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旨在探究甘肃省牛和羊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情况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对采集自甘肃省不同地区的229份牛、羊源肛拭子进行了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到的产气荚膜梭菌菌株进行毒素基因检测、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及四环素耐药菌株的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在229份样品中分离到53株A型产气荚膜梭菌,分离率达23.1%...  相似文献   

2.
多重PCR方法快速检测粪样中产气荚膜梭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多重聚合酶链反应 (multiplexPCR)检测产气荚膜梭菌的α_毒素和肠毒素 (enterotoxin)基因。该方法可以检测猪粪便样品或小肠内容物中肠毒性产气荚膜梭菌。首先猪粪便样品经前处理后 ,接种选择性培养基 ,再挑取单个菌落溶于超纯水中 ,煮沸提抽 ,制备样品DNA ,进行PCR检测。从实验中我们成功的扩增出 32 4bp的α毒素基因片段和 2 33bp的肠毒素基因片段。以人工污染样品 10倍系例稀释后进行检测 ,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达到 1.0× 10 4 CFU/g并对 5 8份猪粪便样品检测 ,获得 5 3株产气荚膜梭菌 ,分离率为 91%,其中 4株为带有肠毒素的产气荚膜杆菌 ,占整个分离菌株的 7.5 %。因此多重PCR方法在检测粪样中的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并可以快速检出肠毒素 ,从而避免了使用动物作定型试验。  相似文献   

