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粮食安全在数量上依赖农业产业化进程与规模,在质量上依赖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二者耦合协调发展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本文优先分析了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生态效率耦合协调路径,并测算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生态效率水平,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粮食主产区2010—2020年,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生态效率耦合协调的时空差异性。结果显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产业化水平与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耦合度分布于0.3~0.7,此时处在一个拮抗和磨合的阶段,耦合协调度呈现每年上升的趋势,展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局面。基于此,提出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推进产业生态化转型,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措施,实现农业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
探究耕地利用规模与耕地生态效率的关系,为黄淮海地区农业现代化和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2007—2020年黄淮海地区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了耕地生态效率,并借助Tobit模型、门槛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耕地利用规模对耕地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黄淮海地区耕地生态效率总体呈“波动变化—缓慢下降—逐渐提升”的发展特征,空间上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差异扩大,呈现“高高聚集,低低聚集”现象;2)耕地利用规模与耕地生态效率呈“U”型关系,并存在单一门槛效应,门槛值为0.38 hm2/人,当耕地利用规模低于门槛值时,耕地利用规模的扩大会降低耕地生态效率,反之则会提升耕地生态效率;3)化肥、农药和机械投入强度在耕地利用规模对耕地生态效率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据此,需加强土地规模经营的政策支持,推动农户耕地利用规模跨过门槛值,构建绿色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农业向绿色发展转型,以促进耕地生态效率的提升,实现区域耕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与国计民生的基础,而农业生态效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情况的关键指标。首先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出及评价进行回顾总结,并运用固定规模收益(CRS)模型和可变规模收益(VRS)模型对我国31个地区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分析。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有15个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处于有效状态,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湖南等,针对剩余16个无效地区进行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益分析,松弛变量分析以及标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我国农业生态效率相关决策和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效率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选址评价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焦琳晓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333-11334
在介绍垃圾焚烧优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生态效率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选址评价的必要性,构建了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17-18
基于2001—2018年贵州省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传统的DEA-BCC模型,结合贵州省农业生产情况,构建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对贵州省18个决策单元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8年,贵州省农业生态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近三年农业生态效率上升幅度明显。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农机作业服务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基于中国2004—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规模报酬可变型非期望超效率SBM模型对中国农业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并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双固定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农机作业服务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本地效应及空间溢出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生态效率近年来呈现波动式下降趋势,东部地区生态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农机作业服务与农业生态效率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农机作业服务对农业生态效率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分别为0.006、0.017和0.024,间接效应约占总效应的75%,表明农机作业服务对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将会是系统性的,这对推动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农业生态效率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生态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定量化指标,是作为如何抵抗高危生态风险的决策方向之一。采用DEA数据包络法对中国31个省、直辖市2005—2014年农业生态效率比较分析,并利用ESDA对中国农业生态效率进行全局和局部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生态效率南北差异明显,保护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优势发展区依次逐区下降,同时三大发展区内农业生态效率也由南向北递减,分布具有差序化特征。2005—2014年全局自相关Morans I值均为正,表明我国省域之间农业生态效率呈现正相关的空间集聚分布。其中,2005—2010年农业生态效率空间集聚程度略有缩小,2010—2014年较快恢复并加强。区域生态效率异质性主要表现为出现相对稳定热点和冷点的差序变化,热点区主要集中在青藏、西南、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发展区;冷点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黄淮海、西北及长城沿线发展区。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差异与技术变动、农资消耗强度等所引起的农业规模效益、技术效益变化密切相关,基于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区域农业生态效率空间的集聚性和异质性,为制定提高区域农业生态效率相关调控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提升金融集聚和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生态效率的促进作用,实现区域的绿色发展,本研究利用我国30个省市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分析金融集聚、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并构建PVAR模型,采用GMM的方法进行了估计,然后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分析了东中西部金融集聚对生态效率影响的区域差异。结果显示:金融集聚和产业结构对区域生态效率都有一个稳定持续的正向影响,脉冲响应呈现出东部地区冲击效应大、持续时间长、下降速度快的特征,而中西部的响应并不明显;方差分解表明金融集聚贡献稳定增加,呈现出中部贡献最大、东部次之、西部最小的格局,而产业结构则呈现出西部贡献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的格局。基于此,一方面改善金融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加强金融人才的引进,引导新兴产业和生态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要积极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全国产业分工格局。  相似文献   

9.
