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植物保护   5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瘟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用杀菌剂进行化学防治是控制稻瘟病流行的重要手段.20世纪早期,中国主要使用波尔多液等铜制剂,效果差,易产生药害.20世纪80年代,主要使用有机磷类的稻瘟净、异稻瘟净和有机杂环类的富士一号,后因抗药性等问题,自90年代开始使用三环唑进行防治,并出现多种混剂.本文报道75%硫磺·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试验研究表明 :快绿扬对甜菜夜蛾具有较强的驱避作用 ,驱避作用维持时间约 2 0~ 3 0h ;防治甜菜夜蛾 ,以 5 5 %快绿扬乳油90 0~ 10 5 0ml/hm2 为宜 ,药后 10天的防治效果为 83 .76%~ 86.12 %。因其具有强烈的气味和较强的附着力 ,叶菜类蔬菜或短期内采收的其他类蔬菜不宜使用快绿扬。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三化螟发生期出现了主害代(三代)的发生期超常规拉长、峰次增多及发生期的阶段性模糊等新特点。分析原因,一是水稻栽培系统变迁,全程生育阶段模糊,使其种群发育不均衡性加大;二是杂交稻大面积推广和虫伤株率提高,降低了三化螟种群发育的整齐性;三是冬季气温对不同龄期越冬幼虫成活率的影响不同,影响到冬后各代的发生期和峰次。据此提出了测报方法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4.
水稻螟虫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螟虫 (二化螟、三化螟 )近年在沿江地区逐年加重。分析原因主要是 :气候条件、耕作制度的变化 ,防治措施不当 ,偏施氮肥以及螟虫抗药性的产生。提出以加强测报为前提 ,农业防治为基础 ,化学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5.
试验表明,38%照星1号防治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有显著防效。在防治适期用药,用量以1500~1950ml/hm2为宜。  相似文献   
6.
瓜蒌根结线虫病发生危害及综合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防治瓜蒌根结线虫病,系统观察研究了瓜蒌根结线病发病基本规律,每年4~11月是该病主要危害时期,在潜山初侵染期在4月中旬,一年出现两次二龄幼虫高蜂期,应及时抓住侵染期进行施药防治,并在两次高峰期间适当补施药剂,巩固防治效果,并结合土壤翻晒、轮作、增施有机肥等方法综合控制。  相似文献   
7.
只有提前做好心理预期,当压力真正来临时才能达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水稻种植制度变化对褐飞虱暴发种群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南稻区北部(涉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六省)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双季改单季的水稻种植制度的调整,为了阐明水稻种植制度变化对褐飞虱暴发种群形成的影响,2007、2008年在怀宁县和潜山县采用田间调查与卵巢解剖等方法研究了单季中稻、双季晚稻中褐飞虱的种群动态及世代虫源性质。结果表明:安庆地区单季稻大面积种植后,6月中旬至7月下旬迁入的褐飞虱可以直接降落在单季中稻本田,并能连续繁殖,种群增殖倍数可高达数百倍,单季中稻褐飞虱的发生量高于双季晚稻;卵巢解剖确定了单季中稻及双季晚稻中褐飞虱各世代的虫源性质,单季中稻褐飞虱迁出盛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可以为长江三角洲后期迁入提供虫源,也可以在本地作近距离的扩散迁移,加重对双季晚稻的危害。皖南地区单季稻种植面积的扩大,不但显著增加了本地单季中稻、双季晚稻中褐飞虱的种群数量和危害程度,而且也导致了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频繁出现褐飞虱的后期迁入。因此,水稻种植制度的变化对褐飞虱暴发种群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测报灯下稻飞虱虫情变化原因及改进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报灯下稻飞虱虫情变化原因及改进意见肖满开唐学友刘家成(安徽省安庆市农业局植保站246001)(安徽省植保总站)熊桂和凌万开吴彩玲(安徽省宿松县植保站)(安徽省潜山县植保站)安庆市对稻飞虱的系统监测始于70年代中后期。80年代初以来,全部按照全国测报...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和比较了2005-2007年褐飞虱在安庆发生的虫源、气候、食料条件.认为初迁虫量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当年的发生情况,但初迁量小的年份,并不意味着后来发生就轻;对六(4)代前峰而言,回迁虫源可作为补充虫源考虑,但对六(4)代后峰和七(5)代应作为重要虫源务件考虑.气候的适宜与不适宜只是相时的,稻田小生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单季稻面积扩大,从食料和栖境上促成了褐飞虱早期虫量积累和提前暴发.本文还就虫源性质、防治策略、预测和分级标准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