3.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多种严重疾病。为了调查不同动物A型产气荚膜梭菌流行情况及α毒素基因同源性,本试验从不同地区共采集病料307份,其中鸡133份(包括肉鸡112份、蛋鸡21份)、鸭65份、犬31份、猪14份、兔子20份、小鼠9份、牛粪便18份、鸵鸟粪便17份。取肠道内容物和粪便进行产气荚膜梭菌分离鉴定和毒素基因分型,并检测cpe、β2毒素基因携带率;从不同地区、不同动物源A型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挑选18株进行α毒素基因扩增,将所得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307份样品中68份(22.1%)呈产气荚膜梭菌阳性,不同动物源产气荚膜梭菌阳性率介于5.9%~44.4%;68株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α毒素基因阳性率为100%,所有分离株毒素基因分型均为A型,未检测到cpe毒素基因,β2毒素基因总阳性率为63.2%;分离株与NCBI参考菌株α毒素基因相似性介于97.8%~100%。结果表明,不同动物α毒素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本调查为研发A型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通用疫苗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多重PCR检测产气荚膜梭菌α、β、ε和ι毒素基因的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只有产气荚膜梭菌呈现阳性,被检验的其他梭菌以及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均为阴性;将肉汤菌液样品10倍系列稀释后进行检测,检测灵敏度达到1.2×104CFU/mL。收集40份牛粪便样品,进行PCR检测,32份样品中成功扩增出589 bp的α毒素基因片段,阳性率为80%。结果显示,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可取代血清中和试验,用于产气荚膜梭菌分型,同时表明A型产气荚膜梭菌在当地奶牛场中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5.
根据GenBank已公布的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的α毒素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并合成针对2种α毒素基因的特异性引物,通过扩增条件的优化,建立快速鉴别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的双重PCR方法。特异性试验显示,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参考菌株均扩增出了相应的预期目的条带,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则均未能扩增出相应条带。灵敏度试验结果显示,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基因组DNA最低检测量分别为17.95pg/μL和1.261pg/μL。应用该方法对样品进行检测,其中5份为产气荚膜梭菌阳性。成功建立了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双重PCR方法,可以有效进行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的快速鉴别,对羊梭菌病病原快速鉴定及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产气荚膜梭菌(C. perfringens)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在鸡、鸭、猪、牛等食源动物中均普遍流行。生肉及其制品在加工过程中可能被产气荚膜梭菌污染而引起人的食源性腹泻,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产气荚膜梭菌出现了多种耐药性,因此控制产气荚膜梭菌污染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本文从该病流行、毒素、耐药基因、屠宰零售及食品污染风险等各环节进行梳理,分析该病引起的公共卫生危害,并提出了相关的控制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小型屠宰场生产牛肉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消费风险及其生产链中的关键风险防控点,以北京市某小型肉牛屠宰场不同样品的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监测数据和调研数据为基础,构建了牛肉中产气荚膜梭菌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并通过@Risk软件模拟运行分析。通过模型模拟的屠宰后单头牛胴体表面产气荚膜梭菌污染量90%的可能分布在102.00~563.00 CFU,平均值为280.84 CFU,而实际监测数据拟合为291.17 CFU,说明模型可信。根据屠宰过程中各环节的模拟数据,构建了牛胴体表面携带产气荚膜梭菌消长变化图,发现产气荚膜梭菌携带量从剥皮后的122.31 CFU/头上升至屠宰后的280.00 CFU/头,屠宰环节携带量为0.11 CFU/100 g,而销售环节升至4.95 CFU/100 g。通过模型对各变量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胴体表面产气荚膜梭菌污染对牛肉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风险贡献最大(R=0.69),其次是空气中的带菌量,而销售环节100 g牛肉携带产气荚膜梭菌的风险主要与从屠宰到销售过程中牛肉带菌量变化有关(R=0.96)。可见,屠宰过程中肉牛的本底携带、空气中带菌量以及储运销售过程中的交叉污染是牛肉中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关键控制点。结合剂量-反应关系和膳食数据,模型评估的本屠宰场生产牛肉中产气荚膜梭菌引发的感染风险每年不足1例,风险极低。本研究构建了小型肉牛屠宰场屠宰过程中产气荚膜梭菌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可为牛屠宰场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华北、西北和西南3 个地区11 个牧场采集了351 头各阶段牛的粪便样品,采用生化快速检测法调查了产气荚膜梭菌的感染情况。同时,对11 头犊牛使用克洛生TM-R前后产气荚膜梭菌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牧场产气荚膜梭菌污染情况严重,尤其是在犊牛和泌乳牛阶段,重度感染率分别为49.35%和36.64%,综合感染率分别为79.22%和64.12%。其他阶段牛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使用克洛生TM-R后,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率明显下降,表明克洛生TM-R在控制梭菌类疾病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9.
《养猪》2015,(6)
在广东、江西、湖北、云南等4省份33个猪场共采集了907份猪粪便样本,用建明工业(珠海)有限公司研制的产气荚膜梭菌快速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同时检测了使用克洛生前后母猪粪便中产气荚膜梭菌含量变化。根据检测结果可以看出,猪场在母猪和哺乳仔猪阶段产气荚膜梭菌感染严重,广东、江西、湖北3省母猪感染比例在75%以上,哺乳仔猪达到80%;云南稍微轻微一些,母猪感染比例也达到62%,哺乳仔猪达到86%。动物试验表明,在怀孕母猪阶段使用克洛生后,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比例由85%下降为15%,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了确定宜春市肉牛犊牛腹泻的发病原因,试验采用牛腹泻五联病原体快速诊断试剂盒初步检验9头腹泻犊牛的粪便样品,对试剂盒检测为阳性的样品进行细菌的分离、纯化、生化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牛腹泻五联病原体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到有7份产气荚膜梭菌为阳性,2份大肠杆菌为阳性;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结果符合产气荚膜梭菌的特性;青霉素、呋喃唑酮、多西环素和苯唑西林等药物能够明显抑制分离菌的生长。说明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是引起犊牛腹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调查陕西关中地区牛奶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污染情况及其优势血清型和携带的毒素基因。通过对3个奶牛场采集的86份牛奶样品进行细菌分离纯化,应用多重PCR鉴定分离菌株的血清型,进行cpb2、cpe毒素基因检测,并对场3的乳样按照GB 4789.13-2012规定的方法进行产气荚膜梭菌带菌量的测定。结果显示,个体乳样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率为11.3%(7/62),且全部为A型菌,57.1%(4/7)的分离菌株携带atyp.cpb2基因,但所有分离菌株均未检测到cons.cpb2和cpe基因。而混合乳样(24份)中未分离出目的菌。场3的28份乳样中3份产气荚膜梭菌阳性乳的带菌量为1 CFU/mL~15.3 CFU/mL。初步了解了陕西关中地区生鲜牛奶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污染情况、血清型及其携带的毒素基因,为关中地区牛奶中该菌污染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为该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正>产气荚膜梭菌,根据产毒素能力分为A、B、C、D和E 5个血清型。一般认为C型菌株是导致2周龄内仔猪肠毒血症和坏死性肠炎的主要病原,而A型菌株则与哺乳及育肥猪肠道疾病有关[1]。因此,猪产气荚膜梭菌病主要由A型、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各种年龄阶段的猪发生一种急性、致死性肠道传染病。产气荚膜梭菌除了引起1周龄仔猪发生的高度致死性、坏死  相似文献   

