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林业   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 葡萄桐是一个丛生性强、结实量高的三年桐(Aleurites fordii Hemsl.)品种,原产湖南泸溪,近年来引种范围极广,面积达百万亩之多。该品种在各地虽显示了丛生性强、早期结实量高的特性,然而大量枯果造成的丰产不丰收,是葡萄桐引种区面临的严重问题。福建沙县高乔公社林场500亩葡萄桐丰产林,1981年7月估计亩产90-100斤油,而最后实收则不足10斤。据1983年9月27日调查20株感病株,枯果率竟高达96.88%。浙江富阳县执中亭大队100亩葡萄桐丰产种子园,1983年10月中旬调查12块标准地,葡萄桐的平均枯果率为64.75%。湖南常德地区引种的葡萄桐,因果实黑斑病而每亩减收桐油5-7斤。  相似文献   
2.
油桐抗枯萎病株系的选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3.
棘托竹荪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棘托竹荪(Dictyophotaechino-volvata Zang,Zhenget Hu.)是新近发现的竹荪新种原产湖南会同。我所于88年引种,89年在毛竹(Phyllo-stacys heterocycla Var.Pube-scens)林中进行不同栽培料、不同播种方法和栽培料不同消毒方法的试验。现将棘托竹荪的出菇特性和不同栽培措施与发菌快慢、污染程度及菇蕾产量的关系总结成文,以供参阅。材料与方法 (一)菌种:棘托竹荪的试管母种于88年从湖南会同引进。按竹荪菌种的一般配方逐级扩大制种。于1989年4月17日播种栽培。 (二)栽培场地:栽培场地在浙江富阳县新民乡一户农民的宅前毛竹园里。地理位置处于东  相似文献   
4.
油茶炭疽病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油茶炭疽病引起落花、落蕾、落果及落叶。病落果率约为全年总落果率的60%,根据标准株平均统计,病落蕾率占总落蕾率的26—45%。通过菌种形态比较与接种试验,肯定病原与茶叶上云纹叶枯病菌系同一种为 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Massee。其无性世代发生在寄主各部位,呈现不同征状,有性世代仅出现在连续阴雨一个月以上的枝梢及花蕾的病斑上。分生孢子具有抗旱及抗低温能力,但不能忍受冰冻温度。初次侵染来源为枝干的溃疡斑及病蕾蕾痕,经春雨浸湿大量产生,通过雨中风力广泛传布。干燥气流在传病上不起作用。夏、秋晨间露水滴溅也可使病菌孢子扩散侵染。根据湘西怀化县长期观察试验,象鼻虫在传病上并不是重要因素。各地区温差影响发病迟早,湿差影响严重度,雨天日数决定落蕾、落果的数量与时期。品种抗病性差异除形态特征外(气孔数量、角质层厚薄等),可能与表皮细胞层次与缀密度以及细胞的内含成份有关,果形及色泽与抗病性差异无实质关系。小果型品种(湖南珍珠于、苦槠子,江西宜春中子)的抗病性可能由上述的特性决定。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赤枯病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尾松赤枯病(PestaIotia funorea Desm.)是危害马尾松的一种主要叶部病害。作者于1988年3~5月间在浙江省富阳县大源区对此病害进行了全面调查,对为寄症状、病原菌分离培养与接种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同时也提出了对病害的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6.
1981年在黄岩县林科所首次发现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 Forst)苗木溃疡病,1982年我们对台州地区玉环、温岭、黄岩、椒江、临海和三门等县(市)的木麻黄苗圃进行了普遍调查,同时对病害的症状、病原菌、发病条件和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 由尖孢镰刀菌油桐专化型(Fusariumoxysporum f.sp.aleuritidis)引起的油桐枯萎病,是油桐(Aleurites fordii Hemsl.)生产上一种具有毁灭性的病害。目前,在全国油桐主要产区均不同程度地受到该病害的严重威胁。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植物病害的有效途径之一。几年来我们对油桐主要品种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同时对接种方法也作了些探索。现将试验结果整理成文,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油桐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油桐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aleuritidis)病害对油桐生产具严重毁灭性。死亡率可高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9.
雪松枯梢病1986年在浙江的杭州、富阳、临安等地首次发现。引起雪松春梢上的针叶束和嫩梢大量枯死。11块标准地调查结果,平均株发病率为80.2%(31.8—100.0%),平均感病指数27.0(7.9—52.2)。经过分离培养、接种、再分离的程序试验,确认该病是由蛛形葡萄孢茵(Botrytis latebricola Jaap.)所引起。B.latebricola的发现在我国是新记录。 病原孢子萌茅的温度范围10—30℃,最适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才能萌芽;在pH 3—10的清水中孢子均能萌芽,最适值为pH 4—5。5月份喷2—3次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防治效果为35.0—46.7%。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