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麻疯树白粉病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初始温度为15℃,最适温度25℃,35℃时萌发停止;萌发最适相对湿度90%左右,初始相对湿度35%;初始pH4,最适pH6,pH10时萌发停止。麻疯树白粉病病原菌寄生性很强,有伤和无伤接种均能发病,其潜育期10 d左右。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25℃,相对湿度90%,pH6时麻疯树白粉病发生最严重。  相似文献   

2.
杨梅腐烂病病原菌鉴定及杀菌剂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梅腐烂病是湖南省杨梅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危害杨梅主干分枝处,引起干腐和枝枯.经鉴定,杨梅腐烂病菌为核果壳囊孢菌(Cytospora leucostoma).室内药剂试验结果表明:抑制该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效果较好的杀菌剂是扑菌特、甲基硫菌灵、多菌灵、退菌特、炭必灵和波尔多液;红杀和湘研植病灵抑制菌丝生长效果较好,但抑制孢子萌发的效果较差;石硫合剂、新万生、疫霜锰锌和敌克松抑制孢子萌发的效果较好,而抑菌丝生长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3.
麻疯树枯斑病病原鉴定及杀菌剂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贵州省罗甸县漠阳镇麻疯树基地的麻疯树叶片病斑上分离到1种病原菌,根据病害症状特征以及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初步确定引发麻疯树枯斑病的病原菌为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 Stey)真菌(无性世代),暂未发现其有性世代。药剂毒力试验结果表明,对菌丝生长有较强抑制作用的药剂有250 g/L丙环唑EC30μg/mL,16%咪鲜.异菌脲EC和10%斯高WP50μg/mL,抑菌效果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4.
该文报道了西南地区麻疯树人工林中危害叶、花、果实和根的22种有害生物种类及其危害分布。麻疯树柄细蛾Stomphastis thraustica Meyrick、麻疯树蛀梢斑螟Oncocera faecella Zeller、蓖麻夜蛾Achaea janata Linnaeus、丽盾蝽Chrysocoris grandis Thunberg、长盾蝽Scutellera perplexa Westwood、绿鳞象甲Hypomeces squamosus Fabricius、堆蜡粉蚧Nipaecoccus vastator Maskell、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mosanus Shiraki、烂皮病Phomasp.、白粉病Oidium monilioides Nees、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Pers、麻疯树叶褐斑病Cercospora malloti Ell.、麻疯树枝枯病普遍发生,麻疯树柄细蛾、麻疯树蛀梢斑螟在1~3 a生人工林危害较重,灰霉病在苗圃危害较重,黑翅土白蚁、烂皮病在个别林分已引起少数树株死亡;麻疯树枝枯病在个别林分引起树株枯死率最高达85%,是麻疯树人工林最危险的有害生物种类。通过室内和林间试验初步提出了主要有害生物的化学控灾技术。  相似文献   

5.
麻疯树两种病害的报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云南省永仁县神宇新能源公司老怀哨玉碗水和永兴灰坝梁子麻疯树(Jatropha curcas)基地新造林地的调查研究,发现2种麻疯树病害,其中一种表现为枝干腐烂,另一种表现为根茎腐烂;发病率分别为1.2%和2.3%,但危害严重;通过鉴定,引起枝干腐烂的病原菌的分生孢子阶段属于半知菌的聚生小穴壳菌(Dothiorella gregaria),引起根茎腐烂的病原菌的分生孢子阶段属于半知菌的色二孢属的一种(Diplodiasp.),未发现它们的有性世代。  相似文献   

6.
调查鉴定了云南省元阳县膏桐良种繁育基地麻疯树(Jatropha curcas)上4种真菌病害及其病原菌,分别是:麻疯树叶斑病(Mycosphaerella aleuritidis),其病原为油桐叶斑球壳菌(Mycosphaerella aleuritidis);麻疯树白粉病(Oidium leucoconium),其病原为白尘粉孢(Oidium leucoconium);麻疯树赤枯病(Pestalotiopsis heterocornis),其病原为异角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heterocornis);麻疯树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p.),其病原为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p.).对病害的症状和病原形态作了描述,并提出了加强管理、合理施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清除病叶病果,药剂防治和种植抗病品种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7.
采用室内生长速率法和载玻片上萌发法测定了50%多茵灵超微WP等10种供试杀菌剂对坏损尾孢菌Cercospora destructive Ravo茵落和孢子的抑茵作用.结果表明:70%甲基硫茵灵wP、30%氟茵唑WP、50%多菌灵超微WP和15%三唑酮WP等4种药剂对坏损尾孢菌茵落具有极强的毒力,70%甲基硫菌灵WP、50%腐霉利WP、30%氟菌唑WP和50%多茵灵超微WP对坏损尾孢菌孢子萌发抑制率极高.  相似文献   

