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光照与黑暗对大豆锈病菌侵染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锈病(Phakopsora pachyrhixi Syd.)主要以其夏孢子进行传播和侵染。应用大豆离体叶片培养技术,在24±1℃、相对湿度饱和的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光照强度和黑暗时长对大豆锈病菌夏孢子侵染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暗培养8~16h,光强在600~400lx适宜大豆锈病菌夏孢子的侵染,延长或缩短黑暗培养时长,大豆锈病菌的侵染逐渐减少,增加或降低光强度,大豆锈病菌夏孢子的侵染率也逐渐降低,高光强(〉3000lx)和低光强(〈200lx)均不利于大豆锈病菌夏孢子的侵染,从高光强或低光强转至适宜光强度下均有利于大豆锈病菌夏孢子的侵染;试验结果与田间大豆锈病自然发生规律相似。  相似文献   

2.
1锈病 1.1症状.锈菌侵染寄主后,可在叶片、叶柄、茎秆和荚果等部位,产生黄褐色至黑褐色小疱斑,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堆或冬孢子堆.  相似文献   

3.
马巍 《河南农业》2008,(19):15-15
玉米锈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全生育期均能侵染发病。以中后期发病最为严重。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发病初期仅在叶片两面散生浅黄色长形或卵形小粉疱.之后小粉疱破裂。散出铁锈色粉状物(病菌夏孢子),夏孢子可进行重复侵染;后期病斑上生黑色近圆形突起,开裂后露黑褐色冬孢子。  相似文献   

4.
胡美华 《新农村》2012,(11):22-23
近期笔者到茭白产区调查发现,有部分产区的茭白锈病发生较重,已对茭白产量和品质造成危害,严重的甚至绝收,茭农必须引起重视,及时做好锈病防治工作。1.锈病的发生与症状茭白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及叶鞘。一般茭白锈病的病菌以菌丝体在老株上或以冬孢子堆在病残体上越冬。次年菌丝长出夏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长出芽管,从叶片的气孔侵入。发病初期叶反面呈褪绿小点,后稍大,呈黄褐色隆起的小疱斑,病斑散生或排列成行,之后叶鞘和茎上也出现病斑,严重时全  相似文献   

5.
鲜食大枣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主要病害 1.1 枣锈病 1.1.1 症状该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侵害果实.受害叶片背面散生淡绿色小点,后渐变淡灰褐色,最后病斑变黄褐色,产生突起的夏孢子堆.在叶片正面对着夏孢子堆的地方,出现不规则的褐绿色小斑点,逐渐失去光泽变为黄褐色角斑.病菌多在病叶上越冬.  相似文献   

6.
菜豆锈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症状 菜豆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严重时亦危害叶柄、茎和豆荚。发病初期,叶背产生淡黄色的小斑点,后变褐色,隆起,呈小脓疱病斑,后逐渐扩大呈现红褐色夏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红褐色粉末(夏孢子)。这时从叶片正面观察有褪绿斑点形成。后期在叶柄、茎蔓、豆荚及叶片上长出黑褐色锈病斑,表皮破裂,散出黑色粉末(冬孢子)。有时,叶片正面也产生夏孢子堆或冬孢子堆,导致叶片变形早落,直接影响产量。豆荚染病,其食用价值严重降低,甚至不能食用。  相似文献   

