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修饰酶、核糖体靶位修饰、药物的主动外排系统3个方面对近年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以综述,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控制致病菌氨基糖苷类耐药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作用机制已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为制止耐药菌的产生及传播,根据当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发展的趋势,钝化酶的抑制剂成了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从链霉菌或小单孢菌培养液中提取,或以天然品为原料半合成制取的一类水溶性碱性抗生素,由于其具有价格低廉、抗菌谱广和促进家畜生长的特点,应用比较广泛。文章就其研究现状及其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综述如下。1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分类氨基糖苷类药物按照来源可以分为三类[1]:从  相似文献   

4.
庆大霉素(又名正泰霉素)属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大家熟知的链霉素同属一类.  相似文献   

5.
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根据耐药表型和基因型研究耐氨基糖苷类药物猪源大肠杆菌的流行情况,采用K—B法检测大肠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性,同时用PCR技术扩增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基因以明确其基因型。结果显示,60株临床分离菌中,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菌株54株,耐药率为90%;aac(3)-Ⅰ基因PCR扩增均为阴性;aac(3)-Ⅱ基因检出阳性28例,阳性率为46.7%;aac(6’)-Ⅰ基因检出阳性54例,阳性率为90%。结果表明,耐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大肠杆菌比较普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以aac(3)-Ⅱ和aac(6’)-Ⅰ为主。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对养殖动物的危害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对此毒副作用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1氨基糖苷类药物概述与分类 1.1来源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由链霉菌或小单胞菌培养液中提取,或以天然品为原料半合成制取而得的一类水溶性碱性抗生素,在其分子结构中都有一个氨基环醇环和一个或多个氨基糖分子,由配糖键相连接。  相似文献   

8.
氮基糖苷类抗生素是一个庞大家族,虽然目前该类抗生素已发展至第4代,但其共问缺陷“耳毒及肾毒”却并无减小。 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链霉素类:链霉素、双氢链霉素。 新霉素类:新霉素、巴龙霉素、利维霉素。  相似文献   

9.
1 氨基糖苷类药物概述与分类 1.1 来源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由链霉菌或小单胞菌培养液中提取,或以天然品为原料来合成制取而得的一类水溶性碱性抗生素,在其分子结构中都有一个氨基环醇环和一个或多个氨基糖分子,由配糖键相连接.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生鲜牛乳中链霉素、双氢链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和安普霉素共7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残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样品经100mL/L三氯乙酸-乙腈提取和WCX固相萃取柱净化后,采用亲水作用色谱分离,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检测。对样品前处理条件、液相色谱流动相及质谱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7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20μg/L~5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生鲜牛乳中的加标回收率为88.7%~111.2%,相对标准偏差为6.3%~13.1%,该方法灵敏、准确,可用于生鲜牛乳中多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残留的同时检测。  相似文献   

11.
<正>7氨基糖苷类和氨基环醇类药物的药理学特征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一类由氨基环醇和氨基糖以苷键相连接而形成的碱性抗生素。其硫酸盐易溶于水,性质稳定,在碱性环境中抗菌作用增强。主要对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有强大杀菌作用,有的品种对绿脓杆菌或金黄葡萄球菌及结核杆菌也有效,但对链球菌和厌氧菌无效。  相似文献   

1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研究应用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分类自1944年Waksman等报道了链霉菌产生的链霉素以来,已报道的天然和半合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总数已超过3000种,其中微生物产生的天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近200种。这些抗生素按照其来源可分为两类:一是,由链霉菌(streptomyces)产生的抗生素:1链霉素类:包括链霉素与双氢链霉素(已停用);2新霉素类:包括新霉素、巴龙霉素、利维霉素(里杜霉素);  相似文献   

