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南方稻区冷浸田概况,包括分布、形成、特点、判定方法及利用现状。针对南方稻区冷浸田面积较大、利用率低的现状,进行了冷浸田开发利用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冷浸田厢沟凼式“稻+鳖+鲤”模式效益达88 586元/hm2,产投比2.062,远高于冷浸田单种稻模式(效益1 969元/hm2,产投比1.138),也高于普通田厢沟凼式“稻+鳖+鲤”模式(效益64 860元/hm2,产投比1.761)。在试验基础上,总结了冷浸田综合种养开发利用技术要点:冷浸田厢沟凼式立体结构改造、耕作与施肥技术改良、“稻+鳖+鲤”综合种养。冷浸田综合种养开发利用对提高冷浸田利用率、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试验比较了不同麻鸭放养数量(0、75、150、225、300、375只/hm2)对稻鳖田杂草发生、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麻鸭放养数量的增加,稻鳖田各生育时期的杂草数量和总干物质量均逐步减少,以放养数量为375只/hm2处理的除草效果最好;水稻产量随着麻鸭放养数量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以放养数量为225只/hm2时最高,同时该处理还改善了稻米食味品质。综合杂草防治效果、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表现,“稻-鳖-鸭”立体种养模式中麻鸭放养数量以225只/hm2为宜。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农业正面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剧、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难度越来越大等问题,稻田综合种养是推动现代农业绿色高效生态发展的重要生产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在国家的助力下迅速发展,但目前综合种养技术相对粗放,各地区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尤其是在稻渔(禽)共生模式下水产(禽)动物的规格和放养密度方面缺乏相关的标准,这严重制约了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提档升级与提质增效。本文阐述了目前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现状,探讨了稻渔(禽)共生模式下不同水产(禽)动物放养密度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今后稻渔(禽)共生的发展方向,为提高稻渔(禽)共生模式的综合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稻渔综合种养(稻田养鱼)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2012年以来发展极为迅速,为现代农业的绿色高效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本文概述了稻渔综合种养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成效,分析了当前稻渔综合种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稻渔综合种养需要深入研究的技术趋势,为稻渔综合种养的绿色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完善滨海稻区水稻机械旱直播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保证产量米质同时尽量降低农业成本、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经济效益,为直播稻未来在滨海稻区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对比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播种量对滨海稻区水稻机械旱直播产量、米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探索滨海稻区水稻机械旱直播最佳播种量。结果表明,播种量为97.5 kg/hm2机械旱直播产量最高,加工品质较好,但稻米营养品质及食味值略低于播种量为120 kg/hm2;水稻机械旱直播比机插秧分别减产2.13 t/hm2、1.76 t/hm2、2.05 t/hm2,但效益比机插秧分别增加了0.144万元/hm2、0.218万元/hm2、0.118万元/hm2,处理2比处理1、3分别增加0.074万元/hm2、0.100万元/hm2。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江苏“水稻-小龙虾”综合种养稻田杂草群落结构和农户杂草防控措施现状,对灌南、盐都、盱眙、高邮、广陵、溧阳、常熟等7个地方12个稻虾综合种养基地开展田间调查和农户访谈。结果表明,在120块稻虾田内共记录到25种杂草;稻虾轮作田禾本科杂草和千金子的优势度显著高于稻虾共生田。稻虾轮作稻田杂草以稗属杂草、杂草稻、千金子、李氏禾、异型莎草、水苋菜属杂草、鸭舌草为主;稻虾共生稻田杂草以杂草稻、稗属杂草、千金子、异型莎草为主。除有机栽培模式外,稻虾轮作稻田控草方式为“土壤处理+茎叶处理+人工拔除”,稻田杂草防控总用药和人工成本平均1 863.75元/hm2。稻虾共生稻田控草技术主要为“水层控草+龙虾控草+人工拔除”,部分稻田使用丙草胺、苄嘧磺隆等土壤处理除草剂,稻田杂草防控总成本平均907.50元/hm2。