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部湾多齿蛇鲻雌雄群体组成、生长、死亡特征的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06年6月~2008年11月从广西北海,广东江洪、企水,海南东方、三亚等五个港口底拖网和流刺网渔获物中随机采集的样本,对北部湾海域多齿蛇鲻雌、雄群体的组成、生长、死亡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多齿蛇鲻雌性个体大于雄性个体,雌性渔获群体叉长范围104.3~398.0 mm,平均叉长215.4±62.9 mm;体重范围8.0~809.0 g,平均体重121.2±122.8 g;雄性渔获群体叉长范围122.7~345.0 mm,平均叉长211.1±45.9 mm;体重范围13.3~434.5 g,平均体重101.1±72.6 g。雌、雄个体数量不平衡,全年各月渔获量中雌性个体均多于雄性个体,雌、雄性比约为1.79∶1,周年变化呈现一定的波动,各月性比波动于1.29∶1~3.68∶1;雌、雄个体的性腺发育基本同步,但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进入性成熟季节的时间稍早;雌、雄群体的生长特性差异明显,生长参数K值分别为0.44 a-1和0.53 a-1,体重生长拐点年龄分别为2.41和1.97;雌、雄群体的死亡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总死亡系数分别为2.73和3.01,自然死亡系数分别为0.89和1.04。  相似文献   

2.
青岛文昌鱼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RAPD技术对青岛文昌鱼雌、雄各11条个体共22个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从40个寡聚核苷酸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7个扩增重复性好、条带清晰、特异性强的引物,对每个个体基因组DNA进行了扩增。得到RAPD产物的分子量在200~2200bp之间,产物总计127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60个(占47.24%)。计算个体间遗传相似系数平均为0.8656,个体间遗传距离平均为0.1344。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量化的遗传多态度(Ho),雄性群体(0.1912)高于雌性群体(0.1125),平均遗传多态度(Hpop)为0.1519。文昌鱼遗传多态度所占的比例在群体内为0.2553,而雌、雄群体间为0.7447。在文昌鱼雌、雄个体RAPD产物中,两个电泳图谱上能读出明显的雄性特征带,估计可能与雄性文昌鱼具有异型性染色体有关,这与XY型性别决定机制相吻合。引物OPC12扩增产物250bp为雄性文昌鱼所特有,可能为区别性别的分子标记。用NJ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2个个体明显按性剐聚成两类,文昌鱼雌、雄个体基因组间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周洵  朱园贞 《水产养殖》2011,32(5):11-13
本文定量研究了雌、雄中华鳖的生长速度。研究结果表明,雄性中华鳖的日增重率为1.02%,雌性中华鳖日增重率为0.94%,雄性是雌性的1.09倍;养殖结束后,雄性中华鳖均重是雌性中华鳖均重的1.55倍。可见,雄性中华鳖个体生长显著快于雌性中华鳖,并建立了雌、雄中华鳖的体重生长速度的数学模型:Y♂=0.056x1.5003(R2=0.9864),Y♀=0.0812x1.3926(R2=0.9911)。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白斑狗鱼(Esox lucius)雌、雄基因组差异,实验对20尾雌鱼和20尾雄鱼分别进行混池重测序。测序结果显示:雌、雄池待分析测序数(clean reads)分别为282400688条和277391000条,碱基测序错误率(Q30)为94.44%和93.98%。经过与参考基因组比对分析,得到2076647个雌性SNP和2076942个雄性SNP;105810个雌性Indel和647466个雄性Indel;具有显著性别特异的SNP位点10个;使用SNP-Index算法筛选出性别特异区域26个。对雌、雄基因组进行比对和组装分析,分别获得雌、雄特异序列524条和500条。选择116条雌性和160条雄性特异序列进行PCR验证,得到一条长度为773 bp具有雄性偏向性的序列。  相似文献   

5.
