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油桐根腐病的致病菌与国内已知腐皮镰孢8个专化型菌株的酯酶同工酶进行了测定和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油桐根腐病致病菌为腐皮镰孢—新的专化型,为油桐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Mart.)Sacc.f.sp.a-1euritidis Chen et Xiao)的命名提供了生物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对油桐根腐病菌及国内发生的8种腐皮镰孢专化型菌株进行了酯酶同工酶的测定。分析表明,油桐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f.sp.aleuritidis Chen et Xiao f.sp.nov.有三条酯酶同工酶带,其中两条色浅且宽,另一条色深带宽,R_f值分为0.4、0.61、0.89,与其他8种腐皮镰孢专化型均有显著差异,为该菌新专化型的鉴定提供了生理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3.
(冫田)桐根腐病是油桐林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根据形态学、培养性状和专化性寄主植物接种测定研究,致病菌为腐皮镰孢一新的专化型,命名为油桐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Nart.)Sacc.f.sp.aleuritidis Chem et Xiao f.sp.nov.)  相似文献   

4.
腐皮镰孢油桐专化型(以下简称Fsa)是1985年2月30日从万县国家乡油桐病区病株中分离出的一种病原菌。经接种和回接试验结果证明,此菌是引起油桐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定名腐皮镰孢油桐专化型(Fusarium Soloani(Mart)Sacc f.sp Aleurites chen et Xiao)。此菌对幼,成年桐树均能为害,特别对10—20年生树为害最重。受害的植株初期地上部份叶片变小,出现失水症状,地下部份须根腐烂逐渐蔓延到侧根,最后导致整株枯萎死亡。 本文报道Fsa菌株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油桐根腐病Fusarium solani(Mart.)Sacc.sp.f.aleuritidis Chen etXiao f.sp.nov.发生期正是油桐营养及生殖生长盛期。随着病情加剧,枝、叶、果生长,籽产量和含油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回归和方差分析,以上几种指标与病害各级相关性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东北红豆杉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幼苗期易发根腐病。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东北红豆杉根腐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在实验室内纯培养条件下对病原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东北红豆杉根腐病病原菌为茄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Mart.)App.et Woll.,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pH值为6.0,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0~35℃,最佳光照条件为12∶12光暗交替。  相似文献   

7.
油桐根腐病是油桐产区的毁灭性根部病害,导致桐林成片枯亡.对油桐病根分离培养结果,优势成为腐皮镰孢,分离出现率80.0—86.7%.该菌接种表明,在40天内桐苗死亡率达85.0—100.0%.经测定分析,桐林肥力不足,微量元素偏少,可视为致病诱因.试验认为,腐皮镰孢是油桐根腐病的致病菌,在桐林经营粗放,肥力不足.  相似文献   

8.
对西双版纳东风农场大棚培育的橡胶树芽接苗出现的两种枯死病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茎基腐病原菌为茄类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芽接点腐烂病病原菌为橡胶生拟茎点霉Phomopsis heveicola L.。  相似文献   

9.
从感染根腐病的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 )F. H. chen. ]的根颈[L. corona]中,分离出二种病原:1.茎线虫[Ditylenchus sp. ];2.茄腐皮镰孢霉[Fusarium solani(Mart. )App. et Wr. ]。对病原及其外形特征作了初步研究以后,在雨季用杀虫、杀菌剂对该病作了防治试验。结果,药效达到95%以上。本研究为防治三七的这种毁灭性病害,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 由尖孢镰刀菌油桐专化型(Fusariumoxysporum f.sp.aleuritidis)引起的油桐枯萎病,是油桐(Aleurites fordii Hemsl.)生产上一种具有毁灭性的病害。目前,在全国油桐主要产区均不同程度地受到该病害的严重威胁。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植物病害的有效途径之一。几年来我们对油桐主要品种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同时对接种方法也作了些探索。现将试验结果整理成文,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陈守常  肖育贵 《林业科学》1990,26(3):219-226
油桐根腐病是桐区历史性、毁灭性的病害,危害甚烈。病株须根和侧根皮层腐烂,生长停止,终致死亡。桐林年均病株率16.7%,年均株死亡率7.4—7.5%,3—5年将导致桐林毁败。各级病株同工酶谱较健株减少2—6条,活性减弱,反映出病株内部“生化症状”与外部衰亡程度的相关规律。桐林周年发病时期分为初期、初峰期、高峰期和末期。病情与桐区气候因素关系密切,通径植分析,其顺序地温>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经偏回归求算,建立的预测模式为: (?)=0.623+0.457x_1-0.391x_2-0.02x_3+0.005_4 X~2检验,X~2相似文献   

12.
苏铁镰刀菌球茎腐烂病症状及病原鉴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报道了苏铁的一种新病害-苏铁镰刀菌球茎腐烂病。该病危害成年苏铁,引起苏铁球茎腐烂,整株死亡,发病株率达25%。该病全年均可发生,高温高湿季节及下半年发病较重,在苏铁栽培区造成较大危害。通过对病组织分离、纯化、培养、接种及培养菌的致病性测定,鉴定其病原为茄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App.et Woll。  相似文献   

