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2 毫秒
1.
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分别于2014年11月11—21日(第1期),2015年5月18日—6月7日(第2期)和2015年5月25日—6月14日(第3期)9:30—17:00对成都动物园饲养的4头成年棕熊(Ursus arctos)、2头成年黑熊(Ursus thibetanus)和2头成年马来熊(Helarctos malayanus)的昼间乞食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其中第1期为丰容前的行为观察期,第2和第3观察期为通过改变食物的投喂方式,并在熊的环境中放入玩具的丰容期。结果表明:3种熊都表现出了3种乞食行为,即蹲坐乞食、站立乞食和走动乞食。棕熊的乞食行为显著高于黑熊和马来熊(P0.01或P0.05),棕熊主要表现为蹲坐乞食和走动乞食,黑熊和马来熊主要表现为站立乞食。对丰容前后熊的乞食行为比较发现,丰容前3种熊的蹲坐、站立和总乞食行为显著高于丰容期(P0.01),走动乞食行为没有显著差异(P0.05)。黑熊和棕熊丰容期的乞食行为显著低于丰容前(P0.01),且第2和3期丰容间的乞食行为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马来熊丰容前后的乞食行为没有显著差异(P0.05)。丰容前乞食行为的高峰为13:00—14:00;丰容后的乞食行为高峰为11:00—12:00。  相似文献   

2.
对上海动物园7只小熊猫进行丰容,并应用丰容前后的动物行为的变化对丰容效果进行评价。研究表明,环境丰容对小熊猫行为整体的分配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小熊猫的昼间行为通常以休息(x=34.0%,SD=10.9%)、取食(x=13.4%,SD=5.0%)和攀爬行为(x=10.2%,SD=4.1%)为主,通过开展环境丰容,休息行为(x=21.2%,SD=12.4%)显著减少(P0.05),取食(x=19.3%,SD=4.6%)和攀爬行为(x=16.7%,SD=5.4%)显著增加(P0.05)。小熊猫的移动行为由5.1%显著增加至8.4%(P0.05),刻板行为由4.8%显著减少至1.1%(P0.05)。环境丰容对小熊猫不同个体的行为产生的影响大体相似,但不同个体间存在异同。丰容使个体1、5、6、7的探究行为增加,但是对个体2的影响相反,个体3、4则没有明显影响。对于刻板行为,丰容对个体1、3、6无影响,使个体4、5、7减少,个体2则增加。环境丰容增加了小熊猫的积极行为,如探究行为、增加了活动量,同时还减少了消极行为,如刻板行为。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环境与食物丰容对圈养黑熊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试验以郑州市动物园的4只圈养黑熊(Ursus thibetanus)为研究对象,设计环境丰容和食物丰容,观察采集数据,分析丰容前后黑熊活动时间分配变化。结果表明:第1次环境丰容后,黑熊的休息行为和刻板行为明显减少,移动行为明显增加,其他行为均无明显变化;第2次环境丰容后,休息行为明显减少,但刻板行为几乎没有变化;食物丰容后黑熊的休息行为明显减少,刻板行为较丰容前有所减少,但差异不显著(P0.05);黑熊在丰容设施上占用的时间由最初刚刚加入第1次环境丰容的8.96%增加到第2次环境丰容观察阶段的15.36%,食物丰容前后在丰容设施上黑熊行为的时间由最初的2.56%增加到9.84%,且其行为时间分配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4.
张伟逸 《经济动物学报》2020,24(2):78-80,87
从环境丰容、食物丰容、感知丰容、认知丰容4个方面,对上海动物园饲养的4头棕熊丰容前后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棕熊对不同丰容项目的反映及效果。结果表明:棕熊对假山、栖架、水池、食物多样性、藏匿食物等很感兴趣,对绿化、地面铺垫物一般感兴趣,对其他熊类和动物的粪便、气味、交换场地害怕谨慎。丰容前,白天棕熊以运动、玩耍、休息和乞食行为为主;丰容后,虽然不能完全杜绝乞食行为,但是有效降低了棕熊的刻板行为和乞食行为,运动、玩耍行为发生的频次增加。  相似文献   

5.
2013年1~4月期间,对上海动物园圈养梅花鹿进行了食物丰容,并基于动物行为对丰容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观察记录14只梅花鹿丰容前后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改变。研究表明,环境丰容对梅花鹿行为在时间和空间分配上均存在显著影响(P〈0.05)。从行为类型来看,丰容前后梅花鹿的摄食行为、反刍行为、乞食行为和运动行为存在显著差异(P〈0.05)。丰容使梅花鹿的摄食行为频率明显增加,从而使休息和聚群等其他各类行为频率减少。本研究对空间区域划分的手段能够为圈养区建设提供科学建议,对改善梅花鹿圈养条件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6.