黄喉拟水龟雌、雄生长及形态差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工饲养新孵出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 Cantor)龟苗,试验期为44个月。观察与测量结果表明,雌、雄性别在背甲长、背甲宽、体高的形态参数及其与体重的相关关系上没有明显差异;雌、雄性别形态的区别在于第二性征的出现,即雌性腹甲平坦,尾巴短小,泄殖孔近尾基部;雄性腹甲内凹,尾巴粗壮,泄殖孔远离尾基部。雌、雄生长存在明显差异,雄性生长快于雌性。在试验期间,雄性个体增重为雌性个体的1.253倍。  相似文献   

6.
大菱鲆选育家系雌、雄群体的生长发育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全长/体长、体高/体长、全长/体高和体质量为评价指标,分别对9~33月龄大菱鲆雌、雄群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体型的动态变化及生长性能差异进行了比较。大菱鲆雌、雄群体形态比较结果显示,雌、雄群体的全长/体长、体高/体长、全长/体高在不同发育阶段呈现特有的变化,但在雌、雄群体间,除33月龄的体高/体长和全长/体高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外,3项指标在不同阶段没有差异或差异不显著,即可以认为,对于统计初始体质量相同或相近的大菱鲆雌、雄群体,全长/体长、体高/体长和全长/体高3个形态比例指标是随发育时间序列同步变化。基于Logistic模型对大菱鲆雌、雄群体生长性能的比较结果显示,雌性群体的拐点月龄、拐点体质量和最大月增重均大于雄性群体;对于雌性和雄性群体的瞬时增长率,除在9~13月龄雌性群体稍低于雄性群体外,13~33月龄的雌性群体均高于雄性群体,且随着生长发育和体质量差异的增大,雌、雄瞬时增长率的差异也呈增大趋势;雄性群体进入快速生长期的始速点和进入缓慢生长期的终速点均比雌性群体提前,雄性群体的快速生长期时间区间长度小于雌性群体,其对应的体质量区间长度也小于雌性群体,雌性群体在快速生长期的月增重显著高于雄性群体。研究表明,大菱鲆雌、雄群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生长差异,而形态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从40个随机引物中分别筛选出15和18个,对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雌、雄群体进行RAPD分析,结果显示:奥利亚罗非鱼雌性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56.25%,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358,Shannon氏指数为0.3417,群体内的遗传相似指数为0.8625;雄性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57.50%,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356,Shannon氏指数为0.3418,群体内的遗传相似指数为0.8375。尼罗罗非鱼雌性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47.44%,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788,Shannon氏指数为0.2637,群体内的遗传相似指数为0.7667;雄性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64.10%,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347,Shannon氏指数为0.3486,群体内的遗传相似指数为0.6769。试验结果表明,奥利亚罗非鱼雌、雄性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程度接近,而尼罗罗非鱼雄性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要比雌性群体丰富,遗传变异比雌性群体大。  相似文献   

8.
用32个微卫星标记分析了30尾(15尾♀;15尾♂)性成熟(12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雌雄个体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雌、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在6个微卫星标记中有9个等位基因在雌、雄群体中分布比例差异达到50%以上,其中雌性群体HLJSX 194-239bp、HLJSX201-207bp、HLJSX209-210bp、HLJSX210-178bp和HLJSX215-221bp 5个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雄性群体;雄性群体HLJSX194-184bp、HLJSX201-214bp、HLJSX210-233bp和HLJSX226-194bp 4个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雌性群体,初步表明这些基因位点可能与性别决定位点存在一定连锁关系。