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橡胶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以更好地了解橡胶林在区域生态系统中的碳汇作用,研究了西双版纳地区成龄橡胶林及另外2种主要类型人工林——澳洲坚果林和茶园的生物量与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采用完全收获法采集平均标准木全株,划取样方采集土壤、林下植被和枯落物,并对所有样品进行实际称重和含碳量测定,进而计算生物量和碳储量。结果表明:橡胶林的总生物量为(289.18±15.15)t/hm2,其中林木生物量占比97.06%;橡胶林的总碳储量为(285.02±15.12)t/hm2,其中土壤碳储量占比54.18%、林木碳储量占比45.30%。橡胶林的总生物量远高于茶园[(56.82±12.10)t/hm2]和澳洲坚果林[(44.46±3.83)t/hm2],但三者生物量分配特征相同,均是林木生物量占绝大部分而枯落物和林下植被占比很小;橡胶林的总碳储量也远高于澳洲坚果林[(162.70±3.83)t/hm2]和茶园[(112.03±8.52)t/hm2],且三者都是土壤碳储量占比最大、林木碳储量其次,但澳洲坚果林和茶园都是土壤碳储量的占比(88.18%和77.64%)远高于林木碳储量的占比(10.76%和21.70%)。尽管橡胶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与热带雨林(生物量约420 t/hm2,碳储量约310 t/hm2)相比低很多,但比其他类型人工林高,而橡胶林复合种植模式可进一步显著提高林分生物量的积累和储碳固碳能力,提升橡胶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碳汇功能。本研究为评估橡胶树种植对区域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滨海稻区水稻机械旱直播控缓释基肥与播种量配置最佳方案,并且保证米质同时尽量降低农业成本、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生态效益,为直播稻未来在滨海稻区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对比试验方法,研究了控缓释基肥与播种量配施对滨海稻区水稻机械旱直播米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米营养品质及食味值较好的依次为810 kg/hm2的控缓释基肥与195 kg/hm2的播种量配置、675 kg/hm2的控缓释基肥与195 kg/hm2的播种量配置;稻米蒸煮品质综合较好的依次为810 kg/hm2的控缓释基肥与195 kg/hm2的播种量配置、675 kg/hm2的控缓释基肥与105 kg/hm2的播种量配置;稻米加工品质与外观品质较好为540 kg/hm2控缓释基肥与195 kg/hm2播种量配置。综上,合理的控缓释基肥与播种量配置能够满足水稻各时期生长发育对肥的需要,同时有效调...  相似文献   

9.
水稻直播是一种轻简高效栽培模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粤西直播稻区开展大田试验,探究不同施肥方式(习惯法和“三控”法)和播种量(2.0、3.5、5.0、6.5、8.0和10.0 kg/667 m2)对直播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法施肥相比,采用“三控”法施肥的水稻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分别降低20.1%和5.1%,但每穗颖花数增加31.6%,稻谷产量增加11.3%。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水稻有效穗数从304万/ hm2增加到464万/hm2,每穗颖花数从112.09个降低到81.90个;稻谷产量以播种量为3.5 kg/667 m2的处理最高,达6.66 t/hm2。综上所述,华南直播稻生产应选择每穗颖花数多、收获指数高且千粒重大的品种,播种量3.5 kg/667 m2,采用“三控”法施肥。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设置不同稻作模式(水稻单作、稻虾共作)和氮肥管理(不施氮、常规施氮、减氮)两因素交互试验,研究氮肥管理对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及抗倒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下常规施氮和减氮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为7 539 kg/hm2和7 328 kg/hm2,比水稻单作模式降低29.4%~32.3%,这主要是由于试验当年水稻移栽后连续降雨导致缓苗不利所致,也与深水淹灌下水稻有效穂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有关。相比水稻单作,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茎秆的株高、穂颈高、重心高、弯曲力矩和倒伏指数平均增加12.9%、17.9%、8.0%、20.9%和33.5%,第2节间茎壁厚、抗折力和折断弯矩平均降低38.7%、16.8%和16.6%。在稻虾共作模式中,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减氮处理仅减产2.9%,水稻茎秆抗折力增加13.5%、倒伏指数降低1.8%。相关分析表明,茎壁厚度与倒伏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株高和弯曲力矩与抗折力呈显著负相关(p<0.05)。稻虾共作模式可保证水稻稳产,氮肥减施有助于提高该模式下水稻抗倒伏能力,降低倒伏风险。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探讨单粒精播花生生理性状和产量性状对密度和氮肥的响应。选择山东省烟台市招远鲁东丘陵地,作物两年三熟。