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高赖氨酸基因导入玉米自交系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通过对18个玉米自交系的组织培养,筛选到8个可以正常分化的自交系.用基因枪的方法对其中的4个自交系进行了遗传转化,将高赖氨酸基因导入玉米的胚性愈伤组织.以减少潮霉素筛选次数和筛选浓度的方法,得到分化再生植株.经分子检测,证明外源基因已成功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部分T0代植株正常结实,通过对T1代植株的分子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可以稳定遗传.对其中的转化植株所结的种子进行了赖氨酸含量的检测,发现赖氨酸含量最高提高了16%.  相似文献   

2.
利用RNAi技术提高玉米直链淀粉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玉米直链淀粉含量,用基因枪将前期工作中构建的sbeⅡb RNAi表达载体pBAC413导入玉米自交系幼胚愈伤组织,经过筛选获得了12 株转化再生植株,其中6 个植株获得了结实种子。DNA点杂交、PCR扩增和PCR-Southern均证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到T0代再生植株玉米基因组中。对T1代转基因玉米籽粒淀粉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总淀粉含量比对照没有显著变化,其中1个转基因玉米株系的直链淀粉含量比对照提高了15.6%。  相似文献   

3.
转Bt cry1Ah基因抗虫玉米的获得及其遗传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Btcry1Ah基因是从国内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分离株BT8中克隆鉴定的新型杀虫蛋白基因。研究利用该基因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HUAh,用基因枪法转化玉米杂交组合Q31×Z31的胚性愈伤组织,得到13株阳性转基因玉米(Zea mays L.)植株。通过生物活性分析筛选得到了2个高抗转基因事件B1-1和B1-7,对其T1~T5代转基因植株进行了5代跟踪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在玉米植株可以稳定表达,并且可以逐代稳定遗传。利用ELISA对不同转化事件以及同一转化事件不同组织部位的Cry1Ah蛋白的表达量进行分析,发现该基因在不同转化事件之间以及同一转化事件不同组织部位表达量都存在差异。对T2~T5代转基因植株田间虫测结果显示,转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具有显著的抗性,且逐代稳定遗传。B1-1和B1-7有望成为Bt抗虫玉米育种工作的备选材料。  相似文献   

4.
根癌家杆菌介导的玉米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用根癌农杆菌菌株LBA4404(pTOK233)转化多种基因型的玉米幼胚。幼胚与农杆菌共培养3d后,检测到了GUS基因的瞬时表达。利用GUS基因的瞬时表达对农杆菌转化玉米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共培养后的幼不经含潮霉素的培养基筛选培养两个月后,获得了多种基因型的抗性愈伤组织。其中综3自交系的抗性愈伤组织分化出植株,P9-10、综3自交系R0结实得到后代。Southern杂交分析证实了霉素基因在玉米自交系P9-10基因组中的整合,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遗传转化体系。  相似文献   

5.
从马铃薯(Solarium tuberosum L.)中克隆的SBgLR基因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编码211个氨基酸,其赖氨酸重量比为18.93%,是一个天然存在的高赖氨酸蛋白基因。构建了两个含SBgLR基因组DNA的植物表达载体,用基因枪转化法将其导入玉米(Zea mays L.)的胚性愈伤组织,经PCR、点杂交和Southern blot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玉米的基因组中,并稳定地遗传至下一代。通过检测R1转基因玉米种子的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发现,96.7%的植株蛋白质的含量都提高,提高幅度为5.4%~58.1%;93.3%的植株赖氨酸含量也有提高,提高幅度为3.2%~54.8%。R2植株种子中97.2%的植株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都有提高,提高幅度分别为19.2%~55.1%和3.2%~51.6%,得到6个蛋白质和赖氨酸均提高30%以上的株系。实验结果表明SBgLR基因可以提高玉米种子中的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  相似文献   

6.
用基因枪将高赖氨酸基因导入玉米及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总被引:50,自引:3,他引:47  
构建了两个含高赖氨酸蛋白质基因cDNA的表达载体,用基因枪法将其导入玉米不同杂交组合的胚性愈伤组织,经潮霉素抗性筛选,得到了可育的再生植株,经PCR扩增分析。点杂交,及Southem杂交检测,表明该基因已整合到玉米的基因组中。测定13株T1代种子中赖氨酸的含量,其中有3株赖氨酸含量提高10%以上。  相似文献   