本研究结果为施氏鲟早期性别鉴定积累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在尼罗罗非鱼性转化试验工作的基础上,有倾向性地选择试验中生长快、个体大或具有雄性副性特征的雌鱼与正常的雄性XY个体自然杂交。通过早期鱼苗性腺压片观察和子代性成熟后雌雄鉴定及个体解剖观察,试验组中出现了典型的XY雄与XY雌鱼杂交的子代1/4雌和3/4雄分布比例,佐证了尼罗罗非鱼遗传型为XX雌-XY雄型。结果表明,XY型雌鱼可存活,性腺可正常发育,并有生殖能力;子代出现3/4的雄性个体也侧证了1/4YY超雄个体存在并可存活的可能性,为进一步试验研究提供了实践依据;XY雌鱼与XX雌鱼存在外观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这些性状选择XY雌鱼,为后期单倍体、雌核二倍体试验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5年3-5月在青岛斋堂岛附近海域使用张网采集的1250尾薛氏海龙(Syngnathus schlegeli)样本,分析了该水域薛氏海龙的性比、副性征、性腺指数、性腺成熟度与卵径、育儿袋中胚胎等繁殖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青岛斋堂岛附近海域薛氏海龙春季繁殖种群雌雄比例分别为63.28%和36.24%,未成年个体占0.48%,雌雄比为1.75:1,明显偏离1:1的性别比例;繁殖群体中雄性个体的性腺指数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为0.01%~4.85%,雌性个体相对较高,为0.05%~128.99%,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组织学观察发现,性腺在3—5月份迅速发育成熟,雄性排精后精巢腔中仍剩余较多精细胞,表明雄性个体为多次排精;雌性Ⅲ~Ⅳ期卵巢中均分布有不同时相的卵子,且卵径分布呈现两个峰值,表明雌性个体为分批产卵;根据雌性个体V期卵巢中成熟卵子的卵粒数与雄性个体育儿袋中的平均怀卵数基本相同,育儿袋中胚胎的发育阶段也基本一致,推测其交配模式可能为一雄一雌制,抑或是雄性在同一天内与多个雌性交配的一雄多雌制。斋堂岛附近海域薛氏海龙的交配模式还有待室内行为观察并结合微卫星标记等手段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11.
东海区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结构特征的季节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1997~1999年东海区春、夏、秋3个季节的底拖网资料,分析了东海区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的性别组成、性腺成熟度和初次性成熟胴长等群体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东海区春、夏、秋三季均存在太平洋褶柔鱼的生殖群体。各季节生殖群体的雌雄比例均不符合1∶1的关系(P<0.05),雌性比例小于雄性。生殖群体中性成熟个体胴长的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雌、雄平均胴长均以秋季最大,夏季最小。雌性个体的平均胴长均显著大于雄性。各季节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中胴长与体重关系的性别差异极显著(P<0.01)。此外,不同季节雌、雄太平洋褶柔鱼的初次性成熟胴长差异较大,雌性为:春季223.4 mm、夏季170.4 mm、秋季202.3 mm;雄性为:春季174.0 mm、夏季164.3 mm、秋季165.3 mm。雄性初次性成熟胴长小于雌性,夏季雌、雄初次成熟胴长均小于春、秋季。依据春季生殖群体的胴长范围、初次性成熟胴长等群体结构特征推测,在东海区可能存在着小规模的春生群。  相似文献   

12.
AFLP分析黄颡鱼雌雄个体的遗传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20个AFLP引物组合分析了黄颡鱼(Pelteobagru fulvidraco)雌、雄个体的遗传差异,共获得397个位点,雌性个体获得371个位点,多态位点比例为41.24%,雄性个体检测到391个位点,多态位点比例较高,达到93.35%,雌性和雄性的Nei's基因多样度分别为0.1418、0.3691,Shannon's信息指数为0.2094、0.5350,雌雄个体间的相似系数为0.8225~0.9889,遗传距离为0.0112~0.1775,用PHYLIP V3.6软件绘制了个体间的聚类图。另外,在4个AFLP引物组合中,共发现了6个位点在雌雄个体间表现出明显的扩增差异,其中4个位点显性条带个体为(?)性的比例为66.7%~80%,2个位点显性条带个体为(?)性的比例为100%。  相似文献   

13.
