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十年来,从(广东)省内到省外,从国内到国外,人们一提到工夫茶,总要举潮汕工夫茶(或称潮州工夫茶)为例,对孟臣罐、若琛杯,对“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津津乐道。 潮汕工夫茶被称为广东三宝(1),潮汕地区的品茶习俗被视为工夫茶品饮艺术的代表,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秀出,使后人得以了解中国茶艺的璀灿和中国茶道的精博,有人说:“中国茶道在潮汕”,这话绝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一定道理的。饮茶遍及潮汕城乡各个角落,潮汕人对茶具及品饮程序的讲究是全国少有的。 何谓潮汕工夫茶?我们可以从工夫茶名称的来历、工夫茶品饮程…  相似文献   

2.
潮州工夫茶是广东省潮汕地区一带特有的饮茶习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历史悠久、形式完整、独具特色而闻名。潮州人不可一日无茶,以茶待客更是其礼仪传统,而潮州工夫茶更是融精神、礼节、沏泡手法、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本文从潮州工夫茶的历史演变、茶道的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论述,为潮州工夫茶在文化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在不少茶文章中“工夫茶”、“功夫茶”的说法不尽一致:有的说“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好茶;有的说“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泡饮的技巧;有的说“功夫”是指茶,“工夫”是指冲泡技巧等等。但《辞海》缩印本503、509页“工”与“功”条目虽云两字相通,但又云:工夫:指所费精力和时间;功夫:指技巧。笔者拜访请教了当代乌龙茶泰斗张天福及武夷山的茶农、茶师,并结合当地方言说法,得出以下看法。  相似文献   

4.
蒙族爱饮奶油茶,藏民喜喝酥油茶,广西人嗜吃打油茶……饮茶习惯形形色色,尤数闽南、潮汕、台湾工夫茶最别致、考究。当地人自小就与工夫茶结下不解之缘。有的甚至嗜茶如命,它的味道初喝起来比药汤还苦,但小孩从小普受熏陶,养成吃苦习惯,对一些不怎么苦的药汤反而畏惧,视工夫茶就如药汤一般,因而做父母的常骗小孩说药汤是茶,久而久之,药汤竟然被叫做“茶”。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然而,在闽南、粤东、台湾,人们却把茶叶看成比大米还重要,他们称茶叶为“茶米”还有“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谚语,可见工夫茶在当地人生活中所占的地位有多高了。的确,古往今来工夫茶已进入当地的婚丧喜庆等礼仪中,以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明了越红工夫茶的历史背景和现状,提出了越红工夫茶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初制加工工序的操作方法和技术要求,以规范越红工夫茶加工技术,保持品质特征,稳定产品质量。同时,阐述了对越红工夫茶品牌建设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村民自治研究凸显。研究村民自治必须 立足于乡村社会,宗族文化则是村民自治实施的乡村文化基础。本文以宗族文化浓厚的潮汕地 区作为研究对象,立足潮汕农村社会,探讨宗族文化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为潮汕宗 族文化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良性互动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7.
《农业考古》(1991年第二期《中国茶文化》专刊1)载:《“工夫茶”中有工夫》(彭世奖老师撰文),阅后颇有启迪,今就清代《清稗类钞》所述有关“工夫茶”作一补述。清代年间,闽粤地区民间,嗜饮“工夫茶”者甚众。故精于此“茶道”之人亦多。《清稗类钞·其富翁嗜工夫茶》的一则故事,读来颇有雅兴。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人因过分嗜饮工夫茶,结果好端端的一家、弄得家庭贫苦,沦为“乞丐”。后又以此“道”,又神奇般的重振家业。一句话,从工夫茶而“破家”,继之又以工夫茶而“兴家”的曲折离奇的故事。据载,潮州一富翁平日嗜饮  相似文献   

8.
陈耀铭 《农业考古》2002,(4):131-133
一说到潮汕工夫茶,最扼要十二个字是:茶必武夷,罐必孟臣,杯必若深。“茶必武夷”的说法是因为乌龙茶最初主要生产区在武夷,近百年来安溪铁观音和凤凰单枞等清香型茶叶,已逐……  相似文献   

