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龙井43为对照,分析了不同氮素水平对4个茶树品系重要农艺性状和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供应充足时,各茶树品系叶绿素含量提高,茶芽萌发和新梢生长加快,发芽密度与着叶数增加,可以有效提高茶叶产量;氮素影响氨基酸、咖啡碱和多酚类物质在茶树体内的代谢,施用氮肥可以增加茶叶中茶氨酸、咖啡碱等的含量,提高茶叶品质。本研究还发现中茗22号和LY002对氮素响应比较明显,可为今后氮素高效型茶树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普洱茶滋味形成机制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洱茶是一种后发酵茶,因其独特的感官品质及诸多保健功能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为明确普洱茶滋味形成的机制,进一步提升普洱茶品质成分与滋味相关性研究的深度和准确性,文章从多酚类物质及其氧化产物、游离氨基酸、茶多糖、咖啡碱等角度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应用HPLC-PDAD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4~5叶初展的福云6号沙培茶籽苗各部位儿茶素类、嘌呤碱、氨基酸(茶氨酸)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儿茶素类、嘌呤碱(咖啡碱、可可碱)主要分布于茶籽苗叶片及嫩茎,子叶下部含量明显降低;EGCG、茶氨酸在茶籽苗嫩叶中含量较高,并随叶片成熟不断减少,但茶氨酸以侧根和主根最为富集,其代谢前体氨基酸(Glu、Ala)在根部亦具较高含量。随着茶籽萌发,茶氨酸在胚根大量合成,初露紫红色嫩茎的茶籽苗根系茶氨酸含量达13.429mg/g鲜重。据此认为培育茶籽及其无性系幼苗,并以幼嫩根系为材料,有望成为茶籽综合利用及天然茶氨酸获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用~(15)N 标记试验研究了茶树在红壤中氮的吸收、分布和利用动态。结果表明,春季标记时,红壤中茶树吸收的肥料氮主要用于叶蛋白和咖啡碱的形成,而进入茎和水溶性部分较少。秋季,红壤茶树中水溶性氮增加,但根系中贮存的肥料氮却明显低于对照。春、秋季残留于土壤中的肥料氮,红壤较对照低;红壤茶树的肥料利用率和回收率分别为17.28%和51.91%。此外,测定了 PLA 酶和根系活力,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若干处理对红茶水浸出物含量及品质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叶中约含有多种生化成分。成品茶中除4%-6%水分之外的干物质中有35%-45%物质是溶于沸水的,如氨基酸、多酚类、咖啡碱、茶色素、可溶性糖和芳香物质等数十种成分.都是人体所必需及平衡协调作用的营养成分,这些能溶于沸水的物质之和称为水浸出物。它们中大部分都与制茶品质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茶叶品质优与次是由茶叶中生化成分种类、含量及其比例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硫影响茶树氮代谢内在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叶勇 《福建茶叶》1993,(1):14-16
氮代谢是茶树最重要的代谢之一,氮代谢的一些产物如氨基酸、蛋白质与咖啡碱等的含量高低也是茶叶品质指标。长期以来,人们大多从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对氮代谢的作用进行研究,却忽略了被称为“第四元素”的硫素的影响。硫是含量近于磷的潜在产质量限制因子,探讨硫对氮代谢的影响在含硫低的低丘红壤茶区十分重要。为此,本实验对硫处理后茶树氮代谢产物的变化及氮代谢的关键酶活性变化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选用10份茶树品种春茶新梢的1芽2、3叶为试验材料,控温控湿(20~22℃、RH 35%~45%)条件下,探讨不同萎凋程度茶鲜叶的主要品质成分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萎凋程度(鲜叶减重率)的加重,水浸出物、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呈现升高趋势,茶多酚含量变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各主要品质成分含量的变化并不是同步的.茶鲜叶萎凋减重15%内以水分散失为主,各主要品质成分的含量(以干物质质量100%计)变化均不显著;萎凋减重至30%~45%,各主要品质成分含量陆续呈现显著变化,可溶性糖与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先后达到最高值;萎凋减重至60%,只有游离氨基酸含量继续升高;最终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碱含量变化较大,比茶鲜叶中分别升高了24.6%、13.8%、11.9%.相关分析表明,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水浸出物与咖啡碱含量变化与萎凋失水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13、0.386、0.692、0.479),尤其是游离氨基酸,而茶多酚含量变化与萎凋失水没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为解析不同干燥工艺紫阳绿茶风味特征和生化成分差异,以6个硒香茶(烘-炒)和10个翠峰茶(烘)为材料,采用感官评价、生化成分检测、高分辨液质联用(UHPLC-Q-Exactive/TM)和多元统计等方法对茶叶的风味特征和生化成分进行分析。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硒香茶香气为高爽型,翠峰茶为清香型,硒香茶干茶的色泽更为深绿,翠峰茶的感官评价综合得分略高于硒香茶。生化成分检测结果表明,硒香茶的氨基酸总量以及10种氨基酸组分(组氨酸、精氨酸和苏氨酸等)显著高于翠峰茶(P<0.05),茶多酚、儿茶素组分及咖啡碱的含量差异不显著。代谢组学分析共鉴定出262个非挥发性化合物,包括氨基酸、儿茶素、二聚体儿茶素、酚酸、黄酮醇(糖)苷和有机酸等13类。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和差异比较分析发现,硒香茶与翠峰茶中代谢物种类没有差异,但含量存在差异。选择VIP>1.2的化合物作为关键性差异化合物,主要有氨基酸类、酚酸和黄酮醇(糖)苷类。翠峰茶中氨基酸类、黄酮醇(糖)苷类化合物含量低于硒香茶,而二聚体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高于硒香茶。本研究可为全面了解硒香茶和翠峰茶品质形成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绿茶不同干燥工艺导致...  相似文献   

9.