2018年3月—2019年9月,每月对山东海阳近岸流刺网渔船的主要渔获物口虾蛄(Oratosquillaoratoria)进行跟踪采样,测定样品的体长和体质量,鉴定摄食强度和雌性的卵巢发育程度,计算渔获物中雌、雄的比例,对口虾蛄的渔业生物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流刺网全年口虾蛄渔获物中,雌、雄比例为1∶1.03,4月和12月的雌、雄样品平均体长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月份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雌性口虾蛄全年优势体长为100~140 mm,优势体质量为10~40 g;雄性口虾蛄优势体长为110~150 mm,优势体质量为20~50 g;除12月外,其余月份雌、雄样品体长分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雌性口虾蛄全年样品性腺成熟度在Ⅰ~Ⅳ期,Ⅲ期和Ⅳ期个体主要出现在4—5月及10月—次年1月;雌性有2个性成熟高峰期,分别为5月和1月。10月雌、雄口虾蛄空胃率全年最低,体长相对增长速率最高。雌性口虾蛄体长与体质量关系为W=5.39×10–5 L2.7098(R2=0.8254,P<0.05),雄性口虾蛄体长与体质量关系为W=2.62×10–5L2.8744(R2=0.7986,P<0.05)。流刺网渔获物中雌、雄口虾蛄群体结构具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池塘养殖条件下罗氏沼虾雌、雄虾的生长差异,于2016年5月至10月定期测量池塘精养条件下罗氏沼虾的体长、体质量,期间采集样品1 040尾,对雌、雄罗氏沼虾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罗氏沼虾的体长和体质量呈幂函数相关,其回归方程为:雌虾W=8×10~(-6)L~(3.262 4),(R~2=0.995 6,N=544);雄虾W=6×10~(-6)L~(3.320 8),(R~2=0.996 3,N=496)。应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拟合罗氏沼虾雌、雄虾体长和体质量的生长过程,结果显示,雌、雄虾的渐近体长分别为103.05 mm和136.93 mm,渐近体质量分别为29.54 g和74.65 g。雌虾的生长拐点年龄为111.16 d,拐点体质量8.95 g;雄虾的生长拐点年龄为163.70 d,拐点体质量22.71 g。罗氏沼虾性成熟后,其雄性的个体显著大于雌性个体,可利用这一特性开展罗氏沼虾全雄性养殖,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韩飞  陈新军  林东明  宣思鹏 《水产学报》2019,43(12):2511-2522
现生头足类的性腺发育滞后于个体生长,研究其生殖投入方式对于掌握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本实验利用形态学和残差指标分析方法,对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的体征生长及其生殖投入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雌、雄个体均为匀速生长,雌性个体性腺成熟的最小胴长和最小体质量分别为270 mm和766 g,雄性个体性腺成熟的最小胴长和最小体质量分别为270 mm和479 g。雌、雄个体的空胃率低,摄食等级以1~2级为主;随着月份推移,个体的体征质量逐步趋好,在性腺发育阶段最差。雌性成熟个体的性腺指数平均值为2.26%±1.33%,缠卵腺指数平均值为34.34%±18.62%;雄性成熟个体的性腺指数平均值为1.31%±0.35%。雌、雄个体二者的体征指标与生殖投入指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着性腺发育,体征指标和生殖投入指标呈下降趋势;随着胃饱满度等级增加,体征指标呈下降趋势,生殖投入指标则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茎柔鱼在性腺发育过程中持续摄食生长,生殖投入倾向于外源性,肌肉组织存储能量部分转化以满足生殖发育所需。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不同体色黄鳝的性别与体长、体重的差异,2011年5-7月,于洞庭湖地区随机采集灰色及黄色2种体色共208尾野生黄鳝,并对体长、体重及性别进行测量鉴定。样本中,雌性146尾,雄性62尾,雌雄比例为2.35∶1。其中黄色黄鳝83尾,灰色黄鳝125尾。分析结果表明,黄色黄鳝雌雄个体体重及肥满度均高于灰色群体;黄色黄鳝雌性体长大于灰色雌性,雄性小于灰色雄性。雌雄个体体重与体长的相关系数,黄色黄鳝分别为0.914、0.945,灰色黄鳝分别为0.567、0.438。黄色雌鳝比例随着体长的增加逐渐降低,雄性比例随体长的增加逐渐升高,雄鳝在35 cm以上占优势,40 cm之上雄性仅1尾。灰色雌鳝在40 cm以下占优势。2种体色黄鳝雌性比例与体重变化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17.
