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4篇
植物保护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灭生性除草剂58%草甘磷SP在此试验设计剂量下用于板栗园防除杂草比较安全;对板栗园禾本科与阔叶混生杂草的防除效果理想,喷施2400g/hm2药后30d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99.45%和99.85%;防除板栗园杂草推荐使用剂量为2400g/hm2.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2005~2008年宿松县二化螟的发生测报资料的比较分析,认为宿松县二化螟的发生程度有回升之势,提出应尽快研究和调整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3.
皖西南混栽稻区2005年褐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近30年稻飞虱发生历史资料、水稻栽培制度及气候条件等的分析表明,2005年褐飞虱发生为害特点是灯下初见期早、峰次多、虫量大;田间中、后期种群上升快,虫口居高不下;世代重叠严重,不同田块间虫量差异大;发生面积大,为害时间早、程度重。气候条件有利其迁入和对吡虫啉类药剂产生抗性是引起褐飞虱暴发的关键性因素,而4类水稻混栽、水稻品种优质化和施药技术较差对其暴发也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5.
2007年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是:迁入峰次多、蛾量大,盛发期长;田间虫卵量高,残留量大;发生范围广,为害程度重。分析认为其大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迁入虫量大,迁入峰次多;气候条件有利于其卵的孵化和幼虫取食;防治期遇雨,方法不当,防效差;食料及田间小气候对其发生极为有利;田间高频次地使用化学农药,致使天敌控害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6.
25%吡蚜酮WP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5%噻嗪酮WP和48%毒死蜱EC为对照药剂,进行了25%吡蚜酮WP不同剂量防治稻飞虱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吡蚜酮WP是防治稻飞虱的持效期长的理想药剂,20g/667m^2药后14d防效达91、66%,略优于25%噻嗪酮,且对水稻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7.
通过3 a诱集监测和重点果园调查,结果表明:东方果实蝇在长江中下游北岸1 a可发生3代以上,有世代重叠现象,成虫活动高峰期在9月中下旬;丘陵、山区桔园发生较重,10月中下旬虫果率达2.00%-15.88%,其它果园零星发生;釆取冬翻杀蛹、虫果摘除、地面封杀、性诱捕杀和点喷药物等综防措施,可基本控制其为害。  相似文献   
8.
进行70%戊唑醇·丙森锌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研究,结果表明:70%戊唑醇·丙森锌可湿性粉剂对水稻安全,在水稻纹枯病发病初期均匀喷雾,约10 d后再用1次,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较高。用量以300~360 g/hm2,对水675 L/hm2为宜。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和比较了2005-2007年褐飞虱在安庆发生的虫源、气候、食料条件.认为初迁虫量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当年的发生情况,但初迁量小的年份,并不意味着后来发生就轻;对六(4)代前峰而言,回迁虫源可作为补充虫源考虑,但对六(4)代后峰和七(5)代应作为重要虫源务件考虑.气候的适宜与不适宜只是相时的,稻田小生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单季稻面积扩大,从食料和栖境上促成了褐飞虱早期虫量积累和提前暴发.本文还就虫源性质、防治策略、预测和分级标准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WS -16型手动喷雾器防治稻飞虱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S—16型手动喷雾器与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喷施锐劲特防治稻飞虱的比较试验表明,WS—16型喷雾器圆锥雾喷头和可调喷头药液附着率显著高于工农—16型喷雾器;药后8~20d的防效也优于工农—16型喷雾器,且压杆频率低,操作过程中无“跑、冒、滴、漏”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