于2019年7月至9月以福州动物园饲养的8只细尾獴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全事件取样法与瞬时扫描取样法确定细尾獴的昼间行为谱:警戒、运动、休息、采食、排泄、社交和进入洞穴,之后根据行为谱设计环境丰容。设计了五种环境丰容(棉网、竹网、木桌、木桩和绳梯丰容),研究不同环境丰容对细尾獴警戒及采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棉网、竹网、木桌、木桩和绳梯丰容方式均使细尾獴的警戒行为显著增加(P0.05);竹网、木桌和木桩丰容显著增加了细尾獴的采食行为(P0.05),绳梯丰容显著降低了细尾獴的采食行为(P0.05),而棉网丰容与丰容前相比并未有显著变化(P0.05)。就增加细尾獴的警戒行为和采食行为而言,木桩的丰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动物园小熊猫馆5只圈养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增加多组合高度栖架、矮凳结合改变放置食物的方式进行环境丰容,比较环境丰容前后小熊猫行为的变化,采用SPI指数(the spread of participation index)比较丰容前后动物空间利用度的变化,采用空间利用率比较小熊猫对不同区域空间利用率的变化和喜好程度,评估丰容的效果。结果表明:小熊猫在丰容前主要以休息行为(46. 99±21. 78)%、取食行为(16. 68±6. 64)%、刻板行为(12. 09±24. 18)%为主,通过丰容,攀爬行为(3. 49±1. 86)%显著增加(P <0. 05)。丰容后所有小熊猫的SPI指数均降低,空间区域利用的个数从丰容前的20个增加至29个。丰容显著提升了小熊猫对于展区第3层(0. 7—1. 5 m)区域的空间利用率,在丰容设施所在区域标记行为发生频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环境丰容对单独圈养黑猩猩行为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州动物园科研中心的2只单独圈养的黑猩猩进行环境丰容,采取焦点观察法和连续记录法,记录2只黑猩猩丰容前后的各行为持续时间。结果表明,环境丰容对2只单独圈养黑猩猩的行为产生影响,雌性黑猩猩积极行为显著增加,刻板行为和一般行为显著降低,而雄性黑猩猩的探究和进食行为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王晶晶 《经济动物学报》2019,23(4):215-218,222
2017年10—11月对上海动物园3只葵花凤头鹦鹉和2只小白凤头鹦鹉进行展区的社群丰容试验,包括环境丰容、认知丰容和食物丰容。通过运用城市固体废弃物制作丰容物品,将城市固体废弃物和动物饲养管理结合在一起,分析城市固体废弃物在凤头鹦鹉丰容中运用的影响和意义。采用瞬时扫描法记录并分析丰容对5只凤头鹦鹉的行为节律和异常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丰容期间,凤头鹦鹉的休息和异常行为明显减少,与丰容前后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取食和玩耍行为与丰容前后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丰容有利于减少动物的异常行为,增加动物行为多样性,让其表达自然天性,从而提高动物福利。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评估福州动物园华南虎丰容效果,本研究使用豪猪粪便、含稻草纸箱和麻布袋对福州动物园2只华南虎(雄虎444和雌虎442)进行丰容,采用一零法对其行为变化进行观察记录,研究3种丰容对2只华南虎行为(运动行为、观望行为、休息行为和其他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含稻草纸箱丰容能显著降低雄虎444的休息行为(P0.05);豪猪粪便丰容能显著降低雄虎444的观望行为(P0.05);豪猪粪便丰容和含稻草纸箱丰容能显著提高雌虎442的运动行为(P0.05)和显著降低雌虎442的休息行为(P0.05)。3种丰容都能提高雄虎444的运动行为,但效果不显著(P0.05);豪猪丰容和麻布袋丰容能降低雄虎444的休息行为,但效果不显著(P0.05);麻布袋丰容能提高雌虎442的运动行为和降低雌虎442的休息行为,但效果不显著(P0.05)。3种丰容对雄虎444的其他行为影响不大,3种丰容对雌虎442的观望行为和其他行为影响不大。结果表明,本次丰容对福州动物园两只华南虎行为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小熊猫(Ailurus fulgens)是亚洲特有的濒危动物。由于圈养小熊猫活动空间受限、环境单调等因素,时常有刻板行为表现。本研究依据小熊猫自然行为特性及动物福利要求,以环境、食物、气味等因素进行多重丰容,观察频繁出现刻板行为的2只圈养小熊猫个体的行为修正效果。