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晋鲜糯玉米系列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应用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介绍了晋鲜糯玉米系列品种晋单(糯)41号、鲜糯2号、晋鲜糯6号、晋糯8号、鲜甜2号、晋糯5号、晋糯10号这7个品种的选育过程、选育方法、品种特征特性以及各品种推广模式、品种应用情况,可为糯玉米育种和种植加工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2007年广西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7年广西鲜食糯玉米区域试验各参试点糯玉米的产量、品质及抗性等试验结果,对参加区域试验的24个糯玉米新品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桂糯218、桂糯219、南繁糯1号、燕禾金N-1、萃糯1号、雪糯8号等6个品种的综合性状优于对照种苏玉糯1号,通过广西鲜食糯玉米区试,推荐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另有美玉5号、HN010、YHN-2和恒糯1号等4个品种因单季综合表现较好,2008年继续参加试验;而其他14个品种因单季表现较差,结束试验.  相似文献   

3.
结合第十二届全国鲜食玉米速冻果蔬大会,在新乡县种植104个甜玉米品种、40个甜加糯玉米品种、33个糯玉米品种进行产量和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104个甜玉米品种产量排名前几位的分别是万甜2015、绿色超人、GS93、陕科15FA、沪甜2号、BM800;40个甜加糯玉米品种产量排名前几位的分别是万糯11、品甜糯9号、彩甜糯100、天贵糯932、s1606、中品甜糯;33个糯玉米品种产量排名前几位的分别是HS1602、HS1601、HS1503、忻糯5号、晋糯18号、黔糯7262、万糯200;可为河南新乡地区调整种植结构提供一定的参考,为下一步选定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鲜食糯玉米新品种评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皖玉13号玉米为对照,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16个鲜食糯玉米品种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产量较高的糯玉米品种分别是凤糯2062、濉黑糯3号、美玉8号;凤糯2062是综合表现最好的品种,品质总评分为86.4分;J糯四号是表现最差的品种,比对照皖玉13号减产32.1%,品质总评分为84.6分。  相似文献   

5.
优质糯玉米品种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糯玉米新品种在冀西北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2个糯玉米新品种及目前在冀西北地区重点推广的6个糯玉米品种为材料,对其生育期、农艺性状、果穗性状、食用品质及产量进行观测、分析。[结果]万粘3号、彩糯1号属早熟品种,垦粘1号、中玉糯2号、中糯2号为中熟品种,中糯1号、万糯1号、05NB104为晚熟品种。8个品种的食用品质均达二级标准,且05NB104籽粒饱满、粘软香甜、皮薄渣少、柔嫩适口,接近一级标准。中糯2号的单穗鲜重和产量最高。在农艺性状、果穗性状方面,万糯1号排第1位,05NB104、中玉糯2号分别排第4、7位。[结论]糯玉米新品种05NB104、中玉糯2号均适宜在冀西北地区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6.
糯玉米是余姚市主要粮食作物,为筛选出适合余姚市大面积种植的糯玉米品种,进行了糯玉米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东糯4号"、"申糯2号"的单株性状较好,产量较高,可在余姚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6个糯玉米品种对玉米蚜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对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抗性的糯玉米品种。[方法]采用蚜情指数法和大量蚜虫侵染法对6个糯玉米(Zea mays L.sinensis Kulesh)品种分别在苗期和大喇叭口期进行抗蚜性鉴定。[结果]苗期评价结果为6个糯玉米品种的抗性植株百分率为30%~70%,抗性级别显示中糯1号、丰糯1号、苏玉糯2号为抗(R),品糯28、凤糯2146为中抗(MR),苏玉糯5号为感(S);6个糯玉米品种在大喇叭口期的抗性级别均为感(S)。[结论]糯玉米在苗期对蚜虫的抗性较高,在大喇叭口期对蚜虫的抗性较低。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参加国家黄淮区域试验的19个糯玉米品种为材料,分析了糯玉米的11个农艺性状与鲜穗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参加区试的糯玉米品种,鲜穗产量最高的是西星白糯2号,其次是郑彩糯1号、莱农糯6号,科泰糯2号的鲜穗产量最低。为今后推广高产的新品种及种植生产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食品多样化的要求,糯玉米将在我国玉米生产中占有一席之地。种植糯玉米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高,是农民致富的捷径。一、栽培技术1、选种糯玉米的品种较多,地方常规品种品质较好但产量偏低,现在推广的许多杂交种的品质、产量都不错,如白糯1号、白糯2号、中糯1号、苏玉糯1号等。种植时要因地制  相似文献   

