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沿海池塘健康养殖刺参,池塘水环境的控制技术非常重要。池塘水环境的控制包括水层环境和底栖环境,控制的主要内容为盐度、溶氧和底栖硅藻等饵料生物的生长。如果池水清新,参礁能够得到阳光,底栖硅藻可以光合作用,在生长自身的同时放出氧气,这在春、秋季节很有利于海参生长。但有时池塘浮游植物多,透明度只有50cm左右,参礁几乎不见光线,这时氧气主要靠浮游植物制造,浮游植物制造的氧气主要在水的中上层,  相似文献   

2.
海参已成为大连地区乃至北方地区的主要养殖品种。近年来海参池塘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型藻类繁殖、快速死亡对水质、底质的破坏,使海参生长受到影响。水位的高低直接影响透明度,进而影响池塘底栖硅藻的繁殖。对于池塘养参是水深还是水浅好,养殖户一直众说纷纭。认为养殖海参水深好的理由是: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辽东湾海水生态养殖池塘仿刺参的食性特征,分别于2016年3月、5月、7月、9月、12月采集池塘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颗粒有机物、底栖硅藻、表层底泥和仿刺参,并检测所有样品的δ13C和δ15N值。运用IsoSource线性混合模型计算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颗粒有机物、底栖硅藻、表层底泥对仿刺参的饵料贡献率。试验结果显示,底栖硅藻对仿刺参的平均饵料贡献率周年变化为78.5%~85.7%,颗粒有机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表层底泥对仿刺参的贡献率分别为2.1%~5.1%、2.2%~5.6%、2.3%~7.7%、3.6%~7.9%。底栖硅藻对消化管内含物δ13C值的贡献率为25.8%~74.5%、颗粒有机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表层底泥对消化管内含物δ13C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9%~15.3%、4.0%~18.3%、4.2%~19.4%、5.6%~22.2%。试验结果表明,在不投饵、缺乏底栖大型藻类的生态养殖池塘中,底栖硅藻是仿刺参主要的食物来源,仿刺参也摄食表层底泥、沉降后颗粒有机物和浮游动植物。研究结果可为海水池塘仿刺参的生态健康养殖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姜卓 《内陆水产》2014,(8):65-65
近年来,养殖海区污染、换水条件差及养殖者用药习惯不当等因素,造成养殖池塘水质不良,严重影响了刺参的快速生长,甚至有时造成刺参大量死亡。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生产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处理不良水质。1浑浊水的发生与调控【产生原因】1水体生物过多,如金藻、钩虾等大量繁殖;2底质不好,有机物漂浮;3外海水源浑浊。【危害】水色浑浊,透明度长时间较低,底栖硅藻生长受抑制,严重时剌参不下滩活动,影响刺参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5.
赵广苗 《齐鲁渔业》2006,23(5):29-30
目前刺参是我国海参中唯一的养殖对象,通常说的海参养殖即是指刺参养殖。近几年,各地纷纷改造池塘进行海参养殖,但是,由于海参生长对环境的要求和对养殖技术的要求不是很高,所以,一些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对水质的调控、投喂饵料的质量、日常管理等缺乏科学方法,导致海参养殖成活率低,生长速度慢,甚至出现病害,既影响了海参的质量又降低了养殖效益。针对这一情况,从2003~2005年我们在青岛市城阳区红岛街道进行了刺参池塘健康养殖技术试验,旨在探讨刺参池塘健康养殖的技术措施,规范刺参养殖业,为社会提供健康、无污染的海参产品。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参贝混养的生态养殖模式,研究了海湾扇贝在池塘中与刺参混养,对养殖环境的影响。通过参贝混养与海参单养池的比较研究表明:参贝混养池的水质指标:氨态氮、亚硝酸盐等明显低于海参单养池;扇贝的滤食作用改善了水的透明度,参贝混养池明显高于海参单养池。参贝混养池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优于单养池,海参喜食的底栖硅藻的生物量较多;浮游动物的种类较少,规格也较小。为池塘参贝生态养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固定化培养底栖硅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产底栖硅藻是匍匐型贝类鲍、蝾螺和埋栖型贝类缢蛏、泥蚶以及底栖动物海参、海胆等名贵水产动物苗种的重要饵料。在鲍鱼育苗中,体长5mm以下的稚鲍以及海参育苗中,体长2mm以下的稚参都以底栖硅藻为主要饵料。底栖硅藻培养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到这些水产动物的苗种生产的成败。在底栖硅藻的大量培养中,光照、温度、盐度、酸碱度等环境因素和N、P、Fe、Si等营养元素及许多植物激素都能影响底栖硅藻的生长。而且底栖硅藻营底栖生活,不像浮游微藻那样能立体地利用水体,不像浮游微藻那样在悬浮状态可以高效率利用营养物质,他们的生长受到了营…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采用蓝网、白纱、绿纱、编布、瓦片、石头制成的各种人工参礁对刺参池塘生态系统中底栖藻类种类组成及生物量、底层溶氧和营养盐等生态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颜色较深的蓝网与绿纱附着底栖藻类的生物量较大;水深小于150cm时附着生物量较大;小型底栖藻类在编布、瓦片上的生物量较大;大型底栖硅藻在蓝网、绿纱、白纱等有孔网片上的生物量较大。NO3--N远远大于NH4+-N并与底栖藻类生物量的相关系数极小;而底层NH4+-N与底栖藻类生物量的相关系数较大,为0.7176;PO43--P与底栖藻类生物量的相关系数介于二者之间。人工参礁的材料、设置方式与水深是刺参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关键技术和条件,并具有显著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濒临河口型海湾的山东莱阳市,大力发展刺参养殖,经过几年的刺参池塘养殖试验,对刺参池塘的建造、附着基的选择与投放、苗种的选择和投放、养成期间的水环境控制、养殖池饵料培养及饵料投喂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有效克服了汛期海水盐度下降、池塘水温偏高等不利条件,初步掌握了河口型海湾刺参池塘养殖的主要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海参养殖快速发展,夏季高温时影响海参生长因素较多,主要有水体水质、水体肥度、含氧量、透明度等,高温时也易产生疾病。本文针对具体影响刺参生长的相关原因进行了论述,为刺参养殖业提供一定的参考,探讨了海参池塘养殖如何顺利渡过高温期,减少养殖户损失。  相似文献   

