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撑篙竹秆形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广西南宁市的撑篙竹作为研究对象,测定竹秆全高、秆材长、胸径和节间数,以及每节间直径、长度和壁厚等秆形指标,统计分析撑篙竹的秆形结构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撑篙竹全高、秆材长与胸径之间呈显著相关,节间的数量、长度和壁厚等因素与胸径、节间号等秆形指标之间呈显著相关,在拟合的相关方程中以幂函数和线性方程获得较高的估测精度;撑篙竹高径比值随着胸径的增加而降低;自基部至梢部,节间长度呈“短—长—短”的变化规律,最长节间出现在第15~20节;壁厚率呈“高—低—高”的变化规律,基部节间壁厚率大于50%,中部空腔大,壁厚率19%~21%,往梢部壁厚率逐渐增加至40%;节间直径呈“细—粗—细”的变化规律,最粗直径位于7~9节,处于胸高位置之上。秆形特征的研究可为撑篙竹林的抚育管理及竹材利用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2.
大木竹秆形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了浙江南部大木竹的秆形状况,包括秆高、鲜秆质量、尖削度、竹壁厚和节间长等一系列指标.以毛竹为参比竹种,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拟合曲线,结果发现:相同胸径下,大木竹的全高大于毛竹;尖削度较毛竹略小;壁厚随竹秆高度增大而减小的速率比毛竹快;拟合大木竹鲜秆质量-胸径的幂函数方程为:M=0.232 7(DBH)2.1899,与毛竹相比,同样胸径的大木竹鲜秆质量比毛竹大;大木竹的节间长度随高度的变化趋势呈二次曲线,在胸径为4~11cm范围内,节位数10~15处的节间长度最大,可达50~65 cm.  相似文献   

3.
野生茶秆竹林垦复改造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茶秆竹垦复改造措施的田间试验结果 ,不同垦复改造措施对次年出笋数量 ,新竹数量 ,平均胸径、平均高的影响高低、显著顺序为 :浅翻加施肥 >浅翻 >全锄、全劈 ,全锄与全劈间无差异 ,施肥可以明显增加新竹成竹率 ;对新竹总生物量 ,总竹秆鲜重 ,单株平均秆鲜重 ,鲜秆重占总生物量比值的影响高低的显著顺序为 :浅翻加施肥 >浅翻 >全锄、全劈 ,且全锄、全劈间无显著差异 ;对新竹总枝叶重的影响高低 ,显著顺序为 :浅翻加施肥 >浅翻 >全锄、全劈。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垦复改造措施均为野生茶秆竹复壮的有效措施。野生茶秆竹改造效果优劣顺序为 :浅翻加施肥 >浅翻>全锄 >全劈  相似文献   

4.
寿竹的秆形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抽样法,在重庆梁平县选取12个10 m × 10 m的无人或少人为干扰、林分较完整的寿竹林作为调查对象,检测了秆高、枝下高、全高、鲜秆质量、壁厚、节间长、竹节数等指标,进行寿竹的秆形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寿竹的胸径与秆高、枝下高、全高、壁厚、秆重、竹节数等秆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较为显著;其中一元二次方程最能反映胸径与秆高的相关性,复合函数方程最能反映胸径与枝下高、全高、秆重、壁厚、竹节数的相关性;(2)节间长度在竹秆上随着秆轴的升高表现出逐渐升高、基本稳定、逐渐下降的规律;最长竹节出现在寿竹的中下部.  相似文献   

5.
为给蓬勃发展的丛生竹生产提供理论参考,以川南地区人工栽培的3种丛生竹材用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竹秆特性,测量胸径、全长、秆高、尖削度、竹壁厚、节间长等指标。对各指标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拟合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胸径与竹秆高度、秆质量、总节数等因子相关性显著,拟合的模型经F检验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相同胸径下,全长方面,硬头黄竹梁山慈竹撑绿竹;秆质量方面,硬头黄竹秆质量最大,梁山慈竹和撑绿竹相当,约70%的秆质量都集中在中下部。随着竹秆相对高度上升,相对壁厚的下降速度依次为硬头黄竹梁山慈竹撑绿竹,相对直径大小为梁山慈竹硬头黄竹撑绿竹,但在相同胸径下,硬头黄竹胸径处的竹壁最厚。  相似文献   

6.
梁山慈竹秆形结构和地上生物量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梁山慈竹分布于西南各省,广泛用于造纸、人造板及园林绿化等.以梁山慈竹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年龄,不同径级的标准竹,对其胸径、竹高、秆高、节长、节数、竹壁厚、基部直径、各构件单位的生物量等因子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梁山慈竹秆形结构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构.结果发现胸径与地上部分鲜重、秆重、秆高等因子拟合较好;梁山慈竹的竹节长度呈"短-长-短"的分布规律;梁山慈竹的地上部分生物量为104 t/hm2.  相似文献   

