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毛竹天然林表型特征的地理变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研究了我国17个天然毛竹林的胸径、中央直径、杆高、枝下高、全杆节数、枝下节数、叶片长度和宽度、叶片侧脉数、胸高处竹壁厚度、竹腔径、壁腔比等表型特征。研究表明,胸径、杆高、叶片长度和宽度、叶片侧脉数、竹腔径、壁腔比呈现随纬度变化的地理模式,与经度无关;全杆节数受经度和纬度的双重影响;所调查的表型特征均没有表现随海拔的变化而变化的地理变异模式。研究还表明部分表型特性与气候条件下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给苦竹林丰产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在笋材兼用苦竹林中采用样竹调查法,进行了立竹结构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立竹全高、枝下高、枝盘数、节数是立竹胸径的从属因子,立竹平均节间长度与立竹胸径呈S型曲线关系.立竹枝下高、枝盘数、节数、平均节间长度随立竹全高增大而增大.立竹枝盘数、节数、平均节间长度与立竹枝下高,立竹胸高壁厚与立竹胸径呈线性正相关.立竹壁厚率与立竹胸径呈线性负相关,不同胸径立竹壁厚率均呈"U"型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苦竹秆形、枝形和冠形特征对林分密度的响应规律,为苦竹良好形态建成的林分密度构建提供参考,调查测定了3种林分密度(低密度:14 430—16 545株/hm~2;中密度:31 590—34 560株/hm~2;高密度:54 120—55 560株/hm~2)苦竹林2年生立竹秆形、枝形和冠形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苦竹立竹胸径先升高后下降,立竹全高、枝下高和冠长总体呈升高趋势,而冠幅和枝盘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立竹胸径、枝下高和冠幅不同林分密度竹林间差异显著,且高密度竹林立竹全高、冠长均显著高于低密度竹林,枝盘数则相反。立竹分枝数、枝长和枝分角随林分密度的增大总体呈下降趋势,而枝夹角则相反,枝长和枝夹角不同林分密度竹林间差异显著,低、中密度竹林分枝数和枝分角显著高于高密度竹林。主成分分析表明中密度苦竹林立竹表型特征综合得分最高。研究表明,苦竹秆形、冠形和枝形存在明显的林分密度效应,林分密度增大苦竹高生长增加,冠形径向扩展受抑而趋于紧缩,枝形趋于稀疏,中密度苦竹林具有最大的立竹胸径、较长分枝与开张的角度,是试验区苦竹林立竹良好形态建成的适宜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4.
立地条件对毛竹生物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江西省14个毛竹主产区不同立地条件毛竹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拔与立竹度、胸径、郁闭度和竹腔厚显著相关;竹高随土壤厚度、全N和有机质含量增加而增高,坡位与竹高、胸径和竹腔厚显著相关;在一定范围内,郁闭度随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P和速效K含量增加而增加,而随海拔和土壤厚度增加而降低;竹材重量随海拔升高而减小,海拔和速效P对竹材重量影响达差异显著;有机质和全N含量与物种多样性呈正相关关系,母岩和土壤质地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差异显著;影响竹材杆壁厚大小的立地因子依次为全N、母岩和速效N,并随其含量的增大而增厚,同时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母岩和全N含量的竹材杆壁厚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对四季竹(Oligostachyum lubricum)纯林和混交林2年生立竹构件生物量分配格局及枝、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纯林经营显著提高了竹子的全高和节间长度,增加了杆的生物量和分配比例,并使冠层上移以及叶片在冠层的分布上移,而对枝下节数和总节数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不同年龄撑麻8号立竹构件特征及生物量积累分配规律,测定了1~5年生撑麻8号立竹构件性状及秆、枝、叶生物量,分析了秆、枝、叶生物量积累与分配特征。结果表明,随立竹年龄增加,立竹胸径、全高、枝下高、节数、出叶强度均总体呈下降变化趋势,而冠幅、出枝强度则总体升高;2 a、3 a立竹具有较大胸径、出枝强度和出叶强度,且3 a及以上立竹秆含水率最低,材性最佳。随立竹年龄增加,立竹秆、叶及总生物量均呈先升高而后下降趋势,而枝生物量则总体升高。秆生物量分配比例呈先下降而后升高变化趋势,而枝、叶生物量比例均总体上先升高而后下降。综合分析表明,2 a、3 a立竹具有较大的胸径、出枝强度与出叶强度及构件生物量,呈现较高的生产潜力。因此,丰产林培育过程中,宜多留养1 a、2 a立竹,伐除部分3 a及以上立竹。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云南省大河镇工艺利用紫竹林分立地条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工艺利用紫竹林分的立竹度在不同的坡向表现出从阳坡向阴坡逐渐增大趋势,枝下高和高度较大的主要集中在半阳和半阴两个坡向;(2)工艺利用紫竹林分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立竹度呈减少的趋势,而紫竹的立竹度、平均胸径和枝下高从沙、轻、中壤和重壤的不同土壤质地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3)在四旁地栽植工艺利用紫竹林的立竹度、平均胸径、枝下高和分株全高都大于林地植株。  相似文献   