7.
一、锈病 1、特征 主要危害叶片、叶鞘或茎秆,在感病部位生成黄色至铁锈色的夏孢子堆和黑色的冬孢子堆,被锈病侵染的草坪远看是黄色的.  相似文献   

8.
玉米锈病属担子菌亚门高梁柄胞菌,主要侵染玉米叶片,严重时可侵染果穗、苞叶和雄穗。发病初期叶片两面散生或聚生淡黄色小点,形成黄白色斑点,四周有黄色晕圈,随后斑点隆起为淡黄色,最后变为黄褐色乃至红褐色,病斑周围表皮破裂翻起,散出铁锈色粉末,即病菌的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长圆形黑色突起,破裂后露出黑褐色粉末,即病原菌的冬孢子。玉米锈病发生严重时,受害植株结穗小,严重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玉米普通锈病在新疆自然的生境条件下,个体发育中各个孢子世代的生物表现型及其初侵染源形式.[方法]采集玉米普通锈病孢子,分析夏孢子和冬孢子存活能力,并将病原菌接种于玉米上观察发病情况.[结果]菌初侵染时期和整个夏季所生成夏孢子堆的生物特性,只是为病原在寄生生活周期内营扩大再侵染的繁殖用.夏孢子的萌发和侵染的适宜温度为10.8~29℃,最适温度为14.9~22.4℃,温度在10℃ 以下萌发终止.玉米收割后,夏孢子在寄主基质上可残生时间约在55 d以内,至11月26日检验其活性时,发现许多夏孢子体内的颗粒体已消耗殆尽,形成透明的空腔,有的则失去光泽,呈现淡灰褐色,丧失了发芽能力,鉴此看出该病夏孢子抗逆性很差,不能逾越新疆漫长严酷的寒冬.研究还发现,临秋时节,玉米病体上出现一种深锈褐色的休眠夏孢子堆的菌态,此菌态有强劲抗逆性的特异功能,在持续2个多月零下20~24℃ 的寒冬期后,仍具有正常的萌发力和对寄主侵染的致病毒性.[结论]在新疆的冬季,玉米普通锈病是以休眠夏孢子堆作为越冬世代,而且是玉米在生产中感染锈病唯一的初次感染源.该病冬孢子世代在新疆的侵染生活史上并无实质性的病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参为桔梗科党参属多年生缠绕或直立草本植物,以根入药,具有补中益气、生津止渴作用。依其生药外形和产地不同有西党 (产于甘肃、陕西、山西、四川 )、东党 (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 )、潞党 (产于山西、河南 )、条党 (产于四川、湖北、陕西 )、白党 (产于贵州、云南、四川 )等五种。其中以山西潞党参最为著名。党参苗期病害主要有立枯病;成株期危害叶片的有锈病、斑枯病、纹枯病等,其中以锈病最为普遍;危害根部的病害主要有根腐病、紫纹羽病。   一、党参锈病防治   症状识别 此病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危害茎、花托等。染病的叶片出现浅黄色至黄褐色斑,背面产生浅红褐色小疱斑,周围有黄白色晕圈。疱斑多着生在叶脉两侧,聚集成堆,后期表皮破裂,散出大量橙黄色夏孢子。严重发生时叶片迅速干枯,影响根的产量。花托和茎上的夏孢子堆较大。   发生规律 党参锈病是由担子菌亚门锈菌目柄锈菌属真菌侵染所致。冬孢子双胞;夏孢子黄色,椭圆形,表面有刺。冬孢子阶段很少发生。推测病菌可能以夏孢子在宿根枝叶上越冬。生长季节夏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引起发病,不断产生夏孢子进行重复侵染,扩大蔓延危害。江苏、浙江一般从 5月上旬开始发病, 6~ 7月发病严重。...  相似文献   

11.
<正>玉米锈病是我国华南、西南一带的重要病害,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在受害部位初形成乳白色、淡黄色,后变黄褐色乃至红褐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在叶两面散生或聚生,椭圆或长椭圆形,隆起,表皮破裂,散出锈粉状夏孢子,呈黄褐色至红褐色。后期在叶两面形成冬孢子堆,长椭圆形,突破表皮呈黑色,长1~2mm,多个冬孢子堆汇合连片,叶片提早枯死。病原为玉米柄锈,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相似文献   

12.
<正>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及秆锈,是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病害。1危害症状三种锈病的共同症状是,发病初期在叶片、叶鞘及叶秆上形成褪绿黄斑,不久产生铁绿色的粉疮即夏孢子堆,手摸可沾上粉末。后期形成黑色的疮斑即冬孢子堆。  相似文献   