分析不同种植海拔高度及采制时期对黄山"松谷"毛峰茶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多糖和硒含量的影响;采用相关国家标准对黄山"松谷"毛峰茶中相应功能成分进行含量测定;从种植海拔高度看,茶样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酚氨比值及硒含量随种植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对于咖啡碱,高海拔茶样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平地地区茶样,而不同海拔高度的茶样中茶多糖含量差异不显著;从采制时期看,茶样中茶多酚含量为5月最高,4月次之,6月最低;游离氨基酸含量4月最高,5月次之,6月最低;茶样酚氨比值6月最高,5月次之,4月最低;咖啡碱含量4月和5月基本相同,均高于6月;氨碱比值4月最高,5月次之,6月最低;茶多糖含量6月最高,5月次之,4月最低;硒含量4月最高,5月和6月基本一致。此研究结果表明种植海拔高度及采制时期对黄山毛峰茶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多糖和硒含量有交互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红壤丘陵茶园镁营养调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永兴  陈福兴 《茶叶科学》2003,23(Z1):34-37
对湘南红壤丘陵茶园土壤及茶叶中镁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得到土壤有效镁含量在6.29-25.98 mg/kg,平均为13.02 mg/kg,显示缺镁症叶片的有效镁含量为264.10 mg/kg。在缺镁茶园施用水溶性硫酸镁肥料后,缺镁症逐渐消失,产量比对照平均增长9.8%—13.6%。喷施含镁叶肥试验结果平均增产20.8%。施镁还能显著改善茶叶品质,氨基酸、咖啡碱及水浸出物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5.8%,9.2%、2.3%。文章还讨论了我国南方红壤丘陵茶园镁营养的现状及今后镁肥开发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原料对罐装绿茶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陈玉琼  张家年 《茶叶科学》2001,21(2):120-123
研究了四种不同级别的茶叶原料对罐装绿茶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原料级别的降低 ,所制罐装绿茶水中多酚类、儿茶素、咖啡碱、氨基酸的含量下降 ;熟闷气味减弱、沉淀量减少、茶汤绿色度能很好保持。在低档原料的罐装茶水加工过程中 ,多酚类物质和色香味品质比较稳定 ,变化较小。研究还表明 ,茶汤沉淀的形成与多酚类、咖啡碱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
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对信阳毛尖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传统与现代工艺对信阳毛尖品质的影响,采用相同级别原料,按照不同工艺制作5组茶样,对其进行感官审评和主要品质化学成分检测。结果表明:同组茶样不同工艺间,感官审评总分差异不显著;茶氨酸、氨基酸总量、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儿茶素总量、多酚类、咖啡碱含量和酚氨比8个指标,工艺间差异不明显;第2组茶样苦涩味指数和品质指数均差异极显著(P0.01),第4组茶样品质指数差异显著(P0.05)。总体上来说,现代工艺茶样品质略高于传统工艺茶样品质,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夏暑季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茶中多酚类物质含量较高,尤其是具有苦涩味的酯型儿茶素含量显著增加,而氨基酸类物质却较低,导致成茶滋味苦涩、粗燥、缺乏鲜灵度,香气低劣欠细腻,品质明显低于春秋茶。  相似文献   

14.