8.
麻疯树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几年来对麻疯树病虫害的观察和调查,发现病虫害多种。仅对其中危害相对严重的4种病害、7种虫害以及一种生理性病害的发生情况、发生规律及其相应的防治措施进行了总结介绍。  相似文献   

9.
四川麻疯树种群数量特征和更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初步研究了四川麻疯树种群的天然更新和数量特征.麻疯树野生种群的种子产量较低,每0.067公顷产量约在50 Kg-150 kg之间,发芽受温度而不受光照影响,一般发芽率在50%-70%.幼苗建成发生在树下或附近地带,种子生产、土壤种子库形成和幼苗建成是麻疯树更新的三个关键阶段.麻疯树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由更新状况、各大小级转化率和形成时间的影响,总体看麻疯树种群为增长型.在林业生产实践上,野生麻疯树种群需要进行低产林改造,进行林分结构调整和土壤改良,形成高产林分,利于麻疯树野生资源的科学利用和人工资源的科学培育.  相似文献   

10.
元谋干热河谷麻疯树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疯树白粉病在干热河谷时有发生,通常危害麻疯树茎杆、枝叶、花果,降低麻疯树光合作用与生长势,影响其结实.通过室内镜检和田间系统观察发现:引起麻疯树白粉病的病原为串珠状粉孢Oidium monilioides Nees真菌,白粉病发生在年度内呈现单峰曲线;温度与湿度是影响此病发生发展的主要气候因素,地理位置、种植方式等环境因子的影响也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白粉病发生的是麻疯树的抗病性.用4种高效低毒农药进行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剂均有一定防治效果,其中70%甲基托布津400~1000倍使用效果最好,防治效果在88.15%~96.92%之间;5%云大翠丽1000倍、2000倍效果次之,防治效果在76.56%~81.38%之间;50%百菌清200~600倍与15%粉锈宁500倍、1000倍效果较差.防治效果也可达64.00%~77.27%.喷洒次数的增加可明显提高低浓度杀菌剂的防治效果,因此生产上应尽量使用低浓度药剂连续喷洒2~3次,可延缓麻疯树白粉病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油桐根腐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守常  肖育贵 《林业科学》1989,25(2):113-119
油桐根腐病是油桐林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形态学和培养性状研究表明,致病菌为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Mart.)Sacc.)。将该菌与国内供试8个腐皮镰孢专化型菌株比较可看出,菌落生长较快,大型分生孢子短而粗,是一种短粗类型。其次,人工接种试验得知,此菌不侵染6科7属7种供试的专化型寄主植物;又经8个专化型菌株接种油桐试验,也不发生侵染关系。此菌仅侵害大戟科油桐属的油桐,是一种专化性病菌。再次,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表明,此菌与供试菌株的脂酶同工酶的谱带特征和相对迁移率均有明显的差异。由此,将油桐根腐病鉴定为腐皮镰孢一新的专化型,命名为油桐腐皮镰抱(Fusarium solani (Mart.) Sacc. f.sp.aleuritidis Chen et Xiao f.sp.nov.)  相似文献   

12.
杂交竹枯萎病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杂交竹枯萎病是近几年在广西高峰林场、三门江林场、柳州市的鹧鸪江园艺场等地发现的新病害。经多次分离培养获得镰刀菌Fusarium纯培养。通过竹笋期的室内有伤、无伤的多次反复接种和再分离试验证明病菌对杂交竹有很强的致病力,并能引起与自然发病一致的症状,是杂交竹枯萎病的主要病原菌。枯萎灵、萎立等12种杀菌剂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30%的枯萎灵WP、40%萎立WP、40%的托福灵WP、70%根腐灵SP对该病菌的生长有较强的抑制力。  相似文献   

13.
杂交竹枯萎病侵染情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竹枯萎病是近年来在广西首次发现的新病害,该病害传染迅速,可造成竹林成片枯死。我们对自然感病的植株组织分离培养并纯化菌落,获得镰刀菌的纯培养,以该菌株进行病害的田间人工诱发试验,无论是菌株营养体菌丝或繁殖体孢子,在无伤或有伤的情况下,笋期均可从幼嫩组织侵入,并能引起与自然相一致的症状;经过对先年生的越冬病竹进行病变组织的分离培养试验和病竹周围表土内越冬病菌的分离培养试验,在上一年生的病竹内和病竹周围的表土内,越冬后的病原菌均能存活,可成为来年病害发生的初次侵染源。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感染欧美杨新型溃疡病的中林46杨植株干部病斑中真、细菌优势种类,本研究对河南省濮阳市中林46杨健株、病株染病组织的可培养真菌、细菌优势种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健康树皮样品分离真菌优势种群均为Alternaria alternata,染病株样品优势种群均为Fusarium solani,而且其菌株数量占所分离菌株总数的百分比均在85%以上;而在健康株3个处理中分离的细菌优势种群种类不同,仅Microbacterium在健株3个处理树皮样品中均有分布,但染病株3个处理树皮样品中的细菌优势种群均为Lonsdalea quercina,其菌株数量占所分离菌株总数的百分比均在67%以上。以上结果表明:中林46杨发病以后,F.solani和L.quercina分别变成了真菌和细菌的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5.
TERF1基因增强糖橙抗病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获得转TERF1基因糖橙的春梢叶片进行柑桔溃疡病和炭疽病的接种.初步试验表明,TERF1基因增强了糖橙的广谱抗病性.在接种溃疡病后,转基因植株的平均发病率下降了50%左右,且发病的时间比冰糖橙和对照推迟了7 d,其中3号株系的抗病性最强,叶片无病症.柑橘叶片接种炭疽病后,转基因植株的叶片与对照相比基本上表现出针孔处病斑减小,延迟发病等现象.其中3号和11号转TERF1基因糖橙叶片上根本观察不到炭疽病的典型病斑,且叶片也无褪绿.  相似文献   