13.
建立快速检测产气荚膜梭菌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方法。针对GenBank发布的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基因序列,应用Primer explorer V5软件在线设计了LAMP引物。通过对扩增条件包括反应时间、反应温度、Mg~(2+)浓度、dNTPs浓度、内外引物浓度比、Bst DNA聚合酶浓度进行优化,建立了产气荚膜梭菌LAMP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显示除产气荚膜梭菌外其他细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灵敏度试验显示LAMP方法对该菌DNA最低检测量为10 ng/L,菌液的最低检出量为3.7×10~1 CFU/mL,分别是PCR方法的100倍和10倍。用建立的LAMP方法对牛粪便、饲料和饮水共计102份样品进行检测,产气荚膜梭菌阳性率为19.61%(20/102),与PCR检测及细菌分离鉴定结果一致,且样品增菌时间缩短2~4 h。本试验成功建立了快速、灵敏、特异、操作简便和结果可视的产气荚膜梭菌的LAMP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海南霉素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敏感性,在某大型养鸡场采集了209份鸡肠道样本,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和MALDI-TOF质谱仪微生物鉴定仪鉴定,并对鉴定的菌株进行分型。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了海南霉素、恩拉霉素、盐霉素、丁酸甘油酯对临床分离的产气荚膜梭菌的抗菌活性,以期为当前限抗禁抗后养殖场选择合适的药物控制产气荚膜梭菌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共分离出61株产气荚膜梭菌,分离率为29.2%;通过多重PCR对所分离的产气荚膜梭菌进行分型,结果分离株均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4种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其中海南霉素与恩拉霉素对鸡源产气荚膜梭菌的抑菌效果最好,且MIC值范围均为0.004~0.06μg/mL。海南霉素具有很好的抗梭菌效果。  相似文献   

15.
猪魏氏梭菌病又叫猪梭菌性肠炎、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仔猪肠毒血症,俗称仔猪红痢。该病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传染病,各年龄段猪不分性别,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病  相似文献   

16.
为了弄清反刍动物源产气荚膜梭菌新疆流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分子特征,本研究从新疆不同地区规模化养殖场和屠宰场采集158份牛羊临床病料,进行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培养;通过形态学、生化特性、16S rRNA序列分析对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进行鉴定;利用多重PCR技术扩增产气荚膜梭菌α、β、ε、ι、β2基因,将测序结果与NCBI数据库比对进行新疆流行株的基因分型。结果从158份临床病料中共分离出产气荚膜梭菌67株,形态学、生化和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结果均为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基因检测表明,其中α基因检出率为100.00%(67/67),ε基因检出率为17.91%(12/67),β2基因检出率为37.31%(25/67),β、ι基因未检出。毒素基因分型可将产气荚膜梭菌新疆流行株分为A、D型,其中A型占82.09%(55/67),D型占17.91%(12/67),提示产气荚膜梭菌新疆流行株优势型别为A型。本研究为产气荚膜梭菌流行病学研究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诺维氏梭菌导致的猪只猝死是集团规模猪场母猪和育肥猪猝死的重要原因。试验在华北地区某集团各选择1 200头育肥猪,应用某厂家猪大肠杆菌-C型产气荚膜梭菌-诺维氏梭菌三联灭活疫苗H和另一厂家产气荚膜梭菌二价疫苗(A型、C型)Z进行预防猪只胀气猝死的效果比较。结果表明:免疫三联灭活疫苗H组死亡率下降3.25个百分点,免疫二价疫苗Z组死亡率下降2个百分点,猪只因诺维氏梭菌导致的猝死比例显著下降,有效提高了猪场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为利用TaqMan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一种快速、敏感、特异的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检测方法,根据产气荚膜梭菌各型之间共同的生物学特性,以编码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的基因序列作为靶序列,设计1对引物和探针,分别以A、B、C、D 4个型的产气荚膜梭菌DNA为模板,通过优化引物、探针浓度和扩增条件,建立了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同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当上下游引物浓度和探针浓度均为0.25μmol/L时,Ct值最低;该方法与大肠杆菌、巴氏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均无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度高,对A型产气荚膜梭菌基因组DNA的最低检测限为9.1 pg/μL;重复性好,组内及组间试验标准差均小于0.4;对2023年收集的24份样品进行检测,发现本方法的阳性检出率(20.83%)与商品试剂盒一致。综上,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稳定、特异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可对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进行快速检测,为防控产气荚膜梭菌病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抗生素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抑菌试验,筛选出对产气荚膜梭菌抑菌敏感性强的药物,帮助饲料、养殖企业选择抗生素控制产气荚膜梭菌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择恩拉霉素、维吉尼亚霉素、杆菌肽锌、金霉素、阿维拉霉素、那西肽、林可霉素等7种生产中较常用的抗生素,采用试管稀释法对鸡源产气荚膜梭菌CVCC52标准株和猪源产气荚膜梭菌CVCC2038标准株进行抑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除金霉素外,其他药物对鸡源和猪源产气荚膜梭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恩拉霉素的抑制作用最强,对CVCC52的MIC为0.6μg/mL,对CVCC2038的MIC为0.2μg/mL;(3)其次为阿维拉霉素,对CVCC2038的MIC为0.25μg/mL;(4)维吉尼亚霉素次之,对CVCC52的MIC为0.8μg/mL,对CVCC2038的MIC为0.8μg/mL。通过对以上7中抗生素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抑菌试验结果表明,恩拉霉素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抑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猪魏氏梭菌病又叫猪梭菌性肠炎、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仔猪肠毒血症,俗称仔猪红痢.该病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传染病,各年龄猪不分性别于各季均可发病.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极高,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重要疾病.为引起广大饲养户对本病的足够重视,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