13.
为调查动物源性致病性大肠杆菌氨基糖苷修饰酶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探讨耐药基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表型的相关性,对40株源于畜禽的大肠杆菌常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用PCR法检测耐药基因aac(3)-Ⅱ、arm A、aac(6')-Ⅰb。结果表明:40株大肠杆菌在所用氨基糖苷类药物中对卡那霉素的耐药率最高,达57.5%(23/40),其次是链霉素与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为45.0%(18/40)和40.0%(16/40);耐药基因aac(3)-Ⅱ的检出率为17.5%(7/40),其中有6株的耐药表型都为对庆大霉素耐药,arm A的检出率为0,aac(6')-Ⅰb的检出率为2.5%(1/40)。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温和气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试验采用PCR法检测10株来源不同的鱼源温和气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4种耐药基因(aph(3′)-Ⅱa、ant(3″)-Ⅰa、aac(6′)-Ⅰb、aac(3)-Ⅱa)及四环素类抗生素的3种耐药基因(tetA、tetC、tetM)的表达情况,并利用K-B纸片扩散法对6种抗生素进行耐药表型分析。结果显示,10株温和气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ph(3′)-Ⅱa、ant(3″)-Ⅰa、aac(6′)-Ⅰb的检出率分别为20%、30%、20%,未检测出aac(3)-Ⅱa基因;对四环素类的耐药基因tetA、tetC、tetM的检出率分别为70%、20%、60%。K-B纸片扩散法结果显示,10株菌对四环素耐药率最高,对链霉素敏感,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高度敏感。结果表明,本次分离的温和气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具有一定的耐药性,为深入了解温和气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一个庞大家族,虽然目前该类抗生素已发展至第4代,但其共同缺陷“耳毒及肾毒”却并无减小。  相似文献   

16.
高玲 《中国兽药杂志》2012,46(11):27-30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方法测定水产品中链霉素、双氢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5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检测方法。样品中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用磷酸缓冲溶液提取液提取后,经固相萃取进行净化,改进了前处理方法,并对液相和质谱的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实际样品的添加回收试验,方法的定量下限(S/N=10)为10.0μg,/kg。三个添加水平分别为10.0、20.0和50.0μg/kg时,龙虾、鲴鱼的加标回收率均在60%一110%,日内相对标准偏差不超过15.0%。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灵敏、特异性强,适用于水产品中氨基糖苷类药物残留的检测和确证。  相似文献   

17.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一个庞大家族,虽然目前该类抗生素已发展至第4代,但其共同缺陷"耳毒及肾毒"却并无减小.  相似文献   

18.
硫酸庆大霉素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各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及革兰氏阳性细菌都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在兽因临床上常用其口服或注射来防治肠道疾病。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温和气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试验采用PCR法检测10株来源不同的鱼源温和气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4种耐药基因(aph(3')-Ⅱa、ant(3″)-Ⅰa、aac(6')-Ⅰb、aac(3)-Ⅱa)及四环素类抗生素的3种耐药基因(tetA、tetC、tetM)的表达情况,并利用K-B纸片扩散法对6种抗生素进行耐药表型分析。结果显示,10株温和气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ph(3')-Ⅱa、ant(3″)-Ⅰa、aac(6')-Ⅰb的检出率分别为20%、30%、20%,未检测出aac(3)-Ⅱa基因;对四环素类的耐药基因tetA、tetC、tetM的检出率分别为70%、20%、60%。K-B纸片扩散法结果显示,10株菌对四环素耐药率最高,对链霉素敏感,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高度敏感。结果表明,本次分离的温和气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具有一定的耐药性,为深入了解温和气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猪源大肠埃希菌药敏试验及耐药基因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调查云南省某规模化猪场大肠埃希菌(E.coli)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aadA1和aph(3′)的携带情况,采用K-B(Kirby-Bauer)法检测51株E.coli对6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同时对2个目的基因片段aph(3′)和aadA1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51株猪E.coli对链霉素、新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49.0%、35.3%、47.1%、43.1%、15.7%及70.6%;利用PCR技术检测氨基糖苷类药物的相关耐药基因,其阳性检出率依次为aph(3′)(86.27%)和aadA1(54.90%)。结果表明,云南楚雄某猪场撒坝猪E.coli耐药性普遍存在,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存在多重耐药,其中以二重耐药为主,2个耐药基因检出率偏高。因此,猪场应该针对性选择用药,规范使用抗生素,从而延缓和减少耐药性的产生,促进社会公共卫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