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国内外甜玉米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甜玉米生产季节性强,不耐贮藏,因此采后必须及时进行保鲜处理。本文从甜玉米适宜采收期、预冷方式、保鲜技术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甜玉米采后的保鲜现状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旨在为甜玉米保鲜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保鲜与加工》2021,(4):I0002-I0002
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保鲜第二研究室属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贮藏保鲜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农产品采后生理与贮藏保鲜重点实验室核心团队之一,是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采后保鲜与贮运岗位科学家团队。该研究室聚焦保鲜行业工程共性技术问题和葡萄、鲜梨、萝卜等大宗果蔬及樱桃、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贮藏保鲜问题。  相似文献   

3.
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蔬菜采后保鲜与加工研究室始建于1978年。研究方向主要有:蔬菜采后生理、蔬菜贮藏及流通保鲜技术;鲜切蔬  相似文献   

4.
会员天地     
1果蔬保鲜(1)甜玉米贮藏与加工甜玉米贮藏保鲜技术由于贮藏期延长,采后甜玉米所含糖分迅速减少,究其原因,无非是由于呼吸作用消耗和糖的转化,使其品质迅速下降。其下降速度的快慢与环境的温度高低有密切关系。温度每升高10℃,糖分损失率就会增加1倍。所以,采收后应及时预冷降温  相似文献   

5.
《保鲜与加工》2009,9(3):57-57
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蔬菜采后保鲜与加工研究室始建于1978年。研究方向主要有:蔬菜采后生理、蔬菜贮藏及流通保鲜技术;鲜切蔬菜加工工艺、速冻蔬菜加工工艺、蔬菜饮料加工技术等。  相似文献   

6.
概述了影响鲜枣贮藏保鲜的主要因素,介绍了鲜枣贮藏保鲜的主要技术及研究进展,以期为鲜枣的贮藏保鲜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保鲜与加工》2009,9(2):58-58
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蔬菜采后保鲜与加工研究室始建于1978年。研究方向主要有:蔬菜采后生理、蔬菜贮藏及流通保鲜技术;鲜切蔬菜加工工艺、速冻蔬菜加工工艺、蔬菜饮料加工技术等。应用研发的大白菜强制通风贮藏技术解决了北京市冬贮大白菜的难题;果蔬差压预冷设备及配套技术的推广,推动了预冷技术在蔬菜流通领域中的应用,提高了蔬菜流通质量;出口蔬菜保鲜技术的研究,推进了京郊蔬菜出口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气调贮藏对鲜枣保鲜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气调贮藏配气系统,对不同品种鲜枣在不同浓度CO2和O2条件下的保鲜效果进行了研究,调查了脆好果率、脆腐果率、软果率及果皮保绿指数等指标.结果表明,梨枣和骏枣随着CO2浓度的提高明显地促进果实变软与果皮转红;适当降低O2分压,有利于多数品种的贮藏保鲜;高于21%的O2分压对鲜枣贮藏不利;无CO2条件下,多数鲜枣品种能承受1.5%的低O2.并对进一步开展鲜枣采后生理及贮藏研究的内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介绍蟠桃的采后生理变化及各种贮藏保鲜方法。贮藏保鲜方法包括涂膜保鲜、化学保鲜、物理保鲜、生物保鲜技术及其他贮藏保鲜方法。  相似文献   

10.
葡萄采后贮藏保鲜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葡萄采后生理、微生物病害、贮藏保鲜技术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葡萄采后贮藏保鲜的的进展,并展望了今后葡萄采后贮藏保鲜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鲜食甜玉米对比试验及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甜玉米品质对比试验研究,比较分析各参试甜玉米品种的性状、品质、口感,筛选出适合呼和浩特地区推广种植的甜玉米品种,为种植户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主要依据试验基地小区分区试验,对试验甜玉米品种进行全生育期观测,每个品种采用田间随机选样4组,每组依次选取10株进行观测,主要针对生长状况、产量结构各要素进行测定,根据专家现场鉴评,对每个品种口感进行综合测评。结果表明:15个甜玉米品种中,‘万彩甜糯118’、‘禾甜糯2’、‘金糯628’、‘万糯2018’、‘美玉加甜糯36号’几个品种果穗大小均匀,籽粒饱满,排列整齐,并且甜糯可口,品质较好;‘禾甜糯2’属于口感型玉米,但是穗长较小,因此建议种植户选用时,如果追求甜玉米穗长和产量,应该尽量摒弃;‘美玉加甜糯36号’是早熟玉米,口感既糯又香甜,但是由于生育期短,因此种植时一定要合理结合销路进行种植,以防玉米过早衰老;‘万彩甜糯118’、‘金糯628’、‘万糯2018’属于中熟品种,建议大面积推广种植。综合甜玉米品种特性,甜玉米生育期越长,口感越佳,一般早熟甜玉米口感较差,中晚熟甜玉米口感比较好,杂交系甜玉米比自交系甜玉米更甜更糯,本次试验中,发现黄白相间、彩糯玉米等口感都比较好;甜玉米受干旱、高温、连阴天等不利天气影响较大,在生长期如果水肥条件太差不利于玉米快速生长,在开花期至乳熟期,如果出现高温或者连阴天,将会影响玉米授粉,同时不利于玉米结籽。  相似文献   