11.
参苗是刺参养殖的物质基础,科学放养是剌参池塘养殖的关键措施,由于刺参养殖起步晚,但发展却很迅速,一些养殖户并不完全懂得如何科学放养,致使放养成活率低、或病害经常发生,现介绍参苗放养应注意的几点事项,供参考。一、注意选址养参池所在海区水质要清新,附近无大量淡水及其他污染物流入,水体盐度常年在26以上,潮流畅通,饵料生物特别是底栖硅藻丰富。池子以泥池沙底为好,面积10~50亩为宜,池深应在2米以上,池底淤泥要少,排灌水要方便,最好能自然纳水,这样可加大换水量,既节约动力,又利于海参生长。二、注意放养时间刺参放养,有春季和秋季…  相似文献   

12.
海参养殖模式及要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参属棘皮动物,名列海味八珍之首,营养丰富。近几年,人们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养殖方式进行海参养殖都取得成功,现将其方式及要点作一简单介绍。 一、虾地养殖要点 1.利用现有虾池,投放石头、瓦片、旧轮胎等人工参礁,供海参栖息。 2.幼参投放密度为体长5cm左右(体重 50g/头)每亩投苗 3000头-5000头。 3.饵料以投放的参礁上附着的底栖硅藻、有机碎屑等为主,同时投  相似文献   

13.
滨海池塘筑礁养殖海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地处黄河三角洲,海岸线长254.37 km,滩涂面积97万亩,-10 m等深线面积约350万亩,现已开发滩涂面积28万亩。由于对虾等水产品病害严重,大部分池塘闲置。为此,2004年我们与海星公司合作进行池塘筑礁养殖海参试验,获得了较好的试验结果。1材料和方法1.1池塘建造与改造池址选择:选择离海区较近,交通、电力和进排水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饵料生物丰富,尤其是底栖硅藻数量充足,且水质盐度稳定的滩涂建设海参池塘。盐度范围25~35,最适盐度为27~32;pH值在7.8~8.7之间,溶解氧5 mg/L以上,氨态氮0.1 mg/L以下。池塘结构:池塘面积大…  相似文献   

14.
健康养殖即生态养殖,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必须保持良好的水体环境,避免与减少病原体的侵入与环境污染,提倡科学合理的综合养殖,走病害综合防治之路。一、水质调控1.池塘水色的调控水色主要是浮游植物单细胞藻类色泽在虾池中的反映,浮游植物是稳定虾池生态环境的核心。养殖南美白对虾理想的水色是由绿藻或硅藻所形成的黄绿色或黄褐色,这些绿藻或硅藻是池塘微生态环境中一种良性生物群落,对水质起到净化作用。目前最常规的方法是在池水中按比例施放氮肥和磷肥,如瘦水池塘早期施放有机肥,追肥量视池塘水质透明度、pH值、水色等灵活…  相似文献   