8.
雷竹林冠层特性与叶片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雷竹林的冠层特性和叶片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随着雷竹竹冠部位上升 ,分枝角度逐渐变小 ,而立竹密度变大 ,分枝角度略偏大 ;竹株不同留枝数量、胸径和林分不同立竹密度对叶量分布有较大影响 ,随着留枝盘数的增加 ,单株竹株的全叶重显著增加 ,在留枝盘数为 1 5~ 1 6档时 ,每株叶量最大 ;随胸径增大 ,全株叶重增大 ,在胸径为 3 7cm左右时叶量增幅最小 ,而后趋于平缓 ;立竹密度的增加 ,导致林冠叶量重心逐渐上移 ,立竹密度为 2 5 6~ 2 92× 1 0 4株·hm-2 ,林冠上层叶重比例达到 6 3 1 3%,林冠下层自然落叶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城市景观绿化红竹林立竹秆形年际变化规律,对高密度全梢竹一次成景栽植,不实施人工干扰,2005年11月营造的红竹林2007-2009年出笋成竹的立竹胸径、枝下高、全高、胸高壁厚和平均节间长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随着造林年限的延长,立竹胸径逐年显著增大,而相邻年际间立竹胸径增幅趋于降低;立竹枝下高、全高与立竹胸径呈线性增长关系。立竹相对枝下高、相对全高总体上随造林年限的延长而降低,但不同年度立竹间无显著差异;立竹胸高壁厚随立竹胸径的增大而增大,变化幅度较立竹胸径缓慢,不同年度立竹的相对胸高壁厚差异不显著;随造林年限的延长,立竹平均节间长增大,相对平均节间长减小。不同年度立竹的平均节间长与立竹胸径的差异性表现不一致,相对平均节间长不同年度立竹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历时10年对撩壕施肥的毛竹林生长特性和林分结构变化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径级毛竹均分布在林分密度3 750~10 305株/hm~2的中密度到高密度的范围之内,当林分密度为8 250株/hm~2的中密度时,林分平均胸径和新竹平均胸径达到生长高峰;当林分密度为10 305株/hm~2的高密度时,平均枝下高、秆全高和枝下高占全高的比例也达到最大值。(2)撩壕施肥竹林立竹株数为8 625株/hm~2,其中胸径12~17 cm的大径竹占该竹林总株数61.2%,比对照竹林增加4.02倍;胸径9~11 cm的中径竹占该竹林总株数33.2%,比对照竹林增加38.4%;胸径8 cm以下的小径竹占该竹林总株数5.6%,为对照竹林的87.4%。(3)撩壕施肥竹林Ⅰ~Ⅳ度竹为幼、壮、中龄竹,立竹株数和蓄积量占林分比例均在70%以上,处于绝对优势,繁殖功能旺盛;Ⅴ~Ⅶ度竹为次老龄竹和老龄竹,立竹株数和蓄积量占林分比例均在30%以下,繁殖能力有所下降,但因能增加立竹密度,有利于为新竹提供营养。  相似文献   

11.
石竹地上部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不同秆径石竹的枝下高、冠幅、节数、最长节、第七节、枝盘数、壁厚、叶重、枝重、竿重、竿径、竿高 12个因子的生物量进行测定 ,得出各因子的平均值。分析结果表明 :各因子间大多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同时 ,测定了石竹叶片单位重量的叶面积为 82 .11cm2 / g;竿、枝、叶的含水率分别为 35.9%、2 8.3%、37.9% ;竿、枝、叶生物量分别占地上部的 74 .9%、16 .7%、8.4 %。  相似文献   

12.
寿竹的秆形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抽样法,在重庆梁平县选取12个10 m × 10 m的无人或少人为干扰、林分较完整的寿竹林作为调查对象,检测了秆高、枝下高、全高、鲜秆质量、壁厚、节间长、竹节数等指标,进行寿竹的秆形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寿竹的胸径与秆高、枝下高、全高、壁厚、秆重、竹节数等秆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较为显著;其中一元二次方程最能反映胸径与秆高的相关性,复合函数方程最能反映胸径与枝下高、全高、秆重、壁厚、竹节数的相关性;(2)节间长度在竹秆上随着秆轴的升高表现出逐渐升高、基本稳定、逐渐下降的规律;最长竹节出现在寿竹的中下部.  相似文献   