13.
以银海枣褐斑病的病原菌链格孢刺葵专化型为材料,研究其对寄主和非寄主叶片伤口的趋向性及其特异性.结果显示病菌对寄主叶片伤口具有强烈的趋向性,对非寄主伤口则基本缺乏定向性生长.趋向性的存在和强度与病菌对供试植物的识别和成功侵染有密切联系.病菌的趋向性受到伤口与孢子之间距离的影响,在500μm范围内,趋向性反应最强,但当距离超过1 000μm后,趋向性下降甚至消失.伤口新鲜度是影响趋向性强度的另外一个因素,新鲜伤口对真菌芽管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24 h的伤口对芽管吸引力大幅下降,48 h或以上时间的伤口基本失去了吸引力.沾染了非寄主叶片汁液的寄主伤口的吸引力下降;而沾染寄主叶片汁液的非寄主伤口的吸引力却上升.病菌在寄主叶片汁液中生长旺盛,但在非寄主叶片汁液中生长贫弱.链格孢刺葵专化型对寄主伤I:1的趋向性生长具有明显的特异性,趋向性是该病理系统病菌与寄主识别的首发事件,对于启动病菌对寄主植物的成功侵染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井冈山毛竹菱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ITS-rDNA序列分析方法对井冈山毛竹菱斑病病原菌进行了研究.从108块毛竹病斑组织中分离获得30株真菌,选择分离频率高的菌株为研究对象,结合ITS-rDNA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节菱孢属菌(Arthrinium sp.)、赤霉菌属(Gibberella zeae)和炭角菌属(Xylaria sp.)5个属.经过室内和田间有伤接种致病性测试证实,尖孢镰刀菌、链格孢菌、节菱孢属菌、赤霉病菌和炭角菌属皆具有致病性,其中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性最强,分离相对频率最高,初步推断其为井冈山毛竹主要致病菌类群.  相似文献   

15.
坚强芽孢杆菌对3种病原真菌的抗生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天辉  刘富平 《林业科学》2007,43(2):120-123
病害生物防治,具有无污染、不诱导抗药性、防效持久等特点,是今后植物病害控制的主要方向,也是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inn.茎腐病是麻疯树人工幼林中发生的一种新病害,在病区标准地调查,重病区病株率达35.2%,主要发生在西坡低海拔林区.经过感病植株组织分离、优势菌株形态特征观察和致病性测定,病原菌初步鉴定为镰孢霉属真菌Fusarium sp..用敌克松、多茵灵、硫茵灵,代森锌和土茵灵室内毒力测定,敌克松、多茵灵、硫菌灵对病原茵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有很强的抑制力,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95%以上.筛选出的药剂在林间灌根处理,敌克松对病害防治效果最好,控制率80%以上.  相似文献   

17.
对从云南澳洲坚果速衰病株上分离的色二孢属(Diplodia sp.)和腐霉属(Pythium sp.)D.13、P.01菌株形态进行了描述;同时通过对澳洲坚果苗根系的接种试验证实,两种真菌是云南澳洲坚果速衰病的致病病原菌。  相似文献   

18.
在PDA含毒介质上的试验表明,苯莱特(50%WP)、多菌灵(50%WP)、甲基托布津(70%WP)抑菌效果最好,稀释30万倍的药液对尖孢镰刀菌抑菌率分别为100%、91.9%、67.9%,而粉锈灵(15%WP)3000倍液,抑菌率仅为70.1%;苯莱特、粉锈灵1500倍液对腐皮镰刀菌抑菌率仅为94.4%和14.0%。苯莱特和粉锈灵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效果明显高于腐皮镰刀菌。抑菌圈法试验,多菌灵、苯莱特500~1000倍液对腐皮菌的防效又优于尖孢镰刀菌,而粉锈灵对2种镰刀菌均不产生抑菌圈。香荚兰幼根接种药效试验,粉锈灵对尖孢镰刀菌防效最好(56.6%),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次之(51.6%、50.9%),而苯莱特较差(40.4%)。粉锈灵1000倍液浸泡1h和盆栽施药,均对香荚兰幼根产生药害。  相似文献   

19.
杨树溃疡病潜伏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景耀  王建军 《林业科学》1991,27(2):173-178
在陕西省杨树溃疡病(Dothiorella gregaria Sacc.)是一种严重的病害,分布普遍,危害130多个杨树品种、杂交种和无性系,其中有些树种如箭杆杨、北京杨、陕林2号杨、箭×钻杨等受害更为严重,常导致整株死亡,造成重大损失。据研究杨树溃疡病菌有潜伏侵染的特性,但在陕西省杨树苗木上未见其发病,有无潜伏侵染现象存在,更不清楚,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我们于1987—1988年,对来自三个苗圃的24种杨树苗木  相似文献   

20.
文山州草果萎蔫性病害病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确定草果重大病害草果萎蔫病病原,解决其防治关键技术问题,在云南文山州的马关县仁和镇木腊村、古林箐乡瓢厂村草果种植区采集草果萎蔫性病害植株典型病征标本,进行切片、鉴定和按照柯赫氏法则分离、回接、鉴定。结果表明,镰孢属Fusarium sp.菌株是草果萎蔫性病害发生的主要致病微生物;围小丛壳属Glomerella sp.(无性型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sp.)也能导致草果萎蔫性病征,同属于草果萎蔫性病害致病微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