12.
甜玉米保鲜与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骏 《保鲜与加工》2013,13(4):60-64
甜玉米作为新型果蔬食品,近年来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本文对甜玉米的品质特性、适宜采收期、贮藏、加工技术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可为甜玉米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玉米须的最佳采收时期,以黑龙江省主栽玉米品种‘京农科728’和‘德美亚3号’为试验材料,于2017年和2018年进行玉米须采收试验,比较不同采收时期对玉米须的功能成分、可收集产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须总黄酮含量随吐丝日数延长呈下降趋势,总多糖含量呈增加趋势,不同采收期的玉米须总黄酮含量的变幅大于多糖的变幅。以雌穗套袋方式延迟授粉能有效促进玉米须生长,但显著降低果穗结实率。‘京农科728’和‘德美亚3号’套袋6天的玉米须产量比自然授粉条件下的采收产量分别提高79.2%和65.5%,穗粒数分别下降了57.9%和88.2%;套袋12天玉米须产量分别提高107.6%和74.8%,穗粒数分别下降96.1%和96.0%;套袋3天果穗结实未受影响。不同品种玉米须生长量差异显著,玉米须产量变异范围界于0.443~1.003 g/穗之间,平均值为0.655 g/穗,变异系数24.78%。为兼顾玉米产量与玉米须品质及产量,吐丝3~5天为玉米须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种植密度对郑黑糯1号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5年在郑州对糯玉米品种“郑黑糯1号”分6个不同密度进行试验,通过对不同密度的生育期、株高、鲜果穗性状与品质、鲜穗产量、干籽产量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若以收获鲜穗为目的,郑黑糯1号适宜种植密度为6~6.75万株/hm2;若以收获干籽为目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75~7.5万株/hm2,为该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一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鲜食玉米相关标准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旨在分析我国现有的鲜食玉米相关标准《NY/T 523-2002甜玉米》和《NY/T 524-2002糯玉米》自身和产业衔接不足的问题。自身细节问题主要有:与其他专用玉米标准分散、鲜食抽样细则不明确、甜玉米定等指标模糊、可溶性糖检测方法缺失、外观评价要求简单笼统、蒸煮品质评价无具体描述;与产业衔接不足表现在:新种类甜加糯鲜食玉米空缺、甜玉米关键指标过低、感官评价缺乏时效性要求、外观品质要求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感官评价品质评分要求低。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产业需求,提出整合鲜食玉米,明确鲜食用途,制定有针对性的抽样规则,选择合适的检测评价方法,贴近市场优化品质评价,按需提高分级定等要求,标准中增加甜加糯类型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多隐纯合体甜玉米主要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罗高玲  吴子恺 《种子》2005,24(2):7-12,15
利用不同基因型多隐纯合体甜玉米材料进行杂交,获得杂交种,再同时种植这些杂交组合及其亲本材料,在授粉15 d后测定一系列品质指标,分析其遗传规律,主要结果如下:(1)大部分组合含糖量高峰期出现在授粉后15~18 d.大部分组合的最高含糖量大于或介于两亲本间.(2)大部分组合蛋白质含量6次测定总平均数低于或介于两亲本间.大部分组合在授粉后18~30 d蛋白质含量变幅不大.蛋白质含量最大值出现在收获期.(3)含油量随授粉后天数的延迟而上升.大部分组合的含油量最大值出现在收获期,大部分组合的含油量最大值较其对应亲本高或介于两亲本间.(4)大部分组合授粉后18~30 d果皮厚度平均值较对应亲本高或介于两亲本间.大部分组合在同一授粉后天数取样果皮厚度与对应亲本差异不显著.(5)含水量随授粉后天数的延迟而下降,大部分组合5次含水量平均数高于或介于两亲本间.在灌浆期每一基因型都存在一个含水量相对稳定的时期.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高温对甜玉米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甜玉米厦甜1号和粤甜16为材料, 人工授粉3 d后, 利用人工气候室分别进行昼间高温(HT)35℃和正常气温(CK)处理, 研究了甜玉米籽粒灌浆过程中粒重、糖分积累和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与正常气温相比, 高温缩短甜玉米灌浆进程, 显著降低粒重、含水量, 提高皮渣率。在最佳采收期(水分含量为68%~74%)甜玉米鲜百粒重分别下降了20.8% (厦甜1号)和16.4% (粤甜16)。在甜玉米籽粒灌浆过程中可溶性糖和蔗糖的含量随授粉后时间先升高后降低, 高温处理不利于可溶性糖和蔗糖积累, 籽粒中糖分含量降低, 淀粉含量升高。籽粒中蔗糖的合成与分解主要由磷酸蔗糖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催化, SS催化反应是可逆的。高温明显降低SPS和SS合成方向活性, 提高SS分解方向活性, 导致糖分含量降低, 品质变劣。高温缩短两品种SS(合成方向)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 而对于SPS活性峰值出现时间厦甜1号被缩短, 粤甜16 为不变。  相似文献   

18.
爆、甜、糯玉米生育后期叶片光合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爆裂玉米、甜玉米和糯玉米3种类型特用玉米为试材,系统比较研究了生育后期叶片光合特性在类型间和叶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玉米叶片的光合特性存在类型间差异,糯玉米叶片的光合特性明显优于爆裂玉米和甜玉米,叶片的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Chl)、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表现为糯玉米>甜玉米>爆裂玉米;3类玉米的光合特性存在叶位间差异,中部叶片光合速率表现为糯玉米>甜玉米和爆裂玉米,下部叶片光合速率的类型间差异不显著,上、中部叶片叶绿素含量表现为甜玉米>爆裂玉米>糯玉米;相关分析表明,叶绿素含量、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与光合速率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总之,各类型玉米的上部和中部叶片光合特性都优于下部叶片,其中糯玉米上部和中部叶片的光合速率、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叶绿素含量和蒸腾速率都大于甜玉米和爆裂玉米,甜玉米和爆裂玉米下部叶片光合性能的衰减在时间上早于糯玉米。  相似文献   

19.
浅谈鲜食玉米加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鲜食玉米的甜玉米汁饮料加工技术、鲜食玉米真空软包装技术、鲜食玉米速冻加工技术及玉米笋加工工艺技术,分析了目前我国鲜食玉米加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