13.
在广西南宁市测量粉单竹竹秆的全高、材长、胸径、节间数量及每节间三要素(直径、长度和壁厚)等秆形指标,对砍倒的立竹进行分段称重,研究这些指标与竹材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材长、节间数量及三要素均与胸径相关密切,幂函数和线性方程拟合程度高。最长节间出现在第9~12节,最粗直径多在第4~6节。全株生物量中竹秆所占份额最大,为76.82%,各器官生物量依次为秆 > 蔸 > 枝 > 叶。单株竹秆鲜质量与胸径高度显著相关,可用二次线性方程进行较精确估算。研究秆形结构变化规律、全株及每段竹秆鲜质量分配格局,有利于促进粉单竹竹秆科学利用。  相似文献   

14.
大木竹秆形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了浙江南部大木竹的秆形状况,包括秆高、鲜秆质量、尖削度、竹壁厚和节间长等一系列指标.以毛竹为参比竹种,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拟合曲线,结果发现:相同胸径下,大木竹的全高大于毛竹;尖削度较毛竹略小;壁厚随竹秆高度增大而减小的速率比毛竹快;拟合大木竹鲜秆质量-胸径的幂函数方程为:M=0.232 7(DBH)2.1899,与毛竹相比,同样胸径的大木竹鲜秆质量比毛竹大;大木竹的节间长度随高度的变化趋势呈二次曲线,在胸径为4~11cm范围内,节位数10~15处的节间长度最大,可达50~65 cm.  相似文献   

15.
2013年5月,抽样调查了盈江县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的天然缅竹,测量其全高( H )、枝下高( h )、胸径(D)、基径(d)、秆重(G)、分段秆重(g)、节间直径(dj)、节位数(N)和节壁厚(T)等因子,对缅竹进行秆形结构分析,并将缅竹与毛竹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缅竹的基径对胸径的拟合方程为: ln ( d)=ln 1.406+0.885 ln (D)(R2=0.880);秆重对胸径的拟合方程为: ln (G)=ln 86.544+2.797 ln (D)(R2=0.907);壁厚对高度的拟合方程为: T=3.487-0.433 ln ( Hx)( R2=0.832);节间直径对高度的拟合方程为: dj =8.803-0.004 Hx ( R2=0.745)。这些因子间均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其它秆形结构因子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胸径相同时,缅竹全高、秆重均大于毛竹;从基部到33节时,缅竹节间长明显大于毛竹。表明在竹材的加工利用方面,缅竹与毛竹相比具有较高的利用率和较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6.
实验观测了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和慈竹(B.emeiensis)不同发育期(竹笋、幼竹和成年竹)的解剖特征,包括组织比量、基本组织、维管束及纤维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发育成熟,2个竹种的基本组织比量都呈现下降趋势,而输导组织和纤维组织则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基本组织的减小量基本上等于纤维组织和输导组织的增加量。在同一发育期慈竹的维管束密度大于青皮竹。纤维长度随着竹龄的增加而变长和增宽,在同一发育期,纤维细胞的直径中部大于基部和顶部。竹子发育期间,纤维直径、双壁厚、长宽比及腔径比都随竹龄增加而增大,壁腔比则呈现下降趋势。2种竹材维管束的径向宽度均大于其弦向宽度。  相似文献   

17.
撑篙竹秆形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广西南宁市的撑篙竹作为研究对象,测定竹秆全高、秆材长、胸径和节间数,以及每节间直径、长度和壁厚等秆形指标,统计分析撑篙竹的秆形结构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撑篙竹全高、秆材长与胸径之间呈显著相关,节间的数量、长度和壁厚等因素与胸径、节间号等秆形指标之间呈显著相关,在拟合的相关方程中以幂函数和线性方程获得较高的估测精度;撑篙竹高径比值随着胸径的增加而降低;自基部至梢部,节间长度呈“短—长—短”的变化规律,最长节间出现在第15~20节;壁厚率呈“高—低—高”的变化规律,基部节间壁厚率大于50%,中部空腔大,壁厚率19%~21%,往梢部壁厚率逐渐增加至40%;节间直径呈“细—粗—细”的变化规律,最粗直径位于7~9节,处于胸高位置之上。秆形特征的研究可为撑篙竹林的抚育管理及竹材利用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密度对肿节少穗竹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通过对不同密度的肿节少穗竹的生长效应、生物量结构、竹冠结构和出笋量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表明:密度在6万株/hm2的竹林具有最大出笋量、生物量、单株重量、胸径、竹高、冠幅和冠层厚;Ⅱ度竹对出笋量起着显著的影响,该密度有利于培育丰产优质的竹林。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实测标准地法分析研究武陵毛竹林分各项因子相关关系,着重研究了竹株生长规律,竹株直径,竹高,内外径与用材长关系,提出经济用材长概念,并通过标准竹轮 ,叶片数,叶片面积,叶片重,求出生长效率及与经济利用关系,经济材长与不同地区竹株效益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