应用聚集动物取样法,从9:00到17:00,全事件记录并观察小熊猫行为。观察发现,受试小熊猫主要表现摇晃与踱步两种刻板行为。通过丰容前与三个阶段的丰容后刻板行为发生率比较,丰容后的刻板行为均显著低于丰容前,而探究行为和修饰行为有所增加。由此可见,多重丰容可以减少圈养小熊猫刻板行为的发生,促进自然行为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于2014年3月27日~4月2日,7月12~16日,8月22~25日,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记录法对成都动物园饲养的3头亚成年非洲狮在环境丰容前后的行为进行了观察。第1期动物在环境相对狭小的检疫馆(丰容前),第2、3期动物已转移到狮虎苑(第2期为环境丰容期间,第3期是丰容后)。结果:第1期非洲狮的运动、采食、警惕行为发生比例极显著高于第2、3期(P0.01),第1期的休息行为极显著低于第2、3期(P0.01)。第2期非洲狮的运动和玩耍行为显著低于第3期,休息行为显著高于第3期(P0.05)。对非洲狮昼间行为日节律分析发现,运动行为主要发生在9:00~10:00,10:00~17:00期间休息行为占比例最高。第2、3期玩耍行为主要发生在9:00~11:00。观察结果表明,动物从相对狭小笼舍转移到有丰容设施且又宽敞的兽舍,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如警惕行为减少,休息行为增加。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马刻板行为的现状,对新疆2个集约化马场和1个俱乐部的马的刻板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并视频监测8匹咽气马和8匹正常马,区分咽气行为、警觉行为及躺卧行为,测定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从马刻板行为问卷调查发现:调查的176 264匹马,主要有咽气癖、啃癖、摇头、转圈和咬癖等5种刻板行为,其发生率分别为3.44%、4.10%、0.7%、1.03%和0.34%。咽气行为监测发现,咽气癖平均发生频次为(181±3.49)次,每次耗时约(2.33±0.02)s。采食期间(10:00—12:00)咽气行为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05)。与正常马相比咽气马的警觉行为发生频率显著降低,且白天降低程度显著高于夜晚(P0.05)。在8:00—23:00之间正常马和咽气马的心跳、体温、呼吸无显著性差异(P0.05)。咽气马的血液尿素氮(UREA)含量极显著低于正常马(P0.01),其他指标均无差异。咽气马的β-内啡肽(β-EP)水平极显著低于正常马(P0.01),而其余激素指标均差异不显著。结论:咽气马的警觉性降低,进食期间咽气行为多发,β-内啡肽降低。  相似文献   

14.
2017年4月在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观察5只黑帽悬猴(Cebus apella)的行为,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组的日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结果表明,圈养黑帽悬猴的主要行为活动为休息(52. 06±1. 03)%、移动(23. 22±0. 58)%、取食(14. 65±0. 69)%、理毛(4. 98±0. 35)%等。雄猴和雌猴的休息、玩耍、乞食和刻板行为所占时间比例差异显著。相比于成年黑帽悬猴,幼猴玩耍的时间更长(χ~2=13. 643,P <0. 05),乞食行为所占时间更多(χ~2=4. 057,P <0. 05)。雄猴取食时间先于雌猴和幼猴,在上午和下午投食后均优先取食。周末游客人数比平日显著增加,雌猴和幼猴乞食行为也显著增多,其波动节律具有一致性。针对圈养黑帽悬猴行为管理提出了一些丰容措施和游客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12年3~7月,对上海动物园2只雄性华南虎的刻板行为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开展同种其他个体的气味丰容,旨在减少圈养华南虎的刻板行为.华南虎的刻板行为主要出现在外展区4个区域,分别位于外展区的水池边、饲料投喂口、动物串门,室内笼舍.主要表现为重复性踱步,整体形状为“8”字形或者直线;华南虎的刻板行为主要发生于早晨(7:00~8:00)、傍晚(16:00~18:00).气味丰容前后,华南虎的昼间行为的整体分配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刻板行为的发生频率显著降低(P<0.05);活动行为的发生频率显著提升(P<0.05),标记行为显著增加(P<0.05);站立行为、卧息行为及睡眠行为减少,其他行为(如嗅闻和探索)增加,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6.
