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7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小麦条锈病[1]是思南县小麦上的主要病害,其年度间的发生日趋频繁和严重,直接影响该县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为了弄清其发生规律,笔者通过连续5年的系统监测及调查研究,并结合历年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初步明确了该病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适宜天麻区域性规模化种植所需的优良蜜环菌菌株。[方法]对不同来源的3份蜜环菌菌株(gza46、sb1、wmt1)与伴有萌发菌的天麻种子进行有性繁殖伴栽试验,测定天麻产量,并比较分析其差异。[结果]天麻有性繁殖栽种6个月,蜜环菌"gza46"菌株在其产量上较"sb1"菌株具有显著差异,与"wmt1"菌株差异不显著;有性繁殖栽培18个月,蜜环菌"gza46"菌株在产量(箭麻和种麻)上与"sb1"菌株均呈显著差异,与"wmt1"菌株差异不显著,但其中的单产种麻呈显著差异,单产箭麻相当。[结论]"gza46"号蜜环菌菌株适于贵州德江县及周边地区的天麻种植。  相似文献   
3.
贵州天麻褐腐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天麻(Gastrodia elata)是一种多年生兰科植物,其球茎具有很高的药用和保健价值,是我国常见的名贵中药材,常被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癫痫抽搐、肢体麻木和风湿痹痛等症[1]。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健康养生意识的增强,天麻逐步突破传统药材用途,进入药膳品、保健品、饮品及食品市场,许多天麻种植区也开始不断推广和扩大种植规模。贵州德江作为天麻的主产区之一,自上世纪70年代开展人工种植以来,  相似文献   
4.
利用栽培措施控制油菜菌核病的综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以3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作为材料,采用田间自然鉴定方法,研究了不同播期和不同密度等栽培措施对控制油菜茵核病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油菜生育期间,无任何药剂防治的条件下,品种和播期对油菜菌核病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而密度对菌核病无明显影响,要与其他栽培条件,特别是氮肥的用量结合起来,才具有显著作用.因此,选用抗病性的品种和适当的晚播可有效控制或避开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合理密植可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5.
通过连续4年对水稻自然发病情况的调查,获得水稻纹枯病普遍率和严重度间对应关系(I-S)的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I-S关系可用幂函数曲线y=axb(b>0)描述.  相似文献   
6.
引进广西罗汉果品种"优质二号"到贵州省德江县稳坪、枫香溪等低海拔乡镇种植。结果表明试验区种植罗汉果获得的果子质优量大,栽植密度200株/667m~2,可收果子8087~29305个,其中特果5%左右、大果35%、中果50%、小果10%,果实皂苷V成分含量0.82~1.48%,说明在贵州德江县低海拔区域种植罗汉果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水稻生育期间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田间虫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4年的观察记载资料,进行了双季早稻、单季稻、双季晚稻生育期间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田间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成虫始见期为4月10~22日、4月19~26日,终见期为10月17日~11月9日,10月19日~11月9日;不同年份不同时期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田间虫量的平均值间,差异均不显著;秧田期田间虫量出现1次高峰,但虫量小,大田期田间虫量出现2次高峰,单季稻、双季晚稻的虫量较大,双季早稻的虫量较小;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混合发生,秧田、双季早稻和单季稻白背飞虱占的比例较大,分别为73.98%~91.84%、63.48%、70.52%,双季晚稻褐飞虱占的比例较大,为58.51%。  相似文献   
8.
邵先强 《植物医生》2009,22(3):33-34
通过近几年的灯诱及田间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稻飞虱的发生期与其迁入早迟关系不大,与迁入峰的早迟呈正相关,而发生量的影响因子较为复杂,除了与迁入峰次和迁入量有关外,还与发生条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研究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两个种群在一季中稻上的动态变化,根据思南县2005—2009年稻飞虱田间系统调查显示,白背飞虱迁入早,虫量大,为害严重且时间长。其田间种群消长曲线有一个明显完整峰型,发生盛期集中在6下旬至7月中旬,在混合种群中占绝对优势;褐飞虱因迁入迟,受种群密度制约影响较小,加之白背飞虱迁出期早,造成8月上中旬虫口密度上升。  相似文献   
10.
10%吡虫啉·噻嗪酮乳油防治稻飞虱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10%吡虫啉·噻嗪酮乳油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进行了不同浓度的药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0%吡虫啉·噻嗪酮乳油30mL·667m-2和50mL·667m-2处理的防治效果较好,分别为91.57%和95.62%;10%吡虫啉·噻嗪酮乳油30mL·667m-2处理的防治效果比对照药剂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5g·667m-2高6.87个百分点,达显著水平;10%吡虫啉·噻嗪酮乳油50mL·667m-2处理的防治效果比2个对照药剂高6.10~10.90个百分点,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10%吡虫啉·噻嗪酮乳油防治稻飞虱,适宜的用药量为30~50mL·667m-2,在稻飞虱若虫高峰期喷药防治,药后3d的防治效果为85.66% ~91.33%,药后7d的防治效果为91.57%~95.62%;且对水稻生长发育及生态环境均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