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学   9篇
  4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交晚稻不同熟期组合增产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具有明显的增产优势,在水稻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杂交晚稻,产量高、米质佳、经济效益好,深受广大农民欢迎。但是,由于栽培措施不当,目前杂交晚稻(以下简晚杂)单产悬殊很大,影响了其增产潜力的发挥。为此,我们于1988~1989年在江西省不同地区进行了调查,以明确不同熟期杂交组合、不同种植地区以及不同生产水平下进一步提高单产的主攻方向,为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的拟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杂交早稻吸氮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在不同施氮水平下,杂交早稻吸氮特性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早稻威优49亩产500千克左右,植株每亩总吸氮量平均为9.78千克,其中土壤供氮量占52.45%。杂交早稻一生中前期吸氮量占50.72%,中期占31.08%,后期占18.30%,以中期施氮对叶片含氮率影响最大。在高氮水平下,中期施氮导致茎鞘醣含量急剧下降。抽穗前植株吸氮量与每亩发育颖花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但结实率受每朵颖花占有抽穗前醣量的影响。最适 LAI 为6.5~7.5。  相似文献   
3.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生物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一项高产稳产、省肥省药、节本增效的施肥新技术,其主要生物学基础是:(1)氮肥利用率与总施氮量、基蘖肥施氮量呈显著负相关,穗粒肥的氮肥利用率高于基肥,后者又高于分蘖肥,因此应控制总施氮量和基蘖肥施氮量,实行氮肥后移;(2)分蘖速率由群体已有茎蘖数、叶片含氮量和叶面积指数共同决定,提高成穗率要从控制最高苗数和提高已有分蘖成活率两方而人手,群体成穗率与干物质积累动态密切相关,适当控制幼穗分化前生长速率和提高幼穗分化后生长速率,是提高群体成穗率的重要物质基础;(3)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主要由气候条件和植株群体指标决定,纹枯病病情指数与最高茎蘖数、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而与抽穗期群体透光率呈负相关,为通过群体调控减少纹枯病的发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栽培措施对优质米品种双竹粘米质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和调查表明:双竹粘稻米品质受栽培措施的显著影响。两种施肥法中,分施法的垩白米率显著高于前重法;直链淀粉含量则是分施法低于前重法。基本苗数、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均与垩白米率呈正相关趋势,而与直链淀粉含量呈负相关趋势。千粒重与垩白米率极显著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看来,改善充实条件可降低垩白米率,提高直链淀粉含量。作者提出,栽培措施对米质的影响,可能是通过改变穗粒结构而实现的。控制穗数和粒数、后期养根保叶、提高千粒重,是双竹粘优质稳产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结实期源库活性对稻米垩白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6个垩白差异明显的早籼稻品种为材料,分3期播种,使之在不同温度下灌浆结实。以结实期叶片含N量累积值为源活性指标,以籽粒灌浆有效含水量累积值为库活性指标,研究了稻米垩白度与结实期源库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稻米垩白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结实期源库活性的大小,其决定系数达0.84~0.96;②在不同播期(温度)下,库活性的变化大于源活性;③对稻米垩白度的影响,除浙辐37为源活性大于库活性外,其余5个供试品种均为库活性大于源活性;④稻米垩白度与库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源活性的相关性,垩白较大品种为显著负相关,垩白较小品种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氮肥减量后移对华南双季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氮肥减量和后移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方法】2014 年早季、晚季,设置 不施氮肥(T1)、习惯施肥法(对照,T2)和 2 个氮肥减量后移处理〔三控施肥法(T3)、氮肥重度后移(T4)〕 共 4 个处理,测定水稻群体动态、物质生产、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等指标。【结果】与 T2 处理相比,早季 T3、 T4 处理稻谷产量分别增加 8.8% 和 12.0%,晚季分别增加 12.7% 和 18.4%。早晚两季,T3、T4 处理总吸氮量、 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肥生产力均较 T2 处理显著提高。T3、T4 处理水稻生长和氮素吸收在穗 分化前比 T2 处理缓慢,此后则大幅加快。T3、T4 处理分蘖成穗率较 T2 处理分别提高 5.5~6.8、18.3~19.4 个百 分点。与 T2 处理相比,抽穗期 T3、T4 处理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 11.5% 和 35.4%,叶片含氮量分别提高 27.7% 和 50.8%;早季库容分别扩大 12.7% 和 19.4%,晚季库容分别扩大 18.3% 和 47.6%。