7.
摘要:以生产上优良旱稻(Oryza sativa L. )新品种旱稻297、旱稻10号等的幼胚愈伤组织为转化受体材料,用基因枪法把抗Basta除草剂的bar基因导入了这些品种的愈伤组织,经两轮Basta抗性筛选和分化获得了再生植株,对再生植株进行PCR扩增和Southern杂交检测,T0和T1代Basta抗性实验表明,bar基因已整合到旱稻的基因组DNA中,并在T1代继续表达。对各品种幼胚培养的诱导、分化培养基实验表明,MB和MS培养基可作为这5个品种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改良的RMB2、RMS2培养基可显著地提高愈伤组织的分化频率。实验所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和建立的遗传转化系统,为旱稻的抗除草剂分子育种和其它基因转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抗除草剂基因导入早稻(Oryza sativa)栽培品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生产上优良旱稻(Oryza sativa L.)新品种旱稻297、旱稻10号等的幼胚愈伤组织为转化受体材料,用基因枪法把抗Basta除草剂的bar基因导入了这些品种的愈伤组织,经两轮Basta抗性筛选和分化获得了再生植株,对再生植株进行PCR扩增和Southern杂交检测,T0和T1代Basta抗性实验表明,bar基因已整合到旱稻的基因组DNA中,并在T1代继续表达。对各品种幼胚培养的诱导、分化培养基实验表明,MB和MS培养基可作为这5个品种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改良的RMB2、RMS2培养基可显著地提高愈伤组织的分化频率。实验所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和建立的遗传转化系统。为早稻的抗除草剂分子育种和其它基因转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构建了1个含高赖氨酸蛋白质基因和bar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用基因枪法将其分别导入籼稻(Oryza sativa ssp.indica)中优早5号幼胚和龙特甫B成熟胚诱导的愈伤组织中,筛选后得到16株可育的再生植株。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水稻的基因组中。T1代植株表现出对PPT的抗性。对部分T1代转基因水稻种子进行分析表明,中优早5号种子中蛋白质含量(12.07%~16.2%)和赖氨酸含量(0.52%-0.67%)分别提高了35.18%和45.09%,龙特甫B种子中蛋白质含量(11.92%,12.87%)和赖氨酸含量(0.51%-0.57%)分别提高了27.69%和16.15%。  相似文献   

10.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遗传转化技术,将Prd 29A:DREB 1A融合基因导入小麦品种温麦19.共处理温麦19的小花800朵,获得241粒种子,结实率为30.9%,通过PCR检测和GUS组织化学分析,证明外源的Prd 29A:DREB 1A 融合基因已经整合到其中5个T0代植株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1.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遗传转化技术,将Prd29 A:DREB1 A融合基因导入小麦品种温麦19。共处理温麦19的小花800朵,获得241粒种子,结实率为30.9%,通过PCR检测和GUS组织化学分析,证明外源的Prd29 A:DREB1 A融合基因已经整合到其中5个T0代植株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2.
转基因水稻中ThEn-42基因的稳定遗传及其抗病性的提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农杆菌介导法将CaMV35S启动子调控下的外源基因ThEn-42转入粳稻(Oryza sativa ssp.japonica)品种台北309中。对100多株再生植株进行了PCR鉴定,结果表明,90%以上的植株为阳性植株。Southern检测的结果进一步证实,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对T1代植株也进行了PCR鉴定和潮霉素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大约70%的T1代转基因株系符合3:1(阳性:阴性)的分离比,表明ThEn-42基因在这些株系中有单个插入位点;大约20%的T1代株系分离比符合15:1,表明这些株系含有2个整合位点。选择部分T1代潮霉素抗性植株进行Southern杂交鉴定,结果证实,外源基因已经稳定遗传给T1代。检测了T0代和T1代转基因植株对水稻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和两个分别属于A群和B群的稻瘟病(Magnapotthe grisea)小种的抗性,结果表明,30%株系表现了对这两种病害抗性水平不同程度的提高。有7个株系的抗性与对照相比有显著的提高,其中Tp64表现对两个稻瘟病小种完全免疫。这些结果表明内切几丁质酶基因ThEn-42已经在受体植物中准确表达,并且在提高水稻抗病性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反向重复RNA介导转基因烟草对花生条纹病毒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携带花生条纹病毒(Peanut stripe virus, PStV)外壳蛋白基因(cp)反向重复序列植物表达载体pKcp,转化农杆菌菌株GV3101,叶盘法转化本生烟,卡那霉素筛选得到的转化植株5~6叶期摩擦接种PStV。通过症状观察和ELISA检测,T0代转基因烟草植株87%表现免疫,T1代不同系植株的免疫比例为60~100%,T2代多数系植株免疫比例达到100%。利用PStVcp特异探针对转基因植株T1代进行特异siRNA的Northern blot检测,转基因植株都含有不同量的特异siRNA,而非转基因植株不含特异siRNA;接种前,免疫植株比感病植株体内siRNA含量高;不同转化系免疫植株在接种前、接种15天和50天后的叶片中都检测到特异siRNA,同一植株不同时期,siRNA含量相对稳定;不同转化系植株体内siRNA含量存在差异。本试验成功利用dsRNA获得对PStV具有较高比例抗性的转基因烟草植株。  相似文献   