2018和2019年,以出口大花生品种花育22为试验材料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了3个种植密度(12万、20万、28万株/hm2,分别表示为D1、D2和D3)和4个施氮量(0、50、115、180 kg/hm2,分别表示为N0、N50、N115、N180),于不同生育时期调查分析花生SPAD值、植株和产量性状。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均显著影响花生叶绿素含量、干物质量、植株性状和产量性状,且两者互作效应显著。在D2密度条件下,花生荚果产量较D1密度和D3密度分别高24.31%~45.04%和10.57%~15.13%,成熟期叶绿素含量分别高3.70%~27.82%和6.10%~18.94%,成熟期干物质量分别高7.31%~32.34%和10.65%~34.59%,且差异性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在D2密度下,施氮量在50~180 kg/hm2范围内,花生荚果产量、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量均显著高于无氮处理,各施氮处理表现为N115 > N180 > N50 > N0,以施氮量为115 kg/hm2时花生荚果产量最大,较N50和N180处理分别提高了6.83%和3.90%,叶绿素含量、干物质量和植株性状也协同提高。综合考虑生理性状、产量性状等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单粒精播花生栽培在低密度12万株/hm2下,花生主要产量性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种植密度为20万株/hm2,施氮量为115 kg/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为陕南地区科学施肥提供依据,于2019-2020年进行了田间试验,以明确该地区甘蓝型冬油菜绿色高效生产的氮肥适宜用量。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选用当地栽培的早熟品种大地199和常规熟期品种秦优28,副处理是5种施氮量(N0、N90、N180、N270、N360)。结果发现:常规熟期品种秦优28在越冬期的氮素营养状况强于早熟品种大地199,收获时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累积量也均高于后者。线性+平台模型分析发现,常规熟期品种秦优28和早熟品种大地199达到最大产量的氮肥投入阈值分别是188.9 kg/hm2和238.1 kg/hm2,获得最高产量分别是3774.4 kg/hm2和3678.2 kg/hm2。此外,两种不同熟期的品种产油量均在氮肥投入量为180 kg/hm2时达到最大,分别为1823.4 kg/hm2和1735.1 kg/hm2,且两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油菜籽粒中硫苷含量有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在两种施氮条件下,含量均小于国标规定的45.00 μmol/g。对于早熟品种大地199和常规成熟品种秦优28来说,当理论上施氮量分别不超过183.6 kg/hm2和188.5 kg/hm2时,与播前土壤根层持有的硝态氮储量(65.4 kg/hm2)相比,油菜收获后的土壤根层(0~100 cm)硝态氮储量没有额外的累积。而土壤非根层(100~200 cm)如果没有硝态氮的额外累积,两个品种要求的施氮量分别不超过263.5 kg/hm2(秦优28)和379.7 kg/hm2(大地199)。综上,在陕南地区综合考虑品种、产量、产油量、品质和土壤剖面中残留硝态氮储量等因素,该地区冬油菜绿色高效生产的氮肥适宜用量为180 kg/hm2。  相似文献   

13.
药用植物菘蓝的特定染色体附加到甘蓝型油菜所产生的附加系表现一定的抗病毒活性,但尚无营养成分、菜薹和菜籽产量、综合效益方面的研究。本研究以抗病毒油菜菘油1号为父本,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川A-3为母本选育出菘油2号,并对其进行油蔬两用产量、农艺性状、菜薹营养、种子品质、综合效益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菘蓝染色体特异标记的植株占48.56%,其菜薹营养丰富,维生素C和锌含量明显高于西兰花1-1-5、白花菜rB-112、红菜薹Q10005、初冬牛心甘蓝和萝卜CP4,氨基酸、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白花菜rB-112、红菜薹Q10005、初冬牛心甘蓝和萝卜CP4,与西兰花1-1-5相当。从播种到始摘薹的天数平均为117 d,菜薹产量为16 908.8 kg/hm2,较摘薹对照增产75.1%。与单纯收籽栽培相比,摘薹后末花期延迟6~10 d,株高、全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含油量都显著降低,其末花期理论生物量平均124.3 t/hm2,收获油菜籽1127.3 kg/hm2,较摘薹对照增产16.4%,较单纯收油菜籽栽培减产42.3%,油蔬两用栽培平均综合效益108 892.4元/hm2,比单纯收油菜籽栽培新增效益92 920.4 元/hm2。菘油2号油蔬两用栽培对增进人类健康和油菜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巨大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4.
美香占2号具有优异的食味品质,是目前唯一连续三届获得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的籼稻品种。先后通过了广东省和云南省品种审定,及江西、广西、海南、湖南、陕西和四川省引种许可。调查数据显示,农户种植美香占2号的经济效益普遍高于其他杂交稻和常规稻品种。为加快美香占2号的推广应用,育种单位联合种子企业和米业企业,构建了从水稻种子生产到稻米加工全产业链协同推广网络,形成了品种推广与品牌创建有机结合的产业化推广新模式,推动了美香占2号在生产上的大规模应用,截止2020年美香占2号推广面积超过140万hm2。  相似文献   

15.