13.
大豆灰斑病又称蛙眼病、褐斑病或斑点病,主要危害大豆的叶片及籽粒,该病是一种间歇性流行病害,而大豆疫病是由疫霉引起的大豆根腐和茎腐病. 一、大豆灰斑病 1、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带菌种子长出幼苗的子叶即见病斑,大豆灰斑病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高温高湿条件下,子叶上病斑处形成的分子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豆荚从嫩荚期开始发病,鼓粒期为发病盛期,遇高温多雨年份发病重.分生孢子2d后侵染力下降26%,6d后失去生活力.生产上该病害的流行与品种抗病性关系密切,如品种抗性不高,又有大量初侵染菌源,重茬或邻作、前作为大豆、前一季大豆发病普遍,花后降雨多、湿气滞留或夜间结露持续时间长等很易大发生.  相似文献   

14.
大豆灰斑病菌生物学特性与病害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生长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天冬酰氨,硫胺素可显著地促进菌体生长和产孢,在常温干燥环境中,孢子可存活6天,维持其侵染力3—4夭,已萌发的孢子对干燥环境的耐力降低,孢子侵入大豆叶片所需的保湿时间与品种抗性和保湿期温度有关。病斑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4℃,保湿期少于4小时产孢量较少。  相似文献   

15.
一、杨树锈病的识别与防治杨树展叶期的春季,可常看到树上布满黄色粉堆,好像黄色绣球花的畸形病芽。严重受侵的病芽经3周左右便干枯,这就是杨树锈病。1、症状识别正常芽展出的叶片受侵后,形成黄色小斑点,以后在叶背面可见到散生的黄色粉堆,即锈病病菌的夏孢子堆。严重时夏孢子堆可联合成大块,且叶背病菌部隆起。受侵叶片提早落叶,严重时形成大型枯斑,甚至叶片枯死。较冷的早春可在病落叶上见到赭色近圆形或多角形的  相似文献   

16.
金丝小枣病虫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主要病害及其防治金丝小枣主要病害有:枣锈病、枣炭疽病、枣疯病、枣缩果病、果实浆烂病、枝干病等。1、枣锈病真菌性病害。该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侵害果实。受害叶片背面散生淡绿色小点,后渐变淡灰褐色,最后病斑变黄褐色,产生突起的夏孢子堆。在叶片正面对着夏  相似文献   

17.
黑暗时长是影响大豆锈病侵染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明确其影响的作用大小,我们应用大豆离体叶片培养技术,在24±1℃、相对湿度饱和的人工控制条件下试验,结果表明:黑暗培养8~16小时,有利于大豆锈病的侵染,延长或缩短黑暗培养时长,均不利于大豆锈病菌的侵染.  相似文献   

18.
一、症状类别 (一)小麦条锈病 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小斑,后逐渐形成黄色的粉疱,即小麦锈病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而成条状.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的条状疱斑,即冬孢子堆.  相似文献   

19.
条纹单胞锈菌(Uromyces striatus)是引起苜蓿锈病的病原菌。为了明确苜蓿锈病越冬夏孢子的萌发生理条件,试验以苜蓿病株刮取的锈病越冬夏孢子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浮载剂、温度、光照和pH值对苜蓿锈病越冬夏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锈病越冬夏孢子萌发的最适浮载剂是苜蓿叶片浸出液,萌发率为2.19%;夏孢子在5~25℃均可萌发,最容易萌发温度为15℃,萌发率可达7.69%;光照抑制夏孢子萌发;偏酸性环境可促进夏孢子萌发,最适pH值为6。  相似文献   

20.
蚕豆锈病由蚕豆单孢锈菌(Uromyces fabae de Bary)引起,是一种常见专性寄生的真菌病害,其侵染和传播方式与大豆锈病(Phakopsora pachyrhiri Syd.)相同,主要以夏孢子传播.因此常作为大豆锈病研究的模式靶标.又因其无法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基于植株的筛选方式难以适应先导化舍物筛选.该文针对蚕豆锈病离体叶片人工接种技术进行了探索,对影响蚕豆锈病侵染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基于离体叶片法筛选的先导化合物筛选方法.采用离体叶片孢子悬浮液喷雾法对1 522份真菌固体发酵提取物和放线菌液体摇瓶发酵提取物进行了初筛,筛选出具有杀菌活性的提取物90份.对经过HPLC纯化后的540个组分进行复筛,获得具较高杀菌活性的化合物3个. 筛选结果表明该筛选方法能稳定、高效地进行先导化合物筛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