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与内涵,选取了湖南省生态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以2003—2012年湖南省数据为样本,采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计算各年份的生态效率,并对不同年份的能源消耗量、水资源消费量以及三废的排放量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湖南省GDP的增长,生态效率也不断在提高。针对不同的资源产出率和环境产出率,湖南省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经济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发展创新技术,推进湖南省两型社会的发展;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保守观念,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0.
产业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生态作为21世纪国际产业发展的方向,是依据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建立发展模式,实现人类社会体系和产业经济体系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网络,以便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消除环境破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与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概述国内产业生态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从生态效率、产品政策、生命周期评价(LCA)、家庭可持续消费等方面介绍了近几年国外产业生态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破解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约束、提升粮食生态效率是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必然选择。根据“城镇化—要素配置—粮食绿色生产”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理论框架,基于2006—2019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城镇化对粮食生态效率的影响,并基于异质性城镇化理论进行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1)我国粮食生态效率总体水平较低,存在明显的时间波动和区域差异;2)人口城镇化阻碍了粮食生态效率的提高,就地城镇化促进了粮食生态效率的提高,且人口城镇化的影响程度高于就地城镇化;3)在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人口城镇化对粮食生态效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在主产区则表现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口城镇化在主销区对粮食生态效率的负向作用更强,就地城镇化在产销平衡区对粮食生态效率的正向作用更强。因此,应关注城镇化发展路径的差异对粮食生态效率的不同影响,综合考虑不同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现实情况采取不同的城镇化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5个城市2008—2017年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衡量区域生态效率变化趋势,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率的协调发展现状。结果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存在区域差异性,随着产业结构优化步伐的加快,区域生态效率虽有波动但上升速度明显,产业结构优化对改善区域生态效率有显著作用;从产业生态耦合协调度来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率的协调程度仍处于失调阶段,且下游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程度较高。随着区域经济不断提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并建立良好的产业结构体系是改善区域生态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是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科学测度与评价乡村旅游目的地碳足迹与生态效率,对于推动乡村旅游兴旺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乡村振兴视角,运用过程生命周期评价法和生态效率评价模型,对2016年江西婺源篁岭景区碳足迹与生态效率进行核算与评价。结果表明,2016年篁岭景区旅游碳足迹为9 732 t,人均碳足迹为13.770 kg/人,地均碳足迹为0.649 kg/m~2;在旅游各环节中,旅游住宿碳足迹占58.69%,旅游交通碳足迹占17.62%,旅游餐饮碳足迹占16.83%,旅游娱购碳足迹占6.86%。2016年篁岭景区旅游生态效率为7.85元/kg,旅游各环节生态效率差异明显,效率值大小依次为:交通娱购餐饮住宿。从效率类型来看,2016年篁岭景区旅游娱购属于低碳高效型,旅游交通属于高碳高效型,旅游餐饮和旅游住宿则属于高碳低效型。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降低运营能耗,加强运营低碳管理,积极宣传低碳旅游理念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策略。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重新界定旅游生态效率内涵,以秦巴4个典型景区为例进行实地调查,基于统计与计量学方法测度生态效率特征、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在年度尺度上,不同类型景区生态效率变化具有差异性;2在不同时段上,旅游旺季生态效率偏高,而淡季偏低;3游客数量规模效应的发挥和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利用结构的改善有助于提升生态效率;4景区管理在生态效率提升方面未发挥稳定作用.最后提出游客接待、能源利用和管理水平提高策略持续推动秦巴景区旅游生态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15.