作物产量与群体结构密切相关。为合理配置群体结构,提高油莎豆光能利用率并最终提高产量,研究不同群体结构对油莎豆块茎生长阶段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进一步挖掘黑龙江省中西部地区油莎豆产量潜能。2018年以黑油莎2号为材料,采用三因素大田裂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种植密度,分别为90 000株/hm2(A1)、110 000株/hm2(A2)、130 000株/hm2(A3);裂区为种植方式,分别为110 cm垄上三行(小行距30 cm)(B1),65 cm垄上双行(小行距20 cm)(B2),45 cm垄上单行(B3);裂裂区为留苗方式,分别为矩形留苗(C1),三角留苗(C2),共18种处理,3次重复。通过测定群体光合速率(CAP)、叶绿素a+b(Chla+b)含量及荧光参数(Fv/Fm和qP),研究不同处理对油莎豆块茎生长阶段群体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油莎豆块茎形成期,群体光合速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3种密度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块茎增长期和成熟期,群体光合速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油莎豆块茎形成后0 d,冠层和下部叶片叶绿素a+b含量、最大光能转化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呈逐渐增加趋势;块茎形成后25~75 d,冠层和下部叶片叶绿素a+b含量、最大光能转化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呈先增后降趋势。相同密度和留苗方式条件下,群体光合速率、叶绿素a+b含量、Fv/Fm及qP所测指标表现为种植方式B2最大,较B1、B3差异均显著(P<0.05);相同密度和种植方式下,上述所测指标表现为留苗方式C2更大,较C1差异显著(P<0.05)。A2B1C2处理产量达到7520.45 kg/hm2,在所有处理中最高。合理的种植密度是提高油莎豆产量的关键。适宜密度下,合理的宽窄行配置和三角留苗方式可有效改善群体结构,提高群体光合速率,增加叶绿素a+b含量,提高最大光能转化率Fv/Fm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是实现植株个体与群体相互协调并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王才林 《中国稻米》2022,28(5):82-91
江苏是我国水稻主产省之一,水稻常年种植面积220万hm2左右,总产1 950万t左右,单产近9.0 t/hm2,在保障江苏乃至全国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长期以来,江苏省的水稻育种一直以高产为主要目标,进入21世纪以后,优质成为江苏水稻育种的首要目标。本文综述了江苏省水稻优质育种的背景、食味品质改良的途径和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培育的进展,剖析了江苏省优良食味粳稻育种的启示及今后江苏省水稻食味品质改良与优质育种发展的方向,以期为广大水稻育种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餐厨废弃物作堆肥应用于水稻生产过程中的适宜性,设置3组餐厨堆肥用量梯度(15.00 t/hm2、30.00 t/hm2和45.00 t/hm2),并以当地常用的复合肥(0.38 t/hm2)及鸡粪堆肥(13.49 t/hm2)作为施肥对照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对不同处理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土壤安全性以及经济效益等指标进行测定评价。结果表明,餐厨堆肥处理的水稻产量高于化肥处理,并有效改善了稻米品质;餐厨堆肥处理显著提升了土壤中有机质及速效钾含量,且土壤重金属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上限值,属于安全范围;施用15 t/hm2餐厨堆肥处理能够为水稻生产带来正向的经济效益。结果可为餐厨废弃物堆肥化利用提供技术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绿色高效的生态循环农业方式,近年因其模式多元、多产融合和收益显著而得以大面积快速推广应用。本文阐述了江苏省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该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而基于高质量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在投放相同数量河蟹的基础上设置了“6比空”“12比空”和“18比空”3种水稻栽植方式,通过综合分析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和河蟹产量等数据,明确适宜稻蟹生态种养模式下机械化操作的最优水稻栽植方式。结果表明,与普通稻蟹种养模式下的水稻产量相比,比空栽植方式通过边行效应增加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补充了一部分由于空行引起的水稻产量缺失,同时降低了稻米蛋白质含量,提高了整精米率和河蟹的回捕率。综合水稻和河蟹收入,以“12比空”栽植模式的产投比最高,达到2.83,比水稻单一种植模式增收13 575元/hm2,比普通稻蟹种养模式增收3 120元/hm2,是稻蟹生态种养经济效益较优的水稻栽植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