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秃尖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数量性状,试验以不秃尖玉米自交系"666"和秃尖玉米自交系T6093为亲本,通过对P1、P2、F1、F2、B1、B26个基本世代联合分析,对玉米的秃尖性状进行了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果穗秃尖性状的最适模型是E-1模型,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模型,B1、B2、F23个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4.41%、64.00%和77.07%,微效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5.24%、0和12.31%,玉米的秃尖性状主要受主效基因控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小。根据SSR标记结果,将控制玉米果穗秃尖性状的2个主效基因初步定位于玉米的第2条染色体和第7条染色体。  相似文献   

2.
对在2个环境条件下220个普×爆BC2S1家系4个籽粒营养品质性状及其与膨化倍数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粗蛋白含量的环境间差异不显著外,各性状家系间和环境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是由主效基因存在的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粗淀粉含量和赖氨酸含量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各籽粒营养品质性状与膨化倍数的关系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应用RFLP图谱定位分析稻米粒形的QTL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利用Asominori/IR2 4 的 71份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相应的具有 2 93个分子标记的RFLP图谱 ,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和区间做图方法 ,对控制主要稻米粒形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了系统分析。检测出 9个控制稻米粒形的QTL ,其中包括 3个控制稻米粒长的QTL(R11、R12和R13) ,2个控制稻米粒宽的QTL(Rwl和Rw2 ) ,4个控制长宽比的QTL(Lw1、Lw2、Lw3和Lw4 )。研究认为 ,粒长是受多基因控制 ,粒宽受两对主效基因和多对微效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粒长和粒宽是遗传上完全独立的两个性状  相似文献   

4.
经典数量遗传学理论认为 ,数量性状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的育种值即微效基因的累加效应值。这个理论在过去近百年内 ,对家畜数量性状的改良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无法区分每个基因的影响 ,因而就无法确定单个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更无法对基因本身进行识别、分离和克隆。近 2 0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统计学的发展 ,人们发现家畜的某些数量性状既受微效多基因的控制 ,又受一个或少数几个主基因的影响 ,对于这些性状若依据生产性能记录估计育种值继而进行选择 ,其遗传进展缓慢。若对相关的主基因进行鉴别和利用 ,就能加快遗…  相似文献   

5.
王力  叶绍辉 《现代农业科技》2007,(20):165-167,169
生长发育性状是羊的重要经济性状,羊生长发育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经济价值。羊的生长发育性状如出生重、断奶重、成年体重等多是数量性状。数量性状最明显的特征是受多基因控制,并且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目前对数量隆状的研究主要是从众多的基因中挑选出作用较大的主效基因作为研究对象,以期为育种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对目前影响羊生长发育性状的一系列主效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了较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6.
51885是一个选自八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杂种后代的大穗多花型多小穗小麦,以51885与7个普通小穗数小麦品种的F2为材料,分析51885的多小穗性及其剑叶组成性状(剑叶长度、宽度、厚度)在F2的表现,以及其多小穗性与剑叶组成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51885的多小穗性主要受两对主效互补显性基因控制,基因型为D1 D1 D2D2;(2)51885的剑叶长度、宽度、厚度均受一对主效显性基因控制;(3)控制多小穗小麦51885的多小穗性的基因D1D1或D2D2与控制其剑叶长度、宽度的基因分别连锁,其交换值分别为31.46%和35.57%,与控制其剑叶厚度的基因不连锁.  相似文献   