2007年4~7月在上海动物园,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鬃狼的行为、活动规律和行为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季,运动(33.67%)和休息(27.06%)是鬃狼花费时间最多的行为类型,其次分别是站立(15.96%)、其他(14.21%;包括标记、追逐、搔痒、嗅闻、饮水和排便等)和取食(9.10%);夏季将最多的时间用于休息(43.55%)和运动(29,41%).春季鬃狼的运动行为在1d中有2个明显的高峰期,即9:00~11:00和13:00~14:00,休息的高峰期出现在10:00~12:00和13:00~15:00,其他行为的高峰期则与运动相反.在夏季,鬃狼1d中运动有3个高峰期(9:00、10:00~12:00和13:00~15:00),休息在下午是所有行为类型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且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圈养鬃狼的站立和休息行为在春季和夏季有显著差异(P<0.05),而其余3种行为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吴志勇  李东涛  刘道强 《野生动物》2012,33(6):313-314,356
从2011年12月到2012年4月,应用全事件取样法和目标动物取样法对南昌动物园2只处于育龄期的华南虎进行了丰容前后的行为观察,对丰容前后行为发生的时间分配、行为比例进行了研究比较。结果显示:丰容前主要出现踱步行为(刻板行为),休息行为和摄食行为(摄食行为的发生受人为控制)等行为,丰容后行为谱明显丰富,行为种类增多,玩耍行为,社会行为占据整个行为谱的时间比重加大,丰容前后行为存在显著的差异。研究结构表明可以通过丰容来改变华南虎的行为节律,从而减少其刻板行为,增加了社会行为,对提高动物繁殖的成功率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野生黑猩猩花费相当多的时间觅食、处理食物,而在笼养条件下,由于有限的空间和程序化的喂食方式,导致黑猩猩缺少对环境的探索和对食物的搜寻处理,往往发生一些行为和生理的变化,其中刻板行为的出现和较高的粪便应激激素,显示出动物处于不理想的福利状况中。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们于2012年5月1日-6月21日对杭州动物园7只黑猩猩进行了食物丰容,并采用了行为和粪便应激激素——皮质醇作为评价丰容效果的两种指标。行为观察采片焦点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法,记录8:30-10:30和14:00-16:0)0的动物行为并统计其行为频率。通过比较丰容前后每种行为的变化发现:在食物丰容后,黑猩猩的不活跃行为和刻板行为显著降低(T=6.156,P=0.001;T=2.613,P=0.04),表现出更多的攀爬(T=-4.200,P=0.006)和探究行为(T=-4.902,P=0.005),而大大减少了玩耍行为(T=8.039,P=0.000)。通过对粪便皮质醇激素的酶联免疫测定显示,3只成年个体的粪便样品中的皮质醇含量呈现下降趋势。通过行为和内分泌的检测结果显示黑猩猩的福利状况通过食物丰容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这为继续开展黑猩猩的整体丰容计划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丰容是为圈养动物提供适宜生活环境,改善圈养动物行为结构的重要方法。为了探究丰容对圈养双角犀鸟日常行为的影响,于2013年1~4月对上海动物园3只双角犀鸟进行展区丰容实验。丰容方法包括在栖架上设置云梯、悬挂麻绳和玩具、使用饲喂器等。采用瞬时扫描法观察双角犀鸟的日常行为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丰容前后双角犀鸟个体间行为时间分配在社群、休息、运动、动喙行为方面有显著差异;丰容对双角犀鸟的日常行为有显著的影响,且丰容后各个个体均在修饰行为、休息行为、运动行为和动喙行为方面出现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修饰行为、运动行为、动喙行为增加,休息行为减少。丰容前后双角犀鸟的Et常行为变化具有个体特异性及行为连锁性。丰容有利于丰富双角犀鸟的日常行为,减少刻板行为的发生,有效提高了动物福利。  相似文献   

20.
2014年3月6~12日(第1期,丰容前),2014年3月27日~4月2日(第2期,丰容后)和2014年5月9~14日(第3期,丰容1月后),采用目标动物瞬时扫描法对成都动物园救护的7~12只普通鵟环境丰容前后的行为变化进行了观察和记录。结果发现:丰容前普通鵟昼间的休息行为所占的比例最高(65.2±14.6)%,其次为警戒行为(26.4±13.5)%。但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丰容后,第2期),警戒行为发生比例(73.6±23.8)%显著升高(P0.01),并远超过休息行为比例(24.9±22.8)%。丰容1个月后,休息和警戒行为与第1期(丰容前)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运动行为显著低于第1期(P0.01)。普通鵟在不同丰容设施上停留时间有显著差异(P0.01),80%以上的时间停留在巢箱和栖架上。普通鵟昼间休息行为高峰期(3个时期行为峰值基本没有变化)为16:00~17:00,低谷期是9:00~10:00和12:00~13:00;警戒行为的高峰期为9:00~10:00,次高峰为12:00~13:00,低谷期为16:00~17:00;运动的高峰期是13:00~15:00,低谷期是10:00~11:00;修饰行为的高峰期为15:00~16:00,低谷期为9:00~10:00和11:00~12:00。总之,圈养普通鵟在观察时间段不活跃,很机警,但通过扩大圈舍面积,升高高度,搭建适宜的丰容设施(栖架和巢箱),可以降低它们的紧迫感,提高它们的福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