7.
在对不同秆龄的慈竹竹秆的含水率与生物量分配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慈竹竹秆的生物量主要受其秆龄的影响而分别构建了不同秆龄,即1年、2年、3年、4年、5年秆龄慈竹竹秆生物量与其秆的胸径、枝下高、全高等生长因子的拟合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慈竹竹秆的含水率随其秆龄及秆高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竹秆生物量从秆基到秆稍而逐渐降低。经多元线性回归和幂函数拟合而构建的生物量模型可依其竹秆各生长因子的测定数据来估算不同秆龄慈竹竹秆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8.
以赣南地区的硬头黄竹为研究对象,采取施用毛竹专用肥的营养管理手段,研究施肥和对照处理硬头黄竹秆形结构特性,探讨毛竹专用肥对硬头黄竹生长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硬头黄竹节间长随节位数变化规律呈现"短-长-短"的变异模式。施肥提高了竹最长节出现的节位数和最长节的长度。施肥对壁厚和壁厚随高度的变化无影响,但会降低竹尖削度,且施肥处理秆重随高度分布较均匀,因此施肥处理硬头黄竹秆形较好,利于加工利用。同时对各指标间进行了方程拟合。结果表明,秆重与胸径和壁厚显著相关,与秆高极显著相关;秆高与胸径和壁厚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人工经营对毛竹秆形结构变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毛竹中心分布区福建省邵武市和江西宜丰县调查研究了人工经营干扰对材用毛竹秆形生长的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经营强度下毛竹的秆形结构变异差异显著,立竹密度基本相似的纯林中,材用毛竹秆形生长表现为:集约经营优于一般经营,一般经营优于粗放经营,在中心分布区,不论立地条件是否相同,多年采取集约经营的毛竹的竹秆不仅尖削度小,枝下高长,壁厚,而且全杆高度比一般经营的平均约高出5%,比处于粗放经营的高出达12%;采取集约经营的毛竹的平均秆鲜质量可达31.37kg,而一般和粗放经营状诚下分别仅为28.46kg和23.33kg。不同经营强度下毛竹秆高随胸径的基本变化规律相似,但是集约经营的毛竹全秆高随胸径稳定增长,而经营水平低的变化幅度大,即使毛竹的胸径相同,处于集约经营状态下毛竹秆高,秆鲜质量均比一般经营和粗放经营的明显大,多年采取3种不同强度经营的毛竹主要秆形标识值之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数学模型描述。  相似文献   

10.
人工经营对毛竹秆形结构变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毛竹中心分布区福建省邵武市和江西省宜丰县调查研究了人工经营干扰对材用毛竹秆形生长和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经营强度下毛竹的秆形结构变异差异显著.立竹密度基本相似的纯林中,材用毛竹秆形生长表现为集约经营优于一般经营,一般经营优于粗放经营.在中心分布区,不论立地条件是否相同,多年采取集约经营的毛竹的竹秆不仅尖削度小,枝下高长,壁厚,而且全杆高度比一般经营的平均约高出5%,比处于粗放经营的高出达12%;采取集约经营的毛竹的平均秆鲜质量可达31.37kg,而一般和粗放经营状态下分别仅为28.46kg和23.33kg.不同经营强度下毛竹秆高随胸径的基本变化规律相似,但是集约经营的毛竹全秆高随胸径稳定增长,而经营水平低的变化幅度大.即使毛竹的胸径相同,处于集约经营状态下毛竹秆高、秆鲜质量均比一般经营和粗放经营的明显大.多年采取3种不同强度经营的毛竹主要秆形标识值之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数学模型描述.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不同坡位、不同海拔等地形因子对黄甜竹(Acidosasa edulis)引种栽培的影响。结果表明:1)坡位对黄甜竹的造林成活率、发笋数及平均胸径均有显著影响,造林第2年发笋数和竹高生长显著增加;2)生长在下坡位的黄甜竹,竹林平均胸径和平均高最高,而生长在中坡位和上坡位的竹林各项生长指标相对较低;3)坡位对黄甜竹生物量分布的影响较大,黄甜竹各构件生物量分配大小排序为秆 > 枝 > 叶;4)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造林成活率、当年新发笋数、第2年新发笋数呈减小的趋势,平均胸径、平均竹高、单株生物量呈增加趋势。试验结果可为西南地区黄甜竹营林和推广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4种伐桩处理强度(0株/hm2、225株/hm2、450株/hm2、675株/hm2)对毛竹林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伐桩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毛竹用材林的生产力和竹材质量;随伐桩处理强度加大,新竹生物量、新竹质量呈稳定提高的趋势;伐桩处理强度为675株/hm2的处理效果优于其他处理强度;在伐桩处理强度为675株/hm2的毛竹林中,新竹生物量高达35.4 t/hm2,较伐桩未处理林地提高了27.57%,大径级(DBH > 10 cm)新竹密度是伐桩未处理林地的1.43倍,新竹胸高处节间长度比伐桩未处理林地增加1.8 cm。此外,伐桩处理能显著提高中、小径级新竹的品质,继而提高毛竹材用林培育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3.
对苏麻竹地上各部分生物量分配及竹笋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苏麻竹地上部分各构件间含水率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的立竹地上部分构件间的含水率亦存在极显著差异;立竹地上各部位生物量分配表现为秆 > 枝条 > 叶片,相同部位不同年龄立竹生物量以2年生竹为最低,1年生竹最高;立竹秆生物量及立竹总生物量与胸径、株高之间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可以用于估计苏麻竹的地上生物量;苏麻竹笋中的游离氨基酸种类丰富,并含有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蛋白质、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能够满足食用需要。研究结果可为苏麻竹的推广种植和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4.
以遭受霜冻的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为试验材料,研究在2016—2018年3种霜冻恢复措施对麻竹立竹生长和竹笋生长特性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对3种霜冻恢复措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种霜冻恢复措施对竹高、胸径、丛幅、笋地径、笋高、笋质量及出笋数量均具有影响。皆伐后常规经营模式下的立竹生长指标和笋生长特性指标均逐年增大,其中2017年和2018年竹丛丛幅、笋总质量和笋数量大于其他2种模式;持续常规经营模式下的麻竹立竹竹高、胸径和平均笋基径最大;无人工经营模式下的立竹各生长指标和笋生长指标最小。主成分分析表明,麻竹遭受霜冻后,采取持续常规经营措施能够保证麻竹生长和笋产量的增加,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调查研究江西省中北部6个毛竹林(Ⅲ度竹)的胸径、全株杆鲜重、全株枝叶鲜重、杆长、全杆节数、枝下节数、枝盘数、枝下高、叶长和叶宽、叶片长宽比、胸径处竹壁厚度、竹腔径、壁腔比、竹材含水率等表型特征。运用SAS8.1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研究表明:全株杆鲜重、全株枝叶鲜重和胸径处竹壁厚呈现随经度变化的地理模式,其它表型特征随经度的变化不明显;所调查的表型特征均没有表现随纬度和海拔的变化而变化的地理变异模式。  相似文献   