7.
选用吉林农业大学特用玉米研究室育成的糯玉米自交系JN1和JN8组配的P1、P2、F1、B1、B2和F2共6个世代群体为材料,运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和6个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糯玉米支链淀粉含量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糯玉米支链淀粉含量性状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控制,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和F2分别为85.35%、53.06%和62.30%,微效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0,13.77%,3个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均大于多基因遗传率,糯玉米的支链淀粉含量性状主要受主效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8.
白菜型油菜粒色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试验以青海大黄,青油241、153、134、黄籽沙逊、Agrevo-x为亲本材料,配制成5个杂交组合的各6个世代群体,即P1、P2、F1、F2、B1、B2,研究了粒色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种皮是母体组织一珠被发育而来,受母体基因型控制;粒色的黄与褐是受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褐色为显性性状,黄色为隐性性状,青海大黄油菜为隐性纯合体;不同的白菜型油菜黄粒油菜的粒色基因有所不同,有些是由等位基因控制的,有些是由非等位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以陆海染色体片段渐渗系C14为父本、冀棉262为母本构建F2分离群体,并对群体的纤维品质性状进行数量遗传分析,利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模型对F2世代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整齐度指数和伸长率进行遗传分析,以确定各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并掌握其遗传规律,为田间选育遗传稳定的棉花纤维品质性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5个纤维品质性状中,上半部平均长度、马克隆值、整齐度指数和伸长率符合遗传模型,受主基因控制,而断裂比强度不存在主基因,受微效多基因控制。上半部平均长度符合B-1模型,受2对主基因控制,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62.56%;马克隆值和伸长率均符合A-1模型,为受1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96%和27.17%;整齐度指数符合B-6模型,为受2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等效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3.64%。上半部平均长度主基因遗传率最高,说明该性状在后代遗传中受环境影响较小,遗传较稳定,可以在低世代直接进行选择;而马克隆值主基因遗传率低于10%,说明该性状在后代中...  相似文献   

10.
对棕色棉与白色陆地棉杂交和回交,用白度仪测定P1(母本)、P2(父本)、F1、F2、B母、B父纤维色泽的白度值。通过对其纤维色泽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棕色陆地棉的纤维色泽基因受不完全显性的主效基因控制,还受加性微效基因调节,符合盖钧镒提出的质量-数量性状遗传模型。棕色纤维白度值与衣分、单株皮棉产量等产量性状正相关;与纤维长度、整齐度、比强度、马克隆值等品质性状正相关,只与伸长率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甘蓝型油菜(B.napus L.)的起源以及5个品种群体自交亲和性变异的分布及其遗传趋势的分析,认为在自交亲和性变异较大的群体中是能够选育出遗传性稳定的自交不亲和系的,并推测在甘蓝型油菜中的某一特定品种的自交亲和性是由少数几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其效应可能主要是非加性的,但也不排除一些微效基因的修饰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冬小麦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Griffing方法I,利用 6× 6完全双列杂交 ,对冬小麦 5个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基因效应及遗传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①品种的GCA效应与其产量性状高度相关 ,SCA效应与F1的产量表现高度相关。②株高、单株成穗的遗传受基因加性、非加性和母体效应的共同作用 ,以加性效应占优势 ;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的遗传决定于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 ;而穗粒数的遗传纯由加性效应控制。③株高和千粒重的遗传方差中 ,加性方差所占比例分别为 85.75%和 6 7.72 % ,其遗传决定度也较高 ,分别达 76 .4 5%和 6 9.31% ;而单株成穗和单株产量的遗传受显性基因作用较大 ,其狭义遗传力分别只有 33.0 4 %和 10 .71%。  相似文献   