16.
从湖北沙洋、松滋、红安三地常年培育湿地松的苗圃中取土于室内种植湿地松,待其发病后按照柯赫氏法则对其进行病原物的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及菌株鉴定。结果表明:发病部位分离到的菌株以镰孢菌(Fusarium spp.)占优势,分离到的68个菌株中65个为镰孢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致病性最强,7天后发病率达到92%;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e(Fr.)Keissl.)致病性最弱。研究证明,湖北省湿地松猝倒病是以镰刀菌为主要病原,立枯丝核菌和链格孢菌为次要病原的土壤习居真菌侵染引起的一种苗期病害。  相似文献   

17.
山楂丛枝病过氧化物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楂丛枝病过氧化物同工酶的研究汪跃,金开璇,张锐,王敏关键词山楂,丛枝病,过氧化物同工酶山楂(Crataeguspinnatifidavar.majorN.E.Br)为我国特产果树,全国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仅北京市即达400万株左右,成为山区发展经济的...  相似文献   

18.
尤雯  张波  朱丽梅  徐敏 《江苏林业科技》2021,48(1):37-40,45
于2017年10月—2018年11月间,对银杏叶枯病的发生以及银杏叶枯病发病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银杏叶枯病在南京地区发生较为普遍。从5月开始发生(平均病情指数为7.28),7,8月病害达高发期(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24.15,41.57),10月病害发生较为严重,此时大量病树叶片枯黄脱落,平均病情指数达到62.35;对采集的银杏叶枯病病叶进行标本镜检,并参考相关的资料,认为叶枯病病原或致病因素包括真菌性病原、细菌性病原和环境因素,而真菌性病原包括链格孢菌、镰刀菌、盘多毛孢菌、盘圆孢和叶点霉菌;另有部分患病植株叶片,未发现和分离出相关病原。推测可能是由环境因素或营养条件所造成的非侵染性病害,具体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金开璇  张长海 《林业科学》1989,25(6):575-576
油桐(Aleurites fordii Hemsl.)是陕西省紫阳县重要的经济林树种之一,但在该县发现油桐感染带化病严重,病害呈点片状发生,根据在洞河、城关等地区调查,一般发病率为3%,严重的达7%,发病的油桐树龄为2—5年,以3年生幼树发病较严重。油桐带化病病变形态与香椿带化病病变十分相似。感病的油桐树在未发生病变的前一年,树高有生长迅速的特点,一般在病枝以下的一节(于两侧枝之间)一年内高生长达3—4m。病树最显著的病状是新生的枝条呈扁平的带状,尖端卷曲或扭曲生长,如同一把大刀,有的形成齐头铲状,最宽处可达13cm,病枝叶片明显变小(图5);当枝梢孕育花芽亦能开花座果,果实仅有正常成熟果实大小的1/4,萎缩枯死,影响油桐树的正常生长及桐油产量。此病的蔓延阻碍了油桐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不同地区枣疯病发生动态和主导因子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对我国陕西清涧、佳县 ,河南濮阳 ,山西临县、太原枣品种圃 ,安徽 ,浙江和北京等部分枣树传统分布区的枣疯病进行了典型调查研究。通过不同地区枣疯病发生历史和危害现状的比较分析 ,初步摸清了各地区枣疯病发生的不同特点和为害状况 ;发现根蘖苗繁殖方式仍是目前多数枣产区病园内苗期和幼树发病以及病害从病区传入无病区的主要原因。不同枣树品种对枣疯病的田间抗性存在明显差异 ;局部空气污染以及施肥等枣树管理措施不当会导致枣树的抗病性降低。用DAPI荧光显微镜和PCR技术检测植原体结果显示 ,病园内存在比例不等的无症带菌树 ;由此判断 ,高比例的无症带菌苗的人为传病及不利于枣树生长的环境应力是导致许多地区病害加重和爆发流行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