14.
转兔防御素基因(NP-1)玉米植株的获得及其抗病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报道了采用基因枪法将兔防御素基因(NP-1)导入玉米(Zea mays L.)不同杂交组合胚性愈伤组织中获得了T0再生植株。分别通过PCR和DNA点杂交证实.NP-1基因已经整合到部分T0代玉米基因组中。PCR和Southern杂交证实NP-1基因已经稳定遗传至部分T1代玉米植株中。RNA点杂交结果表明部分T1代转基因玉米中NP-1基因能够进行正常转录。在Tl代玉米5~7叶期接种玉米大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Pass)0号生理小种,发现转兔防御素基因玉米能有效抵抗玉米大斑病的侵袭。  相似文献   

15.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UGPase)是植物糖代谢的主要参与酶之一,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将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UGPase基因cDNA片段连接至载体pBI121,通过BamHⅠ和SacⅠ酶切鉴定及测序验证,结果表明,植物表达载体成功构建;通过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的介导,采用浸花法转化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结合卡那霉素抗性筛选和PCR检测,获得了5株T0代转基因植株。对T1代转基因植株进行PCR及South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已成功转入拟南芥中,并且不同的转化植株含有目的基因的拷贝数不同。对T2代转基因植株进行PCR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目的基因不仅能在自交系后代中稳定遗传,而且在RNA水平也有表达。同时,对T2代转基因植株的可溶性总糖、蔗糖及淀粉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转基因植株中可溶性总糖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但蔗糖含量有所提高,并且差异明显,比野生型植株提高了50.85%~96.99%,而淀粉含量都较野生型植株的低,降低了9.69%~36.76%。说明UGPase在蔗糖与淀粉的转换过程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其催化的反应方向影响着组织中这两种产物(蔗糖和淀粉)的分配。  相似文献   

16.
玉米优良自交系综3、综31的转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生产上广泛应用的玉米自交系综3、综31和P9-10为培养材料,设计多种培养基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培养基D、P比较适宜这3种自交系愈伤组织的诱导。通过改良培养基成分,使其适宜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和植株再生。在此基础上,用基因枪法将外源Bt基因导入幼胚和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PCR、PCR Southern检测和总DNA 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外源基因确已整合到玉米自交系综3、综31的基因组中,为抗虫育种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摘要:将一个2.8 kb的CaMV35S启动子/SchiA编码区/Nos终止区融合基因插入到植物转化载体pCAMBIA1301的多克隆酶切位点,得到1个14.6 kb的新植物转化质粒pBG1112,用花器介导法转化水稻(Oryza sativa ),经PCR检测,初步证实已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植物的基因组中。一部分转基因T3代潮霉素抗性阳性植株对水稻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和稻瘟病(Pyricularia oryzae)的抗性较非转化对照增强。RT-PCR表明抗病性植株为阳性,而不抗病的植株为阴性。将RT-PCR产物测序后,用BLAST软件分析序列可知,该序列为细菌几丁质酶基因核苷酸序列而不是植物几丁质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T4代转基因水稻的几丁质酶活力高于对照未转基因植株,表明转入的外源几丁质酶基因能正常表达。  相似文献   

