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2006年四(2)代褐飞虱在稻飞虱种群中所占比例及基数高,是五(3)代褐飞虱大发生的重要原因。搞好四(2)代的测报、防治工作,对于减轻五(3)代防治压力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2006年是繁昌县五(3)代褐飞虱20世纪以来第四次大发生年,控制褐飞虱的为害对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对2006年五(3)代褐飞虱大发生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3.
水稻生育期间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田间虫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4年的观察记载资料,进行了双季早稻、单季稻、双季晚稻生育期间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田间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成虫始见期为4月10~22日、4月19~26日,终见期为10月17日~11月9日,10月19日~11月9日;不同年份不同时期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田间虫量的平均值间,差异均不显著;秧田期田间虫量出现1次高峰,但虫量小,大田期田间虫量出现2次高峰,单季稻、双季晚稻的虫量较大,双季早稻的虫量较小;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混合发生,秧田、双季早稻和单季稻白背飞虱占的比例较大,分别为73.98%~91.84%、63.48%、70.52%,双季晚稻褐飞虱占的比例较大,为58.51%。  相似文献   

4.
琚祥发  方海维 《安徽农业科学》1996,24(3):249-250,255
褐飞虱是安徽桐城县县单季稻、双季晚稻后期主要害虫,以70年代为害最重。近年来略次于白背飞虱。灯下初见期为6月中下旬,迁入峰在7月。常年迁入后发生4代:四(2)代一般7月下旬在迟早稻、单季稻田发生,不需要防治;五(3)、六(4)代为害单季稻和双季晚稻,为主害代;七(5)代为害双季晚稻。田间虫量呈单峰曲线消长,群体高峰出现期:双季晚稻田六(4)计在9月中旬末,10a虫量平均百丛500头;单季稻田六(4)代在9月上旬本.10a虫量平均百丛639头;七(5)代在10月上旬,10a虫量平均百丛241头。  相似文献   

5.
2005~2007年,七(4)代褐飞虱在响水县连续大发生,对水稻生产威胁极大,已成为水稻后期不可忽视的主要害虫。分析了七(4)代褐飞虱在响水县连续大发生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8年繁昌县五(3)代褐飞虱发生特点,总结其发生原因,并就其防治对策进行分析,以期获得最有效的褐飞虱防治策略,为农作物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7.
单季稻区褐飞虱成灾特点及测报、防治中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韦永保  陈群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5):194-196,68
对2005年褐飞虱发生实况的回顾和田间系统调查资料分析表明,2005年褐飞虱暴发特点与1997年有显著区别:五(3)代、六(4)代相继重发;五(3)代发生轻于后者,六(4)代发生重于后者;少数田块在8月下旬、9月中旬出现两度“冒穿”,历史少见。“天气有利,发生期早,化防偏迟”,是促进暴发的诸多因素中,至关重要的主导因素。结合大灾之年的减灾实践,对测报与防治中的一些问题展开探讨,以期为今后褐飞虱的预警与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稻飞虱暴发成灾原因及防控关键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飞虱主要有白背稻虱、褐稻虱、灰飞虱等。近年来,在单季稻上发生以白背稻虱为主,常中等偏重至大发生;褐稻虱为中等发生,局部中等偏重发生;灰飞虱为轻发生。其中,2005年桐庐县稻飞虱发生特点:白背稻虱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褐稻虱大发生至特大发生,为10年来发生为害最重的年份;灰飞虱发生量有所增加。现将稻飞虱发生为害损失及成灾原因分析,以及防控关键技术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9.
杨学文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3):97-97,100
五(3)代稻飞虱1份2006年大发生特点的比较结果显示:7月中旬至8月中旬均温为27.5—30.4℃,7—8月总雨日数在20天以上、总降水量在250.0mm以上,水稻处于孕穗抽穗的敏感生育期,有利于褐飞虱短翅型成虫的形成,成为本地五(3)代主虫源;当田间褐飞虱短翅型雌成虫百丛虫量≥37头、且寄生率低时,预示着以褐飞虱为主的五(3)代稻飞虱将可能大发生。  相似文献   

10.
江苏水稻害虫发生现状及无公害防治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2003~2005年江苏水稻害虫危害状况1.12003年受内源性害虫基数高,迁飞性害虫迁入量大、迁入峰期长,以及气候对迁飞性害虫迁入和水稻品种抗逆性差等因素的综合影响,2003年水稻虫害大发生,发生程度偏重。其中最突出的害虫为稻纵卷叶螟,不但迁入早、迁入量大,而且繁殖力强,蛾卵量极高,五(3)代、六(4)代连续大发生至特大发生,为历史罕见发生年份;灰飞虱基数大、带毒率高,发生危害较重,为1990年以来最严重的年份;褐飞虱迁入量显著高于前几年,达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程度,后期局部失治田块出现成片“冒穿”,二化螟、三化螟发生程度均较上年有所减…  相似文献   