以1984年和2014年生产的茯砖茶为材料,分别对其感官品质及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茶多糖、总黄酮、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生化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陈年茯砖茶与2014年的茯砖茶相比,茶多酚、水浸出物和茶红素含量均显著减少,降幅达30%以上;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总黄酮和茶黄素下降幅度在18.80%~26.75%;可溶性总糖和茶多糖含量变化幅度不大,未达显著水平;而茶褐素的含量显著增加,增幅35.65%。感官审评结果表明:1984年的茯砖茶汤色红棕,陈香显著,滋味醇和。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氟铝交互处理对茶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以福建水仙茶苗为试验材料,不同浓度下氟铝交互处理水培30 d后,测定茶苗嫩叶和老叶(成熟叶片)中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黄酮和水浸出物含量。结果表明:老叶和嫩叶在氟铝交互处理下,茶多酚、氨基酸、黄酮、咖啡碱、水浸出物等成分含量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在高氟处理(12 mg/L)下,随着铝的加入,老叶茶多酚、老叶咖啡碱含量和嫩叶水浸出物,B4C4D4,逐渐降低;老叶氨基酸和老叶水浸出物含量,B4C4D4,呈上升趋势。在高铝处理(80 mg/L)下,随着氟的加入,嫩叶水浸出物含量,D2D3D4,逐渐降低。黄酮含量的变化则未发现明显的规律。铝和氟的不同交互比例处理产生不同程度的交互效应,氟铝交互处理对茶树叶片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影响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云抗10号大叶种茶晒青芽叶的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云抗10号大叶种茶为研究对象,分别采摘其芽头、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第四叶和茶梗,分析其生化特性。结果表明:芽头的总灰分、可溶性糖、铁、锰和氟元素含量低于叶片中的含量,而水溶性灰分(占总灰分比例)、粗纤维、铜、锌、茶氨酸和咖啡碱的含量高于叶片中的含量,芽头的茶多酚、水浸出物和酯型儿茶素含量低于嫩叶,高于老叶。茶梗的总灰分、水浸出物、茶多酚、铜、氟、咖啡碱、儿茶素总量均低于芽头和叶片,而粗纤维、铁和茶氨酸含量高于芽头和叶片。不同芽叶生化成分变异系数高于15%的有铜、锌、锰、氟、粗纤维、可溶性糖、茶氨酸、咖啡碱、儿茶素及其单体类物质,由此表明不同芽叶的生化成分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7.
名优绿茶鲜叶摊放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以一芽一叶茶鲜叶为原料,进行连续摊放(水分78%~61%)处理,取不同含水率摊放叶,分别进行液氮速冻和冷冻干燥,测定茶多酚、儿茶素各组分、氨基酸及各游离组分、咖啡碱、叶绿素、维生素C及可溶性总糖等含量,研究茶鲜叶摊放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摊放时间的增加,茶鲜叶中含水率下降逐渐加快,干物质质量下降;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呈现前期下降后期有所上升的趋势,酯型儿茶素总量逐渐下降,鲜叶和摊放叶中检测不到没食子酸儿茶素(GC);氨基酸总量呈上升趋势,不同游离组分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咖啡碱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叶绿素和维生素C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摊放过程中茶鲜叶不同生化成分具有不同的动态变化规律,本研究为提高名优绿茶品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研究分析了不同加工工艺超微茶粉球磨粉碎工艺、气磨粉碎工艺超微茶粉主要理化性质。不同粉碎处理的超微茶粉在理化成分含量、色泽、香气及滋味特征等方面均有所差异。结果表明,球磨、气磨粉碎超微茶粉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5.4 mg/g、22.9 mg/g;咖啡碱含量分别为33.8 mg/g、33.6 mg/g;水溶性糖含量分别为31.2 mg/g、30.8 mg/g;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1.1 mg/g、19.2 mg/g;茶多酚含量分别为172.2 mg/g、150.3 mg/g。球磨粉碎超微茶粉感官品质特征优于气磨粉碎超微茶粉,茶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等主要香气物质、营养物质的损失也低于气磨粉碎超微茶粉,本实验对比两者理化性质的区别分析,从而可以为提高超微茶粉品质的加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长沙县高桥相同嫩度茶鲜叶原料采用卷曲形毛尖茶加工工艺制绿茶为对照,分别对沅陵县齐眉翠峰、凤娇碣滩茶、干发茶和军大坪茶4种绿茶的主要生化成分与感官品质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沅陵4种绿茶的茶多酚总量28.76%~30.34%,游离氨基酸总量2.35%~3.22%,咖啡碱含量3.00%~3.63%,水浸出物含量37.26%~40.07%,可溶性糖总量5.46%~5.65%,可溶性蛋白含量1.50%~1.74%,类黄酮化合物总量1.16%~1.79%,叶绿素总量1.36%~2.01%,儿茶素总量13.53%~16.20%。与对照相比,4种绿茶的茶多酚、可溶性糖和儿茶素总量均高于对照,除齐眉翠峰外其余3种茶样水浸出物和叶绿素总量均高于对照,除干发茶外其余3种茶样类黄酮化合物总量均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20.
影响云南普洱茶品质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含量与等级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总灰分、水浸出物、多酚类和咖啡碱含量与普洱茶品质得分皇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39、0.918及0.879,而粗纤维含量与品质得分皇显著负相关(r—~958).组纤维含量随级别的降低呈有规律的速增,总灰分(在一定范围内)、水浸出物、多酚类、咖啡碱含量随级别的降低呈有规律递减,其增减变化与质量的变化基本皇线性相关.反应茶叶品质因于是综合的,由总灰分、水浸出物、多酚类、粗纤维、咖啡碱等5个成分构成的五元回归综合关系式,对于倒茶叶等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