16.
毛竹天然林表型特征的地理变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研究了我国17个天然毛竹林的胸径、中央直径、杆高、枝下高、全杆节数、枝下节数、叶片长度和宽度、叶片侧脉数、胸高处竹壁厚度、竹腔径、壁腔比等表型特征。研究表明,胸径、杆高、叶片长度和宽度、叶片侧脉数、竹腔径、壁腔比呈现随纬度变化的地理模式,与经度无关;全杆节数受经度和纬度的双重影响;所调查的表型特征均没有表现随海拔的变化而变化的地理变异模式。研究还表明部分表型特性与气候条件下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石竹地上部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不同秆径石竹的枝下高、冠幅、节数、最长节、第七节、枝盘数、壁厚、叶重、枝重、竿重、竿径、竿高 12个因子的生物量进行测定 ,得出各因子的平均值。分析结果表明 :各因子间大多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同时 ,测定了石竹叶片单位重量的叶面积为 82 .11cm2 / g;竿、枝、叶的含水率分别为 35.9%、2 8.3%、37.9% ;竿、枝、叶生物量分别占地上部的 74 .9%、16 .7%、8.4 %。  相似文献   

18.
对2种林分密度(低密度、高密度)、3种施肥处理(尿素、生物有机肥和钢渣肥)的毛竹胸径、新竹生长状况、相对增长产量进行研究,以确定钢渣肥能否替代复合肥和生物有机肥。结果表明:3种不同施肥处理间新竹株数、胸径以及产量均无明显差异;在不同密度条件下,新竹株数与产量同样没有产生明显差异,而对于平均胸径则为低密度林分明显高于高密度林分(P=0.041<0.05)。3种不同施肥处理并未对毛竹相对增产量产生显著差异(P=0.138>0.05);在试验所设的2种密度中,低密度毛竹林相对增长产量显著高于高密度毛竹林(P=0.023<0.05)。基于钢渣肥较低的成本,在生产上可以用其取代尿素和生物有机肥,以提高竹林经营效益。  相似文献   

19.
2002年在福建省罗源县西兰乡甘厝村实施了毛竹低产林分经营措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经营措施对新竹胸径、高度、数量、杆鲜质量影响差异显著,深翻松土加施复合肥200 g.株-1经营效果最好,其次为深翻松土,再次为浅锄、年年劈山清杂、隔年劈山清杂,深翻施肥的投入产出比最大;土壤疏松程度不仅影响新鞭的增长速率,而且对新竹的数量、成竹率、胸径和杆的鲜质量也有显著的影响。在相似的生态条件下,地下茎(竹鞭)的粗细,不仅对其节间的伸长和芽的饱满程度产生显著的影响,其壮芽的百分率与地下茎的粗细密切相关,而且影响新鞭的增长速率以及新竹的数量和杆的鲜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