18.
PHAs合酶phaC2基因转化烟草叶绿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长链羟基脂肪酸聚酯 (medium-chain-length-PHAs, mcl-PHAs) 属于微生物聚酯。Ⅱ型PHA合酶是mcl-PHAs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将编码Ⅱ型PHA合酶的基因phaC2与水稻(Oryza sativa )叶绿体psbA基因的启动子和终止子构建表达盒(RpsbA-pro-phaC2-RpsbA-ter),连同壮观霉素抗性基因aadA表达盒(prrn-aadA-TpsbA-ter)一起克隆进烟草叶绿体基因组同源片段rbcL和accD中,构建了烟草叶绿体转化表达载体pTC2。基因枪法转化烟草(Nicotiana tobacum L.)叶片,获得具有壮观霉素抗性的转基因烟草。对T0代和T1代转基因植株的PCR和Southern blot鉴定结果表明, 外源基因确已整合进烟草叶绿体基因组中,T1代转基因植株已达同质化。RT-PCR分析结果证实phaC2基因已在转录水平上表达。转基因植株的正反交试验证明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后代中遵循母性遗传规律,不存在转基因的花粉漂移现象。通过叶绿体遗传转化, 实现中长链羟基脂肪酸聚酯合成关键酶基因phaC2在烟草叶绿体基因组中的稳定转化。  相似文献   

19.
培育和推广铁强化型小麦品种对于经济有效地解决贫困人口的铁营养不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 RT-PCR 得到了大豆(Glycine max)铁蛋白基因,构建了无载体框架的大豆铁蛋白线性表达盒(即小麦籽粒特异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1Dx5 的启动子 - 大豆铁蛋白基因 -NOS 终止子酶切片段);用基因枪法转化"京花 1 号"小麦(Triticum aestivum)幼胚愈伤组织,经草胺膦筛选和分化后,得到 276 株转基因T0植株,通过 PCR 筛选出阳性植株 65 株;RT-PCR 检测发现 29 个株系的大豆铁蛋白基因在灌浆期籽粒中表达;与对照相比,对 8031 个 T1代株系所结的 T2代籽粒进行了铁含量测定,有 265 个株系成熟籽粒的铁含量均比对照有不同幅度提高,增幅在 4.93%~64.03%之间,其中 22 个株系的籽粒铁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结果提示,利用无载体框架的大豆铁蛋白线性表达盒可以有效地培育出籽粒铁含量显著提高的转基因小麦。  相似文献   

20.
抗亚洲玉米螟、抗草甘膦转基因玉米的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烯醇式丙酮酸莽草酸-3-磷酸合酶基因(5-enolpyruvyl-shikimate-3-phosphate synthase,epsps)是一个高抗草甘膦的基因,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的杀虫蛋白基因(Bt基因)cry1Ac M是一个能在单子叶植物中高效表达的抗亚洲玉米螟基因。为了获得具有抗虫、抗除草剂优良复合性状的转基因玉米,本研究构建出质粒p CAMBIA1302-P35S::epsps-Tnos-Pubi::cry1Ac M-Tnos,通过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介导的玉米(Zea mays)茎尖遗传转化法将目标基因转入玉米。通过分子检测、草甘膦抗性筛选和田间接种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试验筛选出转基因株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转基因植株室内抗亚洲玉米螟试验和田间草甘膦抗性分析,并采用RT-PCR检测和Western blot方法确定了抗虫蛋白在转基因植株中稳定表达。从大量转基因株系中优选出6个遗传稳定且抗亚洲玉米螟、抗除草剂草甘膦的转基因玉米株系,这些株系的抗亚洲玉米螟、抗草甘膦特性完全满足大田应用的需求。综上所述,将改造后的Bt抗虫基因cry1Ac M和抗草甘膦基因epsps一同转入玉米,赋予两种玉米骨干自交系植株抗玉米螟、抗草甘膦特性,为我国抗亚洲玉米螟抗草甘膦转基因玉米的大面积推广培育出了优良自交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