邓远建  超博 《中国农业科学》2022,55(24):4879-4894
【目的】从灰水足迹视角评价我国省域农业生态效率,揭示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影响农业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提升我国省域农业生态效率的政策建议。【方法】利用我国2000—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我国省域农业生态效率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总体而言,农业灰水足迹呈下降趋势,但个别省(市、区)呈上升趋势。从灰水足迹由低到高的排名可以看出,处于前列(即灰水足迹较小)的省(市、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或农业产值占比较低;处于后列(即灰水足迹较高)的省(市、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或农业产值占比较高。(2)观测期内,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平稳,个别年份波动较大,各省(市、区)的均值差距明显且分布极不平衡。(3)经济发展水平、种植业结构、技术进步、财政支农、农业受灾率等因素对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程度各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与人们生活质量的双双提升,无论是农业经营者还是消费者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农业生态效率水平,但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污染也可能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负面影响;财政支农的大部分资金使用在对农药、化肥和农机等生产资料的补贴上,虽然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经济生产力和效率,但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效果不显著;技术的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很重要,使用得当会提高农业生态效率;农业受灾率的估计结果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是因为农业受灾面积的扩大导致农业生态效率的下降,但每年的受灾情况并不具有规律性;种植业结构的系数为负,其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可能是因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作物总播种面积比例较高,且消耗的氮肥数量较多。【结论】由于我国各个省(市、区)的农业灰水足迹演变趋势和差异明显,农业生态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且各个因素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程度不一。因此,需要健全农业灰水足迹治理机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基于灰水足迹的农业水资源保护补偿机制;完善财政支农方式和政策,引导经营主体积极提升农业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重新界定旅游生态效率内涵,以秦巴4个典型景区为例进行实地调查,基于统计与计量学方法测度生态效率特征、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在年度尺度上,不同类型景区生态效率变化具有差异性;2在不同时段上,旅游旺季生态效率偏高,而淡季偏低;3游客数量规模效应的发挥和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利用结构的改善有助于提升生态效率;4景区管理在生态效率提升方面未发挥稳定作用.最后提出游客接待、能源利用和管理水平提高策略持续推动秦巴景区旅游生态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17.
以生态效率评价理论为指导,运用生态效率指标对企业会计评价指标与方法进行完善,构建了嵌入生态效率的绿色经济增加值评价指标和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并就其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阳亮  田伟 《乡村科技》2019,(5):15-16
基于2007—2017年湖南省14个地市州的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窗口模型进行农业生态效率评价,发现湖南省农业生态效率水平总体偏低,其中张家界市、湘西州、湘潭市及长沙市等地市州农业生态水平较高,永州市、郴州市、益阳市及岳阳市等市州农业生态效率普遍偏低。  相似文献   

19.
生态创新效率作为衡量生态投入和生态产出效益的重要手段,是评价我国经济、资源与环境协同关系的重要指标。通过探讨山东省近10年生态创新效率的变化趋势和原因,分析比较影响生态效率差异的主要因素。基于山东省范围,采用DEA模型对山东省2009—2018近10年的生态效率进行测算与评价,采用比较研究,DEAP测算等方法对山东省区域生态创新效率进行探索与研究,通过分析区域生态效率的差异性,探索生态技术对于整个山东地区生态创新效率的主导作用,并提出有效提高山东省生态创新效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杨廷锋  赵永旭  徐晓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520-9521,9524
为了更好地把握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的生态效率发展水平,采用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单一比率法,将其生态效率与全国的生态效率进行动态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978~2010年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的生态效率一直低于全国的生态效率,生态效率多年平均值不及全国的1/2,与全国多年平均绝对差距为1 630.095元/hm2,且1978~2002年二者的差距呈逐年加大的趋势,差距从1978的276.551元/hm2上升到2002年的峰值3 227.713元/hm2,年平均增加量118.047元/hm2,尤其是从1992年后差距拉大特别明显,每年平均增加量为194.771元/hm2,从2003年起,二者差距呈减小趋势。根据灰色系统预测结果,2011~2025年,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的生态效率与全国的生态效率之差距将逐渐缩小,且从2019年开始,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的生态效率将超过全国的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