射场不同平面上的等剂量分布曲线。完成了对整个辐射场空问的剂量分布规律的形象化、定量化描述。  相似文献   

13.
将216只1日龄健康艾维茵肉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试验期7周。处理组日粮分别在锰含量为37.66mg/kg、锌含量为21.87mg/kg的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的锰源与不同的锌源,其中处理1组为无机锰 无机锌,处理2组为有机锰 无机锌,处理3组为无机锰 有机锰 无机锌,处理4组为无机锰 有机锰 无机锌 有机锌,研究不同锰、锌源对肉鸡生长性能及免疫机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酸螯合锰部分或全部替代日粮中的无机锰,肉鸡生长速度及饲料转化效率有增加的趋势,氨基酸螯合锰、锌同时替代无机锰、锌,肉鸡的生长速度显著增加(p<0.05),饲料转化率也有增加的趋势。氨基酸螯合锰、锌与无机锰、锌相比,有促进机体免疫机能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从我国北方小豆地方品种资源1300余份中抽取92份材料组成随机样本.利用代表小豆数量性状综合指标的5个主成分值对各种质材料进行遗传距离测定,并加以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截值水平取2.2时,本供试群体可分为10类,而第Ⅰ、Ⅱ、Ⅳ、Ⅵ类群品种数较多,其它类群品种数均较少(1~4个材料);同时还可以看出,种质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并不完全一致.不同地域内小豆地方品种群体的类群组成差异较大,黄河流域亚区、海河流域亚区、辽宁吉林亚区小豆遗传资源较丰富,黑尤江亚区和淮河下游亚区的小豆地方品种群体组成较单一.  相似文献   

15.
湿地被科学家们称为“地球之肾“、“生物超市“和“物种基因库“。为了保护遗鸥的重要栖息繁殖地,我们从“遗鸥“国家级保护区湿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提出了保护“遗鸥“国家级保护区湿地水源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猴头(HericiumerinaceusBull:Frpers)菌丝体发菌后,作者采用最适浓度和剂量的GA和2.4—D喷施于猴头菌丝体上,经对猴头生长发育情况观察和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表明;GA和2.4-D处理与对照组相比,菌丝体生长速度加快,猴头生长周期缩短,生物效率提高,纤维素酶和多酚氧体酶的活性比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证明了激素能通过提高菌丝体酶的活性而促进碳供应和糖的吸收利用。同时证明了,菌丝体在生长过程中,碳源是以先利用培养料中的纤维素为主。后利用木质素。  相似文献   

17.
用20个矮源作母本测配的F1代株高,研究矮源的致矮力及其与父本的关系,结果表明:致矮能力强的显性矮源有矮变1号、绵11RhI3和黄抗Rht 10;致矮能力较弱的隐性矮源有农林10、贵农40、渝46和84-2014;致矮能力较强的半显性矮源有13个矮源。矮源F1代株高与杂交父本株高的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达极显著,对父本株高降幅较大的矮源有矮变1号、绵11Rht3和黄抗Rht0,降幅较小的矮源有渝46、84-2014、贵农40、农林10和西南06;其他12个矮源影响适中,是杂交小麦育种首先考虑应用的矮源。聚类分析表明矮变1号为Ⅰ类,绵11 Rht3和黄抗Rht 10为Ⅱ类,BAU-Rht 12为Ⅲ类,矮苏3、奥尔森、西南02、西南04、西南04-1、西南05、BAU-Rht 21、西南06、西南07、渝183、渝172、早农林10为Ⅳ类,农林10、渝46、84-2014和贵农40为Ⅴ类。  相似文献   

18.
黑麦草原生质体培养条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从湖南各烟区共采集烟田土壤样本282份,烟苗根围土壤及根组织样本各458份,经分离鉴定,其带菌率分别为2.9%、2.3%和1.5%。在烟田土壤、烟苗根围土壤及烟苗根组织中存活的病菌均可作为烟草青枯病大田发病的初次侵染源。病田土壤带菌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初侵染源。以大田土壤带菌为初侵染源的烟田发病呈聚集型分布,以烟苗带菌为初侵染源的烟田发病呈分散型分布。  相似文献   

20.
籼粳杂交稻的氮素吸收特性及其对库源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籼粳杂交稻赣化7号的源不足是其结实率低的主要原因。氮素吸收特性与库、源特征有关。赣化7号的库形成对氮素较敏感,而汕优63的源形成对氮素较敏感。栽插密度和施氮量均可改变供试组合的库源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