与 T3 处理相比,T4 处理产 量早季、晚季分别增加 3.0% 和 5.0%,分蘖成穗率分别提高 11.5、13.9 个百分点,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和叶片含 氮量分别增加 21.5% 和 18.1%,库容分别扩大 6.0% 和 24.8%,但结实率和千粒质量都下降,氮肥农学利用率分 别提高 8.0% 和 26.0%。【结论】氮肥减量后移使水稻源和库显著扩大,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施氮对水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及其形态和力学机理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目的】研究施氮对水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及其与茎秆形态性状和力学性状的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为水稻抗倒高产栽培调控提供依据。【方法】以常规籼稻银晶软占为材料,设置4个氮水平,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施氮对水稻茎秆基部节间形态和力学性状的影响及其与倒伏指数的关系。【结果】施氮影响水稻茎秆的形态和力学性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株高增加,重心上移,基部节间长度增加,节间充实度下降,抗折力和弹性模量减小,茎秆倒伏指数增加,抗倒伏能力下降。倒伏指数与株高、重心高度及基部节间长度呈正相关,而与基部节间充实度、抗折力及弹性模量呈负相关,且相关系数大多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倒伏指数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结实率和千粒重呈负相关趋势。【结论】株高、重心高度、基部节间长度和基部节间充实度等形态性状,以及弯曲力矩、抗折力等力学性状,是影响水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水稻群体成穗率与干物质积累动态关系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应用两个水稻茎数动态模型(TIL和RGR模型),分析了成穗率与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关系。结果表明:(1)成穗率与最高茎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支持了“降低苗峰是提高成穗率的关键”的结论;(2)最高茎数与穗分化始期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前期干物质积累过快是苗峰过高的原因之一;(3)成穗率与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密切相关。同样的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积累动态不同,其茎数动态相差很大。在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相近的情况下,穗分化以前干物质积累所占的比例越大,成穗率越低。采用一组独立的实测资料进行分析,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由此可见,优化干物质积累动态是提高成穗率,从而实现高产更高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水稻结实期根系活性与稻米垩白形成的相关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垩白不同的籼稻品种为材料,进行了田间试验和盆钵试验。结果表明,垩白不同的品种,其结实期根系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垩白米率、垩白度与结实期根系活性呈负相关。在根系活性指标中,库容根活量与垩白的关系最密切,而根系α 萘胺氧化力、颖花根活量与垩白的相关性较低。在抽穗期施用硝态氮肥,可以明显提高根系活性,减少垩白。抽穗期施用呼吸抑制剂叠氮化钠,导致多垩白品种GD9501的根系活性大幅度下降,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大幅度提高;但少垩白品种青六矮表现相反。不同药剂处理下,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分别与抽穗后10 d的根系活性呈显著(r=-0.8567*)和极显著(r=-0.9211**)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机收再生稻是一种省工节本的水稻高效栽培模式。为探索华南地区低桩机收再生稻高产高效施肥方式,以黄华占和深优9516为材料,设置再生稻促芽肥、促苗肥、穗肥3个施肥因素,每个因素设不施氮和施氮60 kg/hm22个水平,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对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稻米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再生稻产量差异显著。黄华占和深优9516再生稻产量分别为3.68~5.43 t/hm2和2.38~3.97 t/hm2,均以T8处理(促芽肥、促苗肥、穗肥都施用)的产量最高,其次是T4处理(只施用促苗肥和穗肥),而以T5处理(单施促芽肥)最低,T8处理与T4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再生稻产量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库容量和总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促苗肥和穗肥均能显著提高这3个产量相关参数,而促芽肥的作用较小;与常规晚稻生产相比,再生稻生产可节本8 916~10 268元/hm2、增收1 583~5 046元/hm2。在头季稻施用穗粒肥的情况下,华南地区低桩机收再生稻不必施促芽肥,而只要在头季稻收后施用促苗肥和穗肥即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