11.
褐飞虱在桐城市演变可划分为 3个阶段 :1971年以前 ,1972~ 1982年 ,1983年至今 ;灯下迁入期、迁入量、大发生频率、主害代别等在 1977~ 1983年、1984~ 1991年、1999~ 2 0 0 3年均有所不同 ;2 0世纪 80年代以前六 ( 4 )代为主害代 ,80年代后发生为害盛期提前 ,五 ( 3 )代为主害代 ;褐飞虱短翅型成虫单季稻田初见期在 7月下旬至 8月上旬 ,双晚稻田初见期在 8月中下旬至 9月上旬 ;影响褐飞虱发生的主要因素有气象、耕作制度、药剂、迁入量等 ,品种、天敌对发生量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和比较了2005-2007年褐飞虱在安庆发生的虫源、气候、食料条件.认为初迁虫量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当年的发生情况,但初迁量小的年份,并不意味着后来发生就轻;对六(4)代前峰而言,回迁虫源可作为补充虫源考虑,但对六(4)代后峰和七(5)代应作为重要虫源务件考虑.气候的适宜与不适宜只是相时的,稻田小生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单季稻面积扩大,从食料和栖境上促成了褐飞虱早期虫量积累和提前暴发.本文还就虫源性质、防治策略、预测和分级标准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1 2003~2005年江苏水稻害虫危害状况 1.1 2003年 受内源性害虫基数高,迁飞性害虫迁入量大、迁入峰期长,以及气候对迁飞性害虫迁入和水稻品种抗逆性差等因素的综合影响,2003年水稻虫害大发生,发生程度偏重.其中最突出的害虫为稻纵卷叶螟,不但迁入早、迁入量大,而且繁殖力强,蛾卯量极高,五(3)代、六(4)代连续大发生至特大发生,为历史罕见发生年份;灰飞虱基数大、带毒率高,发生危害较重,为1990年以来最严重的年份;褐飞虱迁入量显著高于前几年,达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程度,后期局部失治田块出现成片"冒穿",二化螟、三化螟发生程度均较上年有所减轻,三化螟大多为中等偏轻发生程度,沿淮及沿江局部地区偏重,二化螟为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2010—2016年崇明区稻飞虱发生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历年中白背飞虱发生量最多,灰飞虱次之,褐飞虱最少;白背飞虱发生量年度差异大,以三(1)代发生最多;灰飞虱以三(1)、四(2)、五(3)代为主要危害代,自2011年开始,灰飞虱发生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近年褐飞虱发生量明显低于灰飞虱和白背飞虱,各年度间发生量差异不大,以六(4)代发生最多、三(1)代最少。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2010~2016年崇明区稻飞虱发生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历年中白背飞虱发生量最多,灰飞虱次之,褐飞虱最少。白背飞虱发生量年度差异大,以三(1)代发生最多。灰飞虱以三(1)、四(2)、五(3)代为主要危害代,自2011年开始,灰飞虱发生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近年褐飞虱发生量明显低于灰飞虱和白背飞虱,各年度间发生量差异不大,以六(4)代发生最多,三(1)代最少。  相似文献   

16.
该文阐述了2007年繁昌县褐飞虱大发生年份中危害轻的和危害重的两个案发生和防治情况;提出了褐飞虱大发生时的防治技术措施为两个搞好、两个用好、两个打消、两个必要,即搞好四(2)代褐飞虱的防治,减轻五(3)代的防治压力,搞好五(3)代的防治,控制整季虫量;用好机动喷器,用好对路药剂;打消对褐飞虱轻视、麻痹思想,打消观望心理;防治时田间灌水是必要的,分行喷施是必要.  相似文献   

17.
水稻褐飞虱是一种发生隐蔽的害虫。一九七四年在湖北省爆发成灾,一九七五年仍持续为害,为了弄清褐飞虱的发生规律,我们进行了系统调查观察并总结了广大群众的防治经验,现小结如下:一、发生期和发生量稻飞虱一年发生六代,晚稻田中三代(即全年中的四、五、六代)。双晚移栽后,第三代长翅型成虫由早稻田迁入双季晚稻田,产卵繁殖,成为双季晚稻飞虱的主要虫源,成虫迁入时间和若虫出现的迟早,因双晚的插期而异。早插田迁入早,若虫出现亦早,反之亦迟,成虫迁入期距插期最短4天,最长7天,平均5.4天。若虫出现期距插期最短10天,最长15天,平均12.6天。  相似文献   

18.
2005—2008年七(4)代褐飞虱在海安老坝镇连年重发。害虫适入量。气候条件、防治因素等是构成严重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稻飞虱是一种具有迁飞性、暴发性、隐蔽性的害虫,在湖南危害水稻的主要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早稻以白背飞虱为主,晚稻以褐飞虱为主。主要集中在稻丛下部,吸取水稻汁液,致烂秆倒伏。褐飞虱在湖南一般发生5代,白背飞虱发生6代。  相似文献   

20.
潘欣葆 《浙江农业科学》2014,1(12):1825-1826
褐飞虱是为害湖州市单季晚稻的主要害虫,2014年6(4)代、7(5)代均达中偏重至大发生。分析发现,虫源数量大,气候、食料条件适宜是褐飞虱重发的主要原因,前期用药过多,防治药剂不对口,防治技术不到位是个别田块受害严重的重要原因;并据此提出防控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