9.
成帅  刘珊 《安徽农业科学》2014,(28):9834-9837
以青岛中山路历史街区为典型实例,通过分析其历史街区形成的过程,现存建筑特征以及空间形态,从文化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角度探讨了历史街区的多元文化特征,以期为历史街区的遗产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潮汕地区的民俗舞龙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具有农业文化弊端的性别歧视、海洋文化的迷信风俗,具有严格保守的民俗规约性等;潮汕民俗舞龙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乔林烟花火龙、南溪村滚地金龙、普宁横溪龙及龙湖舞龙;潮汕民众参与民俗舞龙具有极高的热情,然而资金、后备人才的匮乏及区域发展极不平衡限制了民众参与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将潮汕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是一项重要、复杂且系统的工程,我们应该推动潮汕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延伸至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融入校园文化之中。本文将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综合合力探讨潮汕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2.
经营特征一直是旅游小企业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已有成果较少探讨古村落景区旅游小企业经营特征的形成因素。通过对皖南古村落旅游小企业的调查,总结归纳旅游小企业的经营特征。研究发现,旅游小企业经营特征的形成是地理区位和历史传统、古村落文化、市场需求、管理机构变迁、旅游发展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论有助于古村落目的地旅游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骆茜  陈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915-4916,4919
利用地理学中的空间结构分析法,从空间分布概况、分布类型以及分布密度对保存完好的岭南传统村落进行分析,从中得出其空间分布状况和分布特征为:岭南传统村落大部分集中在粤中地区,并呈现客家文化圈、广府文化圈和潮汕文化圈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潮汕祠堂文化历史悠久,诸多优良传统在祠堂中得以展现。它是后代人饮水思源、报本反始的孝道表现,是潮汕人民人文内涵的升华与体现。祠堂记录辈辈血亲的纽带,是代代人的寄托,其中也蕴含着积极的意义。但随着年轻一代思想变化及经济快速发展,祠堂文化在慢慢被冲淡。这对潮汕祠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所阻碍,因此我们需要对潮汕祠堂文化有全新的认识,在顺应时代背景下,发挥潮汕祠堂文化的价值,为其传承与发展找到更好的宣传方式和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5.
潮州工夫茶源流论广东潮州韩山师范学院陈香白一、潮州工夫茶艺概说潮州工夫茶艺定式,较早的文字记载是清代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及至民国翁辉东撰《潮州茶经·工夫茶》,则以详尽著称。后之介绍文字,未见有超越其窠臼者。兹特摘要引述如下。1、选茶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饮茶之道,最为讲究的恐怕要算工夫茶。《清朝野史大观》载: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泉、漳三府,粤之潮州府工夫茶为最。”工夫茶大都是闲情逸兴烹饮或作为待客的礼节,故有“闲来细品工夫茶”、“无茶不成礼”之说。  相似文献   

17.
茶叶对西藏而言是一种外来的物品,主要经由商业活动从周边地区输入到藏区。可正是这样一个外来输入的物品,在藏族社会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并渗透到整个藏族社会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族茶文化。本文聚焦藏族历史中的"茶"及其历史文化,对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综合的介绍,总结分析这些成果的特征,进而探讨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8.
郭马风 《农业考古》2005,(2):280-283
一海峡两岸之三地指福建、粤东与台湾。从语言文化说,这里的闽南语区,民俗文化同源或接近,其中饮食文化中的茶文化同是生产乌龙茶的主要地区,饮用乌龙茶的方式是工夫茶泡饮法。这里形成一个工夫茶文化圈。徐珂《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说“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功夫茶为最。”今人陈学良《茶话》(广西人民·1982)谓“广东以汕头地区的饮茶方法更为考究。”台湾产茶,是清代中后期随着闽粤大批移民到该地后移种的,历史仅有200年,岛民普遍的饮茶史更短,仅有数十年。但近30年,台湾兴起茶文化热,对大陆特别是对闽粤港澳…  相似文献   

19.
闽南功夫茶是明代“叶茶泡饮法”影响下所形成的区域性品茗艺术,产生于明中后期,之后传播至中国粤东潮汕和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闽南籍华人华侨聚居区,成为闽南文化圈的特色饮茶艺术。1654年隐元禅师赴日弘法,闽南功夫茶文化随之东传日本, 首先在僧人和文人阶层流行。17、18世纪从事中日贸易的闽南籍商人和旅日闽南籍华人华侨,助推了...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3):235-238
将宁武县地名作为离散点,以GIS中基于核密度估计法的空间平滑法为支撑,从地理区域这一角度分析地名文化,突破以行政分区表达空间变化的通常框架。从地理、语言、历史三个基本方面分析宁武县地名命名规律和地名蕴含的文化内涵,探究宁武县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为促进传统文化传播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考。研究发现:自然景观类地名在整个宁武县均匀分布且形成不同的核密度分布中心,与宁武自然地理特征相吻合,且以地貌、水体命名的地名占多数,形成不同的小中心;北部和南部人口密集的地带为人文类地名集中区,其中姓氏类地名的核密度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