13.
二系杂交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麦2个环境敏感型雄性不育系和23个恢复系间的产量相关性状的配合力研究表明:二系杂交小麦产量优势主要取决于单位面积穗数优势,穗粒数的负效应显著;穗数的遗传受加性效应控制;粒重的遗传受加性和非加性共同作用,但以加性效应为主;穗粒数的遗传表达较为复杂,与雄性不育性状的恢复能力有关;产量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提出了大幅度提高二系杂交小麦产量构成中穗粒数的超亲优势,是超高产二系杂交小麦组合选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稻瘟病抗性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课题于1986年在稻瘟病生理小种和抗性测定的基础上,选用89个水稻品种与广谱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杂交,在温室内用我国和日本的多个菌株对85个组合288套F2系统及13个组合52套F3系统进行了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除少数陆稻品种对所测试菌株的抗性受3对基因控制外,其余品种对所测试菌株的抗性分别受1对或2对显性基因控制。且在2对以上基因控制情况中,还存在着基因问的互补、重叠、抑制、上位作用;同时对7个组合进行了单基因鉴定。本研究对稻瘟病抗性遗传规律进行了一些探讨,这对选育抗病品种、品种合理布局、制定防治措施和筛选1套单基因鉴别品种均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对新育成的红菜薹胞质雄性不育系Eru-3、Eru-5和16个父本材料配制的32个杂交组合进行主要矿质元素Ca、Mg、Fe、Zn的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雄性不育系Eru-5和父本D、E、F和H的一般配合力较高,是提高杂种一代矿质元素含量的理想亲本;组合Eru-5×G、Eru-5×H和Eru-3×L具有较好的特殊配合力效应,是矿质营养价值较高的优良杂交组合。遗传力分析表明:Ca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Mg、Zn的遗传由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效应共同控制,Fe主要由非加性基因效应控制。  相似文献   

16.
生态雄性不育小麦的育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考察生态雄性不育小麦ES-10与6个不同生态类型的小麦品种(系)及其杂交后代F1,F2,BCF1的育性变化规律,了ES-10育性转换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ES-10的雄性育性遗传受细胞核基因控制,与细胞质基因无关,其育性2表现出明显的数量遗传特征,为数量性状遗传,雄性育性受一组对环境条件敏感的微效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开展水稻耐低磷种质资源的遗传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遗传基础。[方法]对1个耐低磷水稻基因型和1个低磷敏感基因型,以及它们的正反交F1、RF1及F2后代的根系性状的遗传基础进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F1代的耐低磷性向高值亲本99112偏斜,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正反交F1代的表型值几乎没有差异,可以推断为细胞核遗传。F2表现为连续变异性状,即数量性状。[结论]主根长符合E-1模型(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模型),主基因遗传力为62.47%,多基因的遗传力为20.49%;而根干重与根冠比这二个性状符合D-0(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38.73%和59.80%,而多基因的遗传力分别为27.56%和35.60%。  相似文献   

18.
对黄土沟壑区旱地条件下"龙王帽"、"白玉扁"的不同花型数量分布及遗传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龙王帽"的有效花比例高达91.8,具有较大的丰产潜力,宜作为旱地主栽品种;"白玉扁"有效花比例仅为41.2,雌蕊败育率较高,丰产潜力小,仅宜作为授粉品种;花型主要受遗传因素控制(遗传力高达0.99),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用对南方根结线虫具有稳定抗性的辣椒材料09C649与感病材料09C108杂交并构建F2分离群体,遗传分析表明,09C649中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将其暂命名为Me8。用236对SSR标记、1对SCAR标记、1对SSCP标记、8对EST-SSR标记及2对COSII标记对Me8进行基因定位。该基因被定位在辣椒第9号染色体上,与其距离最近的4个标记SSCPB322、COS710、SCAR315和COS970,分别与该基因相距0、0.1、1.3和3.3cM。抗南方根结线虫基因N、Me1、Me3及Me7也都位于这一染色体区域,因此这4个分子标记可运用于对目前已发现的所有抗南方根结线虫基因的辅助选择中。用标记SCAR315对37份辣椒材料进行辅助选择,结果表明标记鉴定结果与抗性鉴定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以2个组合的DH群体,应用Choo和 Reibergs提出的模型及公式,研究了粒宽在寒地水稻在DH群体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水稻粒宽的遗传变异分为两种遗传模式,第一种遗传模式为主效基因加微效多基因混合数量遗传;无主效基因互作。第二种遗传模式为多个主效基因加微效多基因混合数量遗传,主效基因间存在互作,为互补作用;粒宽在DH群体的遗传力为0.61;控制粒宽的基因为7.8-12.3对、平均9.9对。因此,在寒地花培品质育种中有目的对粒宽进行低世代严格选择,对提高粒重及选育适宜粒型的优异种质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