饲养于9个试验池中共165只中华绒鳌蟹可量性状及蛋白酶活力等指标测定结果表明,雌、雄性个体在形态和消化能力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雄蟹个体生长速度、螯足和四对长足的长度及重量均高于雌蟹,其摄食、爬行及抗御敌害等方面优于雌蟹;而雌蟹的胃、肠道蛋白酶活力高于雄蟹,其对食物的消化利用效率可能高于雄蟹。  相似文献   

18.
半滑舌鳎养殖群体的性比与雌雄形态差异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半滑舌鳎养殖群体幼鱼阶段的性比变化,实验用分子标记法鉴定半滑舌鳎遗传性别,用组织切片方法鉴定表型性别,并比较了表型雌雄的生长差异。结果发现,在半滑舌鳎幼鱼阶段,在遗传性别上,雌雄所占比例约为1∶1,差异不显著(P>0.05)。在表型性别上,雌雄比例约为1∶3,差异极显著(P<0.01)。表型雄性中,由遗传性雄性和遗传上为雌性而表型上为雄性的"伪雄鱼"两部分组成。在养殖群体中,表型雌性、伪雄鱼和雄性三者的比例大致为1∶1∶2。养殖现场反映的雌性约占1/4的情况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没有发现遗传上为雄性,而表型上为雌性的个体。在6~8月龄间,伪雄鱼的全长、体质量处于表型雌性与正常雄性之间,与两者均无显著差异。在相似全长范围内,雄鱼体高小于雌鱼,雄鱼的全长/体高的平均值为4.05,雌鱼的平均值为3.89,雄鱼的全长/体高比值显著大于雌鱼(P<0.05),此比值可以作为区分雌雄鱼苗种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成熟雌、雄三疣梭子蟹、锯缘青蟹和中华绒螯蟹的肌肉、肝胰腺及生殖腺中脂肪酸的组成特点及其差异,以氯仿—甲醇溶液提取总脂,通过10%浓硫酸—甲醇溶液进行甲酯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其脂肪酸组成并进行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3种蟹的3种组织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于饱和脂肪酸,而在具体组成上又各有特点。3种蟹的卵巢组织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精巢;而在肝胰腺组织中,三疣梭子蟹和中华绒螯蟹雌性个体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雄性个体;肌肉组织中,锯缘青蟹的雄性个体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雌性;其余差异不显著。雌、雄中华绒螯蟹中必需脂肪酸含量较高,油酸含量亦较高;雄性三疣梭子蟹肌肉和生殖腺中的花生四烯酸含量较高;而三疣梭子蟹和锯缘青蟹中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的含量较高,同时多不饱和脂肪酸中ω-3/ω-6的比值亦较高。  相似文献   

20.
对长江口雌性和雄性成体凤鲚(Coilia mystus)整体的营养成分和品质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雌、雄凤鲚整体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8.36%±1.41%、76.70%±1.20%,14.25%±1.05%、15.18%±0.12%,4.61%±1.78%、4.84%±0.27%和2.22%±0.38%、2.97%±0.64%,雌、雄间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雌、雄均含有18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总量分别为66.20%±5.78%和65.93%±6.35%(质量分数,干样),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EAA)总量分别是25.07%±1.93%和23.95%±2.21%,两者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37.90%和36.33%,雌、雄凤鲚的必需氨基酸组成比例均符合FAO/WHO的标准。色氨酸是雌、雄凤鲚整体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蛋氨酸+胱氨酸是第二限制性氨基酸,雌、雄凤鲚整体的EAAI分别为70.73和66.99,4种鲜味氨基酸总量分别为25.99%±2.53%和26.02%±2.3%(质量分数,干样)。雌性凤鲚的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低于雄性(P0.05),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则显著高于雄性(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雌性凤鲚脂肪酸中EPA与DHA质量分数分别为5.70%±0.24%和10.15%±1.31%,显著高于雄性凤鲚的1.05%±0.40%和1.06%±0.44%。结果表明,长江口雌、雄成体凤鲚整体的氨基酸较均衡,而雌性凤鲚的脂肪酸营养更为丰富,比雄性凤鲚具有更好的食用价值与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