15.
参属温带海洋生物,喜营岩礁底栖浅海生活,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海北部和渤海海域,黄海南部海域多为泥沙,刺参难以生存。本课题通过引进大连科洋公司刺参苗种,进行试验性研究,在池塘深度、池底设施、温度盐度、饵料利用等方面,与山东、辽宁等北部区域的传统养殖方式相比,作了相应的探索和改进,适宜于南黄海底质特征下的刺参养殖生长,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刺参属棘皮动物门,海参纲,刺参科,主要分布在辽宁、山东、河北等地沿海,适宜生活在水质澄清,潮流通畅,饵料生物丰富的海区,是海产“八珍”之一。现将刺参池塘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一、池塘建造1.水源及水质要求水源要求充足、清新肥沃、无污染,尤其不能含有油类污染,并严禁淡水排入海参养殖池塘。池水水质要求盐度常年稳定,盐度范围28‰~33‰,pH值7.8~8.7,溶解氧5mg/L以上,有机物耗氧量1.4mg/L~2.3mg/L,氨态氮0.1mg/L以下,硫化氢未经检出。2.池塘结构面积一般为20亩~40亩,以长方形、南北走向为好,并在池塘的南北两端各设置1个进排水闸门,池水…  相似文献   

17.
霍录广  周凯  白梅 《水产养殖》2021,(2):48-49,51
刺参(Apostiehopus japonicus),又名仿刺参,隶属于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参纲(Holothur-oidea)、仿刺参属(Apostichopus),因营养和经济价值高,已成为北方海水养殖的主要种类之一。刺参为底栖生物,以底栖藻类、微生物菌团为食,底栖藻类的丰度决定着刺参的生长速度。在刺参养殖过程中,刺参要求水体清瘦,清瘦的水环镜会导致水体中水生植物如刚毛藻、基枝藻、硬毛藻和浒苔(后面简称海草)等大量滋生,严重影响刺参的生长,如何控制养殖环境中这些水生植物的过多生长,已成为海参养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刺参稚参营附着生活后,以附着基上的底栖硅藻和其他有机碎屑为饵料,这就需要在附着基上预先培养底栖硅藻。底栖硅藻的预先培养需在采苗前的15~20天进行,操作比较麻烦,并占用大量的空间,后期还需对底栖硅藻进行补充,生产上有较大的难度。在刺参人工育苗过程中,浮游单胞藻饵料需提前培养,往往出现生产过剩现象。特别是刺参幼体附着变态为稚参后,浮游单胞藻饵料的使用量明显减少,饵料室会剩余大量的单胞藻饵料,放弃不用则造成很大的浪费。  相似文献   

19.
刺参池塘水质管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刺参增养殖的实践,介绍一下刺参池塘养殖中水质管理的主要技术措施。一、池塘清整经累年养殖后,池底和参礁上沉积了大量残饵、粪便、污泥、腐烂的海草以及动物尸体等杂物,其上滋生了大量的有害微生物,易败坏池水环境,故一般养殖2~3年就要彻底清整一次。池塘清整多在春季进行,也有的在秋末池内刺参捕完后清整,方法如下:1.清淤排干池水、捡净刺参,将参礁移出或用高压水泵冲净,清除池底淤泥和敌害生物。但不能把池底挖得低于海水低潮线,否则不利于池底水体交换,必要时回添新沙,然后曝晒一周以上。清理完的池塘要求进排水方便,…  相似文献   

20.
虾蟹类养殖中饵料生物的培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虾蟹类是以底栖动物为饵料的,所以在池塘内培育天然的动、植物是幼蟹、幼虾最理想的优良饵料,可促进虾、蟹的早期生长,增强虾、蟹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同时也是充分利用池塘生产力,降低养虾成本,养殖大规格虾的一个有效的措施。许多生产实践证明,重视饵料生物培养可降低投饵系数,提高经济效益。一、池塘中的饵料生物广义来说,池塘中的底栖小动物及硅藻都是虾、蟹的饵料,包括原生动物、甲壳类、圆虫类、昆虫类、软体动物和底栖硅藻等。在虾、蟹胃内经常见到的饵料生物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