10.
春播鲜食糯玉米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程林润  朱璞  俞金龙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007-3007
为了筛选出适宜金华地区种植的鲜食糯玉米品种,2005年浙江金华农科院引进了不同地域的6个糯玉米品种进行品比试种,结果表明,沪玉糯3号、京科糯120、沪玉糯2号等品种表现为产量较高,品质较优,较适宜金华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红小豆“京农5号”新品种选育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根据本地区红小豆育种目标,对大面积推广的京农2号品种利用辐射诱变手段进一步加以改良.经过1992~1998年7年的选育,育成具有适宜夏播、植株直立、高产、大粒、抗病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京农5号.  相似文献   

12.
唐葱6号是以耐贮藏的鸡腿葱为父本、以唐葱1号为母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冬贮型大葱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等优点;维生素C含量114.0 mg/kg (FW),可溶性糖含量10.38%,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7%,粗纤维含量1.02%;属耐贮藏品种;适宜在河北、北京、天津、东北等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3.
在北京夏播条件下,以冀、晋地区的10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北京主栽品种科丰14为对照,进行2年3点的品种比较试验,筛选高产、稳产和高品质品种。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生育期、株高、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等性状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生育期、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河北省培育的冀豆12、冀豆15等品种适合在北京地区夏播种植,可以作为引进品种进行生产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14.
脱毒甘薯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植徐薯 18和北京 5 5 3脱毒 1、2代苗大、中型种薯商品率及产量比未脱毒的各甘薯品种 (对照 )提高 5 0 %和 35 %~99.2 2 % ,实践证明必须 2~ 3a后更换脱毒种薯 (苗 ) ,才能达到持续稳产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高产、矮秆冬小麦新品种津农4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产、矮秆冬小麦新品种津农4号,由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小麦育种中心育成,组合为农大3338/京冬6号。2001—2003年参加国家冬小麦品种北方冬麦区水地组区域试验,两年区试平均产量6591kg/hm2,比对照增产5.8%。2003年参加国家冬小麦品种北方冬麦区水地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915kg/hm2,比对照增产5.6%,居第一位。试验证明,津农4号表现出高产、稳产、农艺性状好、抗病、抗寒、适应性强等特点,适宜在天津、北京、河北、山西、新疆等北部冬麦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绿豆新品种冀绿9239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冀绿9239新品种以冀引3号为母本、Vc2802A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具有高产、早熟、抗病毒病、抗逆性强和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春播区的黑龙江、辽宁、山西、新疆、宁夏以及夏播区的河北、河南、江苏、四川、北京、山东等地种植。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冀张莜14号的选育经过,该品种是从国外引进的42个燕麦品种中,经观察鉴定、品种比较、区域适应性试验、多年多点生产鉴定及大面积示范应用筛选出的早熟、抗旱、耐瘠性较强、适宜免秋耕晚播种植技术的莜麦品种。该品种千粒重24.6 g,生育期82 d,属早熟品种,株高94.5 cm,粗蛋白含量14.5%,粗脂肪含量7.49%,一般旱地种植籽实产量为2 869.6 kg/hm2,比同类主栽品种坝莜一号增产6.46%。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大豆新品种衢秋6号的选育过程和选育结果,通过2013—2014年浙江省秋大豆区域试验和2015年浙江省秋大豆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衢秋6号在蛋白质含量、抗大豆花叶病毒病等方面表现突出,属于高蛋白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19.
恩糯2号是以三五糯经5万拉德钴辐射后用系谱法育成的优质高产糯稻新品种,其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米质为国标一级米.阐述了恩糯2号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津星4号是天津市水稻研究所1994年育成的超高产水稻新品种,组合为341-2×中花8号。该品种1995—1996年参加品比试验,1999—2001年参加天津市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00—2002年进行生产示范,平均单产600kg/667m2以上,最高749kg/667m2。生育期170d左右,属半散穗大穗型品种,稳产、抗逆性好,米质优。适宜在津、京、唐稻区作一季稻栽培,在河北省南部、河南、山东做麦茬稻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